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拜軒轅。拜軒轅的同時不要忘了新密也是黃帝文化發祥地,新密的溱水和洧水就是母親河,先民們在溱洧二水流域,生生不息創造了古老的文明。不少專家學者在新密境內,發現了幾十處關於黃帝和岐伯有關的文化遺址。專家學者解開岐伯「引載而歸」的千古之謎。
2004年4月文物工作者,在進行黃帝宮修繕時,意外地發掘出土了《風后八陣圖記》石碑,石碑中記載了黃帝徵伐蚩尤的過程。 黃帝成為炎黃部落首領後,對華夏文明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穩定、統一的社會秩序下,開創了中醫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的最初藍本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成書。全書基本採用對話的形式記錄了黃帝與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對話。《黃帝內經》認為,人和宇宙自然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只有整體和諧統一才能治理全身。 在新密所有的文化資源中,黃帝文化資源的富集程度最高,文化開發價值最大。黃帝被海內外中華兒女視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文化遺蹟主要分布在中原,中原黃帝文化遺蹟主要集中在新密、新鄭、禹州三以及靈寶,在密、禹、鄭三縣市中,又以新密為最多,三縣市中有關黃帝活動的遺址、遺蹟、地名、傳說等共有60多處,其中新密46處,佔76.6%,所以說我們有理由說,新密是中原黃帝文化的核心區。新密號稱「黃帝文化之鄉」當之無愧。
新密的黃帝文化遺蹟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系列:(1)黃帝練兵講武遺蹟:黃帝宮:黃帝立宮建殿,講武練兵,發明風后八陣圖的地方。黃帝宮周圍的許多村莊都與黃帝練兵講武有關。養馬莊:傳說黃帝養馬的地方。草場崗:傳說是黃帝練兵馬的地方,叫操場崗,後改名為草場崗。倉王莊:黃帝屯放糧草的地方。黃路坡:黃帝返回黃帝宮時路過的山寨。馬驥嶺:黃帝馴養軍馬的地方。力牧臺:黃帝拜力牧為將的拜將臺,又叫臺崗。桑園:嫘祖養蠶的桑園。老虎圈:黃帝馴養老虎的地方。講武山:傳說黃帝經常在此講武練兵。風后八陣:新密發現一套我國最早的《風后八陣兵法圖》。它由黃帝與其大將風后研創。據傳4500年前,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黃帝因將寡術乏,九戰九敗於蚩尤,便率兵退守至雲宕宮(今河南密縣劉寨鄉雲巖宮)練兵講武,建立宮殿(即軒轅黃帝宮)。為討伐蚩尤,黃帝拜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交,並在此與風后研創了我國最早的《八陣兵法圖》。該圖共分九幅,一幅為八陣正圖,其它八幅為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
(2)黃帝訪賢問道遺蹟:大隗、大隗村、大隗鎮、大隗山,具茨山,觀寨村修德觀、崆峒山、避暑洞。戰國時代《莊子》中曾記載了「黃帝見大隗於具茨」的神話故事,說的是,黃帝為了統一天下,求賢若渴,到處訪賢問道。他聽說,具茨山中有一個名叫大隗的神人,智慧超群,十分渴慕,就率六個大臣到具茨山中去拜訪,走到途中,迷了路,見到一個放馬童子,問他,你知道具茨山嗎?小童說,知道,黃帝又問你知道大隗嗎?小童又說知道,黃帝十分驚奇,就又問他你知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嗎?小子竟然天上人間侃侃而談,黃帝問他治理天下的道理,他說,治理天下不過是跟放馬一樣,去掉其中的害群之馬就可以了。黃帝再三拜謝,稱大師而退。成語「害群之馬」就這樣來的,這也是中國法家思想的最早淵源。當然這是一個神話,莊子時代是在公元前500年,離黃帝時代比我們近2500多年,其神話,有其想像,但其故事中的地名與新密的地名一一對應。大隗鎮,應是新密歷史最長的一個地名,其地名淵源是黃帝見大隗於具茨。