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福建李氏--漳州歷史源流

2021-02-08 天下李氏一家親



李靖世家   大唐功勳
        李靖(公元571—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人。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後魏殷州刺史;父親李詮官至隋朝趙郡太守。李靖通書史,少年時就有文才武略,其舅父隋朝名將韓擒虎,認為此人「堪輿論孫、吳兵法」。隋末,任馬邑(今山西朔縣)郡丞。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入長安後,李靖從秦王李世民攻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趙郡王孝恭平定割據江陵的蕭銑,以功進上柱國,檢校荊州刺史。後授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都督。武德六年,輔公袥降而復反,李靖為副元帥,佑孝恭東討,李世勣等七總管受其節度。七年,平定輔公袥,升東南道行臺,行臺兵部尚書。武德八年,東突厥入侵太原,京師戒嚴,李靖為行軍總管,率江淮兵北上備御,諸將失利,唯他一軍獨全。太宗李世民即位,李靖歷任刑部、兵部尚書,檢校中書令(宰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為代州道行軍總管,與李勣分道出擊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其部眾和所屬鐵勒諸部都歸附唐朝。李靖以功進封代國公,任尚書右僕射(宰相)。貞觀八年,吐谷諢入侵。太宗命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他抱病率軍西徵,次年深入敵境,平定吐谷諢。貞觀十一年改封衛國公。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病逝,享年79歲,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李靖是唐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為李唐王朝定鼎天下立有殊功。為唐代疆域拓展作出巨大貢獻,為統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貞觀年間,三次為相,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即通兵法又善指揮,是唐代名將名相第一人,著有《李靖兵法》。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於唐貞觀627年輯錄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傳著於世。
      李靖逝世後,其子李德騫繼承世封,官至將作少將。李德騫之子李伯瑤,字昆宗(李靖之孫),承衛國公之詔謀,述宣昭公之燕翼,克肖祖父,素裕韜略。唐總章元年,漳潮民數名族嘯亂,嶺南行軍總管中郎將陳政奉旨平亂,不幸死於藍雷之賊,其子陳元光襲職,請救兵討賊。皇帝下旨授李伯瑤劍印為將軍,統領馬步三千救援,直抵漳潮與主帥陳元光會師。計度柳營江,建唐化裡,進軍鵝頭山,掃平娘子洞,平三十六寨,為唐王朝安定邊疆,開墾漳州,立下顯著功勳。漳州設立州治後,李伯瑤授漳州司馬,封衛國定遠將軍,溢贈「武惠」,宋紹宗時追封輔勝將軍定遠侯。李伯瑤兒子13人,自京師來漳助徵,皆以軍功授團練使。敕命分守福建各地:蒞汝,襲父之職,佑父坐鎮,充宣慰監軍;朝汝,守新甯,兼理閩海水務;莚汝,守延平,兼巡閩江水道,平關津隘口;芾汝,守永貞,兼督造戎器;董汝,守泉州,為水軍都統;笙汝,守綏城,協理戎器;蒔汝,屯兵清溪,兼司積蓄;著汝,守武平,兼理衣甲;英汝,守浦城,轄理溫嶺關津,總司轉輸;葉汝,守長溪,兼督造戰船;蓮汝,守永泰,總司糧務;蒼汝,守龍巖,轄龍門洞古湖坑,具棕麻竹葉油灰;箐汝,守建州,具杉木嘉樟船料。李伯瑤的開漳功績,唐進仕刑部侍郎,贈禮部尚書韓愈奉旨為李伯瑤撰寫唐武惠聖侯碑記《唐欽劍印大軍師主謀開漳輔勝將軍聖侯武惠李伯瑤公碑文》。現存《漳州府志秩官》。

李靖裔孫   傳衍繁盛
       李靖家族,從陝西到河南,從河南遷徙到閩南,子孫傳衍遍及各地,從閩南再傳往省內外,港澳、臺,東南亞及世界各國,子孫遍天下。在漳州支脈清楚,派系明確,至今有8萬多人,具體傳衍支脈如下:
