阿爾罕布拉宮:歷史、修復與保護

2021-02-13 建築遺產學刊

阿爾罕布拉宮 | 林國靖 攝影


阿爾罕布拉宮:

歷史、修復與保護

Alhambra: History,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西班牙] 卡米拉 · 米萊託  

Camilla Mileto

[西班牙] 費爾南多 · 維加斯  

Fernando Vegas

顧心怡 譯  

Translated by Gu Xinyi

摘要:

文章簡要描述了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功能變更的歷史,並對其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幾次最重要的修復進行了分析,特別針對理髮室修復並變更為行政用途表達了見解。理髮室緊鄰聯合廳,是納塞瑞斯皇宮內的重要空間,14 世紀時曾是宮殿群原本的入口,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經歷了多次變更,其中包括納塞瑞斯王朝的國王伊斯梅爾一世(14 世紀早期)和穆罕默德五世(14 世紀末)進行的幹預,基督教國王進行的改造(16 和 17 世紀),以及託雷斯 · 巴爾瓦斯(20 世紀 20 年代)等人所做的修復。這個房間之所以叫作理髮室,是因為在阿爾罕布拉宮獲得歷史古蹟身份之前的 17 和 18 世紀,它是作為理髮室來使用的。文章提出的諸多思考可以適用於任何具有多重年代層的歷史建築。

阿爾罕布拉宮;建造史;納塞瑞斯皇宮理髮室;修復;保護

 

阿爾罕布拉宮是位於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的一處安達盧西亞宮堡群(圖1—圖 2),主要包括建於 9 世紀的阿卡薩巴碉堡和建於 14 至 15 世紀的納塞瑞斯皇宮,後者包含著名的桃金孃中庭(圖 3)和獅子中庭(圖 4) [1] 。1492 年基督徒光復西班牙後在此增建了包括卡洛斯五世皇宮在內的若干新建築,並在其後數百年裡對整個宮堡群進行了一系列功能改造。可以說,阿爾罕布拉宮堡群的改造史幾乎與其自身的建造歷史同樣悠久[2] 。它並非是經預先設計、整體建造完成的,而是歷任君主不斷幹預,逐步擴建和改造的結果。

▲圖1 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宮堡群(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拍攝)圖中是伊斯蘭時期納塞瑞斯皇宮的不同歷史階段(14—15 世紀)以及基督教時期 1527 年起建造的卡洛斯五世皇宮

▲圖2 伊斯蘭納塞瑞斯皇宮平面圖(圖片來源:地圖由米萊託和維加斯修改)圖中有修復的理髮室

▲圖3 桃金孃中庭與小船廳(圖片來源:林國靖攝影)廳頂上有孔特雷拉斯族人加建的兩座小塔,以及後面的科馬列斯塔,可以看到 20 世紀 30 年代託雷斯 · 巴爾瓦斯將原有木屋頂替換為鋼橫梁和水泥屋面板做的平屋頂時加入的鋼筋混凝土圈梁

▲圖4 獅子中庭 1(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拍攝)圖中是西側廊,上有阿拉伯風格的藤蔓飾帶與淺坡屋頂,門廊處可見屋頂下是一個伊斯蘭式樣的木穹頂

宮堡群由伊斯蘭建築與基督教建築組成,二者的設計風格涇渭分明。納塞瑞斯皇宮的高牆危塔安靜祥和,錯落有致,與所處山坡的地形有機融合。建築主要運用夯土之類的傳統工藝,建築材料較為簡單,如土、木與石膏,因此並不需要很多空間或者珍貴的材料來表現它的輝煌。但基督教時期加建的建築,尤其是卡洛斯五世皇宮,卻使用了極為複雜多樣的組合設計與施工參數而又不損其美。這座由不同石材(包括外來材種)切割成的條石砌築而成的規模巨大的文藝復興後期宮殿煢煢獨立,向周邊環境鄭重宣告著自己的強勢存在。兩種風格的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際上,由佩德羅 · 馬丘卡(PedroMachuca)在1527 年設計的卡洛斯五世皇宮這項加建工程,毫無疑問是對原摩爾式建築群的一次傷筋動骨式的改變;直至今日,面對將新建的卡洛斯五世宮殿與建成多年的桃金孃中庭直接相連的階梯,人們依然好奇此次建設拆毀建築的數量和規模究竟有多少。此後,阿爾罕布拉宮又經歷了多次功能適應性改造[3] ,如在納塞瑞斯皇宮內增建卡洛斯五世的房間(1527 年),聯合廳加建一層(1537 年),翻新石膏線腳和給獅子中庭的廊亭添加支護(1541—1553 年),將諸王廳改造為基督教小教堂(1576 年),各種維護幹預(1618—1624 年),為迎接腓力四世而添加各種美化裝飾(1624 年),將聯合廳改造為基督教小教堂(1630 年)等。1590 年,阿爾罕布拉宮腳下一座火藥廠的爆炸對宮殿造成了嚴重破壞,為此對宮殿群的局部結構實施了補強工程,其中包括17 世紀後半葉對科馬列斯塔和獅子中庭進行的結構加強。

18 世紀是阿爾罕布拉宮相對平靜的時期,這源於對其關注度的下降和資金的削減。至18世紀下半葉開始,宮殿被日漸廢棄:一些石膏製品原件被變賣;部分空間遭到了不恰當的使用(桃金孃中庭被改為洗衣場,其迴廊則用作酒館);檔案記錄顯示,對這座不朽豐碑部分空間的定期檢查也大大減少,其中尤以獅子中庭和科馬列斯塔為最。但人們對摩爾式遺存,主要是古蹟興趣的日益增長也是在這一時期,這引發了隨後一個世紀的修復熱潮。早在 18 世紀下半葉,已經有建築師與建築生們以圖面形式記錄了阿爾罕布拉宮及其建築細部。

