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縣李樓李氏家族軼事及家譜——李氏文化

2021-03-04 李氏李姓家族

金鄉李樓村在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城西三裡處,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李樓村現已併入金鄉縣城,成為了城中村。在明朝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間,明王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全國以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中心的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當時山西是全國人口稠密的省份,而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在明朝移民期間,洪洞縣有大量居民移遷。洪洞縣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被遷移的居民。在那裡官府給遷往山東、河南、河北等中原的移民登記,發放耕牛、種子和路費。由於移民人多,登記和發放路費時間較長,移民們就在廣濟寺廟旁邊的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樹下等候,等候最長的時間有時可達幾十天。

登記領完路費後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故土時凝眸老槐樹,聽著棲息在樹杈間的白鸛發出的叫聲,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就悲哀的指著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告訴自己的子女:「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來,如果找不到咱的家,先找到這棵築滿老鶴窩的大槐樹,然後慢慢的就能找到家了…。"因此,從洪洞縣遷移出去的人們都在後世將大槐樹和"老(野)鸛窩"稱做老家。廣濟寺旁的大槐樹,當年洪洞縣移民多數是在這裡集合登記離開故土的…

洪洞縣移民尋根祭祖大典現場
洪洞縣移民涉及以山東、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帶為中心的十八個省的八百八十二個姓氏…
山西洪洞縣尋根大典中查證的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李氏家訓…
經多方資料查證: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李氏一枝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山東省鄆城縣巨野今太平集,故後人將洪洞縣遷往山東鄆城的李氏一枝稱為"太平李"。太平李氏家族在山東鄆城代代單傳,至七世祖在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永泰公遷居金鄉縣城西三裡石堂邨,即今李樓村後方子孫繁茂。據傳,石堂邨更名為李樓起源於明正德初年。明正德六年在金鄉縣城西三裡有村莊名「石堂邨「,當時在此居住的居民中有三戶大姓(即同姓族親較多)。七世祖永泰公率家人遷居此處後,此地發生了石堂邨以誰家姓氏命名的糾紛。後幾大家族籤賭約定"誰先富蓋樓者以誰姓居之"。籤約後七世祖發奮努力,帶領家人以榨油作坊為基礎發展經濟,在一年後率先蓋樓而居之,後"石堂邨「更名為"李樓「。七世祖永泰公為李樓李氏家族之始祖。

這是李樓李氏家族的後輩給始祖李永泰和孺人李氏修立的墓。墓碑後銘刻《族源》…

《 族 源 》銘文:

族譜載吾族於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奉上令由山西洪洞縣野鸛窩遷居山東省鄆城縣今巨野太平集,後人故稱為「太平李",後遷倪堂族。傳前七世先考至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八世祖貴公留居倪堂同枝祖永泰公遷居金鄉縣城西石堂邨,即今李樓村。永泰公為李樓村太平李氏家族之始祖。

七世祖-李樓始祖永泰公育有三子,故從八世開始李氏家族分為三枝。三枝八世祖李淳娶妻邱氏,娶妻後八世祖抱病不起,不久無後離世。邱氏年方十九守節不嫁,生活清苦,後過繼八世長枝子安順,並視繼子為己出,苦心教養。安順頭腦聰穎,學習刻苦認真,鄉試中舉,成為秀才,後補博士弟子員外郎。孺人邱氏治家勤儉、嚴謹、持家有道,逐漸將家產豐富,田地擴展至三千餘畝,成為金鄉縣富甲一方的李氏家族。邱氏治家持家、教養、培育子女有方和守節不嫁的家風感動縣府學政使,並上報大清朝庭請求褒賞,後大清乾隆帝御批"旌節孝坊"予以褒獎。

下圖是大清乾隆皇帝御批的"旌表節孝李淳之妻邱氏坊「的原始牌坊,三枝後輩在文革期間將其埋藏於土地中保存了下來孺人邱氏享壽八十,得見孫子三人、曾孫八人,兩輩中有六人考中州縣秀才。

金鄉李樓村在明末清初和清朝末年曾有人才輩出,距今最近的人才是清光緒年間的李步沆,他在光緒十一年鄉試中舉,光緒二十一年進京會試中進士,後官居刑部審錄司員外郎。

從明末清初到現在,歷經300多年的李氏家族在金鄉李樓已繁衍子孫十一個世代。我們家族屬於李樓李氏家族的第三枝,八世祖是我們三枝始祖。十二世祖李克紹是我的曾祖父,十三世祖兄弟四人,分別為有琦、有常、有三、有金。我的祖父李有常、祖母周氏(城西隋樓)膝下有二子一女,父親肇祥、伯父肇吉和姑姑李氏。這是祖父的墓地這是伯父的墓地。

父親李肇祥、母親趙淑芳和我們姐弟跟隨來黑龍江支援邊疆的二姐在一九五九年來到伊春定居。父母分別在一九七六和二00八年離世,我們姐、弟、妹將二位老人安葬在伊春秀美的北山公墓。