      薌城區浦南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元勳支系:浦南渡東開基祖系李伯瑤十七世孫李懷義的七世孫李元勳。李元勳,明萬曆舉人,長泰縣教諭,後升任浙江嚴州同知。李元勳裔孫李發強、李有恪在明末清初,分傳石亭鎮和浦南鎮十幾個村社,清代中期遠傳至龍溪、海澄,廣東海陸豐,臺灣及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繫懷義支系:李伯瑤的第十七世孫李懷義於宋紹興年間肇基扶搖。李懷義生三子:長世遷、次世德、三世豸。後裔傳薌城區浦頭,浦南鎮的渡東村;石亭鎮的南塘、後湖、下巷;浙江蒼南、廣東海豐;本省的長泰、漳平、晉江、南靖等地。李懷義的七世孫李元傑,遷徙開基漳平,子孫傳衍繁盛。
      雲霄縣火田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火田李蒞汝支系。唐初,漳州州治設在雲霄的火田,李伯瑤任漳州司馬,駐雲霄火田,今雲霄火田村李氏宗祠內祀李伯瑤,楹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李蒞汝是李伯瑤長子,襲爵宣尉監軍。李蒞汝裔孫李靖(與鼻祖大唐李靖同名)肇基雲霄和平鄉莆頂村,後裔再傳衍詔安後港,東山的城安,漳浦沙西等地。
      詔安縣四都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蒞汝支系,李順夫支脈:李順夫於南宋理宗(公元1225—1260年)間,從雲霄和平鄉莆頂村遷來開基,裔孫傳港口、公子店,林頭、山後以及東山縣的大產。其裔孫再傳廣東梅州、揭陽、饒平、拓林、汕頭、廣州及臺灣和東南亞各國。
      東山縣銅陵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城安李大山支系:開基祖李大山,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9年),建城堡一座取名「城安」。李火山裔孫在城安分系大、二、三、四房,清康熙三年,東山「遷界」後,第四房移居雲霄縣院前村,再傳石壁,南湖二村。其他守祖房繁衍至銅山古城、隨鄭経入臺者甚眾。1945年臺灣光復後,第20代孫李延貴等人隨國民黨入臺參與接管主權事宜。1949年前後,被國民黨抓兵到臺灣的李才桂等28人,散居在臺灣花蓮、宜蘭、桃園等縣、市,至今已傳衍至24代。
      華安縣華豐鎮霞苑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一支系:李伯瑤第三子李莚汝裔孫李蓬,溢八千,襲唐封授防禦團練使,守延平,宋末,徒居大田縣,生六子。政一、政二、政三、政四、政五、政六。李政一負其母形骸遷葬赤溪村(今華安縣華豐鎮),得「蛇臍」穴地,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基霞苑。政一生元昭,元昭生捌才,捌才生孔興,孔興生添益、添驥、添賜、添祖、添昇、添尾六子,添益生五子:穎、崑、菕、睦、美,子孫傳霞苑、華豐繁衍萬丁。
      華安縣仙都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二支系:宋末李政二遷居龍巖寧洋,明洪武年間遷居漳平,明洪武17年開基象賢(今仙都鎮上苑)、上墘。
      華安縣仙都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三支系:明洪武年間,開基珍山保湖深坑(今華安湖林),明國時期遷漳平市大烏、小烏定居。此外還有李政四,開基西塔;李政六開基上杭;李政五出祖海外。
      千年文化  傳承不衰
      1300多年來,李靖後裔李伯瑤派系文化遺產,經歷風風雨雨,歷經人間滄桑,對遺留下來的祖祠、祖(家)廟、祖墓、牌坊、牌匾、祖訓、昭穆字輩詩,子子孫孫相傳不衰。

一、祖祠家廟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李氏祖祠「追遠堂」,祀輔勝將軍李伯瑤。建於明代萬曆(1573—1619年),現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楹聯以「追遠」作聯首:
左:追溯鹹享盛世輔勝開漳奏功娘子洞源流京兆來溪北
右:遠承武惠宏圖謨猷拓土擇地虎形山俎豆奠基在渡東
      薌城區石亭鎮南塘、後湖李氏祖廟「時思堂」祀李伯瑤始祖和李發強開基祖。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近年又重修,保存完好。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氏祖廟,懸掛「百世瞻依」匾,始建於宋朝末年,1930年因洪水倒塌,2006年6月,由臺灣高雄龍發堂主持李焜泰(焜泰祖籍扶搖)出資130多萬元重建。
