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世家 大唐功勳
李靖(公元571—649年)字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人。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後魏殷州刺史;父親李詮官至隋朝趙郡太守。李靖通書史,少年時就有文才武略,其舅父隋朝名將韓擒虎,認為此人「堪輿論孫、吳兵法」。隋末,任馬邑(今山西朔縣)郡丞。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入長安後,李靖從秦王李世民攻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從趙郡王孝恭平定割據江陵的蕭銑,以功進上柱國,檢校荊州刺史。後授嶺南道安撫大使,檢校桂州都督。武德六年,輔公袥降而復反,李靖為副元帥,佑孝恭東討,李世勣等七總管受其節度。七年,平定輔公袥,升東南道行臺,行臺兵部尚書。武德八年,東突厥入侵太原,京師戒嚴,李靖為行軍總管,率江淮兵北上備御,諸將失利,唯他一軍獨全。太宗李世民即位,李靖歷任刑部、兵部尚書,檢校中書令(宰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為代州道行軍總管,與李勣分道出擊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其部眾和所屬鐵勒諸部都歸附唐朝。李靖以功進封代國公,任尚書右僕射(宰相)。貞觀八年,吐谷諢入侵。太宗命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他抱病率軍西徵,次年深入敵境,平定吐谷諢。貞觀十一年改封衛國公。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病逝,享年79歲,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李靖是唐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為李唐王朝定鼎天下立有殊功。為唐代疆域拓展作出巨大貢獻,為統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戰功。貞觀年間,三次為相,出則為將,入則為相,即通兵法又善指揮,是唐代名將名相第一人,著有《李靖兵法》。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討論軍事問題的言論,於唐貞觀627年輯錄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傳著於世。
李靖逝世後,其子李德騫繼承世封,官至將作少將。李德騫之子李伯瑤,字昆宗(李靖之孫),承衛國公之詔謀,述宣昭公之燕翼,克肖祖父,素裕韜略。唐總章元年,漳潮民數名族嘯亂,嶺南行軍總管中郎將陳政奉旨平亂,不幸死於藍雷之賊,其子陳元光襲職,請救兵討賊。皇帝下旨授李伯瑤劍印為將軍,統領馬步三千救援,直抵漳潮與主帥陳元光會師。計度柳營江,建唐化裡,進軍鵝頭山,掃平娘子洞,平三十六寨,為唐王朝安定邊疆,開墾漳州,立下顯著功勳。漳州設立州治後,李伯瑤授漳州司馬,封衛國定遠將軍,溢贈「武惠」,宋紹宗時追封輔勝將軍定遠侯。李伯瑤兒子13人,自京師來漳助徵,皆以軍功授團練使。敕命分守福建各地:蒞汝,襲父之職,佑父坐鎮,充宣慰監軍;朝汝,守新甯,兼理閩海水務;莚汝,守延平,兼巡閩江水道,平關津隘口;芾汝,守永貞,兼督造戎器;董汝,守泉州,為水軍都統;笙汝,守綏城,協理戎器;蒔汝,屯兵清溪,兼司積蓄;著汝,守武平,兼理衣甲;英汝,守浦城,轄理溫嶺關津,總司轉輸;葉汝,守長溪,兼督造戰船;蓮汝,守永泰,總司糧務;蒼汝,守龍巖,轄龍門洞古湖坑,具棕麻竹葉油灰;箐汝,守建州,具杉木嘉樟船料。李伯瑤的開漳功績,唐進仕刑部侍郎,贈禮部尚書韓愈奉旨為李伯瑤撰寫唐武惠聖侯碑記《唐欽劍印大軍師主謀開漳輔勝將軍聖侯武惠李伯瑤公碑文》。現存《漳州府志秩官》。
李靖裔孫 傳衍繁盛
李靖家族,從陝西到河南,從河南遷徙到閩南,子孫傳衍遍及各地,從閩南再傳往省內外,港澳、臺,東南亞及世界各國,子孫遍天下。在漳州支脈清楚,派系明確,至今有8萬多人,具體傳衍支脈如下:
薌城區浦南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元勳支系:浦南渡東開基祖系李伯瑤十七世孫李懷義的七世孫李元勳。李元勳,明萬曆舉人,長泰縣教諭,後升任浙江嚴州同知。李元勳裔孫李發強、李有恪在明末清初,分傳石亭鎮和浦南鎮十幾個村社,清代中期遠傳至龍溪、海澄,廣東海陸豐,臺灣及馬來西亞、泰國等地。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繫懷義支系:李伯瑤的第十七世孫李懷義於宋紹興年間肇基扶搖。李懷義生三子:長世遷、次世德、三世豸。後裔傳薌城區浦頭,浦南鎮的渡東村;石亭鎮的南塘、後湖、下巷;浙江蒼南、廣東海豐;本省的長泰、漳平、晉江、南靖等地。李懷義的七世孫李元傑,遷徙開基漳平,子孫傳衍繁盛。
