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李氏——李氏文化

2021-02-17 李姓李氏宗親會

點擊加入李氏大家庭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李姓宗親會」,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

嶽陽李氏 

    始祖唐吳王恪,食採鬱林,子孫因家焉。恪九傳至仲寶,其孫道、術始遷西義寧。道生少賢,少賢又生四子:軒、轅、輧、輅,分遷瑞昌縣青盆及義寧磨刀石、桂堂裡、櫻田。輧之後再遷湖南平江長慶鄉。至百祿,又自平江徙巴陵,清光緒30年(1904)巴陵、平江、瑞昌、義寧諸支合修大全族譜。

嶽陽東淇李氏 

    始祖希玄公,後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南昌府鐵柱觀磨刀坑宦湘,開基於嶽陽、湘陰界之岐山衝。至1948年,已傳37代,共6000餘人。宗祠在嶽陽縣東淇。

嶽陽毛田李氏 

    始遷祖龍公,字萬甫,號巨卿,宋鹹淳元年(1265)由江西豐城縣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遷湖南嶽州金鶚山芭蕉盤。後其子分遷新牆松櫟園(遊港)、茅田聚龍坡(小港)、巖嶺平地(石港)。

嶽陽月田李氏 

    始祖綱公。南宋末年自平江遷此。1932年五修族譜。

嶽陽李氏 

    始遷祖子銘公,明洪武13年(1380)自江西湖茫遷湖南巴陵。清光緒16年(1890)續修支譜。

嶽陽八龜塅李氏 

    始遷祖大寶公,字明玉,自湖北蒲沂蓴川黃土墈遷此。

臨湘響山李氏 

    始祖瑀公,居江西豐城湖茫裡,子隆四公仕唐,封朝奉郎,唐末避難由湖茫遷居湖南嶽州府臨湘縣楚衝裡大衝源馬王洞大竹園。至十七世祖清三公生三子:祥一居汀畈;祥二居沙灘;祥五,字應祥,號景緣,居響山。祥五裔至二十一派衍為思能、思貴、思任、思賢、思斌、思沅諸房。族譜創修於宋端平元年(1234),至1994年十九修。派語:尚德進序定,垂名宗正學,美大懋華英,秀升嘉顯晫,泰運應祥麟,清時來瑞囗,恩榮啟隆昌,忠厚昭謹愨,品成金在鎔,本植玉宜琢,慶衍深根培,純修至道握。

臨湘王禾裡李氏 

    始遷祖南金公,元末自江西豐城縣湖茫遷此。1930年纂有族譜。

臨湘西井李氏 

    始祖邦德公,遷居嶽州木瓜塘,傳若干世至祥公,號蒐,佐明太祖定鼎,以武功封昭勇將軍,諡忠愍,由嶽州遷臨湘西井。族譜始修於宋端平元年(1234),清順治9年(1652)九修,1926年十七修。派語:先生培篤永彬榮,學正倫修士拔英,敦本聯芳逢泰運,光增甲第紹家聲。

華容橋頭李氏 

    相傳先世素居關中,唐貞觀時有號江湖散人者隱居華邑,繁衍於全家衝,厥後分居石龍衝、七星墩等,自唐迄元,譜牒失散,因以元末時德一公,字行芳,為華邑橋頭開族之祖。明中葉由華容遷湖北石首之天福公為石邑東山開族之祖。清順治間華、石二邑創修草譜,康熙25年(1686)、乾隆9年(1744)、嘉慶6年(1801)、鹹豐6年(1856)華邑續修。宗派:德正庚添仲言陽天。橋頭續派:東楠先後惟文盛科名世代新石潭。東山續派:應喬子崇春時祖烈延家大(徽懿)孫謀師。合派: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傳以信,遠紹定榮昌。

華容李氏 

    一世祖仁用公,世居山東萊州府昌邑縣八角井,宋寶慶2年(1226)任荊州稅課清理司,落籍石首縣繡林山八仙洞。七子:廷發、廷蘭、廷珪、廷瑛、廷臣、廷瑞、廷輔。廷發曾孫永清,元至正間遷華容章華臺。廷珪後裔遷居華容梅田湖、新建、先鋒、操軍嶽城寺等處。廷臣後裔遷居新河鄉。廷瑞孫珙公,明初居嶽州府,子永誠、永恭,永誠,明永樂間徵雲南有功,致仕遷居華容墨山金牛堰,後人分遷麻李港。永恭於永樂間遷居華容白竹寺,後裔散居護城之施家嘴和萬庾康王廟等地。總祠建於石首江波渡劉田岡。石華二邑派語:(自六世始)金水木火土,謙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順必興隆。有美循先緒,紹文廣太昌,貽謀裕久遠,蘭桂定騰芳。