在 19 世紀最初的十年裡,遊訪阿爾罕布拉宮的浪漫主義旅行家們描繪了宮堡群的東方氣韻。許多浪漫主義旅行家和藝術家對阿爾罕布拉宮庭院的衰敗之美欣賞有加,但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宮殿群景況糟糕,其中尤以 1829 年到訪的華盛頓 · 歐文(Washington Irving)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曾與戈特弗裡德 · 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1803—1879)一同研究古希臘建築色彩的英國建築師歐文 · 瓊斯(Owen Jones,1809—1874和法國建築師朱爾·古裡(Jules Goury,1803—1834)。1834 年,他們本打算在格拉納達停留六個月以研究、摹繪和解讀阿爾罕布拉宮。古裡的不幸去世中斷了這次計劃,他的繪圖由瓊斯完成並結集出版(1840 年)[4]。後來,瓊斯將在阿爾罕布拉宮發現的對基礎色藍、紅、綠的平衡用色原則,應用到了 1851 年倫敦世界博覽會水晶宮的室內裝潢和錫德納姆的復建中(1854 年)[5],並根據其在阿爾罕布拉宮學到的以幾何圖形刻畫自然事物的方法,提出了一套裝飾設計的基本原理(1856 年) [6]。這些裝飾原理被之後幾代的許多建築師奉為圭臬,其中就包括路易斯 · H · 沙利文(1856—1924)和弗蘭克 · 勞埃德 · 賴特(1867—1959)。1828年,建築師何塞 · 孔特雷拉斯(José Contreras)來到阿爾罕布拉宮,承擔加固、修繕和保護這組歷史建築的工作。這標誌著一段宮堡群修復時期的正式開始。孔特雷拉斯家族是這一時期的主角,因為在近 80年間,都是來自這個家族的建築師承擔著這項工作:包括何塞(1828—1847)、他的兒子拉斐爾(Rafael Contreras,1847—1888),以及他的孫子馬裡亞諾(Mariano Contreras,1888—1907)。對於何塞所做的修復工作後人所知甚少,因為他做的幾處幹預並無系統性。這些幹預顯然旨在將宮殿從破壞其形象的現代加建中解救出來,用與原件別無二致的裝飾圖案取而代之,從而使宮殿群恢復往日的輝煌。1847 年,伊莎貝爾二世觀摩雙姊妹廳的一件石膏模型時,首創裝飾修復師這一職位,並任命拉斐爾 · 孔特雷拉斯擔任,當時拉斐爾已隨父親何塞在阿爾罕布拉宮工作了多年。這次任命是阿爾罕布拉宮修復史上最活躍時期之一開始的標誌[7]。作為一名技藝精湛的匠人,拉斐爾深入研習了阿拉伯風格裝飾的工藝與設計,尋回了製作石膏與蜂窩式裝飾的傳統技藝。這一重現裝飾構件的技術被大量應用於整個宮堡群,與替換下來的裝飾完全一致、渾然一體,使阿爾罕布拉宮更添異域浪漫風情。同時,拉斐爾 · 孔特雷拉斯的作坊裡還生產複製品並遠銷國外,促進了阿爾罕布拉宮裝飾藝術的傳播,為新阿拉伯風格(Neo-Arab),或者說阿爾罕布拉式風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拉斐爾 · 孔特雷拉斯的幹預專注於裝飾與重建,一心致力於為阿爾罕布拉宮提供一種東方意韻和浪漫情調。這些工作結束了宮堡群此前作為閒雜用房的沉淪歲月,為使人重新評判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870 年,阿爾罕布拉宮被列為國家級名勝古蹟,由古蹟委員會進行監管。獅子中庭的修復工作開始於 1851 年。東廊廳得到加固,地基全部重做,深達3 m,使得石砌廊柱終於可以脫離木製支護(1857年)。此外,根據理論研究得出的歷史原狀,東廊廳的坡屋頂也被替換為球形穹頂,上面貼滿彩色的魚鱗瓷磚(圖5)[8]。

▲圖5 獅子中庭 2(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收藏的舊彩色明信片)圖中是東廊亭,19 世紀 60 年代拉斐爾 · 孔特雷拉斯曾經毀掉原有的阿拉伯風格藤蔓飾帶,改變屋頂以使內部的伊斯蘭穹頂在室外可見。做此決定顯然是參考了歷史資料的結果,而藤蔓飾帶中間已有的基督教國王徽識,大概表明該飾帶是基督教王國時期製作的摩爾式樣,而非伊斯蘭時期原物