      雲霄縣雲陵鎮下營將軍廟,建於唐太極年間,主祀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配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雲霄縣火田村李氏宗祠,始建於唐代,祠內祀輔勝將軍李伯瑤。祖祠為二進三開間,土木結構。門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
      雲霄和平鄉莆頂村李氏宗廟;始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為二進三開間,懸山頂的土木結構。前有照壁、大灰埕,大庭院,左右兩側各有廂房。祖廟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雲霄縣陳岱鎮石前村院前李氏追遠堂,始建於清道光22年(1842年),抬梁式二進三開間,懸山頂土木結構,佔地面積725平方米。
     詔安縣四都鎮厚廣李氏大宗祠「追遠堂」。為三進五開間,坐南朝北,規模宏大,堂內可容數千人。周邊建有分祠四座。大宗祠內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詔安縣四都鎮林頭開基祖李國寶裔傳建有分祠四座,追遠堂,光裕堂、思誠堂、明慶堂。山後村李氏祖祠「將享堂」,為厚廣七世孫李朝龍所建;厚廣十三世傳公子店,建祖祠「綏成堂」。此外,在厚廣還建有「李公書院」供奉靈佑侯李伯瑤,現為詔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村李氏家廟,始建於明代初年,坐南朝北,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土木結構。家廟主祀開漳始祖輔勝將軍李伯瑤。家廟懸掛「極本堂」「隴西世澤」「理學世家」「尚德明訓」。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村,城安古城、古石塔、山庵廟、和尚墓,四處為城安李氏古建築,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村霞苑李氏宗祠懸掛「萬世瞻依」,是華安縣李氏總祠,由李伯瑤第27世孫李彤創建於明嘉靖甲午年。祠內主祀輔勝將軍李伯瑤。現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縣華豐村李彤祠堂「贊德堂」,建於明弘治九年,古典式廟堂,建築九廳十八房,融神、廟、宗、民居為一體,現為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上苑李政二宗祠「元德堂」在仙都鎮上苑村上乾社。
     華安縣仙都鎮上苑李氏家廟「五雷宮」清朝嘉慶十八年建造,主祀聖祖大仙,每年立秋為聖火日,現為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縣華豐鎮平安寺李氏家廟,建於明嘉靖33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安縣龍安巖,建於明代,1842年毀於洪水,後由李氏第12世孫李雲於清光緒九年重建,廟供觀音佛祖、清水祖師、仙媽、大道公和李伯瑤及李政一開基祖。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昭穆:舊字行:元孟秉,博國英道,文士忘時,
序康大。有永遠,啟家興隆,昭祖光宗,日昌盛。清乾隆:懷事翼,無其界純熙。大基昭,緒乃宏懋敏。
      詔安縣四都鎮李氏字輩詩:師宋宣聖,道啟唐堯,一元支紹,萬載光昭,龍鸛祥慶,宏滿民舜,三殿開泰,遍祉彰聲。
      東山縣大嶼李氏昭穆:德章兆子勝,仕淑衍瑞清,龍鳳飛彩煥,地木慶良豐。
      華安縣華豐鎮李氏字輩詩:建邦丕伯子,宗與世錦長,禮儀傳家室,詩書教澤揚,德厚方為貴,睦族乃熾昌。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氏祖祠「百世瞻依」楹聯:「扶老偕來祖廟中滿室兒孫,搖光朗照高堂上全祠吉慶」。門聯:「珠水澄清源流傳自固始,山峰毓秀世代承居扶搖。」「臚唱兒孫三百輩,經傳道德五千言。」「隴西世胄,溪北家聲。」「詩書遺訓,孝友傳家。」「福祿俱全綏我士女,德恩浩大宜爾子孫。」瞻依堂聯:「瞻高堂基開固始歷數百年源源本本,依勝地派衍扶搖傳億萬世子子孫孫。」
       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李氏祖祠門聯:「祖自河南固始縣,源朔甘肅隴西堂。」楹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
       雲霄縣和平鄉莆頂村祖廟楹聯:「光祖德於千秋,祗原蒸賞勿替;裕孫謀於奕世,不辭世創造維艱。」又「自建宗祠,經營數十載供子職;時陳俎豆,一心孝幸報親恩。」