雲霄縣火田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火田李蒞汝支系。唐初,漳州州治設在雲霄的火田,李伯瑤任漳州司馬,駐雲霄火田,今雲霄火田村李氏宗祠內祀李伯瑤,楹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李蒞汝是李伯瑤長子,襲爵宣尉監軍。李蒞汝裔孫李靖(與鼻祖大唐李靖同名)肇基雲霄和平鄉莆頂村,後裔再傳衍詔安後港,東山的城安,漳浦沙西等地。
詔安縣四都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蒞汝支系,李順夫支脈:李順夫於南宋理宗(公元1225—1260年)間,從雲霄和平鄉莆頂村遷來開基,裔孫傳港口、公子店,林頭、山後以及東山縣的大產。其裔孫再傳廣東梅州、揭陽、饒平、拓林、汕頭、廣州及臺灣和東南亞各國。
東山縣銅陵鎮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城安李大山支系:開基祖李大山,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9年),建城堡一座取名「城安」。李火山裔孫在城安分系大、二、三、四房,清康熙三年,東山「遷界」後,第四房移居雲霄縣院前村,再傳石壁,南湖二村。其他守祖房繁衍至銅山古城、隨鄭経入臺者甚眾。1945年臺灣光復後,第20代孫李延貴等人隨國民黨入臺參與接管主權事宜。1949年前後,被國民黨抓兵到臺灣的李才桂等28人,散居在臺灣花蓮、宜蘭、桃園等縣、市,至今已傳衍至24代。
華安縣華豐鎮霞苑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一支系:李伯瑤第三子李莚汝裔孫李蓬,溢八千,襲唐封授防禦團練使,守延平,宋末,徒居大田縣,生六子。政一、政二、政三、政四、政五、政六。李政一負其母形骸遷葬赤溪村(今華安縣華豐鎮),得「蛇臍」穴地,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開基霞苑。政一生元昭,元昭生捌才,捌才生孔興,孔興生添益、添驥、添賜、添祖、添昇、添尾六子,添益生五子:穎、崑、菕、睦、美,子孫傳霞苑、華豐繁衍萬丁。
華安縣仙都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二支系:宋末李政二遷居龍巖寧洋,明洪武年間遷居漳平,明洪武17年開基象賢(今仙都鎮上苑)、上墘。
華安縣仙都李靖之孫李伯瑤派系李政三支系:明洪武年間,開基珍山保湖深坑(今華安湖林),明國時期遷漳平市大烏、小烏定居。此外還有李政四,開基西塔;李政六開基上杭;李政五出祖海外。
千年文化 傳承不衰
1300多年來,李靖後裔李伯瑤派系文化遺產,經歷風風雨雨,歷經人間滄桑,對遺留下來的祖祠、祖(家)廟、祖墓、牌坊、牌匾、祖訓、昭穆字輩詩,子子孫孫相傳不衰。
一、祖祠家廟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李氏祖祠「追遠堂」,祀輔勝將軍李伯瑤。建於明代萬曆(1573—1619年),現已列入市級文物保護。楹聯以「追遠」作聯首:
左:追溯鹹享盛世輔勝開漳奏功娘子洞源流京兆來溪北
右:遠承武惠宏圖謨猷拓土擇地虎形山俎豆奠基在渡東
薌城區石亭鎮南塘、後湖李氏祖廟「時思堂」祀李伯瑤始祖和李發強開基祖。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近年又重修,保存完好。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氏祖廟,懸掛「百世瞻依」匾,始建於宋朝末年,1930年因洪水倒塌,2006年6月,由臺灣高雄龍發堂主持李焜泰(焜泰祖籍扶搖)出資130多萬元重建。
雲霄縣雲陵鎮下營將軍廟,建於唐太極年間,主祀開漳聖王陳政、陳元光,配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雲霄縣火田村李氏宗祠,始建於唐代,祠內祀輔勝將軍李伯瑤。祖祠為二進三開間,土木結構。門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
雲霄和平鄉莆頂村李氏宗廟;始建於清道光20年(1840年)為二進三開間,懸山頂的土木結構。前有照壁、大灰埕,大庭院,左右兩側各有廂房。祖廟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雲霄縣陳岱鎮石前村院前李氏追遠堂,始建於清道光22年(1842年),抬梁式二進三開間,懸山頂土木結構,佔地面積725平方米。
詔安縣四都鎮厚廣李氏大宗祠「追遠堂」。為三進五開間,坐南朝北,規模宏大,堂內可容數千人。周邊建有分祠四座。大宗祠內祀輔勝將軍李伯瑤。
