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起源於漢,成熟於魏晉時期。漢代的草書為章草,章草就是隸書的草寫。後經張芝、王羲之父子等人的演變成了今草。草書寫得狂放不羈,被稱為大草,也稱狂草,狂草是唐代張旭首先創造出來的,後又有懷素加以推波助瀾,狂草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狂草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深得歷代書家的鐘情和喜愛。狂草以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飛動張揚為特性。以強烈的節奏感和翻江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由於狂草多是書家草書技法高度純熟後的極致發揮,行筆極為放縱,線條連綿不絕,筆畫省簡之甚,都到了極點。點畫張狂,氣韻生動,如龍蛇飛舞,變化多端,基於這些因素,臨習狂草不像臨習其他書體那麼容易上手,以至有「狂草不可臨」之說,使許多初學者望而卻步。其實,狂草並非真的那麼「可怕」,我就如何臨習狂草談幾點學書感受,和朋友們一起探討。
狂草與楷隸等靜美書體不同,它以動態美為主要審美特徵。點畫騰躍,線條飛揚,有如天空之飛鳥,草原之奔馬,長江之流水,高山之飛瀑。其貴在動處,所以要臨好狂草,非得有飛箭射鳥的功夫不可。狂草的點畫和字形結構沒有楷隸書那樣具有相對穩定的形式,它已經擺脫了成法的約束,筆法豐富,點畫「變化如鬼神」,是最具活性的書體。其奔放之氣勢,起伏之節奏,往往如長江大河,連綿不斷,氣脈貫通。且行筆瀟灑放縱,自由活潑,因勢賦形,放逸生奇,筆意暢達,精神飽滿。鉤鎖連環的筆意,有如連珠,其串珠之線,即是狂草的生命力所在,也就是狂草的靈魂,謂之為氣勢。如果臨習狂草也像臨寫楷書那樣,看一字,寫一字,無異把一座大廈拆成一堆磚頭。
點畫為形,氣勢為神,狂草貴在氣勢,而氣勢需要一定的速度來完成。這裡以懷素寫狂草的情景為證:「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張正言詩句);「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朱遙詩句);「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竇冀詩句);「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戴叔倫詩句)。從詩人們的讚嘆中,我們不難看出,懷素運筆之速,成字之快,堪稱一流。所以其書氣勢飽滿,神採飛揚。臨習狂草,倘若刻意追求字形的毫釐不差,筆畫的長短相一,行筆就得放慢速度,這樣氣勢就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而氣勢正是狂草的活力所在,狂草的許多佳妙往往出現在氣勢的極致之處。這樣的佳妙,往往也最難以再現。氣勢足而神採生,氣勢不暢,自然也就失了神採。只有在節奏和氣勢上多下些功夫,才能臨寫出形雖小異而神卻更勝一步的成功之作來。要是只耽其形而舍其勢,就難成大器。
臨寫狂草,必須以熟練為基礎。先熟其眼,讀帖是第一步,熟讀字帖,要把字帖讀得倒背如流,讀懂並能夠欣賞字帖;次熟其心,從作品內容、書寫背景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對作品進行反覆品味,將字帖「拷貝」於心,並不斷地加以「播放」,通過「播放」與古人進行反覆「神交」,感知和同化思想感情;再熟其手,進行反覆的摹寫、臨習,不斷提高手上功夫,強化細部記憶,把握全篇的氣脈和神韻。三熟可以齊頭並進,互相參化,三熟相合,方可臨寫。狂草的書寫過程是一個快速的運筆過程,要想在極快的運筆當中不流於浮滑和淺薄,而能每每見出難以再現的佳妙,非得有高度嫻熟的筆墨技巧和極高的心靈感應不可。
