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在中世紀起就被數不清的作者們先後創作的北歐神話,可謂是《指環王》和《冰與火之歌》的先輩,其中關於貪婪與權力、愛情與復仇的描述總是歷久彌新,更擁有一個神話史詩所需要的所有令人熱血澎湃的燃元素:人、神、侏儒、預兆、復仇、末日……
話劇版《尼伯龍根的指環》將是這部曠世經典的當代完美演繹。創作源自華格納的歌劇版《尼伯龍根的指環》和德國劇作家弗裡德裡希·黑貝爾的話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以及中世紀作家創作的原始故事。導演努恩斯試圖呈現一個原初的神話圖景,那是一個「通過口頭傳播的神話故事」。
原汁原味的德國戲劇
作為一個在德國乃至歐洲都家喻戶曉的作品,「指環」的傳奇影響從中世紀起便開始盛行,熱門程度無遠弗屆。要說到了什麼程度呢,大概就相當於咱們的《西遊記》一樣。在當時那個基督教的天下,所有基督教以外的神話都將被視為異端,華格納大神耗費半生精力創作的這部作品,能夠獲得元首這一枚巨型粉絲,可謂是天助他也。
在華格納去世的幾十年之後,另一位大神出生了——託爾金同樣寫了部史詩級巨著《指環王》,這個故事同樣源自於一枚據稱其擁有者可以統治世界的金戒指,故事裡也有矮人、巨人、精靈、仙女、龍、隱身等元素。雖說託爾金老爺子一直強調這兩個故事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兩枚指環都是圓的」,但是小編捋一捋劇情……切,我才不信呢!
7.5小時的跌宕劇情
這部令人咋舌的馬拉松式長劇,最初的演出時長為16小時,如今已縮短為450分鐘(7.5小時),但仍令人擔憂體力上的不支。然而它並非一幕到底,而是分成了4幕形式呈現,分別為《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裡德》、《諸神的黃昏》。四幕的時常分別是1小時10分鐘/1小時10分鐘/1小時50分鐘/1小時10分鐘。
倘若你不喜歡這一幕的劇情和演出,可以稍事休息選擇觀看下一幕戲,總有一場合適你的口味。這相當於一次看足了四部戲的容量,其豐滿程度亦是令人稱道。
圍繞著魔戒而展開的相愛相殺,自然少不了北歐神話中必備的亂倫、背叛與復仇,劇情中人物關係的複雜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神話巨著。為了使得大家在觀劇過程中更為專注地體會戲劇本身的精妙,也為了幫助理清繁複的人物名字,小編特地給出了以下人物關係系譜圖,供各位看官參考……
碰撞大師的傳奇巧思
這部西方社會最為人知曉的神話史詩,出自編劇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之手。他是一個從各個方面都能碾壓眾人的燈塔級大師,花費了整整26年來完成「指環」的作曲及編劇。
他的傳奇創作受到了各個領域的大師膜拜,甚至引起了「華格納症」(Wagnerian Symptom)——又稱「音響震顫麻痺」,是指聽覺、視覺神經受到他的作品及言論刺激後,產生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突變心理性疾病;具體表現為情緒波動不穩定,面對目標對象(即華格納)時愛憎易極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導致人生觀、世界觀的變異,至今病理原因迄今尚未明了。主要「患症人群」(或者說狂熱粉絲)多為音樂家、哲學家、空想家,甚至政治家。舉2個慄子——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經典引語:每個凡是想了解社會主義國家德國的人都必須首先了解華格納。
病徵:每逢檢閱軍隊等重要時刻,都必須演奏《眾神的黃昏》片段;把欣賞華格納歌劇作為最高榮譽和獎賞——從前線回來的官兵等都被送去免費觀看《尼伯龍根指環》。
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經典引語:他實現了我們所有的希望。他是一個充實、偉大、高尚的靈魂,個性強烈、令人喜悅的人,值得所有人的愛。
病徵:視大師為完美的偶像,但後來立場卻徹底轉變,判若兩人。在大師「異常強烈的刺激」下完成一部又一部哲學論著,如《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華格納事件》、《尼採反對華格納》等。
光光是相愛相殺的歷史背景故事,就已經讓人按耐不住,想衝去和大師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深度靈(ba)魂(gua)交流,去感受那種震顫!
不論從規模上還是藝術影響力上講,《尼伯龍根的指環》都是人類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偉大作品。
正如樂評人所說,在西方音樂史上,還沒有哪一位歌劇能與《尼伯龍根的指環》相比。它是音樂的巨人、戲劇的史詩、舞臺上的「龐然大物」、情感經歷中的「洪水猛獸」,它是華格納在歌劇改革上的「大獨裁者」。
* 本文內容(圖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用於學習交流,並不用於商業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