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曾國藩家訓

2021-03-05 領軍教育

作者:曾國藩|譯者:酈波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同時,也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毛澤東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評價他「足為吾人之師資」。

然而,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十四歲便開始參加縣試,考了七次才以榜上倒數第二的成績考上秀才。他對自己的評價是:「餘性愚鈍」「秉質愚柔」,梁啓超說他「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左宗棠更不留情,總是用「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這類詞語來形容他。

這樣一個生性駑鈍卻成績斐然的人物,依靠什麼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呢?



請跟隨領軍讀書會一起閱讀、一起聆聽、一起品味。本期圖書《曾文正公全集》,我們用三期、三十分鐘的時間與廣大讀者共同來品讀:

第一期,我們將從曾國藩的生平出發,通過「讀書積澱知識」「自省提升內在」「以『尚拙』取勝」講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個階段。 

第二期,我們將從《曾國藩家訓》入手,從耕讀傳家,讀書之法以及克勤防惰來帶大家一起解讀千古第一家訓。

第三期,我們從《挺經》入手,從慎獨、明強、堅忍和惜才四個方面為大家解讀曾國藩的「挺膺」智慧。

何為家訓

對於今人來說,家訓是個比較專業的說法。但在古時,卻是常用詞,因為「人必有家,家必有訓」。

那什麼是家訓呢?

相信大家都聽過「過庭之訓」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裡,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經過,孔子便叫住孔鯉問道:「你開始學《詩》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說:「不學《詩》,怎麼會說話呢?」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詩》。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子中看見兒子從面前經過,於是又叫住他問道:「你開始學《禮》了嗎?」孔鯉回答說沒有。孔子於是教訓說:「不學《禮》,不知禮,怎麼能立身於世呢?」於是孔鯉退下,開始努力學習《禮》。

雖然這是偉大教育家孔子對孔鯉的教育,但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所以這段記載也被視為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範之一,而孔子說的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則成了古代早期家訓的典型內容。

周公教導自己侄子成王如何勤儉執政時曾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

我們可以知道,家訓其實也很簡單,不過就是家庭或家族中長輩教育子弟或晚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十分寬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舉止、個體修身、交友處事,乃至出仕從政、建功立業等各個方面。

這些內容中的精華被行之於文、傳乎後世,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家訓文化。

《曾國藩家訓》被稱之為「千古家訓之首」,從識己、識人、識事、挺經四個方面入手,給我們講述了曾國藩一生教育子女、指點子弟、甚至培養後人的教育思想與智慧結晶。

這些思想是他在進入人生第三層境界自省最為具體而豐富的表現,從而最大限度展示了曾國藩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他自己用這些來教育後代。再加上後來的實事已經證明了這種教育效果有效。

所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到曾國藩家訓寶庫裡汲取一些能為我們所用的精華呢?

克勤防惰

「古今天下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古今天下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天下多少人都栽到了這兩個字上。

曾國藩說的「庸人」,可不是指智障。而是指普通人。

曾國藩小時候也是一位普通人,而且特別笨,有多笨?

13歲那年的一個晚上,曾國藩在書房背一篇300字的短文,結果愣是背了三四個小時還沒有背下來。

這時房梁上跳下一個小偷,一字不落的把文章背了出來,並對曾國藩說:「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曾國藩16歲開始考,結果考了7次才勉強中了(倒數第二名)。

後來曾國藩一舉成名,他總結了一個字:勤。

曾國藩說:一勤天下無難事

勤,則成事;惰,則敗業。

當我們不是出生豪門,這輩子註定要勤奮,不斷努力。

而努力最大的敵人就是懶惰。

我個人非常喜歡梁實秋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時間即生命》。

每次讀到「我自己就是這樣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讀到「我的好多時間都糊裡糊塗地混過去了」,讀到「悔之晚矣」的時候,我都覺得這話簡直是發自肺腑。