下圖是我父母在伊春的墓地。由於父親在世時寫信或辦事時常用"李兆祥「籤署名字,因此父親去世後墓碑也採用了"兆"這個字2017年5月我攜妻回李樓尋根拜祖,見到了四爺爺有金家的叔父李肇旭,他老人家現已七十多歲了,身子還很硬朗,每天的開著電動車走東走西的遊玩,很是瀟灑。也看到了伯父家兩個孫子的全家,他們家庭美滿、工作、生活的很幸福,真為他們的富裕和幸福而高興,也很羨慕他們城中村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上圖是叔父李肇旭的生活照

現在,在我國北方,特別是一些移民城市的居民,家族觀念較為淡漠。但在長城以南的省份,家族和供奉祖先的觀念很強,特別的感恩祖先帶給他們的生命和福份。在過年和重大節日很重視對孩子灌輸不忘祖先恩德的思想。因此,大的家族都有本族祠堂或是宗祠堂,定期的修編族譜和家譜,以防止後輩忘記祖先。這是李樓李氏三枝家譜中有關我們家的內容 。

我們李樓李氏三枝家族,從十三世起為後輩子孫遺制了起名的十個排字輩,也稱"派語" :
肇 昌 維 國 運
光 世 念 中 傳
從十三世起至今已按輩衍用了五個字輩,尚有五個字輩備用,十個字輩用完可循環啟用,切不可串用、濫用排字輩。
祖先遺制的起名字輩的目的,一是讓後輩子孫一定要用字輩派語起名,防止串、亂了輩份,以利修編家族譜; 第二也是為了後輩在給子女起名時,能避開祖先的名諱,防止重名。
上圖是與伯父家昌來哥哥的兩個兒子維騰、維考拍照的全家福。右起維騰、中間穿紅衣的是嫂子,左邊是二兒子維考,後邊是兩兒媳和女婿陳府,幾個小孩就是孫子、孫女和外孫女。金鄉李樓李氏家族在中南部地區不算大家族,但在金鄉縣還是很有名氣的。通過回鄉拜祖把了解到的我們李氏家族的歷史整理出來,也是為了讓我們家族成員和後代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家的歷史,知道祖先創立家族的艱辛和榮耀,樹立對自己祖先的敬仰感。了解家族歷史並不是要求我們對祖先創立的家族做多些事情,而是我們李氏後輩在知道家族史後更應該努力發揚光大家族的優良傳統,為光宗耀祖多做貢獻!