詔安縣四都鎮林頭開基祖李國寶裔傳建有分祠四座,追遠堂,光裕堂、思誠堂、明慶堂。山後村李氏祖祠「將享堂」,為厚廣七世孫李朝龍所建;厚廣十三世傳公子店,建祖祠「綏成堂」。此外,在厚廣還建有「李公書院」供奉靈佑侯李伯瑤,現為詔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村李氏家廟,始建於明代初年,坐南朝北,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土木結構。家廟主祀開漳始祖輔勝將軍李伯瑤。家廟懸掛「極本堂」「隴西世澤」「理學世家」「尚德明訓」。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村,城安古城、古石塔、山庵廟、和尚墓,四處為城安李氏古建築,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村霞苑李氏宗祠懸掛「萬世瞻依」,是華安縣李氏總祠,由李伯瑤第27世孫李彤創建於明嘉靖甲午年。祠內主祀輔勝將軍李伯瑤。現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縣華豐村李彤祠堂「贊德堂」,建於明弘治九年,古典式廟堂,建築九廳十八房,融神、廟、宗、民居為一體,現為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上苑李政二宗祠「元德堂」在仙都鎮上苑村上乾社。
華安縣仙都鎮上苑李氏家廟「五雷宮」清朝嘉慶十八年建造,主祀聖祖大仙,每年立秋為聖火日,現為縣級文物保護。
華安縣華豐鎮平安寺李氏家廟,建於明嘉靖33年,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安縣龍安巖,建於明代,1842年毀於洪水,後由李氏第12世孫李雲於清光緒九年重建,廟供觀音佛祖、清水祖師、仙媽、大道公和李伯瑤及李政一開基祖。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昭穆:舊字行:元孟秉,博國英道,文士忘時,
序康大。有永遠,啟家興隆,昭祖光宗,日昌盛。清乾隆:懷事翼,無其界純熙。大基昭,緒乃宏懋敏。
詔安縣四都鎮李氏字輩詩:師宋宣聖,道啟唐堯,一元支紹,萬載光昭,龍鸛祥慶,宏滿民舜,三殿開泰,遍祉彰聲。
東山縣大嶼李氏昭穆:德章兆子勝,仕淑衍瑞清,龍鳳飛彩煥,地木慶良豐。
華安縣華豐鎮李氏字輩詩:建邦丕伯子,宗與世錦長,禮儀傳家室,詩書教澤揚,德厚方為貴,睦族乃熾昌。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李氏祖祠「百世瞻依」楹聯:「扶老偕來祖廟中滿室兒孫,搖光朗照高堂上全祠吉慶」。門聯:「珠水澄清源流傳自固始,山峰毓秀世代承居扶搖。」「臚唱兒孫三百輩,經傳道德五千言。」「隴西世胄,溪北家聲。」「詩書遺訓,孝友傳家。」「福祿俱全綏我士女,德恩浩大宜爾子孫。」瞻依堂聯:「瞻高堂基開固始歷數百年源源本本,依勝地派衍扶搖傳億萬世子子孫孫。」
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李氏祖祠門聯:「祖自河南固始縣,源朔甘肅隴西堂。」楹聯:「輔國屯軍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
雲霄縣和平鄉莆頂村祖廟楹聯:「光祖德於千秋,祗原蒸賞勿替;裕孫謀於奕世,不辭世創造維艱。」又「自建宗祠,經營數十載供子職;時陳俎豆,一心孝幸報親恩。」
詔安縣四都鎮後港村,李氏大宗祠祖楹聯:「始祖河南自唐代從拓澤邦垂庸於千世萬世,宗居詔北歷宗朝入遷厚廣延煙於億年兆年。」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李氏家廟牌匾聯:「祖籍河南固始縣,唐來閩越,輔國拓疆,功勳垂萬古;宗居雲霄火田村,明播城安,後昆衍繁,業績享億年。」
城安李氏祖訓:孝父母、和兄弟、睦宗親、重祭祀、修墳墓,重本職,重敬賢,慎婚配,禁非為,正人倫。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霞苑李氏祖訓:世當乎五,運葉慍,燕翼貽謀,立宗是鄉,愚耕秀讀,世教無疆,茲逢仲冬,追慕薦觴,殽盛於豆,牲登於房,式飲式食,顧予蒸賞,佑我後人,奕禮其昌。
華安縣華豐鎮霞苑李氏大宗祠「萬世瞻依」正廳六柱楹聯:「瞻仰前徽義禮種耕祖訓昭明恢世德,依歸後裔孫賢子肖人文蔚超振家聲。瞻柱下玥仁英祖恢弘華豐世澤,隴西系蝶孫文蕃衍義肅霞苑宗風。隴西九德宣太廟萬世傲骨楊志,霞苑三陽啟宗室瞻依拓武經文。」
四、祖墓碑坊
薌城區浦南鎮渡東唐欽劍印大軍師主謀開漳輔勝將軍聖侯武惠李伯瑤公墓。唐上元二年葬漳浦北山之麓。漳州州治遷龍溪後,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遷葬渡東虎形山,號曰「喬木世家」。
龍文區郭坑鎮扶搖開基祖李伯瑤裔孫李懷義墓,位於扶搖珠山,座辰向戌兼乙辛,丙辰分金,祖墓保存完好,現為市級文物保護。
雲霄縣和平鄉莆頂「李靖義民碑」。清雲霄縣南坡保莆頂李靖(與鼻祖唐李靖同名),於宏治初奉巡按福建御史勘合捐谷八千石,皇帝特準旌為義民,宏治四年縣令王臣,勒石樹碑。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李姓祖墓,葬開基祖李火山、祖媽貞淑黃氏墓。墓前有傳衍臺灣的裔孫建「懷鄉亭」一座。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李氏開基祖二世李光昭之墓。佔地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於明嘉靖24年。現為縣級保護。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