不僅發自梁實秋先生的肺腑,也發自我的肺腑,甚至我想也一定發自曾國藩的肺腑,甚至發自我們每一個人的肺腑。

真的就是這樣,我們生命裡大多數時間,其實都是自己浪費掉的,而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一個「惰」字。

惰還不只是懶,懶是無所事事,惰是雖然知道有該做的事情,但卻只做不該做的事。

就惰字而言,不光我們平常人這樣,所有人都這樣。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梁實秋先生這樣,自律自省的曾國藩當年也這樣。但他們最終能克服它並超越它。

耕讀傳家

曾國藩的祖父名叫曾玉屏,號星岡。星岡年輕的時候遊手好閒,鄉裡長輩譏笑他輕浮淺薄,竊竊私議:竟希翁(曾國藩曾祖)辛辛苦苦積攢的家業,將來一定會敗在他兒子手上。

星岡聽到這些指責與傳言,非常羞愧,認識到「大以不學為恥」,決心痛改前非。於是,他持家治業,躬耕隴畝,早出晚歸,勤勤懇懇,在農業上有小的成就。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是曾玉屏的長子,理所當然,曾玉屏首先把希望寄托在長子身上。無奈曾麟書天性鈍拙,讀書極不理想,曾麟書在赴縣學應童子試考了16次之後,於第17次和自己兒子一起赴考時居然「得補縣學生員」,獲得了俗稱秀才的稱號,而這時他已經43歲了。

他自知自己沒有才華,無望躋身仕途的更高階梯,遂發憤教育督促諸子,將光宗耀祖的願望寄托在曾國藩兄弟的身上。

曾麟書有兩副對聯,一副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耕半讀,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另一副對聯與之相似:「清茶淡飯粗布衣,這等福老子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兒曹當之。

這兩副對聯的上聯均表示自己對生活的要求不高,半耕半讀,粗茶淡飯已足夠;兩聯的下聯又對兒孫們寄予厚望。這種希望與普通人要求子孫出人頭地、升官發財截然不同,而是要將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艱巨的任務交給子孫去做。


亦耕亦讀,勤儉持家,敬祖睦鄰,成為曾家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曾國藩也始終都在秉持著這樣的持家之道。

在「半耕半讀」的家風中,曾國藩慢慢地成長著,同時,他也結合自己治學、為官的人生經驗,將新的見解融入其中,進一步發揚了耕讀傳家的傳統。其內容可用八句話和八個字概括。

八句話即八本堂。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正是曾國藩反攻為守的大戰初期,他卻一面輯錄經史百家雜鈔,一面作書寄往家中,這就是「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做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曾國藩教導子弟和子孫都是以這八句話為準。這八句話是曾國藩從經歷、學識等各方面總結出的妙語,也是其家庭教育的根本。曾國藩終生信受奉行,也教導其子弟終生信受奉行。

八個字即:書(勤讀書)、蔬(種蔬菜)、魚(養魚)、豬(餵豬)、早(早起)、掃(打掃)、考(祭祀)、寶(善待人)八字家規。

八個字包括四個面的內容:讀書、耕作、孝友、睦鄰。蔬、魚、豬、早、掃屬於「書耕」範圍,後人戲稱其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便擁有了一輩子享用不盡的財富。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句話」為經,以「八個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家理論體系,這就集中反映了曾國藩的耕讀文化思想。曾氏家族始終興盛不衰、人才輩出,與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

讀書之法

曾國藩出身於農民世家,天資並不聰穎,如何能夠成為晚清一代鴻儒呢?讀書是一個重要因素。少年時的曾國藩科舉落榜,用借來的100兩銀子買了一套二十三史,可見對書的痴迷程度。

曾國藩教給孩子的讀書方法主要有三條。

第一,要讀經典。

經典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就是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這是最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吸取的。

