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石恪的「寫意簡筆人物畫」,突破了精工細作的院體畫風,筆墨粗獷而刻畫人物神態生動……
寫意作為中國畫的美學審美核心是在北宋時期直接被提出來的,如歐陽修提出「畫意不畫形」,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而「寫意」的概念之所以在北宋時被提出來,並且被世人接受,與當時聞名於世的大畫家石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1滑稽玩世,蔑視豪右
歷史上有關石恪的記載和繪畫很少,《益州名畫錄》記載:「幼無羈束,長有聲名,雖博綜儒學,志唯好畫。」「初師張南本,技進,益縱逸不守繩墨,氣韻思致過南本遠甚……好畫古闢人物,詭形殊狀,格雖高古,意務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譎怪」。
石恪處於五代末宋初時期,這一時期雖是古代人物畫的盛期,但是題材大多表現政治事件和貴族日常生活,此外,這個時期出現許多佛教題材的院體畫,多為煩瑣。儘管吳道子等人對人物畫做了大膽的創新,但是終究還是沒有跳出這類風格,沒有引發新潮。同時,這一時期山水畫已達到了成熟階段,這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寫意人物畫的創作。石恪就是在這樣的時期下出現的一位創新者。
石恪,字子專,成都郫縣人。少年時就放浪不羈,性格瀟灑,所有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諷刺畫家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由於他敢於「蔑視豪右」,因而其作品多有諷刺現實生活,抨擊腐朽,不滿豪貴權奸的特點。石恪的畫風和性格的形成,與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分不開。所抨擊的對象大抵「詭形殊狀」、「醜怪奇崛」。善於用誇張變形的表現方法,借題發揮,諷喻社會上所見到的醜陋現象,以「神」、「鬼」暗喻社會現實中類似的人物。石恪的諷刺畫具有強烈的社會效果,所以石恪以「滑稽玩世」與「蔑視豪右」出名而載入繪畫史冊。
《宣和畫譜》裡面收錄石恪的畫作頗多,有《仙宗十友圖》、《嚴君平拔宅升仙圖》、《五星圖》、《南北鬥圖》、《壽星圖》、《三教圖》、《三官五帝圖》、《六十甲子神像》、《太上像》等多件作品,可惜俱已失傳。現在雖看不到石恪如此多的畫作,但宋人文獻記載就是明證,郭熙《圖畫見聞志》描述石恪的畫「筆墨縱逸,不專規矩」,跟我們所見的《二祖調心圖》 之筆墨意境並無二致。
02寫意人物畫的開山之作
現存最早的以「寫」為主要技法大寫意畫,就是宋代時蜀地花鳥畫家石恪的《二祖調心圖》 ,圖中人物頭瞼手腳用淡墨勾出,身軀衣紋則以狂草的筆法,用粗筆、破筆潑墨畫出,再以淡墨渲染。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
石恪的藝術生涯裡,雖善水墨山水禽魚,但尤以水墨簡筆人物畫的藝術成就最高,題材廣泛, 佛教、道教、神鬼、歷史及社會生活均有涉獵,尤工道釋人物,筆墨縱逸不拘成法,以強勁狂放的筆勢,簡練誇張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現主觀感情、意趣作為繪畫的主要目的。
其傳世作品《二祖調心圖》,將水墨的自由豪放意趣體現得尤為精彩,此題材以兩幅組成,畫中人物形象用筆,中鋒側鋒兼而用之,且加快了運筆的速度及壓力,人物衣紋以極為快速的濃重有力的粗筆壓擦,臉部及手腳則運用淡而細的墨線勾畫,胡茬用幹筆點戳,衣服用粗濃墨染,肌膚用清淡水渲,整體人物形象的處理以線為骨幹,但極富變化,筆墨濃淡、粗細、乾濕相宜,黑白層次處理條理清晰且變化豐富。
其中一倚虎而息的人物形象及其與老虎關係的處理恰到好處,運用不同的筆墨表現手法描寫主從關係,使畫面充滿意味。人物形象上的刻畫,以少而精的筆墨去突出人物的神態、個性,大膽摒棄不必要的、次要的東西,這在石恪眾多人物形象處理中也是一顯著特色。
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將強勁飛動的筆勢和瀟灑奔放的潑墨結合起來,水墨淋漓,一氣呵成。深處濃有光彩,淺處淡有韻味,達到了有筆有墨、筆墨交融的藝術境界。所作不受對象約束,「畫意不畫形」,到了「傳神」的高度。
他在畫法上,簡化了筆法,發揮水墨效果,體現了畫家「惟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的風格。筆意縱逸蒼勁,開大寫意畫之先河,對南宋梁楷及以後的大寫意畫家頗有影響。
03減筆人物畫先聲者
石恪畫面的簡筆人物形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筆墨上的減少,而是與人物形象及思想內涵有著密切聯繫的筆墨精煉,這從其作品中是能夠明確體會到的,以筆墨傳情,以形象傳神,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之感。
石恪的「減筆人物」,在表現方法和繪畫技法上是一個重大革新和突破,是將水墨畫法運用到人物畫上使線的變化和水墨的變化結合在一起,豐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這種畫法廣泛用於山水畫上顯然比用於人物畫上的時間要早。
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在專門論述山水畫創作的《筆法記》裡說:「水暈墨章,興我唐代。」石恪將「興我唐代」的「水暈墨章」之法,從山水畫上引用到人物畫上,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探索,由此而出現的水墨人物畫既講究用筆又講究用墨,較之單純依靠線描更能增強畫面的渾厚生動的效果,從而形成另一種既不同於工筆重彩也不同於「白描」人物的獨特風格。
如果把唐代以後的人物畫分為粗細二派:
細派以工細勾線為主要表現方法,以李公麟為代表,逐漸形成工筆人物畫派。
粗派一般以減筆人物為表現技法,那麼石恪是真正的始祖和代表,後演變為現在的寫意人物畫派。
因而,石恪在筆墨上的革新創造是對中國繪畫史的一大貢獻。其簡筆人物畫是繪畫藝術上高度集中、高度概括、以少勝多,筆減意賅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個性特徵及主次關係。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評論石恪:「畫鬼神奇怪,筆畫勁利,前無古人,後無作者」。足可見石恪在藝術上的造詣之深。
結語:
石恪的大寫意繪畫技法對於我國大寫意畫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此之後,中國畫進入了一個「似與不似」境界,變「描畫」為「書寫」,直抒胸臆,並且在此之後的歷代畫家開始逐漸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跳過了「形似」的表層繪畫層面。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