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射遠武器綜述
早在原始人類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就已經發明了能夠遠程殺傷野獸和動物的武器——矛,這種可以不用和野獸正面作戰就能殺死野獸的投擲類兵器直接導致了劍齒虎等古代野獸在人類手中的悲慘命運。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用於遠程投擲的投矛出現了兩種發展方向:其中一種變得纖細而輕盈,並且尾翼出現了用於增加飛行距離,穩定飛行方向的動物羽毛,這就是後來弓箭箭矢的雛形;而另外一種則以縮短矛杆的方式減輕投矛的飛行重量,並且依然以進行投擲,這就是「標槍」或者「投槍」。
進入文明社會以來,中國冷兵射遠武器的總體發展趨勢都是以弓弩為主兼之以大型射石武器作為補充,而投槍直到宋代才被重新引入中國冷兵器的射遠裝備之中。那麼作為射遠武器的鼻祖,投槍在中國歷史上為何沒能首先發展起來呢?
二、朝花夕拾——被長期遺忘的中國投槍
在世界文明歷史上,投槍的射遠武器地位似乎都是在西方歷史文化之中被確立的。早在公元2500年前兩河流域的「烏爾王國」,蘇美爾人就用鋒利的投槍擊退了庫提蠻族的數次入侵,在著名的「蘇美爾禿鷲碑」之上甚至刻有拉格什王朝國王使用投槍擊退外族入侵的畫面。而隨著標槍的使用順著西亞傳播到希臘半島,希臘城邦以及後來的羅馬帝國都深受標槍武器的影響,特別是古羅馬人對投槍的應用幾乎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公元前39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卡米路斯收復被高盧人佔領的羅馬城之後,對羅馬軍隊所使用的武器進行了規範化改革,羅馬的重裝步兵基本上全部使用投槍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這種標準的羅馬投槍長度大約在2米左右,最大射程可以達到30米。為了防止敵人在奪取投槍之後反過來殺傷己方軍民,羅馬投槍的製造採用了特殊工藝,將投槍的尖端變得更加纖細,這樣在命中敵方鎧甲之後標槍的鐵頭就會迅速彎曲深入到傷口之中,這就使得它們成為了戰場上的一次性用品。
到了公元前2世紀末蓋烏斯·馬略擔任羅馬共和國執政官的時候,羅馬共和國的軍隊逐漸趨向於帝制,這就要求羅馬投槍的製造更加制式化。在馬略改革之中,他再次修改了羅馬投槍的製造方式,將其變為使用鉚釘銜接的兩根木桿,並且使用鐵質槍頭嵌入兩端的木桿之中。經過革新後,羅馬投槍的製造更加便捷和規範化,並且在丟出去之後一旦觸碰到任何堅硬物體就會斷為兩截,敵軍想要將其投射回來就更是痴人說夢了。
那麼和古羅馬帝國同時代的中國,投槍的發展又是怎樣的呢?商朝滅亡之後,西周統治者通過「分封制」確定了奴隸制的統治地位,此時的打仗還屬於西周貴族的事情,與平民沒有什麼關係(因為打仗要自備武器裝備)。而和古羅馬共和國所要對抗的重甲步兵相比,威脅西周統治者的則是位於西北部的犬戎、鬼方等遊牧民族的騎兵,而投槍相比於當時已經成熟化的弓箭來說,在對抗騎兵方面根本沒有優勢可言,它自然得不到西周貴族的青睞。
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士兵平民化的普及以及戰鬥的頻繁爆發,投槍眼看就能夠鹹魚翻身,成為中國士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無奈另一種射遠兵器——弩的崛起卻直接將投槍一腳踢進了冷兵器的冷宮之中,從此投槍的發展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射遠武器之中再無音訊,被冷落了近千年之久。
直到兩宋時期,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以及海軍的蓬勃發展,投槍才在水軍武器之中重新獲得了一席之地。南宋初年,嶽飛奉命鎮壓南方的鐘相楊么起義,從農民軍所使用的水軍魚叉受到啟發,發明了名為「稜槍」的小型投槍,分為長短兩種,射程可達數十步之遠。元明兩朝繼續對投槍進行改造,到了清代,投槍基本只在水師使用,相比於突火槍和火銃來說,投槍有著造價低廉、使用簡單、火力密集等特點,此時的投槍又被稱之為「鏢」。
三、是「砲」,不是「炮」——投石車在中國古代攻城戰的運用
在火藥尚未發明之前,「炮」在中國漢字中的寫法是「砲」,既然以「石」字為部首,就說明「砲」所發射的是巨型石塊,它通過拋射時產生的衝擊力和重力對敵方人員和建築進行有效殺傷。在世界歷史上,古羅馬軍隊曾經大規模的使用這種重型武器作為攻城器械,而中國使用投石車的記載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之間所爆發的官渡之戰。
