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特輯|十五位設計師眼中的貝聿銘

2021-01-19 新浪家居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消息,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當地時間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貝聿銘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金字塔、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中國駐美大使館等。大師將一生奉獻給建築事業,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大師隕落

建築界一個時代告一段落

遊走於東西方文化間

貝老更像是一個擺渡人

在許多當代建築師的心中

貝老及其作品有非常特殊的意義

新浪家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業內著名建築設計師

看看他們如何解讀貝聿銘及其經典之作

也同他們一起

致敬大師

致敬經典

新浪家居:您最喜歡的大師的作品是哪一個?為什麼?

「貝先生早期作品是很明顯的現代主義的、極簡的,幾何的抽象風格的建築。到後期,他開始嘗試讓他的作品與不同的地域文化結合,比如中國、日本、中東等等一些建築。

其中,我比較欣賞的是他在日本京都的美秀博物館,整個建築隱於山中,要通過隧道和橋然後到達,姿態非常的謙和。這個作品相比於他很多的在城市中的那些具有鬥爭性的作品,這個美術館更好的反映了他性格的謙遜,甚至建築跟自然環境直接形成了一種詩意的意境,這種精神性,我覺得在整個現代主義作品中都非常的少有和珍貴。因為大部分嘗試結合現代主義和地方文化的探索,還只停留在符號和材料這些表面的層面上。」

「Cornell Building . In every way it is an amazing architecture, very spatial... also challenges traditional typology.

康奈爾大樓, 從任何角度講這都是一個很極致的建築,空間感很好。也對之前的建築類型提出了挑戰。」

「最喜歡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無論從平面、立面、或空間及體量關係上,這個作品都有一種高超而一致的純粹幾何性。今天看來,這無疑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之作,幾乎不帶時間屬性的幾何語言,使得這個建築歷經差不多半個世紀,仍不顯得過時;而其細膩的材料運用和細節處理,又讓它從誕生的時刻起,就擁有了一種那個時代現代主義建築中少有的優雅品質。」

「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 這個建築裡有一個玻璃的異形樓梯盒子,這個造型我年輕的時候看,還是印象比較深刻的。」

「最喜歡的作品就是羅浮宮的入口(玻璃金字塔),因為他用了最簡單的形狀解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也是他的代表,用了最簡化的現代設計語言。」

「毫無疑問,我最喜歡的貝先生的建築作品是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項目,從文化的角度和歷史的份量,任何建築師都會覺得比較困難,但貝聿銘先生用了非常聰明的辦法解決了。

第一羅浮宮內部結構非常混亂,第二羅浮宮原來地下很多空間都沒有光,而且也缺乏一個公共空間把他們連起來。貝先生用一個金字塔結構把光線引入空間,並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公共空間,但這個做法也不影響羅浮宮的傳統建築,用一個手法解決了空間的缺乏,解決了交通系統的問題,解決了公共空間的問題,解決了取光問題。

同時,整個羅浮宮的氣質,從一個很沉悶的古典建築變成了古典與現代結合的氣質,也非常具有人文關懷,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改變,就使羅浮宮變成了一個新的生命。一個設計能達到如此多的效用,是非常睿智的。」

「I have been fortunate to visit the Luce Memorial Chapel in Taichung City, Taiwan just several weeks ago. Though it's one of IM Pei's smaller projects, I consider it a true marvel. Sublime simplicity, exploiting every espect of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context. And not the least to say, after decades, it's still loved by local people and students.

前兩周,我很有幸參觀了臺中的路義思教堂。雖然這個項目是貝聿銘很小的一個項目,但是作品很震撼。簡潔的線條全美詮釋了這個建築及其環境。最重要的是,雖然幾十年過去,當地居民和學生還是很喜歡這個建築。」

「最早了解大師作品始於香港中銀大廈,後來有東館、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等等,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美秀博物館,2001當時還在東京做交流建築師時,假期輾轉京都去尋覓美秀,一路辛苦當穿越長長隧道的那一眼,無疑是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桃源盛景。貝老是現代建築的旗幟,百年人生書寫了現代建築的典範建築外,更將地域文化做了完美的融合,大師仙逝,其建築的光輝永存。」

