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那座山

2021-02-13 南方有老歌

離開家鄉後,我爬過各種各樣的名山大川,也看過各種各樣的奇峰異景,但是,真正令我難忘還是家鄉那座山。

我的家鄉在湖南衡東一個山村,屋前是一個長數十公裡、寬數百米的大水庫,屋後是一座長約兩公裡,高約三百米的大山。說大也不大,跟外面的名山大川相比,頂多是算個丘陵,湖南中部就是丘陵地區。

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在村裡人的心目中,她就是一座山,一座寄託著全村人希望,充滿期盼的山。

改革開放前,以隊為單位,村就是大隊,下設若干個生產隊。後來大隊改村,現在村又改為居委,頗有城鎮居民的味道。村改成居委,顯示現任鄉鎮領導的理想和願景,也激勱著居民自我管理,向城鎮看齊、推進。

從鎮上的主幹公路往裡走約一裡路就到了我們隊,這是生產隊唯一一條通往外面的路。從隊的這一頭,走到最邊端約一點五公裡,過去是泥路,前幾年修了水泥路。我們隊屬水庫淹沒區,只有少量的水田,主要是山。俗話說,靠山吃山。山,成了隊裡社員的依靠和希望。

我在家的時候,山大約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大隊佔著作林場,栽杉樹。另一部分由生產隊使用。生產隊掌握的山又分為兩部分使用,一部分種紅薯、金銀花、栽茶果樹。另一部分為禁山,禁山約佔了大半。種紅薯是為了彌補糧食不足,因為屬水庫淹沒區,村民吃飯主要靠國家返銷糧,糧食限量,不夠的部分靠紅薯補充。山土忒肥,春天挖掉山上柴草,插根紅薯苗,蓋上土,中間只需除一次草,秋天就能收穫紅薯。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紅薯,好像野生似的。

紅薯是好東西,全身都是寶。紅薯可以當糧,煮熟曬乾可作零食,打碎、加工磨成粉可做粉條,一碗好菜。紅薯藤、葉可餵豬,是養豬的主飼料。在物資匱乏、缺吃少糧的年代,紅薯是除大米以外的副糧,紅薯條、紅薯片、紅薯砣、紅薯稀飯等,餐餐有,頓頓吃。紅薯,解決了村民餓肚子的問題,也伴我度過了整個少年時代,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記。但畢竟不是主糧,餐餐吃就會反感。以至現在看到紅薯,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儘管現在人們拿它當美食捧上了天,我卻隨意。

山上種的金銀花、栽的茶子樹屬經濟作物,金銀花曬乾可食用,也可拿到市場賣。茶子樹結果榨的油,在食用油中屬一等油,炒菜既香甜又健康。山上自然生長的和栽種的一草一木,無一不與人們息息相關。

剩下的是禁山了。所謂禁山,就是禁止到這個山上去砍柴,這個山的柴草要等到年底時生產隊集中砍,全體村民一起分。我一直搞不清為什麼要禁山,為什麼柴草要集體砍,集體分。我懂事的時候,禁山的規則已形成,可能是防止斷燒,社員家裡無柴燒飯吃。但這個禁山規則害苦了我們小孩。

那時家裡煮飯燒柴,餵豬煮食也要燒柴草。學齡小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出門砍柴,砍一擔柴回家,吃完早餐去讀書。下午放學回家,放下書包,趕緊出門砍柴。砍了一梱柴回家,才能吃晚飯。

由於家家燒柴,禁山以外的柴都被砍光了,甚至田埂上的草都被割光了,砍一捆柴要走很遠很遠。那時候真羨慕老師的孩子,住在學校,放學可以打桌球,玩耍,我們放學要趕著回家砍柴。

我一直懷疑禁山的辦法是否合理,假如不禁山,會不會被全部砍光?或者說不禁山也能滿足隊裡社員燒柴?

禁山雖然害得砍柴的孩子們很辛苦,但也能帶來些許歡樂。那就是年底開山的時候,男女老少一齊上,砍成一捆一捆分給大家。然後,大家高高興興挑回家。小孩高興,是因為短期內不用為砍不到柴草而發愁了。大人也高興,過年燒飯的柴草不愁了。因此,每次開禁山砍柴,像過節一樣,大人小孩浩浩蕩蕩,歡聲笑語,空氣中瀰漫著歡樂。

