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貝聿銘:我一生最驕傲的作品,是和妻子的愛情

2021-01-11 爾格說歷史

「在古希臘神話中,相傳音樂之神俄爾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聲可以感動鳥獸,可以使木石按照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在廣場上組成各種建築物。

曲終,節奏和旋律就凝固在這些建築物上,化為比例和韻律。」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些建築大師的傑作時,總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建築藝術流淌出的美如同音樂可以喚醒情感,走進內心,德國哲學家謝林的經典言論「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流傳至今。貝聿銘就是一位可以讓建築演奏音樂的現代建築大師。

貝聿銘的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的擴建工程——玻璃金字塔、甘迺迪圖書館、蘇州博物館新館以及我們最為熟悉、經常在電視中見到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然而這些代表作品在貝聿銘心中卻不是他最為驕傲的傑作,用貝聿銘自己的話說:我一生最驕傲的傑作,是我的愛情。

建築大師與傑作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祖籍是江蘇蘇州。貝聿銘的祖上是蘇州望族,所以貝聿銘的童年有機緣在獅子林裡度過了一段難得的時光。

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始建於元代,園內見山樓、問梅閣、飛瀑亭、燕譽堂等主要建築與碧湖、假山、石峰自由靈活,錯落有致,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古典私家園林建築之一,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也許是貝聿銘遺傳著蘇州祖上的血脈,骨子裡自帶了江南情致;也許貝聿銘是上天選中的寵兒,給了他建築設計的天賦;又或是貝聿銘在獅子林裡的童年時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獅子林中的風雅在他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建築可以創造美好的種子,貝聿銘深深的喜愛上了建築。

高中畢業後,1935年貝聿銘赴美留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後又轉到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專業。成績優秀的貝聿銘畢業後在「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了一段時間,1944年回歸學校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建築,繼續深造,攻讀碩士學位。

1948年,貝聿銘哈佛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建築系助理教授。同年,貝聿銘得到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的賞識,聘用貝聿銘為其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從此,貝聿銘在建築界大顯身手,不僅獲獎無數,更是將自己的天賦與學習成果變成一件又一件的才華橫溢的建築作品。

波士頓港口為紀念約翰甘迺迪總統而設計建築的國書館、香山飯店、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術館、蘇州博物館新館等等,每一件作品都如凝固的音樂,讓人在建築之美中心悅神怡。

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是一位真正能夠讓建築演奏音樂的建築大師。

他設計與建築的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玻璃金字塔在羅浮宮古老高雅的氣韻中以金字塔的底蘊通古融古,以玻璃的通透以及與光的作用呈現現代藝術的優雅,仿佛在羅浮宮的藝術靜思中演奏著一曲輕快優雅的鋼琴曲。

不僅徵服了法國,更成為世界各地遊客、攝影師的新寵,也讓羅浮宮古老的藝術氣息走出歷史延伸到現代,更具生命力。

貝聿銘的設計與建築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則是傳統蘇州園林與現代藝術的完美融合,他在保留蘇州傳統建築風格與粉牆黛瓦的主要色彩的基礎上,加入現代簡約的幾何設計和灰色花崗巖與玻璃建材的使用,將傳統蘇州園林的江南素雅情致與現代簡約的清新恰到好處的融合成為一種更為淡雅輕盈的美,仿佛蜿蜒山澗在幽靜的深山流淌奏響著一曲清雅。

最驕傲的傑作——愛情緣起

貝聿銘的愛情正應了那一句「有緣千裡來相會」,他與他的愛情在跨越了歐亞的山水迢迢後在紐約相遇,從此落地生根,相伴、相知,攜手白頭。

無論千山萬水,置身茫茫人海,在時間無涯的荒野裡,只要緣起,你總會掠過萬千人海直接看到那個你應該遇到的人。

緣分似乎真的可以無形地牽著兩個註定相愛的人,永遠不會忘記緣起的那一刻,貝聿銘在站臺的人山人海中看到她的那一瞬間,世界仿佛靜止,站臺的喧囂與人來人往都銷聲匿跡,只剩下他們兩個人,他只看到她款款而來,一直走到他心裡。

那是1938年暑假中的一天,貝聿銘正在紐約度假,他原本是去中央火車站接一位朋友,卻在站臺的人山人海中與她不期而遇。她叫盧愛玲,祖籍廣東東莞,出身名門望族。

盧愛玲此時是要到衛斯理學院留學,剛好與貝聿銘來車站接站的朋友相識,一路相伴來到紐約。

盧愛玲出身名門望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既有大家千金的端莊大氣,又有新派女子的明朗洋氣,氣質出眾的盧愛玲更是生得俊美溫婉,貝聿銘只一眼便鍾情而深,認定盧愛玲就是他人生的另一半,是他生生世世的那個愛人,這大概就是註定的姻緣,只要相見便能夠相認相守。

衛斯理學院即現在譯名的韋爾斯利學院,是當時非常著名的位于波士頓近郊衛斯理鎮的一個高等女子學院。

貝聿銘得知盧愛玲要去波士頓衛斯理學院,便主動要開車送盧愛玲去衛斯理學院,可盧愛玲是知書達理的嫻靜女孩,並不想過多麻煩才剛認識的貝聿銘,所以盧愛玲婉拒了他的好意,告訴貝聿銘自己已經買好了去往波士頓的火車票。