「美國華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東館。偉大的建築師,國際建築師,載入歷史史冊。

貝先生首先是位美國建築師,其次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建築師,再次是保持了一定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美國建築師。」

「說起貝大師,其實我最喜歡他的一個作品是美秀美術館(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私立美術館),因為它是東方性的命題在當代建築領域的一種創新和推進,我覺得是在這個項目中集中體現的。

另外,他其實對我們自己在實踐的一些項目有很大的引導作用。我們現在談從中國形式到中國敘事,在這個命題之下,我們去做實踐與創作,貝大師的作品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貝聿銘大師是我自己很喜歡的建築師,他的作品比如說國內的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中國銀行總部,還有國外的比如德國歷史博物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等等。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我對它的印象很深,此前我也去美國考察了許多建築,東部海岸的一些房子,這個館給我的感覺很好,首先它非常溫暖,而且還有一種特別厚重的存在感,同時它還表達了整個城市環境開放的狀態。

這個館的設計是很有代表性的,比如對於光線的運用,空間的合理調配,包括新舊之間的聯繫,都處理地非常出色。

但我覺得最感人的是,當你剛進入這個空間時,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大型的會客廳,是一個建築能夠帶給你的直觀感受,不需要太多的語言描述。」

「蘇州博物館和其它作品相比也許非最精美的,但它是集中國歷史、當地人文及物理環境、政治、技術、造價等建設環境在內的特優解,特別當自己有了在中國參與設計建設的經驗後,更深知實現此建築綜合解的不易及貝老高超的能力。

我認為貝老對世界的貢獻表現在作品上,如著名的羅浮宮入口,是集建築形式(美國為主的international style、歷史(歐洲及伊斯蘭)、功能空間(現代建築的功能主義)、人種 (美籍華人背景)、ICON建築的標誌性(抽象的幾何學)、技術代表的時代精神(最早的玻璃dot point工法)等等在內的,統合了多元素事物的。 最後在巴黎最中心位置的華麗呈現,該建築對世界多數人都成為現代建築認知的對象,這無疑是貝老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貝老同時對我本人也有深淵的影響,雖然非直接影響,但作為長壽建築師,長期保持著國際高水準作品的問世和先驅地位,實令人敬仰和鼓舞。」

「我特別喜歡貝大師的幾個作品包括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香港中環的中國銀行。這些作品中的幾何母題的運用非常巧妙,從而推導出來的造型和空間非常獨特。」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East Wing

The year after I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I saw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East Building, by I. M. Pei, on the cover of the Architecture Record. I was awestruck by its monumental form. It caught my curiosity to visit the building. The visit turns out to be lessons in architecture.

The first lesson is about timeless monumentality – although it is a modern sculpture sitting amongst the formal plan of the Washington Mall with the Federalist beaux-art Capitol as its background, it fits in naturally.

Second lesson is about the power of the architect, that every single detail can be controlled, the skylight and its structure, the stone railing and furniture - every detail was controlled by Pei.

The third lesson is the rigorous module. Until then, I thought building modules should be rectangular or square, but after visiting the East Building, I learned that modules could be triangular as well. The elevators was not rectangular or square, but it was a parallelogram. When I visited the East Building bathroom, I see no cut tiles, as the dimension of the bathroom was on the tile module, meaning that the size of the room was designed to fit on the tile module.

The fourth lesson is about materiality - every single material in the East Building was carefully selected to work with each other, the color, the texture, the opacity, everything seems to be woven organically. 」

「我最喜歡的貝聿銘先生的作品是在日本的Miho Museum,美秀美術館。

因為這個作品不像他的一些商業建築,或者太為人所知的羅浮宮、蘇州博物館,在某種程度上,因為跟地理條件搭配非常好,包含從入口經過山中隧道,仿佛「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經過隧道後豁然開朗,又看到另外一個山中的天地。

從整個立面小建築進去,又經歷第二重的驚喜,順著整個階梯下去,我們又發現另外一個更大的地底世界。這個美術館露出地表的只是很少部分的量體,大部分量體都是像藏寶庫一樣藏在地下。

所以這個案子我覺得是很難得的,非常成熟,完全不矯揉造作,但又把空間的節奏、氛圍、驚喜感抓得恰到好處的一個案子。」

「我永遠懷念貝大師!

