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又九李氏家訓:不耕則餒 不讀則辱
文/李雁彬
秦安又九李氏家訓源自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樹川村《李氏家譜》。該家族為元末明初由安定(今定西)麻中川遷徙到秦安定居的李氏一脈,歷史上居住地為秦安縣北崇新裡,又稱崇新裡又九甲。在明清兩代的繁衍發展過程中,其後代主要居住在今天秦安縣的郭嘉、王鋪兩鄉鎮大小18個村莊,又稱為又九十八莊。
《李氏家譜》是由李氏十九世孫李鳳於民國五年在舊譜的基礎上續修的,保存了舊譜的資料同時,對嫡近親族進行重點記述。《李氏家譜》在追述源流、考證世系、記述故裡家宅風貌的過程中,處處透露著秦安右九李氏家族生存、奮鬥和永不氣餒的入世精神。《李氏家譜》通過「功德」、「列傳」等方式記述了李氏遠祖李廣、李蔡事跡,及本支李氏始祖唐念公身世和明清以來的秦安崇新裡李氏人物。通過「世系」,從十三世開始對本家族中普通的祖先一一作了或詳或略的介紹,突出了這些祖先身上值得後人學習的品質和事跡。李氏十七世李蓉鏡,道光戊子科鄉試中舉,次年考取進士,以知縣分發湖南,署耒陽縣知縣,歷任署道州知州、湘陰知縣等職務。李蓉鏡在治理地方,建議禁絕鴉片等方面顯示出了其不同凡響的才幹,其門生左宗棠對李蓉鏡的政績和為人品行,很是推崇,並為他的早逝和才能未能得充分發揮而惋惜不已。除李蓉鏡之外,李氏家族在晚清還出現了李灼等舉人、貢生、秀才等數十位,踐行了耕讀傳家的家訓。今天,這十八莊的村民仍然以耕讀為榮,團結和睦,尊老愛幼,社會風氣良好。
民國《李氏家譜》手抄本
《李氏家譜》由自序、後序、源流、功德、地理、庭訓、世系、母氏、宅裡、墳墓、喪祭、嫁娶、列傳、藝文部分組成。其中「庭訓」一節引用《論語》之言,強調了詩禮傳家的重要性,然後用記言的方式把祖先對兒孫的諄諄教誨記錄下來,讓後輩遵循。
郭嘉鎮朱灣村李氏宗祠照壁
鵬翮府君訓孫格言:
昔人有植三槐於堂前,子孫榮顯。今吾亦植三槐,願汝曹勿忘吾志。
子英府君言志格言:
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類也。河海之於行潦,泰山之於丘垤,亦類也。然而出於其類,非鳥獸垤潦可比。吾儕學者亦猶是也。
世固有聲名籍甚而終為君子所不齒者,是有名無實者也。亦有聞譽動眾而實為有道所羞稱者,是欺世盜名者也。
未山府君購書格言:
人遺子者金,我不願遺之以金,願遺之以經也。
肅慎孺人訓季子格言:
爾今列監生矣,逆取之名,本非我願,願爾復讀書,復應試,尚承爾祖之業,遂爾父之志也。
槐川府君自悼格言:前不見父兮,後不見母兮,吾本兄弟三人兮,今竟只留一我也。悽兮涼兮,空自悼矣!
槐川府君訓季子格言:
爾爺爺負薪擔米送我讀書,為承先人計也。今我年已七十矣,千辛萬苦不願爾輟學者,亦爾爺爺之志。
不耕則餒,不讀則辱。古人有言曰:「白日耕田夜讀書」,吾願汝且讀且耕,且耕且讀。
言者,事之文也。事者,言之質也。好言者,以多言敗,好事者以多事敗。吾願汝言其所言,言外之言勿言,事其所事,事外之事勿事。勿自欺,勿自棄,勿詛勿瀆,勿嬉勿賭,勿作奇巧態,勿使豆箕泣,勿好爭訟,勿好片煙。
又九李氏族訓是家譜作者從家譜人物生平的真實經歷和言行中摘選出來的,教導子孫始終繼承耕讀傳家的良好風尚,訓戒子孫親老愛幼,教誨家族子孫多幹少說、潔身自愛、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等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右九李氏家訓以強烈的情感力量感化後人,這些涉及人生和生活各方面的訓示,在我們今天重建社會道德風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社會氛圍中,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