華容南山李氏 

    始遷祖明遠公,字臣湯,南宋人,宋鹹淳元年(1265)因避兵禍逃至華容,落居長圻嘴(今終南鄉夏家廟),稱南山李氏。至1988年,在華容境內之男性955人,女性656人,聚居南山南竹村,分居三岔河、洪山頭、城關等地,還有遷往監利、澧縣和四川者。老派語:明宣寶昆士。原派語:玉水火廷伯,言從芳自人,世澤宗宣德,文章光永興。南山支續派:春林開遠秀,忠厚發祥榮,佳樹培元盛,丹鳳振和鳴。南山支新派:傳家惟孝友,英才必昌勝,禮義遵先進,詩書耀後昆。南山李氏傳至十五世一支遷縣城北五裡牌(今勝峰鄉境內)。五裡牌分支派語:永榮丙在學,斯文世嬴宗,大家思遠裕,忠孝志齊從(南山支原派"世"字與五裡牌支"永"字同是一代)。

華容縣城南門李氏 

    始遷祖功盛公,明洪武17年(1384)率兄弟子侄及眷屬遷居華容縣城南門。尊功盛之父權正公為一世,功盛四兄弟,支分四房。建宗祠於狀元街,稱章華臺李氏。清乾隆15年(1750)遷建宗祠於墨山之陽,地勢居高,又稱高李。清光緒19年(1893)纂有族譜。原派:功全忠孝,啟緒仁從,宏才大志,道隆裔宗。支德蕃遠,青雲長松,善惟繼述,祥慶永逢。新派:發明振業,幾會中庸,書相在是,田力如農,榮華再耀,福祿是鍾,延平克紹,萬事攸同。

華容時家圻李氏 

    始遷祖初公,字華田,名德卿,世居南安府南康縣(今江西贛州市),庠生,元末明初從朱元璋徵戰有功,封官賜爵。至明成祖即位,退隱田野。因曾過華容時家圻,欣賞其山水,棄官後,於明永樂初年買船載資率家眷遷華容,落居於時家圻北頭。1915年建宗祠於時家圻。原派:初志文傳應,朝承代有人,家學可自新,繼統紹先明。續派:勤書光祖烈,貽翼必隆昌,孝友為珍寶,忠良是義方,詩禮訓子貴,道德守典章,品望超湘澤,鴻才大名揚。

華容東山大旺廠李氏 

    一世孜公,唐代人,世居豫章。四世炎,由豫章豐城湖茫裡籍遷居嶽州府臨湘縣王禾裡(今桃林)。至十九世潮儀,入贅謝氏,子思聰於明洪武18年(1385)補頂外祖父從軍,改姓謝,由臨湘遷巴陵。明永樂4年(1406),慕東山秀色,從巴陵銅溪街遷華容東山之廟嘴(今大旺廠廖家灣)。思聰曾孫受,為武進士,襲職鎮撫,任指揮同知,封千戶,鎮守嶽州,明正德9年(1514)複姓李,更名李芳,別名銅溪,死後立銅溪廟。後人聚居東山,星居全縣各地。派語:(自十世始)應鍾允集美,世初樹澤光,維學紹其德,克家繼以昌,錦開自仕錫,洪任必先芳,振起宜宗正,作新在善良。

華容蔡家垸李氏 

    一世迪中公,明末人,字之抄,號霜林,住南昌府新建縣,避明季之亂,客遊江湖,選湖北監利周老嘴之南嶺落居。子四,長子子吉,次子祥吉仍返居江西,三子宇吉徙河南,四子仁吉,字碧崖,清康熙49年(1710)從監利遷居華容城南蔡家垸,派衍三房。子孫聚居護城蔡興村李家老坮子和李家長坮子,分居注滋口、兔湖垸、石伏山、城關和南縣、石首江波渡等地。老派語:迪吉應壽,其德克揚,文章孝友,世為典常。續派語:遠系原光弼,新支本建昌,傳家崇厚道,親愛自綿長。

華容李氏 

    始遷祖仲芳公,明季由四川遷華容。1924年纂有支譜。

華容禹甸垸李氏 

    始遷祖桂秋公,為謀生計,於清光緒19年(1893)自益陽泉交河遷居華容禹甸垸。今人丁分布北景港、宋家嘴、新河等地。派語:易簡乾坤定,時和萬象昌,傳經詩祖澤,騰厚有餘芳,泰運元亨甲,隆民肇楚良。