馬裡亞諾 · 孔特雷拉斯在 1888 年接替叔叔拉斐爾被任命為阿爾罕布拉宮建築師,他秉持拉斐爾的理念直至 1907 年卸任。與前人相比,馬裡亞諾的工作範圍僅僅局限於一些加固任務。這一時期發現了阿卡薩巴碉堡的浴室和曾經的門,以及皇宮的墓地。他還完成了雙姊妹廳的結構整修以及聖方濟修道院的修繕(1889 年)。1890 年 9 月 15 日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將小船廳的木質屋頂完全焚毀,相關方面立即展開了必要的修復工作。從馬德裡派來的政府的名勝古蹟總監,建築師裡卡多 ·貝拉斯克斯 · 博斯科(Ricardo Velázquez Bosco)受命就此事起草一份報告,並且開始呼籲更少風格化、更加科學化的修繕。建築師裡卡多 · 貝拉斯克斯 · 博斯科為阿爾罕布拉宮的幹預工作設定了新的準則,更加關注考古文獻的真實性,強調根據考古發掘獲得的可靠數據來進行修復的必要性。他還明確批評了孔特雷拉斯的部分工作,認為「如果沒有有序的勘探工作去揭示地下到底埋藏了什麼,想要完全整體重建阿爾罕布拉宮是不可能的」 [9]。此外,1905 年成立了阿爾罕布拉宮保護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lhambra)。馬裡亞諾 · 孔特雷拉斯與委員會的標準之間分歧過大,導致孔特雷拉斯於 1907 年辭去職務,委員會遂命政府建築師莫德斯託 · 森多亞 · 布斯克特(Modesto Cendoya Busquet)接任[10]。森多亞的工作為人矚目之處並不在於具體舉措,而在於他將這一建築群作為要塞來研究,令阿爾罕布拉宮作為軍事設施的身份凸顯了出來。實際上,正是他的重要修繕舉措開發了宮堡群在這方面的資源,他在發掘阿卡薩巴碉堡時部分修復了城牆,加固了司法塔,並在閱兵場發現了房屋的殘跡。貝拉斯克斯 · 博斯科與委員會的看法是,森多亞的工作,尤其是他的考古幹預過於強調修復。這一衝突的惡化最終導致森多亞於 1923 年 2 月 9 日辭職。1.3 萊奧波爾多 · 託雷斯 · 巴爾瓦斯在阿爾罕布拉宮的活動1923 年 3 月 20 日,萊奧波爾多 · 託雷斯 · 巴 爾 瓦 斯(Leopoldo Torres Balbás,1888—1960)被任命為阿爾罕布拉宮保護建築師[11]。在其任期內和他多年後撰寫的文章中,託雷斯 · 巴爾瓦斯[12-13]始終對其前任者們嘗試「將阿爾罕布拉宮恢復到中世紀樣貌」的工作持批判態度,矛頭直指孔特雷拉斯家族與森多亞。1923 年,託雷斯 · 巴爾瓦斯發現阿爾罕布拉宮處於嚴重的惡化狀態,急需保護與加固。他引入了一種全新的歷史建築幹預方法,這種方法符合科學性修復的準則[14]。根據帕塔爾區域的衰頹情況,貝拉斯克斯 · 博斯科認定其為急需關注的區域之一。19 世紀時這裡的柱廳曾被磚牆封隔並分為兩層,用以居住。這次幹預使屋頂和地板得到修繕,拱門重新敞開,中央拱門保留下的唯一一處石膏裝飾遺存得到加固(圖 6)。邊拱依據現場發現的殘跡與歷史記載的雕刻進行了重建,丟失的石膏裝飾則用「遠觀貌似原物的帶洞石膏碎片」補全,既模仿了菱形網格立面裝飾,又沒有偽造歷史(圖 7)。這是格式塔原則在建築幹預中的實際應用,既還原了歷史建築的整體風貌,又未複製古飾,為其所役。

▲圖6 帕塔爾建築(圖片來源:同圖 4)20 世紀 20 年代託雷斯 · 巴爾瓦斯曾經修繕其屋頂與樓板,將門廊復原,重新敞開拱門,製作拱上菱形網格裝飾的抽象仿製品

▲圖7 修繕後的伊斯蘭石膏裝飾的細部(圖片來源:同圖 4)依據格式塔原理,用以抽象方式布置孔洞的石膏碎片補全丟失的菱形網格狀伊斯蘭石膏裝飾的細部展示,這樣做既還原了歷史建築的整體風貌,又未複製古飾,為其所役谷穗中庭北側翼廊當時殘破欲倒,貝拉斯克斯 · 博斯科已計劃對其進行加固和維修,並於 1924 到 1925 年付諸實施[15]。儘管考古發掘已經證明南側廊的存在,但是為了重新布置緊鄰的谷穗中庭,託雷斯 · 巴爾瓦斯並沒有照搬北側廊來重建南側廊。相反,他試圖保存歷史的真實。對庭院空間重建的幹預僅限於用植物屏障代替西向的牆體和南側廊進行圍合(圖 8)。這一舉措簡雅地重構了庭院空間,在尊重遺存建築的同時,避免了對已損毀建築的風格化重建。

▲圖8  20 世紀 20 年代託雷斯 · 巴爾瓦斯修復的谷穗中庭(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拍攝)修繕了尚存的北側廊,同時避免重建遺失的南側廊,以保存歷史信息的真實性。他用植物屏障代替西牆和南側廊,讓人可以聯想起這些消失的元素託雷斯 · 巴爾瓦斯在這片區域所做的最複雜的工作無疑是對科馬列斯塔的修繕。過於沉重的木屋頂推擠了塔的側壁,因而被替換為在鋼筋混凝土圈梁上鋪設鋼橫梁和水泥屋面板製成的平屋頂。新屋頂被塗上顏色,以在視覺上與牆體相稱。託雷斯 · 巴爾瓦斯所做的最具爭議性的幹預措施之一是將拉斐爾 · 孔特雷拉斯在獅子中庭東廊廳所做的彩磚穹頂(圖 5)全部拆除,在已有的內部木穹頂上替換上他認為是原初樣式的高聳的尖頂(圖 9)。這一舉措引發的爭議,加上西班牙內戰的爆發,導致他被免去阿爾罕布拉宮保護建築師的職務。

