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勝 人 者 有 力 ,
自 勝 者 強 ,知 足 者 富 。
強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這一章雖然被很多俗世的人所用作道理,作為處事箴言。但也須知其背後的所以然也。
道德經其實每一章節都有現實生活的應用。我沒講而已。
我講的都是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則用不在話下也。
我不講,並不代表不能用。這是要明白的。
比如兵家之道,若用道德經的道理其實就是擊虛之道。
但道德經本意是講修道得道治國的。所以引申的東西基本不涉及的。
智和明顯然是有區別的。
智在老子的道德經裡就是知識情見情識,是後天學習而來。
而明則是本明。是由本而帶來的。本就是易經所言的太極。
太極圓融,功能自足,蘊含萬有,所以太極無為而無不為。無能而無不能。這是慧,是神性,也叫神明。
儒家講誠則明,佛家講定生慧。明心見性。都和這裡的明是一個意思。
自知並非是自我了解自我認識,這是扯淡。
而是明本知本。或者說體道正道悟道。這才是自知者明。
那什麼又叫自勝呢?
自勝也並非是自我超越,戰勝自己。這都是望文生義的毛病。老子顯然不是這個意思。
如何才算自勝?其實就是本明戰勝後天之情慾。或者說讓後天之情慾情識情見回歸於道。這就是自勝。
人能回歸於道,則能無為無不為。確實很強大。
道生萬有能不強大麼。
知足也不是滿足。滿足了精神就富有這也是扯淡的道理。都和道德經不搭邊的。
這個足就是對太極的圓融性而言的。太極圓融自然是足。
功能自具蘊含萬有,萬有俱在太極之蘊含中,不是足是啥。
萬有都是太極生出來的,不是富是啥。
所以,我們看到道德經實際上字字句句都指向易經的太極。
道德經的無不好理解,那就用易經的太極來理解豈不是更妙。
而事實上無和太極本是一回事,稱呼不同而已。
老子偏要稱呼太極為無,誰也沒辦法的。
不失其所者久。說得還是太極。不丟失道心的,與太極合一得道的自然是久的。太極恆久不變。道家修真也是為了入於不生不滅之境。
所者其實和如來的意思差不多。細細體會,自可領悟這其中妙義。有些東西解釋出來反而牽強了。
明白了這點其實就明白最後兩句話的意思了。
易傳雲,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其實就是說的久和壽的道理。
都與天地和明於鬼神合吉兇了,自然久與壽了。
不過還是要說明的是死而不亡者壽。並非是扯淡派的肉體消滅精神不滅。不是道德經的本意。
在老子看來,凡是有形的器都存在矛盾。所以在矛盾的作用下,有形的器物都會消失的。人若是不修道也是這樣。
那麼如何做到死而不亡者壽呢?
其實就是修身修道修真。返回道心。與太極合一。
因為太極是永恆的不變的。人若是修道從而得道的話,實際上是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地步的。
這一點由於牽涉甚多,就不深講了。
實際上看看道家的人都以修真為要就明白了。
他們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境界,死而不亡者壽。
其實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人只有修道才能擺脫陰陽的雕刻左右。一切就在於人能不能返回先天那個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