華容古樹臺李氏 

    始遷祖壽春公,為謀生計,於清光緒24年(1898)自湘陰金塘圍遷華容古樹臺。現人丁分布梅田湖、潘家、新河、護城和湖北石首等處。老派:象官天文承錦,發宗祖德宜昌。新派:宗支克蔚南楚,詩書百代傳芳,能守先賢忠孝,西平永慶明揚。

華容幸福東城李氏 

    始遷祖上壽公,原居湘陰潼關,於1929年潛居華容石家垸(今幸福鄉東城村),現人丁分居幸福和北洲農場等地。派語:厚德本延長,兆啟殷財盛,光輝達常有,幸芬忠孝美,走進蜜花香。

湘陰荊塘圍李氏 

    始祖唐公,居江西吉水谷村,傳十九世至仰光、仰茂於元至正初遷湘陰。

湘陰荊滸李氏 

    始遷祖萬三公,明洪武4年(1371)由江西省豐城縣金雞灘因戰亂徙湘,開基於湘陰縣荊滸鄉三江口。族人分布於荊滸鄉及嶽陽凌雲鄉。至1948年,已傳24代,共1000餘人。宗祠在馬公墩。

湘陰澇溪橋李氏 

    始遷祖福公,江西吉安人,明初遷此。

湘陰縣城李氏 

    始遷祖宗貴公,明朝中葉自江西吉水谷村遷此。

湘陰長樂李氏 

    始遷祖清泗公,明正德2年(1507)因商自江西遷此。

湘陰蘇溪塅李氏 

    始遷祖崇文公,明嘉靖間自江西新建縣竹牌村遷湖南湘陰新市,又遷四都蘇溪塅。1914年纂有支譜。

湘陰白馬市李氏 

    始祖斐然公。

湘陰文洲圍李氏 

    始遷祖文璧公,福建莆田人,清雍正4年(1726)遷此。

湘陰黃岡李氏 

    始祖阡公,同鄧、彭、許、戴四姓隨鄧侯由河南新野縣遷湘,開基於湘陰文家鄉之高華嶺下。至諱光,字紹祖,號東巖,宋嘉定10年(1217)登進士,官饒州僉判,遷居湘陰高明鄉,今屬汨羅。族人分布於高明、白水、三神、文家諸鄉及長沙、四川、江蘇各地。至1948年,已傳53代,約4000餘人。明正統間建宗祠於高明鄉黃岡田。

湘陰高明鄉李家山李氏 

    元至正間由江西吉安徙此,族人分布凸橋。至1948年,凡400人。

湘陰高明鄉神仙坳李氏 

    始遷祖公壽公,明洪武初年由平江岑川遷來四門李,復徙湘陰縣高明鄉神仙坳。族人分布於大屋李、楊樹衝、唐家嘴等處。至1948年,共2000人。清嘉慶14年(1809)建祠。

湘陰高明鄉九峰李氏 

    明洪武初由江西曹公塘徙此。族人分布於伏仗山、伏家屋、劉家壩。至1949年,共600人。

汨羅石牛衝李氏 

    始遷祖肇興公,明洪武元年(1368)自江西南昌遷此。

汨羅石橋塅李氏 

    始遷祖元迎公,明洪武中自江西豐城遷此。

汨羅神塘李氏 

    始遷祖賢官公,明成化中自洪州醴城遷此。

汨羅車田坊李氏 

    始遷祖秀公,明洪武中自湖南平江遷此。

汨羅高華衝李氏 

    始遷祖遷伍公,祖籍江西豐城,元元統中葉遷長沙霞泥港,明洪武中自長沙徙此。

平江岑川李氏 

    始祖皋公,唐朝人,因平亂有功而留居湖南潭州軫星池。其孫敬先因避亂而遷居平江岑川雷峰山下。清嘉慶24年(1819)七修,道光26年(1846)八修,光緒間九修,民國間十修宗譜。至1994年,全族人口110297人。

平江李氏 

    始祖唐太宗第三子恪,封吳王,傳十三代至承永公,字泰陵,號碧山,石晉天福2年(937)由江西建昌磨刀遷平江,始居黃裴,後居培山。傳至明成化間興發公,字後重,遷居石坑張古塘,傳三代至大富公,後裔榮祜公遷居長沙源頭洞,榮林公遷居汨羅橫衝,榮發、榮富二公仍居石坑。清乾隆5年(1740)始修族譜,至1994年八修,新錄丁口892人。李氏大同派:(自二十三代始)惟興添大伏,永遠再榮昌,家傳原積厚,裕後有書香,蔭澤生賢嗣,含英兆瑞祥,錦翰鹹振採,寶樹益聯芳,繼述同思善,清聲定頌揚。