我們讀書就是為了學習別人的智慧與思想。

知識性的東西會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但思想性的東西、智慧性的東西越經過時間的沉澱,就越有學習的價值,所以讀書最大的捷徑:讀經典。

經典一定要精讀,因為從學習效率上來說,精讀要比泛讀還要重要。

第二,一書不盡,不讀新書。

事實上,我們好多人都有這種毛病,說起看書,呼啦一下弄來好多書,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讀了好多書,其實一本也都沒讀完,一本都沒讀通、讀透。

曾國藩主張一本沒讀完,也就是一本沒讀懂,就不要忙著去讀其他的書,這實際上就是沉浸讀書法。

當然,曾國藩主張讀書要沉浸其中,但他從來不主張死記硬背。他對兒子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從容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

第三,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與方向。

曾國藩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老大曾紀澤不喜歡科舉考試,不喜歡八股文,喜歡西方的語言學和社會學,曾國藩就鼓勵他按自己的興趣方向去讀書。

最難能可貴的是:曾紀澤感興趣的西學曾國藩自己也不懂,但他為了兒子努力地看了不少書。後來曾紀澤寫成《西學述略序說》和《幾何原本序》,這兩本書出版,都是曾國藩親自批閱後為之刻版發行的。

曾國藩說過:不可一日不讀書。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而且落到了實處。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家訓全文精華珍藏篇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2020-07-02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隸書新作曾國藩十六字家訓四條屏(每日一品第965期)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家勤則興,人勤則健」,這是晚清重臣曾國藩家訓中的十六個字。其中前八個字「大柔非柔,至剛無剛」是曾國藩熟讀老子《道德經》之後在扉頁上寫的「感悟」,這句充滿哲理的話後被其收到了自家家訓中。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曾國藩囑咐這個弟弟,要好好讀《父子宰相家訓》,說,「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認為這是修身齊家的典範。由此可見,曾國藩對家風和家訓的重視。事實證明,曾國藩對於家族子弟的教導是正確的,後世子弟無一人是「逆子」,世代皆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證明。晚清歷史上唯一一次算得上勝利的外交活動就是曾國藩的二兒子完成的。
  • 《曾國藩家書》家訓50條
    ——曾國藩 2、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恆, 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曾國藩家書》 3、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 酈波|《曾國藩家訓》上部(七):養活一團春意思
    本期介紹:提起曾國藩,我們會想到儒學大師、湘軍統帥、理學家、政治家或者一個嚴肅的長者形象,其實曾國藩還有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幽默風趣。在曾國藩家訓裡有一句名言: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所謂「撐起兩根窮骨頭」是講人要有骨氣,而「養活一團春意思」是說人的心中要有一種生機,要有一種情趣。本期節目,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副教授為我們精彩評說為什麼曾國藩會將「趣」看得如此重要,以及「春意思」在人生中,家庭和事業中所起的作用。
  • 《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鑑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
  • 學會曾國藩8字家訓,勝讀千萬名校
    他留下的家訓八字訣,教育出的族中子弟勤勉好學,家風嚴謹和善而又樸實,成為了一方美談。曾國藩家訓八字訣究竟是什麼?它有哪些實際意義呢?父母平時如何用它來教育子女呢?看我國管理大師曾仕強先生如何為我們解讀的。
  • 曾國藩文安天下武定乾坤,《家書》後世榜樣,千年前《家訓》延續
    說白了,「湘軍」就是「曾國藩的軍隊」。曾國藩在自己的故鄉一手創辦湘軍,與只有陰謀權術的袁世凱不同的是,他利用自己的處世哲學觀念,將湘軍打造成一支人情味很濃的軍隊。1853年,曾國藩喪母之後的第二年,南京陷落。
  • 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上部(四)養得胸中一種恬靜
    圖:網絡編輯:品史悟道   說到《曾國藩家訓》,不得不提的就是《
