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說道德經之三十三 死而不亡者壽的道理

2020-12-23 易經通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這一章雖然被很多俗世的人所用作道理,作為處事箴言。但也須知其背後的所以然也。

道德經其實每一章節都有現實生活的應用。我沒講而已。

我講的都是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則用不在話下也。

我不講,並不代表不能用。這是要明白的。

比如兵家之道,若用道德經的道理其實就是擊虛之道。

但道德經本意是講修道得道治國的。所以引申的東西基本不涉及的。

智和明顯然是有區別的。

智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是知識情見情識,是後天學習而來。

而明則是本明。是由本而帶來的。本就是易經所言的太極。

太極圓融,功能自足,蘊含萬有,所以太極無為而無不為。無能而無不能。這是慧,是神性,也叫神明。

儒家講誠則明,佛家講定生慧。明心見性。都和這裡的明是一個意思。

自知並非是自我了解自我認識,這是扯淡。

而是明本知本。或者說體道正道悟道。這才是自知者明。

那什麼又叫自勝呢?

自勝也並非是自我超越,戰勝自己。這都是望文生義的毛病。老子顯然不是這個意思。

如何才算自勝?其實就是本明戰勝後天之情慾。或者說讓後天之情慾情識情見回歸於道。這就是自勝。

人能回歸於道,則能無為無不為。確實很強大。

道生萬有能不強大麼。

知足也不是滿足。滿足了精神就富有這也是扯淡的道理。都和道德經不搭邊的。

這個足就是對太極的圓融性而言的。太極圓融自然是足。

功能自具蘊含萬有,萬有俱在太極之蘊含中,不是足是啥。

萬有都是太極生出來的,不是富是啥。

所以,我們看到道德經實際上字字句句都指向易經的太極。

道德經的無不好理解,那就用易經的太極來理解豈不是更妙。

而事實上無和太極本是一回事,稱呼不同而已。

老子偏要稱呼太極為無,誰也沒辦法的。

不失其所者久。說得還是太極。不丟失道心的,與太極合一得道的自然是久的。太極恆久不變。道家修真也是為了入於不生不滅之境。

所者其實和如來的意思差不多。細細體會,自可領悟這其中妙義。有些東西解釋出來反而牽強了。

明白了這點其實就明白最後兩句話的意思了。

易傳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其實就是說的久和壽的道理。

都與天地和明於鬼神合吉兇了,自然久與壽了。

不過還是要說明的是死而不亡者壽。並非是扯淡派的肉體消滅精神不滅。不是道德經的本意。

在老子看來,凡是有形的器都存在矛盾。所以在矛盾的作用下,有形的器物都會消失的。人若是不修道也是這樣。

那麼如何做到死而不亡者壽呢?

其實就是修身修道修真。返回道心。與太極合一。

因為太極是永恆的不變的。人若是修道從而得道的話,實際上是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地步的。

這一點由於牽涉甚多,就不深講了。

實際上看看道家的人都以修真為要就明白了。

他們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死而不亡者壽。

其實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人只有修道才能擺脫陰陽的雕刻左右。一切就在於人能不能返回先天那個太極。

