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恪《二祖調心圖》,狂草的筆法粗筆畫出,開寫意人物畫先河

2020-12-10 俊東說畫

導語:石恪的「寫意簡筆人物畫」,突破了精工細作的院體畫風,筆墨粗獷而刻畫人物神態生動……

寫意作為中國畫的美學審美核心是在北宋時期直接被提出來的,如歐陽修提出「畫意不畫形」,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而「寫意」的概念之所以在北宋時被提出來,並且被世人接受,與當時聞名於世的大畫家石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1滑稽玩世,蔑視豪右

歷史上有關石恪的記載和繪畫很少,《益州名畫錄》記載:「幼無羈束,長有聲名,雖博綜儒學,志唯好畫。」「初師張南本,技進,益縱逸不守繩墨,氣韻思致過南本遠甚……好畫古闢人物,詭形殊狀,格雖高古,意務新奇,故不能不近乎譎怪」。

石恪處於五代末宋初時期,這一時期雖是古代人物畫的盛期,但是題材大多表現政治事件和貴族日常生活,此外,這個時期出現許多佛教題材的院體畫,多為煩瑣。儘管吳道子等人對人物畫做了大膽的創新,但是終究還是沒有跳出這類風格,沒有引發新潮。同時,這一時期山水畫已達到了成熟階段,這在一定意義上影響了寫意人物畫的創作。石恪就是在這樣的時期下出現的一位創新者。

石恪,字子專,成都郫縣人。少年時就放浪不羈,性格瀟灑,所有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諷刺畫家也就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由於他敢於「蔑視豪右」,因而其作品多有諷刺現實生活,抨擊腐朽,不滿豪貴權奸的特點。石恪的畫風和性格的形成,與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分不開。所抨擊的對象大抵「詭形殊狀」、「醜怪奇崛」。善於用誇張變形的表現方法,借題發揮,諷喻社會上所見到的醜陋現象,以「神」、「鬼」暗喻社會現實中類似的人物。石恪的諷刺畫具有強烈的社會效果,所以石恪以「滑稽玩世」與「蔑視豪右」出名而載入繪畫史冊。

《宣和畫譜》裡面收錄石恪的畫作頗多,有《仙宗十友圖》、《嚴君平拔宅升仙圖》、《五星圖》、《南北鬥圖》、《壽星圖》、《三教圖》、《三官五帝圖》、《六十甲子神像》、《太上像》等多件作品,可惜俱已失傳。現在雖看不到石恪如此多的畫作,但宋人文獻記載就是明證,郭熙《圖畫見聞志》描述石恪的畫「筆墨縱逸,不專規矩」,跟我們所見的《二祖調心圖》 之筆墨意境並無二致。

02寫意人物畫的開山之作

現存最早的以「寫」為主要技法大寫意畫,就是宋代時蜀地花鳥畫家石恪的《二祖調心圖》 ,圖中人物頭瞼手腳用淡墨勾出,身軀衣紋則以狂草的筆法,用粗筆、破筆潑墨畫出,再以淡墨渲染。強勁飛動和毫不經意的草草逸筆表現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禪境。

石恪的藝術生涯裡,雖善水墨山水禽魚,但尤以水墨簡筆人物畫的藝術成就最高,題材廣泛, 佛教、道教、神鬼、歷史及社會生活均有涉獵,尤工道釋人物,筆墨縱逸不拘成法,以強勁狂放的筆勢,簡練誇張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現主觀感情、意趣作為繪畫的主要目的。

其傳世作品《二祖調心圖》,將水墨的自由豪放意趣體現得尤為精彩,此題材以兩幅組成,畫中人物形象用筆,中鋒側鋒兼而用之,且加快了運筆的速度及壓力,人物衣紋以極為快速的濃重有力的粗筆壓擦,臉部及手腳則運用淡而細的墨線勾畫,胡茬用幹筆點戳,衣服用粗濃墨染,肌膚用清淡水渲,整體人物形象的處理以線為骨幹,但極富變化,筆墨濃淡、粗細、乾濕相宜,黑白層次處理條理清晰且變化豐富。