       詔安縣四都鎮後港村,李氏大宗祠祖楹聯:「始祖河南自唐代從拓澤邦垂庸於千世萬世,宗居詔北歷宗朝入遷厚廣延煙於億年兆年。」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李氏家廟牌匾聯:「祖籍河南固始縣,唐來閩越,輔國拓疆,功勳垂萬古;宗居雲霄火田村,明播城安,後昆衍繁,業績享億年。」
       城安李氏祖訓:孝父母、和兄弟、睦宗親、重祭祀、修墳墓,重本職,重敬賢,慎婚配,禁非為,正人倫。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霞苑李氏祖訓:世當乎五,運葉慍,燕翼貽謀,立宗是鄉,愚耕秀讀,世教無疆,茲逢仲冬,追慕薦觴,殽盛於豆,牲登於房,式飲式食,顧予蒸賞,佑我後人,奕禮其昌。
      華安縣華豐鎮霞苑李氏大宗祠「萬世瞻依」正廳六柱楹聯:「瞻仰前徽義禮種耕祖訓昭明恢世德,依歸後裔孫賢子肖人文蔚超振家聲。瞻柱下玥仁英祖恢弘華豐世澤,隴西系蝶孫文蕃衍義肅霞苑宗風。隴西九德宣太廟萬世傲骨楊志,霞苑三陽啟宗室瞻依拓武經文。」

四、祖墓碑坊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唐欽劍印大軍師主謀開漳輔勝將軍聖侯武惠李伯瑤公墓。唐上元二年葬漳浦北山之麓。漳州州治遷龍溪後,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遷葬渡東虎形山,號曰「喬木世家」。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開基祖李伯瑤裔孫李懷義墓,位於扶搖珠山,座辰向戌兼乙辛,丙辰分金,祖墓保存完好,現為市級文物保護。
       雲霄縣和平鄉莆頂「李靖義民碑」。清雲霄縣南坡保莆頂李靖(與鼻祖唐李靖同名),於宏治初奉巡按福建御史勘合捐谷八千石,皇帝特準旌為義民,宏治四年縣令王臣,勒石樹碑。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李姓祖墓,葬開基祖李火山、祖媽貞淑黃氏墓。墓前有傳衍臺灣的裔孫建「懷鄉亭」一座。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李氏開基祖二世李光昭之墓。佔地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於明嘉靖24年。現為縣級保護。


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奔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 【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7)-大唐盛世
    ,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公元618年,李淵受隋恭帝禪位,即位於太極殿,改國號唐,改元武德,都長安。更多連結:【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6)-大蜀王朝【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5)【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4)【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
  •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李氏文化
    江西的李氏主要有五支世系,他們分別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 廣西武宣縣李氏開基始祖善政太公源流考——李氏文化
    明故始祖考 善政李太公乃元朝李氏先祖二八公長子,庭芝公四孫,宋南方李氏大始祖火德祖公之十世孫,系武宣縣金雞鄉馬良村即古稱廣西潯州府中留縣西鄉上裡良村李氏之開基始祖
  • 李氏家族起源與 分布
    郡望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從這個歷史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史籍記載的李氏郡望有13個,它們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陽李氏、雞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麗李氏、範陽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還有一個是隴西徙京兆的李氏。略陽李氏出自廩君之後,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
  • 隴西李氏,根在狄道.