平江車田李氏 

    始遷祖秀公,明洪武13年(1380)由平江岑川遷車田段。

平江西關李氏 

    始遷祖正富公,自湖北蓴川遷湖南昌江(今平江)西關幕阜之麓小洞。清光緒17年(1891)四修族譜。

平江新田李氏 

    唐太宗第三子吳王恪,傳至蜀郡刺史嶧,又傳至承事郎衝,字少賢,避朱溫之亂,攜四子軒、轅、軿、輅,徙江西建昌。輅又由劍池遷鸚田。輅長子浩初遷袁州,越三世而泰陵公,始遷平邑培山。至晟仲公又置產於巴陵黃龍港。又傳至清潭、淮潭,淮潭生克勤、克公,克公又遷平江石碑。清潭生克智、克敏。克敏生五孫,嶽昭仍居培山,仁昭遷城西門,德昭遷城北門,可昭遷下鄉茶山,勝昭遷楊林源口。1995年纂有族譜。

平江天嶽李氏 

    始祖承永公,字泰陵,石晉天福元年(936)由江西建昌遷平江,始居培山。十八傳至遠公,字遠山,元代再遷縣北天嶽山麓之田坪。至1948年,已傳23代,共26000餘人。族人多聚居於天嶽鄉及長沙、嶽陽等地。宗祠在天嶽鄉之長慶。本族名人李元度,同治間官至貴州布政使。清光緒33年(1907)七修族譜。

平江板江李氏 

    始遷祖承永公傳至鈿公而分為五昭,德昭六子時習之裔萬章、萬成於明初由平江北城遷黃裴,繼遷板江硬樹坪。清宣統元年(1909)纂有族譜。

平江甕江李氏 

    遷平始祖承永公,後唐官給事中,自江西遷居平江。三世祖文 公,宋初官都指揮使,定荊南,後致仕乞歸,上出名花數種賜之,公歸就培山宅畔為花園,今平江浮潭上岸所稱花園是其遺址。遷甕江始祖乃二十八世祖均益公。