當時袁紹與曹操兩大勢力在白馬互相對峙,袁紹先發制人建立起許多木質箭塔,對曹操的軍隊發射弓箭,導致曹操軍隊的士氣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就在曹操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謀士劉曄為曹操獻上「霹靂車」之計,所謂「霹靂車」指的是一種利用槓桿原理拋射巨石的投石車,由於巨石划過天空的聲音類似于晴天霹靂而得名。在「霹靂車」的幫助下,曹操摧毀了袁紹的木質塔樓,從而穩定了軍心,為官渡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古代投石車的構造較為簡單,主要依靠人力進行驅動,通過拉動長木桿的一端對另一端施加推力,利用槓桿原理將另一側的石塊拋射出去,小型投石車一人就可以操縱,而稍大一點的投石車需要40人共同拉動繩索,能夠將50斤的石塊彈射到100米的射程之外;而巨型投石車則需要數百人一起用力,可以發生重達數百斤的巨石,不過這種巨型投石車的位置一般固定在城牆周圍,用後就會拆除,並不作為常備武器進行使用和攜帶。
在南宋時期著名的「襄陽保衛戰」之中,元軍為了攻克南宋名將呂文煥所堅守的襄陽城,製造出了一種令人聞風喪膽的「襄陽巨砲」。這種投石車不使用人力拋射石塊,而在原先人力拉動的位置上放下了一枚重達10噸的平衡錘,依靠它的力量,這種巨炮可以將重達150斤的大石塊輕易拋射一百多米遠,據說命中宋江城牆之後能夠「入城7尺」。由於襄陽城的宋軍防禦工事被破壞得很嚴重,呂文煥最終也只能無奈向元軍投降。
隨著元末明初火炮的發展與火器的運用,投石車在明朝初年被逐漸冷落,在攻堅作戰之中,火炮的使用不僅更加便捷,其威力也比傳統的人力拋石車大得多,因此在明朝初期之後,無論是在守城還是攻堅戰之中,人力投石車的身影都消失不見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隨著火藥的發展,代表投石車的「砲」字也變成了代表火炮熱兵器的「炮」字,這也客觀宣告了中國古代投石車的在漢字文明中的消逝。
四、鹿死誰手——弓與弩的狹路相逢
弓箭毫無疑問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明,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弓箭可以追溯到公元28000年前的峙峪文化遺址,在這個新石器人類遺址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了120具野馬的遺骸,足以證明原始弓箭在數萬年前就能夠輕易射殺野馬。而進入奴隸制社會之後,中國弓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早在周公旦所著《周禮·考工記》之中,弓箭就已經有了諸多分類:比如「王弓」、「弧弓」是軍隊專用,而「唐弓」、「大弓」則是練習用弓,只能用於日常狩獵。
中國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複合弓的國家,這種弓的製作方法也是出自於《考工記》,此後兩千多年中國複合弓的製作方法基本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據周公記載,製造一把最簡單的複合弓需要用到「幹、角、筋、膠、絲、漆」6種材料,構成弓身的最佳原材料便是「幹」,需要在冬天進行砍伐,當然也可以次一級的「柘、桑」,最差的才會使用竹木;而弓的兩頭則使用「角」,也就是牛角,需要在春天進行浸泡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韌度;而綁縛弓弦的「牛筋」需要在盛夏時節進行製作,到了秋天之後使用「膠」將這些材料粘在一起,最後上「漆」和「絲」(弓弦),合計一年才能完成一把複合弓的製作。
由於複合弓所需要的拉力相比於單弓來說要大很多,因此中西方的拉弓方式也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複合弓需要以單手大拇指進行拉弦,然後使用食指和中指壓住弓弦,為了保護大拇指不會被回彈的弓弦拉傷,因此中國早在商代就發明了保護大拇指所使用的扳指;而同時代的歐洲由於的弓弦彈射能力太差,因此需要使用多根手指進行拉弦,這就導致了中西方弓箭在冷兵器歷史上截然不同的地位。
在大一統的秦、漢、唐時期,有著很多擅長騎射的將軍以射箭技術馳名於天下,比如西漢名將李廣,《漢書》將其稱之為「飛將軍」,他在平時喝酒的時候就喜歡以射箭作為社交遊戲,而到了戰場之上更是堪稱一代箭神,基本上能達到每一發箭矢消滅一個敵人的程度(「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而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歷史上也以善射聞名,有一次李世民在林間打獵,忽然遭遇一群野豬的突然襲擊,只見李世民縱馬奔騰,回身連發4箭,就有4頭野豬應聲而倒。
儘管中國複合弓的射程和貫穿能力都很優秀,但是要想拉開它卻需要強大的臂力。中國古代的複合弓製成之後,它的張力是通過懸掛重物進行張力測試的,因此弓的張力通常以斤或者石作為單位。一般來說,張力能夠達到「六鈞」(古代一鈞為現在的15公斤)的弓就算是良弓了,而南梁名將羊侃所使用的弓的張力卻達到了「十二石」(相當於現制320公斤),它的有效射程大約在300米左右。