貝聿銘大師是我最尊敬欽佩的建築前輩泰鬥,也是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崇拜學習的榜樣。他的每個作品吸引著我,他的奮鬥生涯啟迪著我,他的人生風格影響著我。他離我雖遠,但因建築而又很近。我讀過他的作品,看過他簡稱的作品,聽過他的講話,陪同過他參觀,他也曾指導過我的建築作品。」

「在貝聿銘先生七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創造出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在我心中,最讓我印象深刻和喜歡的是香港中銀大廈,作為80年代香港的第一高樓,至今更是維多利亞港的地標性城市天際線。這座建築不僅在結構上以幾何分割的造型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其更是充滿著時代象徵意義。因為特殊的形狀組合設計,仿佛一個多面鏡,向周圍反射出獨特的力量感和活力。」

「在貝老的諸多作品中我偏愛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多年來,他一直是我建築設計之路上的榜樣和指引。玻璃金字塔是一個超越時代的項目,它令人驚嘆之處在於它置身於這樣的歷史環境下,能夠使建築與環境相融合,使二者獲得協調的對話,並帶給城市全新的感受。將這樣一個在當時如此前衛的現代設計安放在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廣場上,面對法國悠久的文化傳統、行政體系和社會輿論,貝老始終知道自己應該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歷史與現代、藝術與政治的平衡點。在當時眾多的反對聲音中,他能夠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並巧妙地用專業的態度去回應這些意見,這令人佩服。」

「最喜歡美秀美術館。具有最合適的,最理想化的,實現了建築與自然和諧共處。」

「我最喜歡的大師作品是日本美秀博物館,這個作品是以貝先生心中的桃花源為原型,精心策劃設計,是一場東方文化色彩的世外桃源發現之旅,將自然、道路、山體、建築巧妙結合、因借,峰迴路轉,引人入勝,在環境表達中蘊含了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之美,建築形象也充分表達了日本建築的地域特色。」

「喜歡貝先生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這個改建可以說在當下都是劃時代的,在當年那更是給世界級的人類文化的延續與傳承提出了更加時代的思考角度和理念,地上簡單的金字塔玻璃構造,不光的對地下的採光,而且帶來了對人類文化神一樣的嚮往,吸引人們去探索金字塔下的人類文明寶庫!」

新浪家居:許多人都說老先生是「中西方建築文化的擺渡者」,您覺得老先生在建築歷史的發展中有哪些推動作用?

「More than being chinese, he is a great architect who is beyond cultural boundaries. He made modern architecture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in the US, europe, and asia.

There are many projects by IM Pei that we admire but one of our favorite IM Pei building is the 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It is located o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the Arts Quad on the main campus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Ithaca New York .

Considered his second significant art museum , the Johnson museum has strong structural qualitie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spatial quality of the interiors.

他是一個跨文化界限的建築師,他不僅僅是中國的。在美國、歐洲、亞洲,他把現代建築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貝聿銘有很多建築我都很喜歡,最喜歡的是赫伯特·詹森藝術博物館。坐落於紐約康奈爾大學主校區藝術區的西北角。這是他設計的第二個意義非凡的博物館,詹森博物館結構空間堅挺但是沒有浪費任何室內空間,非常精彩。」

「他最簡化的現代設計語言,現代建築史上應該沒有比他更簡練了,再早點有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密斯·凡·德·羅),後來在形體多樣性的情況下,在簡單,從空間視角去看設計貝聿銘大師應該是一個重要人物。」

「我認為貝聿銘先生在幾何形的應用上,玻璃和石材的細節處理上都具有啟發意義。」

「因為其中國背景和對中國建築文化的關注和探索,貝先生是最為普通中國人熟知的一位西方主流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的身份和作品都受到了廣泛關注。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他一次又一次掀起東西文化比較的討論,也激發了我們重新探討現代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在建築界,他的言說不多,但作品影響力巨大,特別是在中國建築界迷茫而焦慮地面向西方的八九十年代,他不斷提醒中國建築師要關注自身文化和傳統。儘管他將現代主義建築和中國傳統相結合的許多作品存在爭議,但這種努力精神的影響力綿長而有力。自五四運動起的百年間,貝先生大概是除梁思成之外,探討在西方主流思潮中如何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最大貢獻者。」