具茨山:中國歷史上與黃帝有關的歷史最長的一座山。新密大隗窯溝有七聖廟,內塑黃帝和他的七個大臣像,紀念他們到具茨山訪問大隗的故事。《莊子》中還有一篇黃帝問道的故事,名叫《黃帝問道於廣成子》。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聞聽廣成子來到了崆峒山,就前去拜訪,給廣成子說,我想得到世間要道精華,讓五穀生長,人民和順,萬物成就,結果,廣成子把黃帝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說他想要了解的是事物的本質,而所要想掌握的是事物的末端,這樣膽大包天心胸狹隘的人,不足以告訴他世間要道。黃帝返回後,認真反思,有三個月沒有理朝政,在一個小茅屋裡苦思冥想,最後,又恭恭敬敬來找廣成子,說自己想得到長生之道。廣成子很高興,一躍而起,給黃帝講得十分透徹,說這種道,用於治天下,上可以當皇,下可以為王,失吾道者,當歸於塵土。大隗鎮觀寨村有個修德觀,據碑刻記載是黃帝在此修德,並向廣成子問道的地方,具茨山新密與禹州交界處有逍遙觀,據載為廣成子所居道觀。(3)黃帝招兵屯糧遺蹟(主要在白寨鎮) 黃帝嶺:黃帝在此招兵買馬,討伐蚩尤的出徵地。摩旗山:黃帝在此插旗招兵。屯糧凹:黃帝屯糧的地方。議事臺:黃帝與大臣議事的地方。彈唱溝:又名黃帝樂院。
(4)軒轅丘—黃帝建都遺址。 軒轅丘在新密、新鄭兩市交界新密一側。《史記》記載,黃帝居於軒轅之丘。《大清一統志》記載,「軒轅之丘在新鄭西北故城25裡。」但在新鄭境內,考古專家經過長期苦苦找尋都沒找到,2000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經考古發掘,發現大樊莊村古城寨城址是仰韶至龍山文化城址,經專家論證,有專家認為,從地望和文獻記載看,這裡就是黃帝故都軒轅丘。中國古都學會到此考察後,認為,中華文明是從這裡起步的。但是由於一些地方狹隘的地方主義作祟,軒轅丘古城寨被人們故意地淡化在媒體之外。(5)黃帝拜天祭祖遺蹟: 平陌鎮天爺洞是黃帝祭拜先人的地方。因為這裡有比黃帝更為古老的祖先活動的遺址。自古以來,這裡就被稱為是天爺洞。(6)黃帝的幾位大臣人名遺蹟:《史記》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在新密與新鄭交界,具茨山的最高峰,就是風后頂。在劉寨黃帝宮東南一公裡有一高臺建築,這裡是力牧臺。在苟堂有大鴻山,山上現在仍遺留有古時壘砌的城垣,還有大鴻擂鼓指揮作戰的擂鼓臺。苟堂還有常先口地名。大鴻山上有還有花園坡(黃帝御花園)、東華門、西華門等四門(四門以均華命名,城應叫華城,莫非中華之稱自黃帝始?),還有黃帝避暑洞、黃帝拴馬石、黃帝女兒梳妝樓等黃帝時期遺留下來的地名以及傳說故事。
在新密境內最能集中體現黃帝文化內涵的是黃帝宮。劉寨鎮黃帝宮 黃帝宮原名叫雲巖宮,其創不知何年代,因唐代軍事家獨孤及在此寫下《風后八陣圖記》而出名,該碑記載了黃帝在此研創八陣兵法,打敗蚩尤的故事,並記述了後世軍事戰爭皆師從黃帝八陣兵法。這裡因為河流交匯,溝谷縱橫,地勢隱蔽,還有天然溶洞可以住人,為黃帝選中,作為運籌帷幄指揮打仗的軍事大本營,黃帝在此立宮建殿,修了三座寨柵,作為練兵守衛之用。在這三座寨柵上,考古專家曾挖出仰韶時代的陶片和龍山時代的灰坑,這剛好與黃帝時代相對應。黃帝宮最有價值的是《風后八陣圖碑記》,這幢唐人撰寫,元代重刻,「文革」丟失,開發重現,歷經風雨的碑刻是黃帝宮歷史的最好見證,是黃帝宮的鎮宮之寶。古人描繪黃帝宮的詩詞有很多,其中以錢青簡的詩最妙,「戰罷赤尤犒旅徒,雲巖深澗葬兵符。千秋永罷幹戈事,蔓草寒煙鎖陣圖。」正是滿懷深情地記述了黃帝平罷赤尤,希望萬世太平、建設和諧社會的美好理想。
如今的黃帝宮,山環水繞,碧波紅船,綠樹如雲,風光旖旎,是新密一處山水人文俱佳的好去處。可參考《大河報·厚重河南》2008年11月黃帝宮——黃帝屯兵備戰的大本營系列
1、黃帝文化濃厚的黃帝宮。(2008年11月19日)
2、風后八陣圖,黃帝制勝的法室。(2008年11月20日)
3、遺留在新密的黃帝足跡。(2008年11月21日)
4、黃帝文化在新密民間的傳說。(2008年11月24日)
5、黃帝宮以外的黃帝文化。(2008年11月25日)
6、黃帝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礎。