▲圖9  獅子中庭(圖片來源:潘玥攝影)圖中是東廊亭,託雷斯 · 巴爾瓦斯曾經將已有的內部木穹頂上外面的彩瓷磚穹頂替換為高聳的四面坡尖頂,他認為這才是原初的做法
建築師弗朗西斯科 · 普列託 · 莫雷諾(Francisco Prieto Moreno)隨即填補了這個職位的空缺,並在其相當漫長的任期上,一直遵從著萊奧波爾多 · 託雷斯 · 巴爾瓦斯推崇的幹預哲學指導原則[16]。1962 年,普列託 · 莫雷諾將納塞瑞斯皇宮的一部分劃為西班牙伊斯蘭藝術國家博物館。1995 年,這座博物館遷至卡洛斯五世皇宮,納塞瑞斯皇宮不再承擔這一功能。在阿爾罕布拉宮經歷多次變更的背景下,筆者應邀對理髮室或稱聯合廳鄰室的歷史變遷進行地層學分析(圖 10)。由於可能與 14 世紀時這些宮殿的入口相關,納塞瑞斯皇宮中的這一區域格外值得研究和關注。

▲圖10 為查明 1320—2000 年間歷史上歷次變遷而進行的理髮室地層學分析(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繪製)圖中展示的是牆面的東立面在對理髮室或稱聯合廳鄰室進行的地層學建構研究揭示出其結構的一些歷史性關鍵要點之後,我們提出了採取兼顧保存最重要的遺蹟與對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功能進行適應性改造的折中性修複方案。這一方案考慮了幾種可能的幹預方式,各方式優缺點如下[17]:同質化的主要目的是有選擇地去除空間歷史分層的複雜性,因此為了美觀、功能或布局的需要會掩蓋或破壞信息與材料。在這種方式中,由於具體情況下復原外觀或類型的目標各異,選擇受保護年代層的標準也隨之調整,產生了以下幾種不同的幹預方式:a. 復原佔主導地位或在形式、歷史或類型學標準下具有優先級的外觀。為此需要去除次要的添加物,即使付出丟失材料信息的代價也要將對象恢復到特定的一種形象或類型。b. 為復原一種外觀而有選擇地去除其他添加物。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有時能恢復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缺點是會丟失另一些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並且最終可能導致丟失將來對建築歷史年代層解讀的可能。c. 在新的外觀中插入碎片,或博物館化。這種方式以某種教育、展示或綜合目的為前提,使用特定的批判性評估標準,只選擇一小部分來自歷史層的碎片進行保護,因而有清除歷史語境的危害。傾向於對歷史層積建築的物質形態進行全面保護的人認為,這是能保存和詮釋信息的唯一可行的幹預方式。這一選項的優勢是全面保護了實物信息,保障了未來進行解讀的可能。最明顯的缺點是對所有痕跡不加選擇,這樣不僅保護了最有揭示作用的信息,也保留了晚近的常規保護性建設活動產生的無足輕重的痕跡。對標準的錯誤解讀與實行全面保護的意圖可能會導致以下兩種幹預情形:a. 展示拼貼物的藝術性,將豐富而碎片化的歷史層積作為審美的託辭。主要缺陷是沉迷於歷史層積,有概念化地對待各要素的風險,以及僅僅為了尋找可能與當下建築相關的歷史背景去拆掉每一面牆的傾向。b. 為闡釋建築的歷史分層,而在幹預行為中加入過多說教性的誇示。這種傾向的主要缺點是歷史層可能止步於某種指定的假說,沒有為將來其他可能的幹預預留空間。也就是說,把一件具有多重意義的東西製成標本,它就只能展示僵化的知識。我們認為,單一採用上述任何一種方式都很難讓人完全信從。但這些方式又各自都包含了某些獨特之處,在制定新的修繕方案時可資利用[18]。在筆者看來,對建築歷史層積的保護當不止於對物質信息的保護,還要求設計者對建築中與交流和體驗相關的要素給予同等的重視。因此,對建築歷史層積的保護取決但不限於以下三個不同的方面:第一,物質信息的保護(建築材料與技術)與未來分析的可能。只保證各要素的長久保存,將把歷史層僅僅凍結在當下的理解中。確保潛在的未來解讀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年代層保存。這一保護層面需要通過保護歷史碎片、整體輪廓和碎片之間的關聯脈絡來達成,如此,這些歷史層才可以得到詮釋。當建築師意識到這些需要時,他們就可以設計出不破壞歷史信息的幹預方案,而這樣的幹預又會成為新的歷史層[19]。第二,建築歷史自然層積狀態的保護。歷史層類型各異(有不同材料、質地、顏色、工藝等屬性的元素),呈碎片化(與丟失單元相關的不確定元素)與時間性(當前樣態與時間的流逝相關)的特點。為了保存建築特徵,歷史層積建築的這三個特點必須都得到保護。第三,保護身處其中的個體享有的建築體驗,而非保護建築歷史層。這種體驗包括對材料特質的感知(色彩、質地、形狀等),與空間複雜度和可讀性相關的體驗,以及與歷史的情感體驗、時間的流逝和記憶相關的有形知識體驗。為了保護對建築歷史層的體驗,這三個方面都應當得到保護。所有這些對保護(材料、特質與體驗)的期望必須在與對耐久度(材料、結構等)和宜居性(功能與裝飾)的要求之間取得平衡。理髮室複雜的歷史層積空間的修復和辦公室功能適應性改造正是求取歷史建築與未來空間功能需要之間的一個折中嘗試。為了實施這一項目,我們對這個房間進行了與修復相關的一系列特定基礎考察。這些因素擴展了計劃所要考慮的歷史年代層中的各種特定因素。首先,計劃在原本設計為抹灰牆的表面和合宜的清水磚牆之間做出了區分。其次,研究了損壞狀況嚴重到需要幹預加固的區域,以及保護狀況良好和一些裝飾得以保存的部分。第三,根據牆體表面和視平面之間不同的比例,對知覺因素不可忽略的影響進行了思考,由此確定了三個影響不同的水平段:低段或底段,中間段或周圍段,以及高段或楣飾段。由於中段是視力所及最直接的部分,需要一些特殊處理。此外,由于勒腳和楣飾不會一眼被看到,相關處理可以更加輕鬆、粗略,不那麼規整。最後,考慮了區域與空間概念之間的區別。空間一詞表示構成一個場所的元素的三維組織,其中隱含了幾何與體積。與之相對,區域的概念則包含語義上的空間內容,這一概念由於納入可感知的特質,包括構成整個場景的氛圍、光線、色彩、材料、質地以及牆體的「古色」(patina),而得到豐富和擴展。項目提案不應過度專注於容積概念上原初空間的復原,而應關注如何通過儘量多地合理保存牆體的物質特性來喚醒這些區域。在項目決策階段草擬了六個幹預方案(圖 11)。由於這些方案基於不同準則,為了分別評估它們各自可能產生的成效,我們藉助圖像處理軟體就它們對當前情形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進而描繪出每個方案各自的舉措及優缺點[20]。按幹預程度順序排列,從對現有牆體損傷最小並且尊重所有現存痕跡的方案(方案 1),到對這些牆體作最徹底的處理,清除所有痕跡,以提供一個統一的室內空間環境的方案(方案6),這六個方案只在牆面處理方式上有不同,前期的功能布局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平面格局和已有門窗洞口的處理是完全相同的。

