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國藩|譯者:酈波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評價他「足為吾人之師資」。
然而,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十四歲便開始參加縣試,考了七次才以榜上倒數第二的成績考上秀才。他對自己的評價是:「餘性愚鈍」「秉質愚柔」,梁啓超說他「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左宗棠更不留情,總是用「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這類詞語來形容他。
這樣一個生性駑鈍卻成績斐然的人物,依靠什麼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呢?
請跟隨領軍讀書會一起閱讀、一起聆聽、一起品味。本期圖書《曾文正公全集》,我們用三期、三十分鐘的時間與廣大讀者共同來品讀:
第一期,我們將從曾國藩的生平出發,通過「讀書積澱知識」「自省提升內在」「以『尚拙』取勝」講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第二期,我們將從《曾國藩家訓》入手,從耕讀傳家,讀書之法以及克勤防惰來帶大家一起解讀千古第一家訓。
第三期,我們從《挺經》入手,從慎獨、明強、堅忍和惜才四個方面為大家解讀曾國藩的「挺膺」智慧。
何為家訓
對於今人來說,家訓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那什麼是家訓呢?
相信大家都聽過「過庭之訓」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便叫住孔鯉問道:「你開始學《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說:「不學《詩》,怎麼會說話呢?」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子中看見兒子從面前經過,於是又叫住他問道:「你開始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教訓說:「不學《禮》,不知禮,怎麼能立身於世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習《禮》。
雖然這是偉大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但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範之一,而孔子說的
不學《詩》,無以言和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周公教導自己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時曾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
我們可以知道,家訓其實也很簡單,不過就是家庭或家族中長輩教育子弟或晚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舉止、個體修身、交友處事,乃至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各個方面。
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乎後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曾國藩家訓》被稱之為「千古家訓之首」,從識己、識人、識事、挺經四個方面入手,給我們講述了曾國藩一生教育子女、指點子弟、甚至培養後人的教育思想與智慧結晶。
這些思想是他在進入人生第三層境界自省最為具體而豐富的表現,從而最大限度展示了曾國藩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他自己用這些來教育後代。再加上後來的實事已經證明了這種教育效果有效。
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到曾國藩家訓寶庫裡汲取一些能為我們所用的精華呢?
克勤防惰
「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天下多少人都栽到了這兩個字上。
曾國藩說的「庸人」,可不是指智障。而是指普通人。
曾國藩小時候也是一位普通人,而且特別笨,有多笨?
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曾國藩在書房背一篇300字的短文,結果愣是背了三四個小時還沒有背下來。
這時房梁上跳下一個小偷,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背了出來,並對曾國藩說:「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曾國藩16歲開始考,結果考了7次才勉強中了(倒數第二名)。
後來曾國藩一舉成名,他總結了一個字:勤。
曾國藩說:一勤天下無難事。
勤,則成事;惰,則敗業。
當我們不是出生豪門,這輩子註定要勤奮,不斷努力。
而努力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
我個人非常喜歡梁實秋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時間即生命》。
每次讀到「我自己就是這樣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讀到「我的好多時間都糊裡糊塗地混過去了」,讀到「悔之晚矣」的時候,我都覺得這話簡直是發自肺腑。
不僅發自梁實秋先生的肺腑,也發自我的肺腑,甚至我想也一定發自曾國藩的肺腑,甚至發自我們每一個人的肺腑。
真的就是這樣,我們生命裡大多數時間,其實都是自己浪費掉的,而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一個「惰」字。
惰還不只是懶,懶是無所事事,惰是雖然知道有該做的事情,但卻只做不該做的事。
就惰字而言,不光我們平常人這樣,所有人都這樣。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梁實秋先生這樣,自律自省的曾國藩當年也這樣。但他們最終能克服它並超越它。
耕讀傳家
曾國藩的祖父名叫曾玉屏,號星岡。星岡年輕的時候遊手好閒,鄉裡長輩譏笑他輕浮淺薄,竊竊私議:竟希翁(曾國藩曾祖)辛辛苦苦積攢的家業,將來一定會敗在他兒子手上。
星岡聽到這些指責與傳言,非常羞愧,認識到「大以不學為恥」,決心痛改前非。於是,他持家治業,躬耕隴畝,早出晚歸,勤勤懇懇,在農業上有小的成就。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是曾玉屏的長子,理所當然,曾玉屏首先把希望寄托在長子身上。無奈曾麟書天性鈍拙,讀書極不理想,曾麟書在赴縣學應童子試考了16次之後,於第17次和自己兒子一起赴考時居然「得補縣學生員」,獲得了俗稱秀才的稱號,而這時他已經43歲了。
他自知自己沒有才華,無望躋身仕途的更高階梯,遂發憤教育督促諸子,將光宗耀祖的願望寄托在曾國藩兄弟的身上。
曾麟書有兩副對聯,一副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另一副對聯與之相似:「清茶淡飯粗布衣,這等福老子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兒曹當之。」
這兩副對聯的上聯均表示自己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讀,粗茶淡飯已足夠;兩聯的下聯又對兒孫們寄予厚望。這種希望與普通人要求子孫出人頭地、升官發財截然不同,而是要將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子孫去做。
亦耕亦讀,勤儉持家,敬祖睦鄰,成為曾家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曾國藩也始終都在秉持著這樣的持家之道。
在「半耕半讀」的家風中,曾國藩慢慢地成長著,同時,他也結合自己治學、為官的人生經驗,將新的見解融入其中,進一步發揚了耕讀傳家的傳統。其內容可用八句話和八個字概括。
八句話即八本堂。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正是曾國藩反攻為守的大戰初期,他卻一面輯錄經史百家雜鈔,一面作書寄往家中,這就是「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曾國藩教導子弟和子孫都是以這八句話為準。這八句話是曾國藩從經歷、學識等各方面總結出的妙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根本。曾國藩終生信受奉行,也教導其子弟終生信受奉行。
八個字即:書(勤讀書)、蔬(種蔬菜)、魚(養魚)、豬(餵豬)、早(早起)、掃(打掃)、考(祭祀)、寶(善待人)八字家規。
八個字包括四個面的內容:讀書、耕作、孝友、睦鄰。蔬、魚、豬、早、掃屬於「書耕」範圍,後人戲稱其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便擁有了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句話」為經,以「八個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家理論體系,這就集中反映了曾國藩的耕讀文化思想。曾氏家族始終興盛不衰、人才輩出,與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讀書之法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晚清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
曾國藩教給孩子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第一,要讀經典。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吸取的。
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
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讀經典。
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
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事實上,我們好多人都有這種毛病,說起看書,呼啦一下弄來好多書,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讀了好多書,其實一本也都沒讀完,一本都沒讀通、讀透。
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也就是一本沒讀懂,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讀書法。
當然,曾國藩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
第三,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
最難能可貴的是:曾紀澤感興趣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也不懂,但他為了兒子努力地看了不少書。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曾國藩說過:不可一日不讀書。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