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彬∣秦安又九李氏家訓:不耕則餒 不讀則辱

2020-12-14 秦安縣人民政府門戶網

秦安又九李氏家訓:不耕則餒 不讀則辱

文/李雁彬

 

       秦安又九李氏家訓源自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樹川村《李氏家譜》。該家族為元末明初由安定(今定西)麻中川遷徙到秦安定居的李氏一脈,歷史上居住地為秦安縣北崇新裡,又稱崇新裡又九甲。在明清兩代的繁衍發展過程中,其後代主要居住在今天秦安縣的郭嘉、王鋪兩鄉鎮大小18個村莊,又稱為又九十八莊。
 


 

      《李氏家譜》是由李氏十九世孫李鳳於民國五年在舊譜的基礎上續修的,保存了舊譜的資料同時,對嫡近親族進行重點記述。《李氏家譜》在追述源流、考證世系、記述故裡家宅風貌的過程中,處處透露著秦安右九李氏家族生存、奮鬥和永不氣餒的入世精神。《李氏家譜》通過「功德」、「列傳」等方式記述了李氏遠祖李廣、李蔡事跡,及本支李氏始祖唐念公身世和明清以來的秦安崇新裡李氏人物。通過「世系」,從十三世開始對本家族中普通的祖先一一作了或詳或略的介紹,突出了這些祖先身上值得後人學習的品質和事跡。李氏十七世李蓉鏡,道光戊子科鄉試中舉,次年考取進士,以知縣分發湖南,署耒陽縣知縣,歷任署道州知州、湘陰知縣等職務。李蓉鏡在治理地方,建議禁絕鴉片等方面顯示出了其不同凡響的才幹,其門生左宗棠對李蓉鏡的政績和為人品行,很是推崇,並為他的早逝和才能未能得充分發揮而惋惜不已。除李蓉鏡之外,李氏家族在晚清還出現了李灼等舉人、貢生、秀才等數十位,踐行了耕讀傳家的家訓。今天,這十八莊的村民仍然以耕讀為榮,團結和睦,尊老愛幼,社會風氣良好。

 

民國《李氏家譜》手抄本

 

      《李氏家譜》由自序、後序、源流、功德、地理、庭訓、世系、母氏、宅裡、墳墓、喪祭、嫁娶、列傳、藝文部分組成。其中「庭訓」一節引用《論語》之言,強調了詩禮傳家的重要性,然後用記言的方式把祖先對兒孫的諄諄教誨記錄下來,讓後輩遵循。
 

郭嘉鎮朱灣村李氏宗祠照壁

 

       鵬翮府君訓孫格言:

       昔人有植三槐於堂前,子孫榮顯。今吾亦植三槐,願汝曹勿忘吾志。

       子英府君言志格言: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類也。河海之於行潦,泰山之於丘垤,亦類也。然而出於其類,非鳥獸垤潦可比。吾儕學者亦猶是也。

       世固有聲名籍甚而終為君子所不齒者,是有名無實者也。亦有聞譽動眾而實為有道所羞稱者,是欺世盜名者也。

       未山府君購書格言:

       人遺子者金,我不願遺之以金,願遺之以經也。

       肅慎孺人訓季子格言:

       爾今列監生矣,逆取之名,本非我願,願爾復讀書,復應試,尚承爾祖之業,遂爾父之志也。

       槐川府君自悼格言:前不見父兮,後不見母兮,吾本兄弟三人兮,今竟只留一我也。悽兮涼兮,空自悼矣!
 

       槐川府君訓季子格言:

       爾爺爺負薪擔米送我讀書,為承先人計也。今我年已七十矣,千辛萬苦不願爾輟學者,亦爾爺爺之志。

       不耕則餒,不讀則辱。古人有言曰:「白日耕田夜讀書」,吾願汝且讀且耕,且耕且讀。

       言者,事之文也。事者,言之質也。好言者,以多言敗,好事者以多事敗。吾願汝言其所言,言外之言勿言,事其所事,事外之事勿事。勿自欺,勿自棄,勿詛勿瀆,勿嬉勿賭,勿作奇巧態,勿使豆箕泣,勿好爭訟,勿好片煙。