(2008年11月26日)文化旅遊事業,是「三分線索,七分造作」,沒有線索不行,但重在造作。我們面對這些資源只是建了一個開發起點很低的黃帝宮,還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文化名市就是為一個地區財富的鋪路。當代社會,「名氣=人氣=財氣」。2006年5月1日,原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來到黃帝宮視察,對黃帝宮的歷史、人文、旅遊價值給予高度肯定,指出,黃帝宮是黃帝建都和練兵講武的地方,自然風光較高,開發建設不配套,要把黃帝文化的景點象糖葫蘆一樣串成串,上午在新鄭拜祖,下午在新密遊覽。遺留在新密的黃帝足跡據文史專家鄭觀洲先生介紹,新密黃帝宮附近桑蠶業很發達,這就與黃帝有關。
據史書記載,黃帝取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為元妃。嫘祖勤勞而聰明,在桑林裡勞作時發現蠶吐出的絲既細又結實,就試著抽絲製作衣服,穿在身上比樹葉獸皮製作的衣服輕便柔軟多了,又好保存。於是她就教老百姓植桑養蠶,製成服裝。為紀念嫘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後人把她作為蠶神來祭祀。在黃帝宮嫘祖廟南下方的巖壁上,如今還有嫘祖洞。
在黃帝宮附近的劉寨、來集、大隗一帶,有萬畝桑林與農作物間作,有地堰的就種桑於地堰上,這是黃帝時教給人們的耕作方法。
黃帝以後,植桑養蠶業成了新密的特色行業,昌盛一方,幾乎家家都有養蠶習慣,同時繅絲織綢作坊遍布全市,並吸引來不少採購販賣絲綢的客商。城西的米村、城東的大隗、觀音堂成了絲綢交易的重要市場。
桑樹還是黃帝平定諸侯、統一天下的有功之樹。它光滑的樹幹既堅實又富有彈性,直可當棍,彎可成弓,平時又是農具的把柄。桑木是黃帝時期兵器的主要材料,如桑棍、桑杈、桑弓等,都是取之於桑木,後來被人們應用於農業生產。
實際上,在新密,圍繞黃帝宮,有很多與黃帝有關的地名和傳說。
力牧臺因為黃帝大將而得名,在黃帝宮南2公裡處的高地上,有一人工築高臺,臺高13米,四層臺基,夯土疊築,東西寬118米,南北長133米,近正方形。現存最高層為一平臺,每邊長15米,面積225平方米。
據《河南通志》記載:「在密縣城東四十裡,土人呼曰黃臺崗,地近雲巖、大隗鎮,臺址頗廣,又曰拜將臺。」清《密縣誌》曰:「一曰拜將臺,一曰熊臺。《通志》記載:在大隗鎮東。俗傳黃帝講武於此。又曰築拜力牧,土人呼為臺子崗,又曰黃臺崗、力牧臺。」
臺上原有一深穴,當地人叫摩旗穴。清《密縣誌》:「摩旗穴,在力牧臺頂。深丈餘,團圍如成瓦筒,節節壘,紋似旋螺,相傳為黃帝拜將摩旗處。」
力牧,是黃帝大將。據《史記》記載:「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西漢《淮南子》:「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漢《晁氏新書》:「故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黃帝出軍訣》記曰:黃帝伐蚩尤,未免愁怨,乃睡,夢王母遺道人,彼玄狐裘,以符援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備後,得符信,佔即克也。黃帝思寐其符,不能悉意,以告風后、力牧,曰:「此內應也,雖不得其信,戰必自克,力牧俱於威(洧)水之側立,祭以太牢。」
按新密黃帝文化研究會劉峰亭先生的說法,這個威水就是洧水,力牧臺正建在洧之北側,距洧水四裡之遙。
《緯書集成·論語》:「黃帝師力牧。」黃帝敗於蚩尤,退居於雲巖宮,招賢納士,練兵講武,在東海得風後,在大澤得力牧,在力牧臺拜為大將,並拜力牧為師,力牧沒有辜負黃帝重託,在涿鹿大戰蚩尤中立了首功,助黃帝平定天下,後人為紀念他以臺名之,此檯曆經數千年不廢,留傳至今,可見世人對力牧之尊。
黃帝宮西北二裡有個村莊,叫倉王。倉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黃帝在此練兵時,這裡是黃帝的糧倉所在,村北有一塊數十畝較高的平地,群眾一直稱之為「老場崗」,是黃帝所儲之糧經常在這裡翻曬的曬糧場,故名。另一說是,黃帝的大臣倉頡,因發明了文字,代替了結繩記事,為世人做出了重大貢獻,封居此地為倉王。