▲圖11 電腦模擬的理髮室東立面六種表皮幹預方案(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繪製)第一個方案是「現狀保護與加固」,即對牆面進行清潔並用透明固化劑(石灰水或矽酸乙酯)進行處理,固定已有塗層。這個方案的優點在於綜合保存了所有信息及其詮釋的可能,易於執行,工作成本低廉,主要缺點是過度碎片化,解讀困難,賦予建築本體過度的重要性,以及無差別保留所有痕跡,包括從伊斯梅爾一世時期留下的珍貴建造痕跡到 20 世紀 50 年代粗劣的電路管槽。第二個方案是「根據不同損壞程度進行保護和有選擇性的處理」,即在清潔牆面後使用半透明石灰漿或釉覆蓋表面以改善嚴重損傷區域的外觀。這一方案的優點是可以有效保護信息,以及美化修復受損最嚴重的區域,缺點除了過度碎片化和解讀困難之外,是產生了新的歷史層,以及實際執行的艱難。第三個方案是「根據建築區域進行保護和有選擇性的處理」,即將理髮室的四個分區,同時也是未來的四個房間分開,獨立考量各自可能的處理方式,依據損壞和裝飾情況,以及保護最重要歷史痕跡的需求,通過全透明、半透明或不透明的處理方式,即加固、上釉或石灰抹面,來區分歷史與空間領域。這一方案的優點是選擇性保護最重要的信息,保留了大部分傳統處理給牆面帶來的紋理和古色,以及對四個分區進行同質解讀的可能。相應地,有選擇性地隱藏信息,永久但輕微的碎片化,以及依然困難的實際操作,是這一方案的缺點所在。第四個方案是「根據表皮的建築職能進行保護和有選擇性的處理」,即嘗試使用一種嚴格按照一定邏輯分別處理各牆面的方式,只在原本就有抹面的牆上抹灰,忽略其他歷史上的建造考量。優點是歷史與當下處理方式的一致,缺點是使一個原本就有多重歷史層的地方產生新的邊沿線,更加碎片化,難以解讀,以及需要非常嚴格的實際操作。第五個方案是「通過半透明的處理方式將表皮均質化」,即不考慮任何歷史 - 建造邏輯,不論牆面原本有沒有抹灰,都將理髮室的所有內表皮覆以同種石灰漿或釉。這一方案的優點是保護了具有傳統活力的表皮、統一的空間,以及易於執行。缺點是對邊緣與表皮不加判斷的處理,壓倒性的統一氛圍,以及歷史碎片的消失殆盡。第六個方案是「用不透明抹面將表皮均質化」,計劃在整個室內空間使用一種統一的不透明石灰抹面,無視所有歷史層留下的痕跡、信息與材料。儘管這個方案便於統一空間,易於執行,卻會丟失所有歷史信息,完全消除空間的歷史與物質的獨特性。其中方案三「根據建築區域進行保護和有選擇性的處理」,被認為是所有備選方案中最為合適的。它在期望保護物質材料(歷史痕跡、特徵與體驗)與滿足耐久度(結構、材料等)和宜居性(功能和裝飾)的需求之間提供了一個公平合理的取捨[21]。這個項目的細化展開是建立在嚴格控制預算、構造細節與施工用方案照片的基礎上的,項目按照每個建造單元仔細安排了物料預算的使用(圖 12) [22] 。