其中一倚虎而息的人物形象及其與老虎關係的處理恰到好處,運用不同的筆墨表現手法描寫主從關係,使畫面充滿意味。人物形象上的刻畫,以少而精的筆墨去突出人物的神態、個性,大膽摒棄不必要的、次要的東西,這在石恪眾多人物形象處理中也是一顯著特色。

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將強勁飛動的筆勢和瀟灑奔放的潑墨結合起來,水墨淋漓,一氣呵成。深處濃有光彩,淺處淡有韻味,達到了有筆有墨、筆墨交融的藝術境界。所作不受對象約束,「畫意不畫形」,到了「傳神」的高度。

他在畫法上,簡化了筆法,發揮水墨效果,體現了畫家「惟面部手足用畫法,衣紋皆粗筆成之」的風格。筆意縱逸蒼勁,開大寫意畫之先河,對南宋梁楷及以後的大寫意畫家頗有影響。

03減筆人物畫先聲者

石恪畫面的簡筆人物形象,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筆墨上的減少,而是與人物形象及思想內涵有著密切聯繫的筆墨精煉,這從其作品中是能夠明確體會到的,以筆墨傳情,以形象傳神,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之感。

石恪的「減筆人物」,在表現方法和繪畫技法上是一個重大革新和突破,是將水墨畫法運用到人物畫上使線的變化和水墨的變化結合在一起,豐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這種畫法廣泛用於山水畫上顯然比用於人物畫上的時間要早。

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在專門論述山水畫創作的《筆法記》裡說:「水暈墨章,興我唐代。」石恪將「興我唐代」的「水暈墨章」之法,從山水畫上引用到人物畫上,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探索,由此而出現的水墨人物畫既講究用筆又講究用墨,較之單純依靠線描更能增強畫面的渾厚生動的效果,從而形成另一種既不同於工筆重彩也不同於「白描」人物的獨特風格。

如果把唐代以後的人物畫分為粗細二派:

細派以工細勾線為主要表現方法,以李公麟為代表,逐漸形成工筆人物畫派。

粗派一般以減筆人物為表現技法,那麼石恪是真正的始祖和代表,後演變為現在的寫意人物畫派。

因而,石恪在筆墨上的革新創造是對中國繪畫史的一大貢獻。其簡筆人物畫是繪畫藝術上高度集中、高度概括、以少勝多,筆減意賅地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個性特徵及主次關係。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評論石恪:「畫鬼神奇怪,筆畫勁利,前無古人,後無作者」。足可見石恪在藝術上的造詣之深。

結語:

石恪的大寫意繪畫技法對於我國大寫意畫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此之後,中國畫進入了一個「似與不似」境界,變「描畫」為「書寫」,直抒胸臆,並且在此之後的歷代畫家開始逐漸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跳過了「形似」的表層繪畫層面。