    按蘭大教授張書城先生的《隴西李氏源流考辨》中分析,「都鄉和(華)風裡」是「東鄉槐樹裡」,即李暠子孫把「東鄉槐樹裡」說成是「都鄉和(華)風裡」,於是寫墓誌的也就寫成「都鄉和(華)風裡」了。以上史實也進一步說明臨洮東川槐樹裡就是隴西李氏發祥地、祖居地。  東晉時李仲翔十九世孫李暠,《魏書》載:「隴西狄道人」,史稱「西涼武昭王」。
  • 李世民後裔——李氏文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後裔-汀州寶珠公派系(1世)少典,姓公孫(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六歲隨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樞密副使)遷福建寧化石壁。  而臺灣《李氏大族譜》也載:唐江王李元祥之後李綱,南宋高宗時封相,為天下重望,他的孫子李珠遷住福建寧化。又載,景仙李氏自稱「宋邵武李綱之後,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縣令尹等職。時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亂,南遷人流不斷。寶殊公促其子外遷,還寫了「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
  • 【李氏】全國各地李氏家譜文獻目錄及藏地,趕快收藏!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民國)李桐文、李桐蔚等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交河馬連坦睦堂鉛印本三冊。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共四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有兩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
  • 隴西李氏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崔、博陵崔、範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 李氏家族起源與分布(一)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詩曰:「我李百萬葉,柯條遍中州」。可見唐代時期,李姓的分布已經很廣了。時至當今,李姓更是遍布於中華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後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遷至兩浙東西的,有遷大江南北的,甚至遠遷邊地綏德口外和遼東,而成為當地巨族。遼東這一派遷徙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年間,遼東一房剛遷不久,綏德派又從西迂迴浙江,這一房的源流記載最詳。
  • 李氏祠堂匯集
    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江西省全南縣烏桕壩鄉境內,與烏桕壩鄉政府僅有一牆之隔。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李氏遷徒史!李氏後人必看!
    點上面「李氏全球總群」加入李氏家族!
  • 隴西李氏文化
    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李氏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 【收藏】湖南省李氏源流!!
    李姓宗族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李;請點擊上面「李姓宗族」關注,擁抱中華李姓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李氏文化,共建繁榮李氏,傳播李氏正能量。始祖泰公,字光陰,原籍泰和縣南鄉村圳上,宋嘉祐進士,熙寧間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解組後元豐間自泰和徙邵州城內報恩寺,又徙新化,居城東菱角塘松山坪。至五世衍為溫、良、恭、儉、讓五房。族譜始修於清乾隆四年(1739),同治四年(1865)、光緒三十年(1904)、1932年續修。鹹豐間建宗祠於鐵山村橋頭。班次:作殿文光宗澤長,多才繼世紹書香,傳家孝友承先德,億萬斯年啟後昌。
  • 李姓:隴西李氏傳奇
    到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李氏演變 秦代隴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後人尊他為隴西李氏的始祖。 李氏成為隴西郡的名門望族是由李崇祖孫三代人創基的:李崇之次子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
  • 福建李氏字輩·字派大全更新(6.5)
    福鼎李氏:秀,永,租,尚,詩。福建福清:聖世庚登,雲振宗桂祖。福建光澤:樹,培,耕,尚,秀,登。福建金門:長志君廷,秀振耆英,熙和丕煥,世炳嘉禎。福建晉江:子,維,成,欽,有,國。福建李氏:春風顏子思,鎮永本世政,時奇應家興,福大必盛德,期昌毓俊英,錦松潮炳城,銘柏海煥坤,家學?源接,乘書繼紹香。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暠籍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 隴西李氏遠祖世系歌,李家人速看!
    唐德宗建中四年十月,陝西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的五千軍隊譁變,佔領長安,李尚昊從長安避難回福建,不敢回鄉。避難到劍州尤邑四十二都皇曆(今永安市槐南鄉皇曆村)。時光過了165年,到了李尚昊九世孫李其洪,便開始向外發展,於後漢乾祐元年戊申,從皇曆遷古沙縣崇仁裡二十六都雙峰上村(今永安市貢川鎮雙峰村),便在上村安定下來繁衍生息,生四子長宏仁、次宏義、三宏禮、四宏信,列為四大宗。
  • 嶽陽李氏——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李姓宗親會」,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嶽陽毛田李氏     始遷祖龍公,字萬甫,號巨卿,宋鹹淳元年(1265)由江西豐城縣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遷湖南嶽州金鶚山芭蕉盤。後其子分遷新牆松櫟園(遊港)、茅田聚龍坡(小港)、巖嶺平地(石港)。嶽陽月田李氏     始祖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