平江南鄉蔣山李氏 

    始遷祖德開公,清乾隆45年(1706)自江西龍泉遷此。

平江東鄉爐頭李氏 

    三三郎傳二十世至相登公遷此。

相關焦點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崇為隴西郡首任郡守,是隴西房李氏始祖。李璣及子孫初居山西晉陽,後遷河北邯鄲,成了河北趙郡房始祖。這樣就形成了以李崇為首的隴西房和以李璣為首的趙郡房,為李姓的兩大支柱。西部歷史文化名城臨洮,戰國後稱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後裔的食邑地。周朝稱隴西邑。自秦獻公(公元前384年)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為臨洮建縣之始。從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隴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
  •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李氏故裡」、「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 「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
  • 李氏播遷遍天下——李氏文化
    由隴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被尊為「天朝」而盛極一時,僅李淵一族就有39房之多,且以武陽、姑臧、丹陽、敦煌為盛(這是隴西李氏的「定著四房」),成為歷史上李姓不同於其他任何姓氏而迅速發展、播遷的一個黃金時段。其緣由雖多,主要有四:一是王子分封各地。皇帝的妃子多,兒子便多。
  •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李氏文化
    江西的李氏主要有五支世系,他們分別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豐城的曹王世系李氏、豐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吳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 李氏字輩1888例(一)——李氏文化
    13、            貴州李氏:邦、應、世、忠、天、美。14、            江蘇李氏:邦、正、朝、興、國。15、            江蘇高郵:碧勝雲啟,三掌鈺宗純;震金大學,光道德永。16、            某地李氏:筆、生、芳、長、啟。
  • 湖南省部分李氏字輩匯總——李氏文化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灘頭鎮李氏班次錄:珍道/五才仲理,仁文必秀思,宗祖永遠萬,世束公忠啟,佑宏謨烈業,守先待俊賢,君王開顯運,輔佐自清廉,鍾靈芳百代
  • 一份廣西李氏家譜字輩錄——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李氏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1、廣西桂林:必宴餘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繡高穎景順繼文明遠,功崇振澤長,學科連步上,邦國永增光。 8、 廣西李氏:大、昌、行、從、庸、景。 9、 廣西鹿寨:大、啟、汝、忠。 10、 廣西陸川:德、桂、騰、方。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姓李氏總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天下李氏皆冠「隴西郡」三字,以示李氏族人始於隴西,但這隴西指的是戰國,秦漢時期,以狄道為郡治的隴西郡轄地,而非今日的隴西縣。
  • 隴西李氏源流·祖籍地證說——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部隴西李氏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興起、發展的歷史縮影。研究李氏文化,就是研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尊重歷史、還歷史的真面目。其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老子李耳「飛升」(隴西)狄道,隴西房始祖李崇家居(隴西)狄道,漢徵西將軍李仲翔戰歿葬(隴西)狄道,西涼武昭王李暠籍是隴西狄道,唐高祖李淵其先隴西狄道。
  • 中華李氏部分字輩字派匯總(二)——李氏文化
    726、 郴洲李氏:高曾衍慶,祠依維凡。727、 廣東李氏:高第開基,廣衍雲礽,偉烈始興(或豐),樹績文章(或允章),家國宏猷。728、 某地李氏:高厚光明,維汝賢士。729、 某地李氏:高、舉、清、雲、祿。
  • 金鄉縣李樓李氏家族軼事及家譜——李氏文化
    經多方資料查證: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李氏一枝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山東省鄆城縣巨野今太平集,故後人將洪洞縣遷往山東鄆城的李氏一枝稱為"太平李"。墓碑後銘刻《族源》… 七世祖-李樓始祖永泰公育有三子,故從八世開始李氏家族分為三枝。三枝八世祖李淳娶妻邱氏,娶妻後八世祖抱病不起,不久無後離世。
  • 隴西李氏
    曾孫李大亮有文才。侄孫李迥秀雅有文才,飲酒鬥餘廣接賓朋,當時稱為風流之士。又有京兆房李晟,為中興大唐名臣。涼昭王之後有「文章李杜在,光焰萬丈長」的偉大詩人「詩仙」李白。隴西李氏又有偉大詩人李賀,文學史上經典傳奇小說的作者隴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復言。
  • 【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7)-大唐盛世
    ,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3)【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2)【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1)【李氏總會】商丘召開李氏宗親文化研討會【李氏總會】李家龍宮【李氏總會】李氏的宗祠楹聯【李氏總會】李氏的郡望堂號【李氏總會】李氏的遷徙傳播【李氏總會】李氏的人口分布
  • 李氏祠堂匯集
    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江西省全南縣烏桕壩鄉境內,與烏桕壩鄉政府僅有一牆之隔。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李氏字輩大全
    城福李氏:可登大任,世際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心恆存,天錫福光;榮行裕嗣,萬年永長。(湖南邵陽)140. 湖南祁陽:可登大任,世際明良,元寶大通。141. 湖南泉塘:克紹光祖德,詩書振家聲;繼承常顯達,福祿壽康寧。142. 嶽陽李氏:葵、名、宗、正、學。143. 湖南宜章:來壽(斯)元,道世本得,昭顯先思,嘉開花結,子成培大,長發秀富。
  • 【天下李氏】這是李氏簡歷!快發給身邊的李家人看看!
    2、自我介紹 李氏族人倡導仁義愛民、尊師重孝、親友和睦,家族文化經歷住了淘沙長河的流轉考驗,時至今日仍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李氏祖訓微言大義
  • 李姓:隴西李氏傳奇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李氏故裡」、「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 「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
  • 李姓家譜——李氏文化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歐陽修分別為《李氏族譜》寫的序說:「皋陶大理氏支孫徵,相夏,避難於長安李樹坡,指李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隴西公、唐公、臨淮王光弼、隴西郡火德以來,王侯、尚書、宰相一時貴顯,世英與倫;其後,暫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雲南,莫非金陵之派
  • 【李氏】福建李氏--漳州歷史源流
    千年文化  傳承不衰      1300多年來,李靖後裔李伯瑤派系文化遺產,經歷風風雨雨,歷經人間滄桑,對遺留下來的祖祠、祖(家)廟、祖墓、牌坊、牌匾、祖訓、昭穆字輩詩,子子孫孫相傳不衰。      東山縣銅陵鎮城安村,城安古城、古石塔、山庵廟、和尚墓,四處為城安李氏古建築,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華安縣華豐鎮下坂村霞苑李氏宗祠懸掛「萬世瞻依」,是華安縣李氏總祠,由李伯瑤第27世孫李彤創建於明嘉靖甲午年。祠內主祀輔勝將軍李伯瑤。現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
  • 李世民後裔——李氏文化
    而臺灣《李氏大族譜》也載:唐江王李元祥之後李綱,南宋高宗時封相,為天下重望,他的孫子李珠遷住福建寧化。又載,景仙李氏自稱「宋邵武李綱之後,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縣令尹等職。時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亂,南遷人流不斷。寶殊公促其子外遷,還寫了「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與夫人捨不得離開石壁,堅持留下守其艱苦開創的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