記得有一年,全隊人正在禁山開山砍柴,嘰嘰喳喳,笑聲不斷。不知誰帶上山的收音機突然停止播音,放了一段哀樂,緊接著播送了一條毛澤東主席逝世的消息,大家一下子安靜了。自新中國成立幾十年,叫慣了毛主席,習慣了喊毛主席萬歲。萬歲的毛主席卻突然去逝了,讓人難以適應。不是說萬歲嗎,怎麼會逝世呢?人們不知道毛主席逝世與自已生活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時局的變更將會對整個社會,也對這個湘中山村帶來巨大的變化。人們安靜了一會,又開始砍柴,分柴草。不過沒有前面那種歡樂的氣氛了,大家都在小聲議論著什麼。那時候以階級鬥爭為綱,說錯話會上綱上線,有人會向大隊告密,然後難免會挨批鬥,在這個小山村也不例外。

禁山,對我來說,也尋找到了另一種歡樂。禁山既然是禁,必然需要看守,防止別人偷砍。因為與隊搭界的是另外一個鎮,偶爾有人越境砍柴,需要人看守。看山是一項輕鬆工作,又有工分,一般每戶人家輪流看守一段時間,這樣比較公平。

初中畢業那年秋天,輪到我們家看。我剛好放暑在家,那年我l13歲了,也箅是半勞力了,自然挑起看山任務。也就是那次看山以後,家鄉那座山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禁山就在我們家對面,我清晨一起床就往禁山上爬。禁山約二百米高,站在高處可以一覽分界線,是否有人越界砍柴,一看一聽便知。

爬上禁山時,人們都還沒起床,我有時間欣賞山上的風景。禁山位置高,山下是大水庫,向東延伸好幾公裡,視野很開闊。從水庫頂頭往遠看是一座大山,很高很高,人們說那是鳳凰山,據說那裡有原始森林,還有很多希奇動物,那裡太遠,沒去過。往南邊看,則是重疊、起伏不斷的山峰,一直往天邊延伸。我從小學到初中,沒有出過遠門,不知道遠方山的那一頭是什麼地方,總感覺很神秘,又幻想有一天能到很遠的山的那一邊去玩,看看那邊究竟是什麼樣子。

遠山近水,萬籟俱靜。天地似乎都還在靜靜的沉睡中,我也在幻想著。當我深深地沉醉在天安地靜的山景時,東邊遠方的鳳凰山上空,一個紅紅圓球,幕然升起。開始一半,慢慢全盤託出,深紅深紅,沒有光芒。我知道那是太陽,但太陽初升我是第一次看到。深紅,安靜,純美。一點不像人們說的烈日,一定是紅日。

慢慢地,紅日慢慢升高變大,由初光閃爍到光芒四射。就在這時,遠方鳳凰山腳下水庫寬闊的水面上,在大陽反射下,波光粼粼,返射出一道道金光。瞬間,鳳凰山也不見了,水天相連,金光閃爍,交輝相映,一片金色的世界。如果真是有仙境,那一定就是這樣的了。

「哞一一哞」過了好一陣,周邊的山村傳來牛叫聲,緊接著是收割晚稻的機器聲,我從沉醉中醒來。在陽光召喚下,萬物甦醒,人類活動聲跡、動物鳴叫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天地間又顯現出一幅新的畫卷。

大自然真美,人世間真好。我不由發出內心感嘆。

直到這時,突然感覺有點餓了,已到了早飯時間,山下隱約傳來母親喊我回家吃飯的聲音,連忙起身下山回家吃早飯。此後,我一有時間就爬上禁山看日出,看一次,心裡震撼一次,禁山風景讓我流連往返,欲罷不能。

就在我離開家鄉第二年,中國就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風,老家也實行分田到戶,分山到戶。隊上人從吃不飽到吃不完,村民從種紅薯到外出務工致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山後,禁山自然取消。人們外出務工,在家人大量減少,取消禁山反而很少人上山砍柴了。除過去的禁山外,連種紅薯的山都長滿了茂密的樹木和柴草沒人砍。而且大部分用煤或氣燒飯,根本不用燒柴草,柴草便在山上瘋長了。我曾幾次試圖爬上過去的禁山再觀日出,但山上的柴草早已生長得密密麻麻,超過人高,根本找不到上山的路,只好作罷。