▲圖12 表皮幹預前後的理髮室東立面(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繪製)修復項目第二階段的目標是將未來的功能改造納入,包括目前缺失的樓梯和中間樓層,平整一層地面,引入電力、照明、電信及供暖。除了影響功能的因素,項目還意圖限制新加入元素對歷史層積的影響,儘量避免改變物質形態,儘可能選擇添加而非移除,只使用已有元素支持新界面上的新元素。 同時,項目還努力通過選用通常認為視覺上不具侵略性的材料(木頭,陶瓷,亞光金屬……),以及賦予新加的元素簡約、線性、輕巧等當代設計特徵,以控制新加元素在最初帶來的視覺衝擊。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這些使用當代建築語言設計的新加元素具有與阿爾罕布拉宮統一的傳統材料特徵,以使之與房間的整體風格相融合,而非醒目地跳脫出來(圖 13—圖 15)。狹小的空間也需要簡潔的設計,要尊重牆體的歷史靈韻(aura),不能有可見的阻礙物影響其自由。在格式塔領域,這可以理解為一種想要成為已有歷史形象之獨立背景的期盼。我們相信這一做法可以成為歷史建築修復的標準,而不應將建成歷史環境作為突出新加的當代建築形象的背景。

▲圖13 展示理髮室修復項目東西立面的剖面圖(圖片來源:同圖 12)

▲圖14  修復後的理髮室上層(圖片來源:米萊託和維加斯攝影)保護了現有的上層樓面、牆體和木工製品,並添加了新技術裝置、木製中層與樓梯,選用當代建築語法下不具視覺侵略性的材料

▲圖15  理髮室上釉窗(圖片來源:同圖 14)修復後嵌在原有伊斯蘭石膏託架與歷史牆體之間的缺口內[1]GÁMIZ GORDO A. La Alhambra Nazarí:apuntes sobre su paisaje y arquitectura[M].Sevilla: Universidad de Sevilla, 2001.[2]MILETO C, VEGAS F.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al Change at the Alhambra: 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Gallery,Court of Myrtles[M]// ANDERSON G D,ROSSER-OWEN M, eds. Revisiting Al-Andalus: Perspectives on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Islamic Iberia and Beyond. Boston: Brill,2007: 193-207.[3]MUÑOZ COSME A. Cuatro siglos de intervenciones en la Alhambra de Granada,1492-1907[J]. Cuadernos de la Alhambra,1991(27): 151-190.[4]JONES O. Ornament and Design in the Alhambra[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2008.[5]JONES O. The Alhambra Court in the Crystal Palace[M]. Boston: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5.[6]JONES O. The Grammar of Ornament[M].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1973.[7]CONTRERAS R. Estudio descriptivo de los monumentos árabes de Granada, Sevilla y Córdoba: ó sea la Alhambra, el Alcázar y la Gran Mezquita de Occidente[M]. Imprenta y Litografía de A. Rodero, 1878.[8]CALAMA J M, GRACIANI A. La restauración decimonónica en España[M]. Sevilla:Universidad de Sevilla, 1998: 167.[9]VELÁZQUEZ BOSCO R. Informe emitido como Arquitecto Inspector de la Alhambra,1903[M]// CALAMA-RODRÍGUEZ J M,GRACIANI A, La restauración monumental en España. De 1900 a 1936. Sevilla: Universidad de Sevilla, 2000: 90.[10]ALVÁREZ LOPERA J. La Alhambra entre la conservación y la restauración (1905-1915)[J]. Granada: Cuadernos de arte de la Universidad de Granada, 1977(14): 29-31.[11]MUÑOZ COSME A. La vida y la obra de Leopoldo Torres Balbás[M]. Granada: Junta de Andalucía, Consejería de Cultura, 2005.[12]TORRES BALBÁS L. En torno a la Alhambra[J]. Al-Andalus, 1960(25): 94-110.[13]TORRES BALBÁS L. A través de la Alhambra[J]. Granada: Boletín del Centro Artístico, 1924: 10-17.[14]DEZZI BARDESCHI M. L』Alhambra di Granada e i suoi 「restauri」. La 「fe antirestaurdora」 di Leopoldo Torres Balbás (1888-1960) alla prova dei fatti[M]// GALLEGO ROCA F J. Dos estudiosos, una cultura de la restauración arquitectónica: Piero Sanpaolesi y Leopoldo Torres Balbás. Granada:Escuela Técnica Superior de Arquitectura,2001: 17-23.[15]VÍLCHEZ VÍLCHEZ C. La Alhambra de Leopoldo Torres Balbás: obras de restauración y conservación 1923-1936[M]. Granada: Comares, 1988: 104.[16]ROMERO GALLARDO A. Prieto-More-no, arquitecto conservador de la Alhambra(1936-1978): razón y sentimento[M]. Granada: Editorial Universidad de Granada, 2014.[17]MILETO C, VEGAS F. El análisis estratigráfico constructivo y el proyecto de restauración arquitectónica[J]. Arqueología de la Arquitectura, 2004(3): 155-162.[18]MILETO C. La conservación de la arquitectura: materia y mensajes sensibles[J]. Loggia, Arquitectura & Restauración, 2006(19):20-33.[19]DOGLIONI F. Nel restauro: progetti per le architetture del passato[M]. Venezia:Marsilio, 2008: 288-289.[20]MILETO C, VEGAS F. Propuesta de proyecto para las superficies de la sala lateral junto a la entrada del Mexuar en la Alhambra de Granada[EB/OL]. [2019-10-06]. https://riunet.upv.es/bitstream/handle/10251/107383/Art%C3%ADculo%20Barber%C3%ADa%20Alhambra.pdf?sequence=1&isAllowed=y.[21]MILETO C. La estratificación arquitectónica.Análisis, experiencia y conservación de las huellas de la historia[D]. Valencia: 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 2004: 229.[22]VEGAS F, MILETO C. Intervención y propuesta de uso del espacio junto a la entrada del Mexuar[J]. Cuadernos de la Alhambra,2010(45): 90-121.