緣分真的很奇妙,緣分到時什麼都阻擋不了情緣兩端的有緣人靠近。盧愛玲要乘坐的去往波士頓的火車剛剛好因為颶風而耽擱在了哈特福德,貝聿銘把握住了這天賜的良機,與盧愛玲再次相見、暢談。

盧愛玲求學的衛斯理學院與貝聿銘求學的麻省理工學院都在波士頓,雖然兩校之間有一段距離,但對於愛情中的男女卻是剛剛好的一段,可以讓兩顆心因距離而牽念,因牽念而更加靠近的那一段恰到好處的距離。

隨著貝聿銘與盧愛玲的交往日漸深入,兩個人、兩顆心已彼此確認,就是對的那個人。於是,1942年6月20日,盧愛玲在衛斯理學院畢業典禮後的第五天,熱戀四年多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步入神聖的婚姻殿堂。

最驕傲的傑作——愛情偕老

愛屋及烏。貝聿銘之所以會那麼深愛著盧愛玲,是因為盧愛玲也以同樣的深情相待,盧愛玲知道貝聿銘喜愛建築,與貝聿銘的相伴、相知讓聰慧的她也深諳建築之美,於是盧愛玲報考了哈佛大學研究生設計院的園林建築。

這讓盧愛玲的情感與思想更加靠近貝聿銘,兩個人不僅在生活中可以互相溫暖、依靠,更可以在工作中默契扶持、彼此賞識。

盧愛玲不僅僅是貝聿銘的愛人、人生伴侶,更是貝聿銘的得力助手、人生知己。

當盧愛玲為貝聿銘生下第一個愛子「定中」後,盧愛玲停止了學業,專職相夫教子,專職扶持貝聿銘的建築事業與夢想,在貝聿銘取得的種種建築大獎、建築成果與成就、逐漸攀上理想巔峰的輝煌之後,是盧愛玲為他撐起的家的溫暖、愛的晴空與情的深基高築。

貝聿銘的每一件建築成就之中,都深藏著盧愛玲相濡以沫的深情。所以,貝聿銘深知,他一生最驕傲的傑作,是他的愛情。

小結:

貝聿銘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愛情遠比紅塵中海誓山盟的情愛走得更為深遠。

如果以建築相比擬,貝聿銘與盧愛玲的愛情早已不是只能遮風蔽雨的簡單房屋,而是那些如貝聿銘一樣的建築大師以藝術為磚瓦、以音樂的節奏與旋律為建築的比例和韻律,為世人創作的不朽的建築藝術,在遮蔽風雨的同時,更讓心靈溫暖、讓情感富足、讓人生深遠。