倉頡發明文字文獻多有記載,如西漢《淮南子》:「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易書》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世本》:「沮湧,倉頡作書。並黃帝史官。」《綱鑑易知錄》:「帝命倉頡 為左史,沮湧為右史,倉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古今事物考》:「黃帝時,倉頡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故有指事,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六書之別。」宋《皇王大紀》亦云:「倉頡、沮湧,軒轅史官也,見鳥獸蹄遠之跡,有文理可滋,作鳥跡篆,以義百工,以察萬品,其文分類,象形而生,故謂之字。」
多種文獻都說倉頡姓侯,《關內侯姓溯源》曰:「倉頡,因造字而成就不世之功德,被賜姓侯,字綱。」 新密一些地名與黃帝有一定的淵源 位於黃帝宮東一裡,是一個叫養馬莊的村莊,在劉寨鎮東北與西北另外還有兩個養馬莊,分別叫東養馬莊和西養馬莊。據群眾所傳,都是因黃帝在此養了很多戰馬而得名。
另外在養馬莊西,黃帝宮西南一裡之遙,有一東西長近十裡的橫嶺,坡甚緩,嶺上較平,嶺南北二坡都是梯田,東西望不到盡頭。據當地居民講,因黃帝時,在此嶺上訓練馬匹,故曰馬驥嶺。當地民謠曰:「馬驥嶺十裡長,東起雲巖宮,西到背陰堂,黃帝練馬場,石頭夜生光。」
黃帝宮東兩公裡處,有一個行政村叫草場崗。這個村世代都叫「草場崗」村,如今群眾簡稱為「草崗」,群眾傳說,它是黃帝和士兵收割牧草,曬乾後儲存的地方。在該村東頭田野裡有一灘地,又寬又平,群眾一直叫做「跑馬地」。據傳是黃帝跑馬的地方。
老虎圈位於黃帝宮東北三公裡。據當地人傳說,黃帝在此圈養過老虎,故名。晉《帝王世紀》云:「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漢《史記·五帝本紀》曰:「教熊羆、貔貅、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由此可見黃帝有可能在這裡圈養猛獸,用以作戰。春秋時齊將田單曾用火牛陣以破敵陣。 另外,據說武定河、武定崗也與黃帝有關。武定河由黃帝宮西北入,繞東,經宮前,南流入洧,在宮北、東、南方環黃帝宮形成一湖,此水即武定水。清嘉慶《密縣誌》曰:「(洧水)又東,武定水西北來注之。《水經注》洧水東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崗,西南流,又曲而東南流,經零鳥塢西。塢側有水,懸流奔壑,一匹有餘,直注澗下,淪積成淵。嬉遊者矚望,奇為佳觀。俗人睹此水,掛於塢側,遂目之為零鳥水,東南流入洧。」按考證,武定水、武定崗之名有兩個傳說:一曰,黃帝臣為武定者,功績卓著,為念其功,即將黃帝宮東北四裡的高崗地名為武定崗,發源於此,流經黃帝宮的水,名為武定河。二曰,因黃帝以武力平定蚩尤,遂將黃帝宮東北之高崗名武定崗,經此之水定名武定河。武定河流入黃帝宮前的湖,稱武定湖。武定湖北岸的懸巖峭壁上有個山洞,人稱葬符洞。
說起葬符洞,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據說黃帝在黃帝宮這一帶練兵講武屯兵備戰,並從這裡率兵北上,在涿鹿與蚩尤進行了二次決戰,大獲全勝,從而平定中原,統一天下,鹹尊軒轅為天子。 雖然涿鹿二次決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每當黃帝想到因戰爭所造成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景,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靜。戰爭無情地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使無數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少人在歡慶勝利的同時,又在承受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所以戰爭結束後,黃帝決心讓天下永離戰爭,讓人民不再受到戰爭的摧殘。於是他召集手下眾位將領和南北各方部落首領在黃帝宮舉行慶功盛典並聚會盟誓。盟誓那天,整個黃帝宮戰鼓咚咚,馬嘶聲、歡呼聲、竹樂聲,使整個黃帝宮山搖地動。黃帝的數萬兵馬由大臣風后帶領,兵分四路從雲巖四大谷口匯集柏樹坡下。