從此,禁山上觀看的那一幕日出美景,便留在了我深深的記憶中。真希望有哪一天,能把家鄉開僻成旅遊景區,在過去的禁山頂設一個觀景臺,讓人們能登臺觀賞日出美景。

相關焦點

  • 家鄉那山那水那親人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人都使我倍感溫暖,是我美好的回憶。我老家住在清峻亭腳下的匡家田氹,山美。鄒玉祥老哥及他爺叔三代義務為眾鄉親挑涼水上熱茶的義舉,微電影《那山那人那扁擔》在縣級微公益志願者協會平臺熱播,2015年3月19日的《光明日報》頭版頭條「鄒家送的不是水,是精神。」報導。今年鄒玉祥年已64歲,從事守亭挑水泡茶工作已有27年。湘衡鄉民一定會記恩他並善待他的。由於古道石級的年數已久,想在退休前爭取點資金修繕石級,是我心願之一。
  • 翻過心裡那座山
    翻不過心裡那座山,就難以到達人生的「詩和遠方」。「決心要成功的人,已經成功了一半。」最難邁過的坎,是心裡那道坎;最難翻過的山,是心裡那座山。其實,人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較量。對於「心勝」者,挫折會變為成長的「存摺」,失敗會變成向上的階梯。反之,勝不了自己,走不出自我,不論是「矛盾窩」還是「功勞簿」,都可能成為前進路上的「攔路虎」「絆腳石」。
  • 記敘文:翻過那座山
    人總是會通過別人的目光來對自己有一個所謂的「認知」,在這種「認知」下的我們明顯感受到來自他人成見的目光是我們難以躲避的,就如同臺詞中那不可搬動的大山。即使如此,我們又何必執著於做那個愚公?何不做一個攀登者,翻過那座大山。隨著回憶中刺眼的燈光照亮整個舞臺以及舞臺上孑然一身的我,透過燈光,我就更為真切地感到舞臺下那一雙雙滿是驚異的目光。
  • 「晶都風韻」那山,那水
    楊運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我的心靈深處,難以忘懷的就是家鄉的那山、那水,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那些瑣碎的記憶是我生活的源頭,是我心靈永駐的驛站。那山,雄偉秀麗,三山連綿,是我童年、少年的樂園;那水,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帶走我的童年、少年。
  • 張曉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沉沉穩穩地駐在那塊土地上,像一方紙鎮。美麗凝重且深情地壓住這張紙,使我們可以在這張紙上寫屬於我們的歷史。
  • 走詩集 | 當如飛馬 躍過那座座山
    一共要翻三座山,翻第一座山沒有什麼感覺,第二座山雖然是爬升最高的,但是也不難。最虐的,是第三座山,彼時體力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爬升幾乎是垂直的,爬過一片竹林再爬過一片茶園,你以為終於到達最高頂的時候,前面還有一個小坡要翻。只是100米爬升的小坡,也足夠讓人絕望了……
  • 《那座山》:它不僅僅是座茶山,它是父愛,是家,是我們的根吶!
    今天你微笑了嗎 別說天氣不好精神欠佳 你可知道 一個微笑就燦爛了老爸老媽你家我家 老爸老媽推開家門那 輕輕的呼喚天底下的幸福 濃縮成一句話你家我家 心愛的她不管是咫尺 還是天涯帶上你的微笑 心安即是家不管是貧困 還是榮華帶上一個微笑 有愛就是家伴隨著這首《你家我家》的主題曲,我看完了張銳執導的《那座山》這部電影,心裡真不是滋味。
  • 難忘家鄉的那山那水
    我懷戀那逝去的美好時光,還有那逝去的可親可愛的父老鄉親。 ——題記 每當我一次次出遠門為生活奔波時,就燃起了對故土的眷戀。每個小夥伴都有一支柳笛在吹,那聲音如鴿哨響徹雲霄,那是春天發出的主旋律。如果你吹一支柳笛,滾一鐵環,那就是令人羨慕不已的事。這就是我的家鄉龍集寨美麗的自然景色。村子雖然是由多姓氏組成的村落,可沒一戶龍姓人家,柴姓比王姓多,杜姓和任姓是外來戶,杜姓由名滿秦州「釀酒名村竹林」遷來,約三百年吧。任姓由本鄉任家壵遷來,坐落曹家溝,村子裡暱稱小臺灣,可溝裡沒有一戶曹姓人家。
  • 家鄉的文筆山 \\ 蔡順田
    先說文筆山名。在家鄉,流傳著這樣的一則傳說故事。這就是鄉親們把文筆山又叫做馬鞍山的由來。       如果說文筆、馬鞍之山名是用寫實的手法,因形而名,那麼鄉親們又將山之名稱稱作鳳凰山,那就充滿了詩情畫意、浪漫色彩。這樣的稱謂不是故弄玄虛,更不是牽強附會。聽筆者慢慢道來。       故鄉地處黃土丘陵區,為了便於耕作,一代一代老祖宗們「挖山不止」,硬是把斜坡陡地修成了層層疊疊的梯田堰。
  • 中國五嶽到底指的是那幾座山呢?