相關焦點

  •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表示:一生最驕傲的不是建築,而是自己的妻子
    毫無疑問,貝聿銘作為一位建築大師,在這一領域非常傑出,他於1945年留任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哈佛碩士的畢業作品是設計上海博物館,一年後,他於1948年從麻省理工畢業,成為哈佛建築系的助理教授。在他純正的學術象牙塔裡,不到一年,就被紐約市房地產發展商廉·柴根道夫看中了。
  • 緬懷大師,回顧貝聿銘一生建築經典(附所有作品年表)
    提到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以羅浮宮金字塔對巴黎面貌的改造,或者是他借蘇州博物館對中國園林語言的再表達。但實際上貝老在一大半的人生旅程當中,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都是當地的著名地標建築。讓建築融合於自然的空間,是主導著他這一生的設計理念。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貝聿銘大師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於建築學,曾榮獲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這個被稱為中國「富15代」的華人,一生到底有多牛X | 貝聿銘逝世
    1935年11月貝聿銘接待來校演講的建築大師柯布西耶他後來回憶道:「和柯布在一起的兩天,該是我建築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當時建築系主任格羅皮烏斯稱之為「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學生作品。」後來妻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照顧家庭成為了他最親密的顧問和助手兩人一牽手就相伴終身79年風雨同舟育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分別叫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
  • 貝聿銘:傳奇百年精英人生 締造現代建築經典(上)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的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2歲。如果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猶如一顆顆鑲嵌在地球表面的鑽石,熠熠生輝。而他長達一個世紀的精英人生,源於中國。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學美國,並成長為當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 【連載】貝聿銘的建築和查良鏞的江湖(11)
    也許唯一值得稱道的是這棟房子沒有缺陷,對於一個年輕的建築師第一個獨立作品來說,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裡爾住宅完成後,密斯來到了彼得貝倫斯事務所,在這裡,他認識了柯布西耶和格羅皮烏斯。由於個性不同,三人各自發展了不同的方向,讓現代建築實踐豐富多彩。對密斯來說,他發展了貝倫斯對於德國新古典主義大師辛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繼承和發展。
  • 貝聿銘傾注感情最多的建築——蘇州博物館,猶如一幅行走的山水畫
    不知不覺「當代魯班」「曠世奇才」——貝聿銘大師已經離開我們整整一年的時間了,今天是他逝世一周年忌日。貝聿銘浮華一生,百年之後,塵歸塵,土歸土,但是大師留下來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銀大廈、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等這些建築卻依然靜靜地娓娓道來地闡述著大師的建築理念。
  • 貝聿銘夫婦超2500萬美元珍藏將拍賣
    2019年5月16日,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名門望族的出身背景和遍布全球的建築傑作,成為人們紀念其百年傳奇人生的註腳。如今,貝聿銘的又一面即將全面細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8月27日,佳士得拍賣行宣布獲委託拍賣貝聿銘及盧愛玲夫婦珍藏。
  • 傳奇貝聿銘 曾用一束鮮花「打動」甘迺迪夫人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貝聿銘的妻子陸書華(Ellien Loo)實際上也是畢業於哈佛大學園林建築專業的研究生,她在之後的婚姻歲月中,也成為了貝聿銘的親密顧問和得力助手。貝聿銘的兒子表示,實際上,他的父親從來沒有強迫他們從事建築。但是,正是從小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讓他們最終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 紀念特輯|十五位設計師眼中的貝聿銘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消息,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當地時間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金字塔、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中國駐美大使館等。大師將一生奉獻給建築事業,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貝聿銘妹妹的家:在紐約長島感受藝術和自然
    這裡住著蘇州望族貝家的後代、貝聿銘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 ),她的藝術收藏讓海邊的度假別墅也蘊藏著漂洋過海而來的東方人文情調。4月26日,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誕辰。貝氏家族與設計、藝術的淵源很深。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曾於1909年,作為官費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建築設計,很早就接受西方建築設計教育。
  • 為了致敬貝聿銘,蘇博出了一本書
    關於貝聿銘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2019 年 5 月 16 日在紐約家中去世,享年 102 歲,自此,一代大師隕落。1983 年,66歲的貝聿銘獲得了代表建築界最高水準的普利茲克獎,頒獎詞是「他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 這6個世界級大師為何也熱衷設計「失敗」作品?
    果戈裡說過這麼一句話:「建築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它依舊還在訴說。」 截至今天,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多建築設計界的大師,比如扎哈·哈迪德、貝聿銘、勒·柯布西耶、阿爾瓦·阿爾託、馬巖松等等。
  • 貝聿銘生前打造的世外桃源—日本美秀美術館
    建築大師貝聿銘從「桃花源記」中獲得啟發,在信樂町林木蒼翠的深山中,打造出一座當代的「桃源鄉」——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隧道的盡頭,便是「又一村」,方寸中可見美術館的身影。莫急,在走進美術館之前,還將經過一座美輪美奐的吊橋。
  •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
    2002年3月,澳門政府派出的澳門基金會代表團到達美國,邀請國際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和貝氏建築事務所為科學館設計圖紙。2005年12月上旬,澳門政府正式在澳門文化中心對出海面為澳門科學館的興建進行填海達六萬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翌年10月19日,澳門科學館主體建築工程正式展開,2009年年中落成。澳門博物館由貝聿銘大師領銜設計,館址在著名旅遊點「漁人碼頭」和澳門文化中心之間,這裡交通便利、面向大海、風景開闊,可以吸引更多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到來。
  • 一周藝術人物|貝聿銘合伙人考伯辭世,波洛克摘霍爾貝格獎
    亨利·考伯的建築生涯長達70年,其中與貝聿銘共事近40年。在事務所內,考伯一直負責自己的項目,但人們傾向於將所有的建築都歸功於最為著名的那位合伙人,「當你和超級明星一起工作時,事情總會如此,」考伯說道。考伯不像同時代的貝聿銘或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那樣矚目,他稱他們是「形式的賦予者」,而自己是「問題的解決者」。
  • 92歲高齡建築大師貝聿銘,深入伊斯蘭3個月,只為創造出波斯灣上的一顆城市明珠
    在92歲高齡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完成了許多精彩絕倫的建築。而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對於這位聲譽卓著的建築師來說是一項全新的體驗。為了在波斯灣上創造一顆真正的城市明珠可謂不計代價,不遺餘力。
  • 貝聿銘桃花源裡築美秀
    文許志傑1983年貝聿銘獲得普利茲克獎,這是全球建築界最高獎項,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頒獎詞是這樣說的:貝聿銘給予了我們本世紀最優美的室內空間和建築形體,他作品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他始終關注他的建築周邊的環境。他拒絕將自己局限於狹隘的建築難題之中。他的作品涵蓋政府、文化和低收入住宅。他對於材料的嫻熟運用達到了詩一般的境界。
  • PAU事務所贏得競賽,將重續貝聿銘25年前設計的建築傳奇!
    來自:青年建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建築與城市主義實踐(PAU)在近日贏得了翻新擴建貝聿銘在克利夫蘭(Cleveland)的搖滾名人堂設計競賽。
  • 10位大師,帶你一起緬懷2019年建築設計圈
    來自:環球觀築(ID:Archifocus)本文已獲得授權2019年最值得銘記的十位大師2019我們收穫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最讓人惋惜的是建築和設計界許多大師在這一年和我們告別去了另外一個世界這其中就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