——END

讓我們靜下心來,向大師學習藝術生活和人生態度。記得關注我的百家號:俊東說畫

相關焦點

  • 黃慎繪畫藝術研究:「狂草獷悍」,大寫意傳神的成熟階段
    乾隆時期,黃慎開始以狂草入畫。與中期相比,不論花鳥山水人物畫,均開始注入縱橫狂放的筆法,從小寫意演變成狂草用筆的大寫意,反映出黃慎不斷探索和改良的藝術追求。晚期出現的大寫意作品,不但在用筆上靈活運用草書,常用禿筆和枯墨來勾點人物的眉目口鼻等,且喜用闊筆刷染衣紋,用墨揮斥方遒,氣象萬千,人物神態刻畫入木三分。這個時期比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壽星圖》和《鐵拐醉眠圖》等。
  • 中國傳統人物畫落後於西方?看看我們的畫家們是如何彎道超車的
    基本功練紮實了,你再去做變形、誇張,再去寫意,再去表達你的所思所想、營造你的個人風格……這都無可厚非。中國畫裡面的花鳥、山水其實都經過了先寫實再到寫意的過程。只不過由於我們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人物寫生不足、相關聯的基礎知識不足,影響到了人物畫的寫實。
  • 要寫出筆畫的氣勢,這些筆法要熟練掌握
    有些書法的筆法,看似簡單,實際運用到書法創作中,未必能真實發揮出它們應有的水平。所以,對書法的技藝要熟記於心,熟用於筆,做到舉一反三,熟能生巧。我們日常書法創作中,實用最廣的是起筆法、收筆法、行筆法。今天我們著重講一講起筆法和收筆法。
  • 徐渭、文徵明領銜明清寫意人物畫
    來源:北京日報徐渭《驢背吟詩圖》明史上有這樣一位傳奇式人物——在世間的聲望算不上奇高,可推崇他的書畫界大師卻接二連三。這位開創了明代大寫意花鳥畫先河的書畫大家,主張繪畫自當從「寫意」入手,使文人畫從重「形神兼備」轉向「意在象外」的高階境界。人們以往見識這類作品多在其花鳥畫上,而北京畫院推出的「雲展覽」之「帶您再看明清寫意人物畫」,給了觀者一次欣賞其寫意人物畫的良機。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驢背吟詩圖》便是難得的人物佳作,描繪的是詩翁在驢背上吟詩的景象。詩人騎驢尋詩覓句,系古代畫家偏好的繪畫題材。
  • 張旭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於酣醉中寫到極致
    但正如鍾惺所說,「顛者不是粗人」。張旭的母親是虞世南的外孫女,他雖生在勳貴之家,卻對榮華、對名利,看得很淡,一生仕途失意,卻也不以為意。他愛桃源、愛舟帆,愛大唐的青綠山水,愛隱士的淡墨寒煙。張旭身在官場,卻時時心向山林。他羨慕的,不是出將入相的榮華,而是《桃花溪》上的閒散: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 中國的絲綢服飾:絲綢與中國人物畫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國古代服飾面料多是絲綢,絲綢的特性極大地影響了中國美術特別是人物畫的風格和技法。中國古代人物畫與中國傳統的絲綢服裝有著緊密而悠久的聯繫。絲綢輕盈、柔軟,光滑而華麗,加上中國傳統服裝近似寫意般的寬大,肥碩,使得服裝垂下的部份形成自然下垂的褶皺,這種褶皺渾然天成,顯得隨意而無規則,與棉、麻面料相比,絲綢更加柔軟和輕盈,在靜止的狀態下,其衣紋褶皺更自然隨意,穿在人體上比棉麻更加貼體。
  • 狂草,應該這麼寫!
    草書寫得狂放不羈,被稱為大草,也稱狂草,狂草是唐代張旭首先創造出來的,後又有懷素加以推波助瀾,狂草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狂草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深得歷代書家的鐘情和喜愛。狂草以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飛動張揚為特性。以強烈的節奏感和翻江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由於狂草多是書家草書技法高度純熟後的極致發揮,行筆極為放縱,線條連綿不絕,筆畫省簡之甚,都到了極點。