「我覺得貝聿銘先生是個世界公民,他的建築作品裡包容的是世界的文化,如果說貝先生的作品裡有蘇州園林或者蘇州文化的融入,那其實是他對於蘇州園林時間的一個觀念。蘇州園林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每一個園林都將通過時間發生演變。把時間作為一種材料應用,在貝聿銘的項目特別是他重要項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不管是羅浮宮還是在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東館。他對舊建築的改造,其實不是改造,也不是加減,而是對時光的延伸。這個可能跟他對蘇州的、中國的時間和歷史感的敏感度有關。所以我覺得他也是一個了解世界文化的世界公民。

談到貝先生對於建築歷史的推動,有一些西方學者,覺得貝先生的建築不夠革命性,沒有起到一個開闢新天地的作用,不像路易斯康或者扎哈,我覺得他們說的不在點上。因為我覺得不是每一個建築師都是要重新發明一種新的風格。不管是他的美術館還是紀念館甚至是商業項目,其實是把公共性、功能性以及歷史的延續性、風格等完全考慮周到地融合在一起,建築師們很少能做到,在這一點上他是一個偉大的建築師。

而且在他作為建築師之前,他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對於人文,歷史,對於傳承,對於使用者,包括建築本身的生命如何健康延續,都非常重視,這個超過了他作為純建築設計師身份的成就,這也是我對他最敬佩的和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

「To my knowledge, IM Pei was one of the first architects to explo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in such a profound architectural way. It resulted in a new architecture, not completely East but not completely West either. But still, respecting both. Somehow he paved the way for several new generations of architects to follow, working with simlular East-West relationship design questions.

就是我所知,貝聿銘是最早在建中領域深入挖掘中西方關係的建築師之一。他用新的方式在表達建築,不是純粹東方也不是純粹西方,但是也充分尊重了兩種文化。他從一定程度上為之後的建築師開拓了新道路,繼續追隨他的腳步探究中西建築設計。」

「當然,「東西方建築文化的擺渡者」這個命題其實是沒有問題的,貝老先生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基於現代主義的一個基本框架,去搭建、產生類型學上、結構上的創新。

貝先生本身也是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建築潮流的推進者,將許多傳統文化符號和當代建築相結合,這種融合下的作品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貝老先生的這些創新在建築史上也是具有歷史性意義。」

「關於「中西方文化的擺渡者」的這個角色,我認為這可能就是貝先生並不是主動要做這樣一個擺渡者,它是特定的時期,還有老先生的背景,決定了他既有東方文化的傳承,是從小生活的一種習慣,同時又是接受了一個完全西式的現代建築的教育。

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可能是給他賦予了這樣一種擺渡者的角色。但是我覺得他的作品裡面並沒有故意的去表露某種文化的傾向,而是一種自身想法的非常自然的流露。

所以我認為這也是他的建築,最感人的地方,他並不是一個主動去迎合某種文化形象,而是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深刻認知,浮現在外部的一種自然的表達。」

「貝大師通過自己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西文化結合的設計成果,這些精彩作品打動了很多人,讓我們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擁有了共鳴點,發現了共享的情感激發點。」

「貝聿銘先生一直以來是用著西方的建築語彙,簡單講就是現代幾何等比較簡練的手法,持續探索著有關中華文化的部分,內涵本質其實或多或少都是跟中國相關的。

當我們談到羅浮宮的時候,最受人爭議的就是,他把一個非常現代的幾何金字塔放到了一個法國國寶級宮殿的前面,一開始曾經受到很多法國人民的反對聲浪,但久而久之,法國人開始逐漸接受他,而且發現他還融合得不錯。

他這種試著通過「對立」來表達出「互補」或「融合」的觀念,其實恰巧跟中國《易經》所講的「陰陽相生、互相調和」的哲學是不謀而合的。所以中國人講的「對立」或「衝突」,倒不是形式上的「對立」或「衝突」,反而是更深的本質上的空間內涵邏輯的不一樣。