    在學地理的時候肯定學過中國五嶽,那麼到現在你還記得這五嶽到底指的是那五座山嗎?它們分別位於哪裡?它們又為什麼被稱之為五嶽呢?中國五嶽指的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東西南北中是根據它們所處的位置來進行命名的,這五座山之所以出名是古代民間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 這五座上也是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並且這五座山風景優美,也是現在人們常去旅遊的勝地,從古至今流傳的一句話:「五嶽歸來不看山」。
  • 萊陽聚焦:那山,那水,那廟
    萊陽聚焦:那山,那水,那廟
  • 「壽比南山」中「南山」是哪座山:成語中十座山,無一不出乎想像
    泰山壓頂、華山論劍、逼上梁山,這些是人人皆知的名山,無須我們去探究,但還有一些成語中涉及到的山,由於歷史原因,我們已經很難知道它是哪座山。比如下面十個成語中的山,可能都出乎了你的想像,已經不是你認為的那座山。
  • 佛教四大名山是那幾座山呢?
    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回國後,繼業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於今萬年寺內,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
  • 那山·那水·那人
    這樣看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衣飾用具、方言土語、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等等,都是故鄉的構成元素。當然,這裡還包括個人的認同感。對於我來說,我的故鄉就是百岔川。百岔川,加上百岔河,有山,有水,這就是我少年時的全部世界。她確實是一個遙遠偏僻的山區,那時沒有鐵路,沒有公路,沒有電燈,沒有煤氣,沒有磚瓦房。大家住的是草苫的泥土房,燒的是柴草和牛糞等。
  • 中國「重名率」最高的山,一共有70多座,東北的那座名氣最大
    人們將一座山的名字定名為「鳳凰山」,可見關於這座大山寄於了美妙的願景。列位小同伴,你的故鄉有鳳凰山嗎?你們以為哪座山的重名率很高呢?中國大江南北的風物勝景不可勝數,尤為是各路名山大川,每一個都著屬於本人的特色。
  • 那座山,那群人,那條狗
    也不知道那條金毛犬過得怎麼樣了,還在不在山上。四年後2021年1月24日,群主提議重走九郎山,四年前參加過活動的我和段公子、金花姑娘報了名,而黃總和小吳是新加入的夥伴。我說四年前我們在寺廟門口偶遇的金毛犬,可惜四年後我們和那條狗不再有故事了。到了水庫邊,有事遲來的金花下了計程車,四年前那個一身粉紅色運動裝,帶著粉色棒球帽的金花變得不一樣了,穿著樸素的白色棉衣,臉上多了幾分成熟穩重,和我們打招呼。
  • 直面困難作文:翻過那座山
    我縱身一躍,融入那藍天,與飛鳥為伴。心中爽透心扉,我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和極限。我心安然。感受著砂石的美好與感動,心中的快意直衝雲霄。此時,陌上,花開。蹦極臺上的終身一躍凝聚了多少勇氣希望?熱血過的青春才無悔,拼搏過的人生才絢爛。在挑戰面前,我們更應該做生活的勇者。還有要徵服挑戰,挑戰自我的勇氣與決心。
  • 我的家鄉有一座山,山裡有座廟——真慶宮
    文/洪與我的家鄉有一座山,叫煙峰山;山裡有座廟,叫真慶宮。煙峰山位於四川省蒼溪縣月山鄉,距縣城65公裡,與巴中、閬中相鄰。(俯視煙峰山)我手頭沒有明確的正史記載或者文物,證明煙峰山道教文化始於東漢。(這座石獅子很奇怪,扭頭右顧,且顯得形單影隻)有意思的是,張魯在逃亡巴中時,劉備擬以黃權為護軍率部高規格迎接張魯。不知怎麼的,張魯卻大怒:「我寧願為曹公的附屬,也不為劉草鞋(劉備)的座上客!」
  • 飛過了那座山,卻越不過這條河!
    屬於要錢有錢,要才有才,老天青睞的那一類天之驕女。 表姐夫和她是同學,讀研結婚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按理說,這樣的婚姻,應該挑不出一點毛病。 可是,兩人卻不動聲色地把婚給離了,這倒是讓人很意外的。 應姨媽的要求,我和表姐抽個時間好好聊了一次。
  • 是誰一句「剛烈漢子直筒心」把關山人描述的淋漓盡致
    關 山地無三丈平坡坡子地石頭壠渣土肥沃肯打糧再苦不喊累再窮不饒人自己摔倒自己起吃苦耐勞過光景有話當面講屈死不告狀剛烈漢子直筒心忠誠擔當懂感恩從來不服輸含蓄過人生高調做事不後退低調做人渡一生我的家鄉是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