臨寫作品時,必須離帖,即背臨。只有背臨,才能克服因形傷意的弊病,才能寫得流暢奔放。臨寫狂草的最高準則是:臨寫者的筆底氣象要由書寫者胸中源源流出,而非一邊看,一邊依樣畫葫蘆的淺表性模仿。要從深層次去追求風神和氣韻,把原帖的筆法、章法、氣韻化成自己的東西,在下筆之前,已有成竹在胸,雖為臨帖,亦是創作。只有這樣,才能在形神高度融合的情況下產生升華,從而寫出既神似於原帖又宛若自運的佳作來。
臨習古人法帖,是學他人之長以補己之所短,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其實臨習狂草,也和臨習其他書體一樣,都需要對古碑名帖進行心追手摹,臨池不輟,悉心研習,融合貫通,集眾善而為己用方可。狂草的代表作有張旭的《古詩四帖》、《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懷素的《自敘帖》,黃庭堅的《李白憶舊遊詩》、《廉頗藺相如傳》、《諸上座帖》等等。除此之外,趙佶的《千字文》,王鐸的《詩卷》,祝枝山的《詩翰》、《前後赤壁賦》、《曹植詩》等亦可列入狂草的範疇。
▲懷素《自敘帖》
《自敘帖》歷來被視為狂草傑作,對後世草書影響極大,習狂草者常以其為楷模,然而學之而成氣候者卻甚少,黃庭堅、毛澤東、林散之等是學其而取得成功的佼佼者。《自敘帖》狂縱恣肆,酣暢淋漓。圓勁的線條如「奔蛇走虺」,飛動的氣勢如「驟雨旋風」。筆法多變,體於自然,效法天地,集萬物之變於筆端。魚龍騰躍之狀,飛鳥出林之姿,驚蛇入草之態,懸猴飲澗之形,無不出神入化。臨習《古詩四帖》、《自敘帖》這樣的作品,要注意線條的流暢和氣勢的奔放,不可刻意求形,否則,本來充滿活力的線條就會變成死蛇或爛繩。行筆要注意速度和節奏,做到慢處不凝滯,快處不失態。使轉要有張力,開闊胸次,把顛張醉素的醉狂之態寫出來。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傳》
黃庭堅大草用筆橫逸疏蕩,筆勢飄逸,如大鵬展翅,縱橫捭闔,扶搖雲天。亦如劍師舞劍,氣貫長虹,渾然天成。結體疏朗開張,俯仰有姿;布局零亂錯落,肩馱翼覆,妙趣橫生。臨習黃庭堅大草要有「船夫撐篙」的本領,執筆宜高,用筆要蕩得開,注意頓挫穿插,起伏抑揚。要多於斷處求氣貫,重視點的作用和變化,筆勢要飄逸,氣韻要生動。但一些習氣字,須當留意,不可一味效顰。
▲王鐸《草書詩卷》
王鐸狂草結體遒勁秀逸,縱橫開張,筆力雄邁老辣,沉著蒼勁,草法純熟,取法高古。然而,山谷善放不善收,王鐸善收不善放。王鐸狂草因過于謹嚴,恪守法度,斂多於縱,致使沉著有餘,豪放不足,如時裝模特,步步環繞,雖有媚態,卻失大氣。臨習王鐸狂草要注意蓄勢和內斂,要在奔放中存留意,轉折處不宜圓滑,否則就會流於媚俗。
▲趙佶《千字文》
趙佶《千字文》線條凝練,氣勢磅礴,然狂放有餘,沉著不足,失態較多。臨習時要注意揚棄,切不可一味模仿,否則易入野道。祝允明大草氣勢雄強,結體奇倔。點畫狼藉,而使轉不勝;粗獷有餘,而雅姿不足;筆力勁健而少神韻;有生澀味而乏佳趣。臨習時,注意衝和。
初習狂草,可先從黃庭堅、祝允明入手,然後再上溯懷素張旭。從師承上看,祝允明是師承黃山谷的,而黃山谷又得力於《自敘帖》。這樣較易登堂入室,借前人成功經驗,少走彎路。當然,學書憑自己喜好而學之,也未嘗不可。
書法思考◎有益分享
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