相關焦點

  • 李姓家譜——李氏文化
    此後,有人撰寫家譜時,襲用「家乘」之名,意為家族之史。「譜牒」是古代記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書籍,因魏、晉、南北朝時特別重視門第,有司選舉必稽譜牒,所以古代的譜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門閥的工具;這裡所說的「家乘譜牒」,指記載一姓一族世系和有關事跡的書或圖表,即族譜或家譜、宗譜。
  • 【李氏】全國各地李氏家譜文獻目錄及藏地,趕快收藏!
    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凌卓、李靈長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據舊版增補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民國)李書聲續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十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著者待考。現收藏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檔案館。
  • 青城李氏家族:訓導子孫向善
    李氏家譜 青城(條城)李氏家族,是明洪武年間隨朱元璋之子——明肅王朱楧來蘭州的李氏先祖李鑑及其後裔。
  • 江西李氏五大支系——李氏文化
    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長房李遊的長子李服,在公元882年,為避黃巢之亂率部分家族成員徙居廬陵(今吉安)。李遊的三世孫李唐在後唐年間(即公元927年間)定居吉州之吉水盤鄉,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帶領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發展,逐成當地望族。該地現在的鄉名就是取原盤鄉的盤,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為盤谷鄉。 盤谷鄉現有人口3萬左右,而谷村李氏就佔1萬有餘。
  • 全國各地李氏家譜文獻目錄及藏地,趕快收藏!
    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凌卓、李靈長等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據舊版增補印本八冊。現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民國)李書聲續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十冊。現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山東高密李氏家譜四卷,著者待考。現收藏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檔案館。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加入李氏家族!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李氏信息了。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李姓佔整個中國漢民族的7.9%,在全世界有李姓人口一億三千多萬人。在李姓人氏中自稱為「隴西人」的佔相當大的比例,而隴西李氏發祥地、即隴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肅省臨洮縣。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文/魯清源   青州市經濟開發區李家官莊村(以下簡稱官莊),地處平疇沃野之間,雖無山川之勝,卻也人傑地靈,物阜民豐。蜿蜒而來的茅津河水滋潤著這片廣袤的土地,水流淙淙,繞村而去,不知承載了多少歷史故事。
  • 一份廣西李氏家譜字輩錄——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全球李氏群」,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1、廣西桂林:必宴餘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繡高穎景順繼文明遠,功崇振澤長,學科連步上,邦國永增光。 8、 廣西李氏:大、昌、行、從、庸、景。 9、 廣西鹿寨:大、啟、汝、忠。 10、 廣西陸川:德、桂、騰、方。
  • 李氏家譜大全,李家人必看!【來源+字輩+祖訓+郡望+遷徙】
    原標題:李氏家譜大全,李家人必看! 李氏家譜:李氏家譜內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訓、家傳、藝文著述、家譜圖像、李氏家譜字輩等。 李氏家譜序言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6、雲湖李氏一支家族譜字派(部分) ……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
  • 李氏播遷遍天下——李氏文化
    由隴西李氏建立的李唐王朝,被尊為「天朝」而盛極一時,僅李淵一族就有39房之多,且以武陽、姑臧、丹陽、敦煌為盛(這是隴西李氏的「定著四房」),成為歷史上李姓不同於其他任何姓氏而迅速發展、播遷的一個黃金時段。其緣由雖多,主要有四:一是王子分封各地。皇帝的妃子多,兒子便多。
  • 李氏祠堂匯集
    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江西省贛州市李氏宗祠是一處建於明代中期的中國祠堂建築,屬於李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江西省全南縣烏桕壩鄉境內,與烏桕壩鄉政府僅有一牆之隔。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漫談盂縣泥河村李氏家族
    (上)  明宣德年間,李氏家族由山西洪洞遷至盂縣,居於城內貴巷(現大操場東側)永寧一都五甲。  李氏先祖在此定居後,先是開墾荒地,變荒坡為良田,又築堤壘壩、治水治窪,變灘涂為耕地,對土地的精耕細作加上風調雨順,糧食連年獲得豐收。泥河這塊肥沃的土地,成為李氏家族安身立命之地、生存發展之本。  在經營土地有了一定的資本後,清初,李氏族人投入到商貿經營活動中,經營行當和經營方式多樣化,經營規模逐漸擴大。
  • 廣西武宣縣李氏開基始祖善政太公源流考——李氏文化
    明故始祖考 善政李太公乃元朝李氏先祖二八公長子,庭芝公四孫,宋南方李氏大始祖火德祖公之十世孫,系武宣縣金雞鄉馬良村即古稱廣西潯州府中留縣西鄉上裡良村李氏之開基始祖
  • 【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7)-大唐盛世
    ,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3)【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2)【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1)【李氏總會】商丘召開李氏宗親文化研討會【李氏總會】李家龍宮【李氏總會】李氏的宗祠楹聯【李氏總會】李氏的郡望堂號【李氏總會】李氏的遷徙傳播【李氏總會】李氏的人口分布
  • 百家姓:【李氏家族簡介】
    湖北宜昌夷陵區李氏字輩:士大三單光,宗國傳發祥,華堂開泰運,世代啟遠昌。湖北利川團堡李氏派語:珍惜洪昌國,永遠乾坤定。湖北仙桃李氏派語:堯錫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陽李氏:銀顯富貴洪萬春,君向明亮德久承。湖北房縣李氏:秦世克國正誠修,齊至身興定安靜,大學治道載明春,本德餘大有可進!
  •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 隴西李氏文化興起於周秦,顯於大漢,而盛於大唐。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李氏故裡」、「李氏文化」商標的註冊和這一文化品牌效應的逐步顯現,隴西李氏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以逐漸轉變為一項文化產業。 「隴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隴西李氏文化的標誌。李氏文化本身即為一種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層的涵義就是宗族傳承和族群凝聚。
  • 關於李氏大家族的大科普,你知道你隸屬於李氏哪一派系嗎?
    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氏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的反映。據《廣韻》記載,李氏有十二個郡望,也說十三郡望,實際多達30餘個,隴西、趙郡最為顯耀。此支李氏系隴西李氏之分枝,開基始祖為李廣之父李尚。(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
  • 李雁彬∣秦安又九李氏家訓:不耕則餒 不讀則辱
    >       秦安又九李氏家訓源自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樹川村《李氏家譜》。該家族為元末明初由安定(今定西)麻中川遷徙到秦安定居的李氏一脈,歷史上居住地為秦安縣北崇新裡,又稱崇新裡又九甲。在明清兩代的繁衍發展過程中,其後代主要居住在今天秦安縣的郭嘉、王鋪兩鄉鎮大小18個村莊,又稱為又九十八莊。
  • 【天下李氏】這是李氏簡歷!快發給身邊的李家人看看!
    2、自我介紹 李氏族人倡導仁義愛民、尊師重孝、親友和睦,家族文化經歷住了淘沙長河的流轉考驗,時至今日仍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李氏祖訓微言大義
  • 嶽陽李氏——李氏文化
    「李」,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李氏李姓宗親會」,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李氏大家庭。嶽陽毛田李氏     始遷祖龍公,字萬甫,號巨卿,宋鹹淳元年(1265)由江西豐城縣鐵樹觀磨刀山壁廂街遷湖南嶽州金鶚山芭蕉盤。後其子分遷新牆松櫟園(遊港)、茅田聚龍坡(小港)、巖嶺平地(石港)。嶽陽月田李氏     始祖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