       又九李氏族訓是家譜作者從家譜人物生平的真實經歷和言行中摘選出來的,教導子孫始終繼承耕讀傳家的良好風尚,訓戒子孫親老愛幼,教誨家族子孫多幹少說、潔身自愛、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等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右九李氏家訓以強烈的情感力量感化後人,這些涉及人生和生活各方面的訓示,在我們今天重建社會道德風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社會氛圍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傳下的20則李氏家訓,再不收藏就失傳了!
    l」了解更多李氏歷史文化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謙恭遜順,絕去驕傲放肆之態,方是為倫常之理。先賢云:幼而不事長,賤而不事貴,不肖而不事賢,謂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讓路,坐不讓席,揖不低頭,言不遜順,曾不思爾將來也。做人尊長,爾做窳劣示人,亦將忤爾忤人,實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 潮汕李氏:同心同德家訓於今仍有借鑑意義
    朱鼎閱後得知李氏是海陽縣的望族,子孫繁衍,「五世同居共爨,男女分別,內外無私蓄,一文尺帛不入私房,悉歸公堂;子孫百口,分職授事;一堂長幼,雍雍睦睦,勤於學業。」朱鼎遂將李家事跡上報,潮州知府王源為李氏宗祠命名為「世族宗祠」,並親自題「同心堂」匾額以贈,朱鼎為此撰寫《同心堂記》。
  • 大學士李光地家訓
    為改變這一現狀,李光地親手訂立了一系列「家訓」,目前可見的有《戒子孫》《本族公約》《同裡公約》等。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召回朝,仍然放心不下,臨行前又訂立了《丁酉還朝臨行公約》。除此之外,在其文集中,尚有與上述「家訓」在內容上高度相似的一系列「箴文」,目前所見有《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後箴》。在這一系列「家訓」及「規約」中,李光地極盡循循善誘之能事。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九連池李氏宗親迎靈歸祠祀典、宗祠落成慶典!
    廣東】梅州市 - 廣西宗親梅州懇親,武狀元故居,明德堂慶典,五華祭祖,河源市 - 河源市宗親各縣分布,紫金李氏由來,火德公後裔紫金分布,龍窩黃洞宗祠重修,黃洞祭祀,黃洞村開基祖良儒公世系,官田敏公祠慶典,紫金大同外嫁女回娘家,紫金大田祖墳重光,九和宗親松林分祠拜祖,東源縣船塘鎮屋頭坑宗祠慶典湛江市 - 粵西三柏祭祀大典
  • 李氏祭祖文!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治家以禮,善鄰以安,唯讀唯耕,克勤克儉。世衍祖訓,天倫人序,孝悌忠信,代代相傳。行為磊落,天地可鑑,其德昭昭,功若日懸。清明將至,春風浩蕩,萬物復甦,百業發祥。豔陽中天,神怡心曠,誠祭我祖,子孫一堂。守我家訓,傳我家風,揚我家聲,建我家鄉。老吾所老,幼吾所幼,一族仁孝,十裡賢讓。兄弟一家,姐妹一堂,互敬互諒,互助互幫。以人為本,唯德是尊,家和家興,村和村旺。孝行天下,積善之家,榮辱謹度,躬行親耕。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2020-07-02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吳寧第一小學:學家風家訓 展宏道古韻
    「東陽被稱為『婺之望縣』,自古以來就有興學重教、勤耕苦讀的傳統。」12月9日下午,東陽市吳寧第一小學會議室裡傳出學生們的誦讀聲,東陽市木雕博物館講解部主任李莉莉,正和五年級的學生們共赴一場意蘊深厚的精彩講座——「家訓壹課堂」。新課堂「教」家風
  • 青州李家官莊李氏家族歷史文化淺考//魯清源
    他首先率領子弟闢草萊,墾荒地,開河渠,奠立了家宅和村落的基礎,其次是自七世始設立家塾,聘請當地宿儒教導子孫,時而學,時而耕。(始祖李秉釗塑像)制定家規家訓,激勵鞭策後人,成為這個家族立身處事的準則。這些家規家訓在潛移黙化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李氏後人。幾百年來,官莊李氏後人英才輩出,這些家規家訓也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祖有遺訓曰:樸者為農,秀者為士。此二語誠保庶之要道也。」(《始祖塋重修碑記》)這些家規家訓在修身、處世、治學、理政等方面皆有涉及,即便是放到當今社會中,仍具有重要的教化、警省作用。「士也者,稟天地之氣以生,勿自是。
  • 跟著楹聯讀揚州|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
    揚州個園清美堂內對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這副對聯意思是:作為傳家的法寶,沒有別的,除了種田就是圖書讀書應該作為揚州人的「家訓」、「城訓」,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 稻盛和夫:敗而不餒真英雄
