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李樓村在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城西三裡處,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李樓村現已併入金鄉縣城,成為了城中村。在明朝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間,明王朝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涉及到全國以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為中心的十八個省的四百九十多個縣。當時山西是全國人口稠密的省份,而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在明朝移民期間,洪洞縣有大量居民移遷。洪洞縣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被遷移的居民。在那裡官府給遷往山東、河南、河北等中原的移民登記,發放耕牛、種子和路費。由於移民人多,登記和發放路費時間較長,移民們就在廣濟寺廟旁邊的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樹下等候,等候最長的時間有時可達幾十天。
登記領完路費後被遷者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故土時凝眸老槐樹,聽著棲息在樹杈間的白鸛發出的叫聲,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就悲哀的指著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告訴自己的子女:「不要忘了,以後若能回來,如果找不到咱的家,先找到這棵築滿老鶴窩的大槐樹,然後慢慢的就能找到家了…。"因此,從洪洞縣遷移出去的人們都在後世將大槐樹和"老(野)鸛窩"稱做老家。廣濟寺旁的大槐樹,當年洪洞縣移民多數是在這裡集合登記離開故土的…
洪洞縣移民尋根祭祖大典現場
這是李樓李氏家族的後輩給始祖李永泰和孺人李氏修立的墓。墓碑後銘刻《族源》…
《 族 源 》銘文:
族譜載吾族於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奉上令由山西洪洞縣野鸛窩遷居山東省鄆城縣今巨野太平集,後人故稱為「太平李",後遷倪堂族。傳前七世先考至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八世祖貴公留居倪堂同枝祖永泰公遷居金鄉縣城西石堂邨,即今李樓村。永泰公為李樓村太平李氏家族之始祖。
七世祖-李樓始祖永泰公育有三子,故從八世開始李氏家族分為三枝。三枝八世祖李淳娶妻邱氏,娶妻後八世祖抱病不起,不久無後離世。邱氏年方十九守節不嫁,生活清苦,後過繼八世長枝子安順,並視繼子為己出,苦心教養。安順頭腦聰穎,學習刻苦認真,鄉試中舉,成為秀才,後補博士弟子員外郎。孺人邱氏治家勤儉、嚴謹、持家有道,逐漸將家產豐富,田地擴展至三千餘畝,成為金鄉縣富甲一方的李氏家族。邱氏治家持家、教養、培育子女有方和守節不嫁的家風感動縣府學政使,並上報大清朝庭請求褒賞,後大清乾隆帝御批"旌節孝坊"予以褒獎。
下圖是大清乾隆皇帝御批的"旌表節孝李淳之妻邱氏坊「的原始牌坊,三枝後輩在文革期間將其埋藏於土地中保存了下來孺人邱氏享壽八十,得見孫子三人、曾孫八人,兩輩中有六人考中州縣秀才。
金鄉李樓村在明末清初和清朝末年曾有人才輩出,距今最近的人才是清光緒年間的李步沆,他在光緒十一年鄉試中舉,光緒二十一年進京會試中進士,後官居刑部審錄司員外郎。
從明末清初到現在,歷經300多年的李氏家族在金鄉李樓已繁衍子孫十一個世代。我們家族屬於李樓李氏家族的第三枝,八世祖是我們三枝始祖。十二世祖李克紹是我的曾祖父,十三世祖兄弟四人,分別為有琦、有常、有三、有金。我的祖父李有常、祖母周氏(城西隋樓)膝下有二子一女,父親肇祥、伯父肇吉和姑姑李氏。這是祖父的墓地這是伯父的墓地。
父親李肇祥、母親趙淑芳和我們姐弟跟隨來黑龍江支援邊疆的二姐在一九五九年來到伊春定居。父母分別在一九七六和二00八年離世,我們姐、弟、妹將二位老人安葬在伊春秀美的北山公墓。
下圖是我父母在伊春的墓地。由於父親在世時寫信或辦事時常用"李兆祥「籤署名字,因此父親去世後墓碑也採用了"兆"這個字2017年5月我攜妻回李樓尋根拜祖,見到了四爺爺有金家的叔父李肇旭,他老人家現已七十多歲了,身子還很硬朗,每天的開著電動車走東走西的遊玩,很是瀟灑。也看到了伯父家兩個孫子的全家,他們家庭美滿、工作、生活的很幸福,真為他們的富裕和幸福而高興,也很羨慕他們城中村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上圖是叔父李肇旭的生活照
現在,在我國北方,特別是一些移民城市的居民,家族觀念較為淡漠。但在長城以南的省份,家族和供奉祖先的觀念很強,特別的感恩祖先帶給他們的生命和福份。在過年和重大節日很重視對孩子灌輸不忘祖先恩德的思想。因此,大的家族都有本族祠堂或是宗祠堂,定期的修編族譜和家譜,以防止後輩忘記祖先。這是李樓李氏三枝家譜中有關我們家的內容 。
我們李樓李氏三枝家族,從十三世起為後輩子孫遺制了起名的十個排字輩,也稱"派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