相關焦點

  • 易說道德經之二十六 重為輕根的道理
    但背後卻是抱一之旨。這是很多人沒有看明白的。換言之,這一章是個譬喻的手筆。用君子的修為來談修道者所應有的態度。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看著是道家之旨。實則是儒家的法門。儒家君子之道講究進退有據,行止有方。或者說以太極為本。君是言一國的主君。此處代指指揮掌握領導的涵義。所以本章其實是強調本的重要。在道家而言,本就是那個道,無,或者太極。修身的抱一之旨也是抱得這個太極。以太極為本。這是道家的法門。
  • 中國漢字之【壽字】
    壽文化是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老子》等古典文獻中有極其精闢的論述。壽,久也。――《說文》壽命也。――《韓非子·顯學》觀其形骨,必不壽,不可與婚。――《世說新語·賢媛》死而不亡者壽。――《老子》則無遺壽耈。――《書·召誥》如南山之壽。――《詩·小雅·天保》長於上古,而不為壽。
  • 易說道德經之二十四 企者不立的道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者 不 長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本章大都被當作俗世的道理,也是應有之義。但其實說得是修道的障礙。佛家講執著相,講業障,也是這個意思。最後一句,故有道者不處。就是言修道者。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二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邏輯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 「壽」字書法集錦,祝您健康平安長壽!
    清•百壽圖   壽,百科釋義為:從後從灸從之,引伸為長久。商代最早用「疇」來作為壽字,期間經歷了象形、假借、形聲、轉注,最後出現了秦統一中國的壽字。《說文》云:「從老省,疇聲。」漢•禮器碑  壽,既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敬愛,又寓意美好祝願。作為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關於壽文化的話題歷久彌新。
  • 道德經: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易經說: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3件事」,很有道理!
    易經說: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3件事」,很有道理!《易經》是我國上古時期的一部典籍,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但凡是在某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古人,大多都研究過《易經》。孔子說過,只要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 易經說: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三件事」,很有道理!
    易經說:和人溝通交流時,儘可能不要說自身這「3件事」,很有道理!《易經》是在我國上古時期的一部典籍,縱覽古今咱們不難發現,但凡是在某一個領域卓有成就的古人,大多都研究過《易經》。孔子說過,只要是讀懂了《易經》,人的一生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
  • 人生在世必須要懂得的道理
    最近小編在品閱老子先生的《道德經》時看到這樣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說的是,能夠了解.認識別人是智慧的,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才是高明、能夠戰勝別人的是有利的,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才是剛強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始終不離失根基的人就能夠長久,肉體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長壽的。小編知識淺薄無法了解與體會老子先生的意境,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見解這句話。
  • 命理,壽
    靜者壽,柱中無衝無合,無缺無貪,則性定矣。元神存者,不特精氣神氣皆全之謂也,官星不絕,財神不滅,傷官有氣,身弱印旺,提綱輔主,用神有力,時上生根,運無絕地,皆是元神厚處。細究之,大率甲乙寅卯之氣,不遇衝戰洩傷、公眾號:傳統文化易經智慧。偏旺浮泛而安頓得所者心壽。木屬仁,仁者壽,每每有驗,故敢施之於筆。
  • 易經:想改變自己的命運,牢記這3句話,別去靠智商,很有道理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死在勝利的前一晚上。意志消沉者必亡,人只有奮鬥,才能破釜沉舟,揚帆起航!三、一帆風順時千萬別驕傲一些人會驕傲於自己的成就,逢人自誇三分。這樣的人沒見過世面,太容易自滿。真正的能人,覽過山的巍峨,看過海的遼闊,就會知道,山外有山,深水難測。
  • 死而不亡者壽;靜為最大的聲音;讀福岡《一根稻草的革命》有感
    由於你感到了此處有生,才感到了彼處有死。要想消除死,就要消除此處存在的生。生死是一件事,」講完這番話,大家越發為我擔心。他們也許都在想:他說的是什麼啊?神經是不是出了毛病?臨別時,所有歡送我的人臉上都浮現出一種惋惜神情。唯我自己心情格外舒暢。上面是福岡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裡說的一段話,可能很多人看完會很疑惑,什麼要消除死,就要先消除生。
  • 易說道德經之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的道理
    這裡還有和儒家相比較而言大之義。大道就是無為之道。上面一章說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這個親而譽之,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是王道。但老子的無為之道卻比王道,仁義之道還厲害。其實,社會除了上古時代,或者說先天易時代。何曾有過大道不廢的時候。關於先天易時代,我也有專門的篇章,在此就不多說了。換言之,人類歷史絕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處在大道廢的時代。
  •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
    易經說:「是惡當驚」,人生開始走下坡路的四大徵兆,是有道理的聽聞世間流傳: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這句話說得一點不為過。何況《易經》在中國,本就是「文化之底,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就有人說,讀懂了《易經》,便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 六、《易經》之善為易者不佔
    現在有句話叫做:「知易者不佔,善易者不卜」,其實這句話是經過後人添加和修改而來,原文是有出處的,但不是這樣講的,不可斷章取義。「知易者不佔」的原文如下:【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①。』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②。"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 反者道之動真正的含義是這樣的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或者說無和有。或者說道和器。這三種說法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講周行而不殆,獨立而不改。道之動,無有他法。周行不息而已。易經言乾道一個字,健。四個字元亨利貞。
  • 《易經》用5個道理告訴你,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能懂幾句
    《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這樣一部對於中國人最為重要的典籍,將人的修養修行及處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應對策略講到了極致。《易經》中有很多人生的道理的我們學習,從中體會易經所蘊含的道理,知道自己的人生趨利避害,趨吉避兇。
  • 《易經》:人的命運在自己手中,領悟這5個道理,命運大反轉
    《易經》中國的曠世奇書,有上千年的歷史,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譽為"三玄之冠"、"萬經之首"!《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第十八章 最佳版本《德道經》通行本第三十三章如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易經透露: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3件事」,很有道理
    北宋時期的朱熹一樣是易懂的大成者,他以前親自注釋過《易經》。《易經》中的內容可以說應有盡有,針對普通百姓來講,《易經》也是有部修養福氣的著作。《易經》中以前告知大家,與人交流時,儘量不要說自己這「3件事」,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