    那麼在生活、工作中怎麼樣才能更好做到「敗而不餒真英雄」呢?一.勇於承認,改正錯誤。在工作或是生活中,會遇到犯錯的時候,有部分人總是不敢或是不好意思去承認錯誤,因為怕責罵、怕嘲笑。歸途中果然不出謀臣蹇叔所料,在餚山遭到晉軍伏擊,大將被擒捉,士兵全軍覆沒。秦穆公面對自己因剛愎自用而導致的慘敗,沒有推託責任,怪罪部下,而是公開認錯,痛改前非。他「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過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第二期:曾國藩家訓
    第二期,我們將從《曾國藩家訓》入手,從耕讀傳家,讀書之法以及克勤防惰來帶大家一起解讀千古第一家訓。第三期,我們從《挺經》入手,從慎獨、明強、堅忍和惜才四個方面為大家解讀曾國藩的「挺膺」智慧。何為家訓對於今人來說,家訓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
  • 青城李氏家族:訓導子孫向善
    李氏家譜 青城(條城)李氏家族,是明洪武年間隨朱元璋之子——明肅王朱楧來蘭州的李氏先祖李鑑及其後裔。
  • 李氏家規家訓詳解
    須坐則讓席,行則讓路,口勿亂宣,事不亂專。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謙恭遜順,絕去驕傲放肆之態,方是為倫常之理。先賢云:幼而不事長,賤而不事貴,不肖而不事賢,謂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讓路,坐不讓席,揖不低頭,言不遜順,曾不思爾將來也。做人尊長,爾做窳劣示人,亦將忤爾忤人,實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 【宣傳片】羲裡媧鄉·秦安
    秦安歷史上地處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三國時期的街亭之戰就發生在縣內隴城一帶。秦安歷史上也是名人輩出、賢達雲集,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詩仙李白,明朝山東巡撫、著名書法家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的祖籍或出生地都在秦安。 這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女媧文化、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李氏文化和民俗文化,是隴東南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 金城楊氏家訓(韻文)
    金城楊氏家訓(韻文)楊富智著前言:家訓為傳統文化之範疇,乃後世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之鑑照,養性修為之教誨。歷來頗受文人墨客及國人遵行。至其長子也孫鐵木兒(即泰定皇帝),於南坡事變登上皇位,到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二,元大都被明軍攻陷後,我一世祖飛也不花、楚也不花、庫也不花三昆協隸擴廓帖木兒(小字王保保)轉戰來蘭,分守桑園峽口。明洪武三年四月,元軍大敗,擴廓貼木兒夜遁和林。三不花公兄弟,則棄兵戎,始農桑,隱姓埋名於金城。
  • 歷史上的秦安(十):金正隆二年(1157年),秦安建縣,距今863年
    (十):金正隆二年(1157年),秦安建縣,距今863年《禹貢》為雍州之域。《文獻通考》曰:「州理於隴,然不常理。」),為隴縣(師古曰:「今呼隴城者也。」)、街泉縣、略陽道、成紀縣地,屬天水郡、涼州。初始元年,莽篡漢,隗囂據其地。
  • 莊嚴篇——秦安文廟
    祥雲、飛龍彩畫」【 這就是今天的主角 】隴上綠地 塞外學宮——秦安文廟甘肅秦安文廟大成殿面闊五間,高大雄偉,異角飛簷。院內有九株古柏,四枝分出,樹葉相圍,如亭如蓋,縣誌稱「學宮柏蓋」時代:明至清地址:甘肅省秦安市區南街秦安文廟位於秦安縣興國鎮新華街東,佔地面積約4.5畝,創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年)前,道光十八年(1838年)極具規模,從元至正元年至民國八年(1919年)進行過多次修葺。
  •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持家、旺家、傳家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示子》 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畢竟國人最重視教育了。歐陽修認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
  • 【李氏】李姓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下聯典出成都這支李氏的遷徙,據民國時期《李氏族譜》:唐朝大將李光弼本是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歸唐后姓李氏,屢立戰功,封臨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數省遷徙。元、明以後,有一部分從南方西遷,其中廣東李氏的一支於清朝乾隆年間輾轉遷至蜀地,定居成都。田可耕,桑可蠶,書可讀,襲譽傳家至寶;戰則勝,攻則取,守則固,文忠開國殊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