黃帝登上中天大帝寶座,手中拿一長繩,宣布盟誓開始。黃帝攜四方天帝登上盟誓臺,各自就位,接著十名將士遙望黃路坡頂飄拂的素絲桑麻飄帶,雙膝跪在雲巖山洞,頓首祭奠為了統一大業而捐軀將士的在天之靈。祭畢,黃帝宣布歃血盟誓,只見黃帝揮舞手中長繩,突然拋在空中,繩旋轉成一個繩圈,黃帝在中,四方天帝分東西南北被套入繩內。五帝跪在盟誓臺上,盟誓曰:「天下歸一,永不戰爭,安分守己,和平歸之。」誓畢,半碗血酒一飲而盡,五方天帝也身歸原位。盟誓過後,黃帝下令擊鼓鳴號,命大將常先手持火把點燃柏樹,在山西坡用戰刀穿心示眾的蚩尤畫像頃刻化為灰燼,緊接著黃帝和四方天帝各命將士焚兵戈、藏兵符,整個雲巖山濃煙滾滾,大火熊熊,數以萬計的槍、矛,弓、箭,能燒的一一焚之,不能燒的挖坑深埋,讓戰爭永遠消失人間。
盟誓過後,黃帝宣布:大將風后因徵戰蚩尤功勳卓著,令其為中天輔佐大臣,掌握雲巖全部政事,並命風后講述撰著《風后陣兵法圖》的三十載艱辛。黃帝提議,把在徵戰蚩尤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風后陣兵法圖》珍藏在匣 內,命風后帶領戰士,在雲巖鑿洞珍藏,即現今黃帝宮中的藏符洞。
實際上,這一帶與傳說中黃帝相關的地名有很多,比如具茨山,它是新密市南部,與新鄭、禹州、登封交界的一座界山,是伏牛山的餘脈。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登具茨山,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抱樸子》:「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宋《元豐九域志》:「具茨山,《輿地誌》云:黃帝往具茨見大隗君,授以《神芝圖》。」宋《事類賦·地部·山》曰:「黃帝之遊具茨。」
具茨山系有大小山峰三十多個,每個山峰各有其名,《禹縣誌》曰,「(具茨山),山統名,具茨,不能定何峰為具茨也」。此山有數個山峰的名稱與黃帝時的重要人物有直接聯繫。如新鄭境內的「風后頂山」,新密境內的「大隗山」、「大鴻山」、「講武山」、「黃帝講武樓山」、「崆峒山」、「黃帝拜天祭祖的靈崖山」、「熊耳山」等。除這些主要山峰外,還有眾多與黃帝活動有關的景點,如黃帝避暑洞、黃帝廟、嫘祖廟、黃帝御花園、廣成子所居逍遙觀等。
風后頂位於具茨山東首,歸新鄭市管轄。風后頂山,據說是因為風后助黃帝有功,黃帝以山命名,以示永遠紀念。風后頂山向西,緊鄰的一座山峰即為大隗山,山上七峰並列,石花斑斕,林木蔥蘢,蘿藤纏繞。每逢雨過天晴山碧如翠,雲霧繚繞,被譽為「大隗晴嵐」,是新密八景之一。有詩謂「瀑布松杉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黃帝見大隗真人於大隗之山的故事即發生在此。《山海經·中山經》:「敏山之東三十裡大隗山。」注曰:「滎陽密縣大隗山也。」《黃帝紀》言:「歸大隗,即大隗氏。」《水經注》:「溱水出河南密縣大隗山。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華(黃)蓋童子,即是山也。」《漢書·地理志》曰:「河南郡密縣有大隗山。」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具茨有大隗者,即上世之泰隗氏也,能設於無垓之宇,而遊於泰清。訪之者多迷其途焉。襄城有神牧者,牧馬童子也,得七元、六紀、三綱之法,能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是謂天師。」 大隗山上,至今有黃帝避暑洞、黃帝拴馬石。緊挨此山,與禹州共有的大鴻山、崆峒山、熊耳山等,也從不同的方面豐富了黃帝文化。
位於新密黃帝宮南2公裡處的力牧臺,是為紀念黃帝大將力牧而築的高臺。此檯曆經數千年不廢,充分顯示出世人對力牧的尊重。
此文章乃是新密稱十二愚的十二位耄耋老人所寫,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