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或對話之後,可能我們會逐漸發現,這樣的「對立」到後來反而逐漸產生了一些豐富性,或者說和諧感。這跟西方所講的結構主義(做很多歪斜或者爆炸式語彙,例如所謂的結構建築風格,只是在形式上做出猛爆的感覺),其實是兩種很不一樣的邏輯。相對來說,我覺得貝老的手法高明許多。」

「I.M Pei was truly a hero to the Asian Architects.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to receiv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He was the superstar architect before the 「starchitects」. All his commissions including, The Louvre, JFK library, Bank Of China Building, Christian Science Center etcetera are all landmark buildings in its city. He was the master of master architects; I do not think any other architects would surpass him in terms of his oeuvre.

The style of his design was uniquely Pei, and it cannot be imitated. He was able to utilize the most simplistic geometric forms and transform it into a building with such elegance and intelligence.

He was truly an inspiring architect not only to the Chinese architects, but to all architects today and the future. 」

「還有一個項目是日本美秀美術館,太嘆為觀止了,以及後來的蘇州博物館等等,其實應用的手法是一樣的,但是最極致的還是美秀美術館,非常簡約,沒有任何符號,但是表現出了東方的精神。用中國精神的一個抽象概念把它具象化,沒有加任何一點多餘的裝飾,但是卻把文化植入進去,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他把文化抽象化、哲學化之後又具象化,非常樸實的表現,可以融入進全世界的地方。

他沒有可以的將所謂的符號,所謂的語言在裡面,他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的哲學,現在許多設計師做的新中式等等,其實符號的因素還是太強烈,表現力度太弱。這就是我對貝聿銘先生的理解,他的作品也是影響我一生對設計的理解。」

「在建築史的發展歷程中,貝老始終是一個現代主義的推行者。他對歷史、環境的理解是超前的,而我認為這兩點也是建築設計中一個永恆的主題,每個時代都應該尊重歷史和文化,用新的科技和材料去超越當下的現狀和困境,用現代的手法去回應當下和歷史,這不僅是建築的精神,也是建築師的精神。」

「貝聿銘先生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也是第一位在西方出名的中國建築師,在他這麼多年的建築生涯中,實現了非常多的突破與創新,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在現代建築的簡潔與線條之間為其注入東方的情愫。推動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建築、設計領域中的發展和影響力。」

「建築設計史從來都不是孤立的。貝先生超越了設計風格的界限,他的建築充滿了「時間感」與「成長感」,具有獨特的時間屬性的魅力。」

「貝先生將東方文化中溫良之美和情境之美推向了世界,其作品更接近建築的本質。東方哲學與西方哲學在其思辨過程中得以統一,超越了時空限制,構建了獨特的建築語言,散發著迷人而恆久的光芒。」

「推動了東方的思考與哲學在建築空間的運用,不管是他的成名做美國現代美術館東樓,還是羅浮宮改建,還是蘇州博物館等等!他把東方的隱晦與含蓄,節奏等發揮的淋漓盡致……」

貝聿銘老先生的作品及設計語言影響了幾代年輕建築師、設計師,老先生將一生奉獻給建築事業,全球許多地方也都留下了貝老的經典之作,這也將成為世界建築史的寶貴財富。

重新來回顧一下貝老的建築設計歷程以及著名代表作品。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為貝聿銘)

貝聿銘全家福

代表作品(按時間順序)

路思義教堂,臺灣東海大學

1956-1963年

路思義教堂是一座教堂,貝聿銘起初想用磚砌哥德式的建築,但因臺灣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後來由陳其寬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狀,逐布修正形成現在的教堂造形。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1961-1967年

研究中心在科羅拉多州海拔6200尺的巖石臺地上。由當地印第安人殘留的塔樓啟發,與附近地形渾然天成的糅合在一起,以配合巖石臺地的幾何圖形來設計「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仿佛從科羅拉多山地上長出來的建築。