而對於一般的士兵來說,他們對於弓的張力要求並不是那麼大,據明末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的記載,明朝軍隊的制式弓箭以張力大小粗略分為「上力」、「中力」、「下力」三個等級,其中「下力」弓箭的張力大約只有60斤左右,而「上力」則是「下力」的兩倍,這些張力的弓一般士兵都能夠較為輕鬆的拉開。
正因為大力開弓的同時還需要瞄準目標,因此並不是每個中原人都能成為百步穿楊的神射手,不過對於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說,這一缺點卻似乎並不存在。在動蕩的生活環境之中,如果不能學好射箭,那麼就無法生存下去,因此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從小開始就學習弓箭技術,再加上戰馬的機動性,因此他們在面對中原士兵時有著相當大的優勢。為了降低射擊的難度,「弩」的出現可以說和弓狹路相逢,並且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中原封建王朝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武器對決。
弩最早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相傳由楚國人發明,在戰國時期被大規模列裝軍隊,據《戰國策·韓策一》記載:「天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可見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正是以弩立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弩就是弓的一種改進品,它通過「臂」上的弩機固定弓弦,從而將弓箭的發射動作和瞄準動作完美分離。由於弩在上弦的時候不用考慮瞄準目標,因此弩的弓身可以變得更硬,弩手也可以使用腳踏,用全身的力量為弩上弦,因此弩的殺傷力和射程相比於弓來說都更加優秀。
由於弩的操作更加簡單,便於一般士兵的操作,只需要稍加訓練就能夠達到很高的命中率,因此弩逐漸取代了弓,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平民化武器。在戰國中期的馬陵之戰,孫臏以萬名弩手進行埋伏,等到魏軍到來之後便趁著夜色「萬弩俱發」,龐涓無奈之下只能自盡;楚漢之爭時,項羽和劉邦約定在陣前決鬥,劉邦列舉項羽十大罪狀,項羽氣憤之下命令事先埋伏好的弩手放箭,結果一箭貫穿了劉邦的胸口。為了避免漢軍的士氣崩潰,劉邦中箭後俯身捂著自己的腳嘆氣說:「他們竟然如此卑鄙,竟然用冷箭射傷了我的腳。」漢軍的軍心這才得以穩定下來。
兩漢時期,西漢和匈奴的戰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可以說是弓與弩的對決,漢代名將李陵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前89年,李陵奉命帶領5000步兵徵討匈奴,匈奴調集了將近十幾萬的騎兵將其包圍。在大軍重壓之下,李陵不慌不忙的將少量盾兵放在前列阻擋敵軍衝鋒,而將自己的弩手排成數列依次發射,縱馬衝鋒的匈奴騎兵還沒有衝入射程就被漢軍的弩箭射翻。據史料記載,漢軍曾經在一天之內發射了五十萬支弩箭,最終匈奴騎兵付出了3萬人的傷亡代價之後才將箭矢射盡的漢軍俘虜。
從東漢末年開始,弩的發展邁入了巨型化的過程,比如東漢王充的《論衡·儒增篇》之中已經出現了「車張」的記載,而在《後漢書·陳球傳》之中已經出現了發射「羽矛」(一種裝有羽毛的長矛),射程達「千餘步」的大型弩床。在南北朝時期,它們主要被安裝在要塞或者艦船之中,對敵方的堅固目標進行打擊。北魏文成帝時期,為了加強對柔然的防禦工作,特地為北方的要塞配備了床弩,而拉開這種床弩所需要的張力需要六頭牛來提供,可見其發射之後恐怖的破壞力。唐宋時期,巨型弩的使用被繼續擴大,此時的大型弩依靠絞車進行張開,這種弩又被稱之為「車弩」,可以同時發射7支箭矢,它的威力可以輕易的摧毀城牆或者艦船。
到了兩宋時期,隨著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威脅逐漸加大,單兵所使用的張弩亟需進行改革與創新。公元1068年,李宏對北宋的張弩進行綜合改進,在略微加大踏張弩的基礎上大幅度減小弩箭的長度,發射只有數寸長的「木羽箭」,使得它的有效射程達到了340步(500米),號之為「神臂弩」,從而廣泛列裝於北宋軍隊,成為對抗遊牧民族的有力武器。
元末明初時期,隨著火槍和火器的出現,弩的使用被逐漸縮小化,大部分從軍隊之中退役,淪為了民間狩獵所使用的遠程武器,儘管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之中還有著明初軍隊裝備「神臂弩」的記載,但是此時的弩僅用於守城。明朝滅亡之後,入主中原的清朝八旗騎兵沒有使用弩的習慣,因此弩才正式退出了中國冷兵器歷史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