  • 音頻|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26)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經典家訓,傳播清廉家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陝西省紀委宣傳部組織編寫了《經典家訓品讀》一書。本書分為立身修德、治家理政、讀書教育、古今家風故事四個部分,通過書寫對傳統經典家訓的深刻感悟,給人以啟迪和激勵。本書文風樸實,語言生動、精練,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可讀性。
  • 曾國藩家訓:家族興旺的根本,關鍵在於這3點,別等中年才頓悟
    人這一生,不管遇到了什麼事情,家庭永遠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我們自然希望家庭興盛,曾國藩一生仕途步步高升,家族開枝散葉,長盛不衰,這和他留下的家訓,以及培養的家風有著很大的關係, 他曾經就說過:" 家運之興旺,在於和睦、孝道、勤儉!"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這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家書家訓,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若讀曾國藩家書,我必推薦由線裝書局出版的《曾文公家書家訓》往來版原價138元,優惠價88元一套這套書共有3冊,2本《家書》1本《家訓》。底本均由「真正懂曾國藩」的李鴻章、李翰章一手整理,是影響較大的權威版本。
  • 曾國藩家訓:記人好處,看人長處,幫人難處!一輩子牢記這3句話
    這也是曾國藩的家訓,曾國藩堪稱鶴立雞群,千古一人。可以說為將為相為師,立功立德立言。一,看人好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從陌生開始慢慢接觸後了解成為朋友的。人無完人每一個人都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都多看看對方的優點之處,不斤斤計較,就會少了很多矛盾。
  • 曾國藩留下3條家訓,十代人出了200多個精英,沒有一個敗家子
    據曾國藩家族內部及相關檔案記載,曾國藩家族的後代已延續了10代左右。他們大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家族的後代,無論他們是不是精英,從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這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其中的關鍵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恐怕與曾國藩留下的家訓有關。
  • 現在人們讀曾國藩的家書,曾國藩讀誰的家書呢?
    我們現在遇到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可以翻看曾國藩的家書尋找答案,參考一下。曾國藩他自己遇到問題,或者想追求進步,他去看誰的「家書」呢?本文就來簡單的聊一聊。曾國藩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一件事情,他在20多歲的時候改號為「滌生」。
  • 音頻| 經典家風家訓 · 雲誦讀(36)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經典家訓,傳播清廉家風,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共陝西省紀委宣傳部組織編寫了《經典家訓品讀》一書。本書分為立身修德、治家理政、讀書教育、古今家風故事四個部分,通過書寫對傳統經典家訓的深刻感悟,給人以啟迪和激勵。本書文風樸實,語言生動、精練,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可讀性。
  • 曾國藩:自律的人生,從「早起」開始
    曾國藩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一個人要想養成勤奮自強的習慣,戒掉身上懶惰散漫的壞習慣,首先就是從堅持早起、不睡懶覺開始。成年人的自律是從不熬夜、早睡早起開始的!
  • 清人家訓中的「致壽之道」養生與修身的統一
    家訓主要關注的是家庭成員的道德品質、人生追求及精神情操等方面的問題,希望子孫們始終保持清白家風以達到家族的福澤綿長。但正如李鴻章在一封家書中所說:「人雖有文章、名譽、金錢,而無強健之身體,亦何所用之?故養生之術,不可不注意也。養生非求不死,求暫時之康健而處安樂之境耳。」(《千家訓》)《聰訓齋語》也說:「父母之愛子,第一望其康寧,第二冀其成名,第三願其保家。」
  • 立業不讀曾國藩,閱盡詩書也枉然
    面對列強入侵,曾國藩決心振廢起衰,主張富國強兵,學習西方先進軍事科學、發展軍事工業,並躬 身實踐,倡導洋務運動,建造兵工廠,由此又有「洋務運動先驅」之美譽。曾國藩文章振發,獨具丰姿,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桐城派古文因他而得到中興,於是又贏得了「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於韓、歐,實為近百年來難得的聖賢」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