作者簡介:

卡米拉·米萊託,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

建築系(瓦倫西亞 46022)教授

費爾南多·維加斯,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

學建築系(瓦倫西亞 46022)教授

本文選自《建築遺產》2019年第3期(總第15期),歡迎互動留言,完整閱讀請點擊「閱讀原文」即刻購買該期雜誌

2020年《建築遺產》學刊(17~20期)

(定價99元,全年4期共計396元)

※ 歡迎訂閱 ※

訂閱方式:

1.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923;

2.《建築遺產》學刊官方微店訂閱:請掃描上方二維碼。

感謝關注「建築遺產學刊」微信平臺!

微信平臺:jzyc_ha(微信號)

建築遺產學刊(公眾號)

新媒體策劃:潘玥

官方網站:www.jianzhuyichan.cn

電話:(86)21-65982383

郵箱:jzyc.ha@tongji.edu.cn

相關焦點

  • 《文明6》阿爾罕布拉宮歷史背景故事一覽
    阿爾罕布拉宮是《文明6》中的一種奇觀,效果是+1軍事政策槽位。娛樂區域+2宜居度,每回合+2大將軍點數。,下邊就給大家帶來文明6阿爾罕布拉宮的歷史背景故事,大家可以來看一看。阿爾罕布拉宮歷史背景故事一覽阿爾罕布拉宮—格拉納達埃米爾王國—西班牙格拉納達(什麼?城邦也能造奇觀)遊戲中:產力要求:710 / 科技要求:城堡 / 地形要求:靠近軍營。丘陵 / 效果:+1軍事政策槽位。娛樂區域+2宜居度,每回合+2大將軍點數。
  • 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
    【來自新浪微博:煮手老毒Ps】        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幾乎成了格拉納達的代名詞。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從阿爾罕布拉宮拱廊窗口看出去) 當今的葡萄牙、西班牙是天主教佔主導地位的國家,但在歷史上曾經是穆斯林的樂園一個阿拉伯王朝的背影至今屹立在西班牙格拉納達城東山丘上的阿爾罕布拉宮是阿拉伯王朝如日中天的歷史見證。1238年起,格拉納達王國的穆罕默德一世開始著手建造這座精美華麗的阿拉伯宮殿及附近的宮廷花園。這個宮殿絢爛至極,是阿拉伯宮殿庭院建築的傑作,因為院牆多用紅色砂巖砌成,習慣稱為「紅宮」。
  • 窮遊筆記——阿爾罕布拉宮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安達盧西亞曾被不同的人群統治過,其中,摩爾人對安達盧西亞的影響最為深遠。公元711年,摩爾人從北非揮戈北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統治這一地區長達近8個世紀,給這塊土地留下了深深的伊斯蘭文化印記。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各種文化在安達盧西亞不斷碰撞和融合,開出了一朵朵絢爛的花,而最絢爛的那一朵莫過於內華達山麓的阿爾罕布拉宮。
  • 神秘、絕美、夢幻的阿爾罕布拉宮
    當然,這就是那座中世紀北非摩爾人統治西班牙格拉納達地區後建造的宮殿——被譽為「西班牙故宮」的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此時,格拉納達在摩爾人的統治下宣布獨立,並開始建造伊斯蘭建築風格的阿爾罕布拉宮。公元1492年,西班牙人收復格拉納達。北非摩爾人被趕出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成為了一座廢宮,整個建築日漸荒廢。目前,我們參觀的阿爾罕布拉宮,是自1828年起,經過長期的修繕與復建,恢復原有風貌後的宮殿。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一座精美的城堡,追憶昔日繁華
    阿爾罕布拉宮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曾經有一部很火的韓劇的背景就取自這裡,今天我們就要乘車前往西班牙的格拉納達,這是一座氣質優雅的古城,因有一座夢幻的阿爾罕布拉宮而聞名於世。要想了解阿爾罕布拉宮,必須要簡單了解一下西班牙的歷史。一千多年以前,被西方稱為摩爾人的阿拉伯帝國軍隊徵服了西班牙,開始了摩爾人對西班牙長達近800年的統治。
  • 走進阿爾罕布拉宮(上)
    (一)歷史遺珠:西班牙故宮——阿爾罕布拉宮,中世紀的摩爾人建立格拉納達埃米爾國的王宮。納斯裡王朝一度非常繁榮,歷代埃米爾(23位)花重金擴建阿爾罕布拉宮。1478年因為阿布哈桑不願誠服於伊莎貝拉女王,導致後來的戰爭,他的兒子最後一代埃米爾親手將宮殿鑰匙交給了基督教雙王。
  • 格拉納達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曲子浪漫悽美,宛轉悠揚,如泣如訴,演繹著奈斯爾王朝的悲喜榮辱,阿爾罕布拉宮的今時往昔。阿爾罕布拉宮之城阿爾罕布拉宮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威嚴的塔樓與城牆包圍起來的城堡,後人稱之為阿爾罕布拉宮之城。從9世紀開始就是伊斯蘭抵禦天主教反抗勢力的重要防禦堡壘。隨著頻繁的戰爭,不斷經歷修葺,改良,鞏固,長達五個世紀從未停止。
  • 時代 | 阿爾罕布拉宮:摩爾人在西班牙的見證者
    獅子中庭 經公眾號「中國國家歷史"(微信ID:zggjls)授權轉載。造訪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歷史名城格拉納達,你一定不會錯過阿爾 罕布拉宮。但也有記載表明,阿爾罕布拉宮牆體原本是以白色灰泥塗抹牆面,並未顯現紅色,只是由於歲月風化才顯現出紅土本色,「紅宮」很可能並非因此而來。究竟真相如何,如今恐怕實難考證,我們不如留待後人解決吧。阿爾罕布拉宮實際上是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組合而成,因此並不存在整體的設計和規劃。某些建築遺蹟古羅馬時期甚至更早就已經存在,但可考證的阿爾罕布拉的最早建築見諸9世紀。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看過壯美的阿爾罕布拉宮,走過熱情的格拉納達,便接近了西班牙文明的脈絡。  西班牙吉他大師塔雷加的名曲《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就是為這座宮殿而作。這支以顫音技法演奏的樂曲,曾讓我對華麗的宮殿產生無數遐想。  此刻,阿爾罕布拉宮就在那座山的脊梁上,佔領著巉巖峻岭的軍事高地,彰顯著遠離塵囂的高貴。精緻而奢靡的宮殿,由供朝覲的桃金孃苑和後宮獅苑組成。從坡道上望去,宮殿圍牆樸素、粗礪。