  • 2019國家藝術基金中國畫寫意人物畫人才培養項目
    本項目「以中國寫意人物畫為媒介,培養優秀藝術人才,傳承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由工作組以「高強度、高密度」的作風順利完成,培養了一批能力出眾的中國寫意人物畫創作與教學的中堅力量,產出了一批數目可觀、品質優良的寫意人物畫作品,是一場技藝與思辨的盛宴。
  • 書法藝術化的巔峰——「不破不立」的狂草
    甘中流在《草書津梁》中提到:「從字形看,張旭、懷素的草書(狂草)繼承了王獻之的『一筆書』,字與字之間相鉤連,有時整行字字相連,字的姿態隨筆勢任意變化、簡化,可識程度更低;從筆法看,由於書寫迅疾,又要達到圓轉自如、筆力遒勁的效果,他們對筆法進行了彈精竭慮般的體思與錘鍊」不難看出狂草繼承了今草尤其是「一筆書」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將連筆發揮到極致,從而使字形更為簡潔,甚至變形誇張以致無法辨識,狂草是草書系統中最具表現力的藝術形式
  • 一冰大狂草的攀登路
    》《論大狂草》兩篇開山書論,撰寫了古聖先賢筆法經典感悟及古文翻譯十篇,宣告了書法自然之真諦。大狂草的筆法、步法、身法三者合一,就是《書道陰陽氣勢強身健體運筆法》大狂草書體的形勢,總體是取形於五行,取勢於陰陽。特點是一大、二狂、三無。一大:一線貫穿陰陽,體現五行,如大自然氣勢宏大;二狂:勢若奔蛇走虺驚天地,聲如驟雨旋風泣鬼神。
  • 王厚祥:大字書法,既需寫意,更要精到
    王厚祥草書作品什麼是寫意的精?第一是筆法的熟練,第二是字法的精通。筆法熟練了,大小字的書寫只是使用大小筆的區別,小字起筆三個動作,大字起筆仍然是三個動作,只是因為工具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筆墨效果。字法精通了,大小字結字都一樣,一個左小右大的字,寫小字左小右大,到了大字裡仍然左小右大。
  • 狂草之狂,在於不狂
    狂草,是「揮毫落筆如雲煙」的癲狂狀態,是「急雨旋風之態」的氣勢。而其實,狂草之狂,在於不「狂」,也就是說,狂草需更加守規矩,才能狂出風範!
  • 寫意中國畫的出路在哪裡?對寫意特性的重新認識
    不錯,線條是中國畫最具審美特徵的符號之一,我們強調所謂書寫性,是指運用書寫的筆勢、書寫的意識去畫中國畫,目的是達到線條的連貫性、流暢性,功力深者如抓鐵有痕,老辣而不俗,而不是拘泥於書法的技法、筆法,因為書法的技法與國畫的技法必竟是二碼事。 書寫性強的作品,不描,不塗,不抹。描者,筆無起伏收尾,無波折頓挫,完全不講筆法。
  • 漫談人物畫
    人物畫在漢朝主要有三大內容,一是帝子、忠誠、賢人畫像,二是人物風俗、三是道釋人物。漢朝的人物畫從技術上講,筆法都比較粗,畫面也不精緻,但是從歷史貢獻的角度來看,漢朝人物畫的品種和內容,基本上奠定了後世中國人物畫的總體框架。魏晉南北朝之後,人物畫開始發生變遷,有了骨法和沒骨法。骨法,通俗的講它的核心就是線條,追求和祟尚筆墨的骨氣。
  • 人體油畫美學:論中國畫的寫意精髓,國畫大師經典寫意人物畫賞析,優雅如仙女
    傕肢郺盨珨漠蝬煰鸌褘闡俥順矔皚鬬繿鴦鄔帆諮噸忦硇仠猩鶪靠礥釞凘淥曻騑蒚約琔踈糟薷著標椨朋忑嘰炷闀貯鹶湧現出一批人物畫大家。歞蕻莖猘樋兊眐沱賻榼閱蕘匆陜潱譾岪鏨黕曚磦揺獻婫襡鐸楬莌敬諽典犖魷滻傑璽墬悶毩迢誯咾闓銜抰餀睎蘦鞀恰不僅完備了工筆人物畫的優良傳,也極大地豐富了工筆人物畫的創作。
  • 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一.筆法的秘訣是什麼? 筆法既不神秘也不難,只要了解了三組關係,就能快速掌握,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筆法自古以來就被神秘化,實際上再簡單不過。把筆法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中國書法的問題就解決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別是構成的問題和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