  • 【西班牙.格拉納達】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格拉納達,安達盧西亞自治區內格拉納達省的省會,位於內華達山山麓,達若河和赫尼爾河匯合處,融匯著穆斯林、猶太教和基督教風格。雪山映襯下的阿爾罕布拉宮如此壯觀。摩爾人統治時期,當時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生活安逸而寬鬆,特別是猶太人,迎來了他們歷史上的「黃金時期」,產生了一大批學者,比如猶太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麥蒙尼德。西方文明在重新徵服格拉納達之後,無論是大教堂、皇家醫院、修道院,都被完整保存著。這些都被看作是對天主的輝煌過去在穆斯林統治之下的緬懷。
  • 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重開迎客
    這是6月17日拍攝的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內景。 當日,位於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重新開門迎客。目前,景區每天最多接納4500名遊客,為以往的50%。新華社發(阿爾罕布拉宮與赫內拉利費宮理事會供圖)6月17日,遊客在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敲鐘,見證景區重新開放。 當日,位於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重新開門迎客。目前,景區每天最多接納4500名遊客,為以往的50%。 新華社發(阿爾罕布拉宮與赫內拉利費宮理事會供圖)6月17日,遊客在西班牙阿爾罕布拉宮內參觀。
  • 阿爾罕布拉宮:摩爾人最後的嘆息
    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這段歷史遺留下來的伊斯蘭藝術在西班牙的瑰寶。關於阿爾罕布拉宮訂票,已經說過很多次,提前三個月預定,每天限量,預定界面是西班牙語,不過很簡單。(阿爾罕布拉宮訂票攻略)整個阿宮很大,始建於13世紀,一定要租用一個解說器,有中文版。我們是認認真真的聽了很多,但在阿宮裡面走了5、6個小時依然沒看完。
  • 西班牙的故宮——阿爾罕布拉宮
    宮殿是由眾多的院落組成,在阿爾罕布拉宮內眾多的庭院中,以愛神木之院為最大,也最漂亮,其院中水池倒映出的北廊的倒影十分有名。宮殿的布局其實是很嚴格的,被劃分為行政場所、活動儀式場所、王族居所等三大部分,它們既獨立又巧妙地相連,在阿爾罕布拉宮中,最著名的是大使廳、兩姊妹廳、獅子中庭及大浴場等地方。
  • 阿爾罕布拉宮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一部《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引起了許多人對這座宮殿的興趣。阿爾罕布拉宮在西班牙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故宮,是中世紀摩爾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納達王國的王宮,是摩爾國王藝術的頂峰之作。從這句名言就可以看出阿爾罕布拉宮的魅力是絕對不容錯過的。阿爾罕布拉宮盤踞在山上,看上去既是一座宮殿,又是一座要塞。從觀景臺遠眺對面的阿爾罕布拉宮,最高的尖塔是科馬列斯塔,塔下就是最負盛名的納塞瑞斯皇宮,旁邊四方平頂的建築是卡洛斯五世宮殿,最右邊的就是阿爾卡薩瓦碉堡。雖然阿宮外表看上去仿佛一個敦實方正的城堡,其實內部錯綜複雜,宛如迷宮。
  • 打破次元壁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遊戲還是影視劇?
    簡言之,《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講述投資公司負責人劉振宇(玄彬飾)前往西班牙古城格拉納達(Granada),無意中體驗到一款以城市歷史風情為主題的AR遊戲,並由於投資需要結識了遊戲設計師的姐姐鄭熙珠(樸信惠飾)。
  • 西班牙絕對不能錯過的宮殿,阿爾罕布拉宮,堪稱西班牙「故宮」
    「 我是XIAO啦,跟我一起旅行吧 」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下午,在聖尼古拉斯眺望臺,與當地人一起,享受著眼中只有阿爾罕布拉宮的感覺,幾百年的時間仿佛因為它而停下了。你聽過那首著名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嗎?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吉他譜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樂譜類別:流行歌曲,歌手:吉他
  •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 Francisco Tárrega烏木般的記憶,在香味中酣眠溫柔彌散你房中,我摯愛的阿爾罕布拉宮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此曲據說是Francisco Tárrega於1896年在來到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時,由於夕陽的映襯,宮殿顯得分外美麗,於是他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不朽的名曲,並取副標題為「祈禱」。
  • VOL.228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在格蘭納達的時候怎麼也記不住這個宮殿的名稱, 發朋友圈總是心虛而裝作很灑脫地稱之為阿宮,對其了解也就是把LP裡的描述讀了一遍,知道是中世紀摩爾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蘭納達王國的王宮 ,我不是文科生, 沒有學過世界歷史,所以也不太了解你殺我我殺你的歐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