美國紐約州雪城埃弗森藝術館

1968年

這座建築的設計顛覆了傳統的博物館建築類型,同時,創新的外形使其自身成為獨具特色的現代藝術品。貝聿銘將該博物館設計成一個開放的結構,遊客從各個裸露的面都能進入建築內部。

克萊奧羅傑斯紀念圖書館

1969年

主要建造材料是紅磚和混凝土。面向哥倫布市的一個公共廣場,建築立面樸實而嚴肅;內部空間的風格較為穩重,自然光通過建築中央傾斜的天窗進入室內。

甘迺迪圖書館

1964-1979年

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現代化建築。是一套幾何圖形的組合,一個圓臺形體,一個似長方形,似三角形的豎體,一個橫長條體。建築主體上有一塊大面積突出的黑色玻璃幕牆,鑲嵌在全白建築正面上,整座建築造型獨特簡潔,反差分明。

保羅·梅隆藝術中心

1972年

康奈爾大學詹森藝術館

1973年

羅徹斯特大學

Wilson Commons學生活動中心

1976年

漢考克大廈

1977年

它的外牆全部用淺蘭色的鏡面玻璃,大廈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鏡,聳立在城市的中心,陽光在鏡面上折射反照,時移景異,變幻無窮,呈現出一派奇妙的景觀。這是現代建築成功地應用玻璃牆的一個範例。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1978年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以幾何圖形和三角構成的建築,成為他建築作品中,一個非常經典的成功案例。造型新穎獨特,平面為三角形。既與周圍環境和諧一致,又造成醒目的效果。內部設計豐富多彩,採光與展出效果很好。

紐約市賈維茨會展中心

1979年

波士頓美術館(MFA)

1981年

Fenway入口是一座漂亮的帶廊柱的門廊,福斯特事務所的改造工程包括擴大樓梯的寬度,在兩邊增加坡道,利用鹿島花崗巖來配合現有立面的色彩和紋理。

香山飯店

1982年

著名的香山飯店,貝聿銘用簡潔樸素的、具有親和力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將西方現代建築原則與中國傳統的營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國氣質的建築空間。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1989年

羅浮宮,尤其是其中的玻璃金字塔,世人盛讚這是「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也是貝老先生享譽盛名的著作。貝聿銘設計建造了玻璃金字塔,普通的幾何形態,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

香港中銀大廈

1982-1990年

中銀大廈是中銀香港的總部,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

香港地標中銀大廈,靈感源於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1990年

貝聿銘說:「我設計的樓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應該是這樣的。」「它應該引誘人們在這個大樓裡走動,充滿好奇與享受。」事實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就展開了明亮大廳的新景色,向外看,展現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築。樓梯塔內的階梯平坦,完全可以安心地從地面觀賞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賞近在幾米之外的雄偉的巴洛克建築「軍械庫」。

日本美秀博物館

1996-1997年

貝聿銘聯同日本紀萌館設計室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每一部分均體現了建築家打破傳統的創新風格,由外型嶄新的鋁質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專門開發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還有展覽形式及存放裝置,都充分表現出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智慧。

中國駐美大使館

2004年

新辦公樓外牆採用的是色澤淡雅、質地細膩的法國石灰石,與華盛頓地區眾多的石灰石聯邦建築相協調。

蘇州博物館

1999-2006年

一直被外界稱為貝老先生的「小女兒」蘇州博物館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他為世人打造出一座恬淡的蘇州博物館,灰白色、帶有姑蘇輕軟氣質,它樸素卻很美,有世外桃源的空靈,又有人間煙火的溫度。

澳門科學館

2006年

澳門科學館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的功能分別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建築物的外牆以銀灰色的金屬鋁板飾面,輔以深色的花崗巖。從遠處眺望,外形科學味甚濃,貫徹貝氏喜愛幾何圖案的建築風格。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2006年

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而再看建築的細部,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龐然大物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博物館中庭偌大的銀色穹頂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牆裝飾四壁,人們可以透過它望見碧海金沙。

相關焦點

  • 【連載】貝聿銘的建築和查良鏞的江湖(11)
    他十五歲就開始跟著父親當學徒,實踐經驗很豐富。後來又到當地一個建築師那裡當繪圖員,掌握了繪圖技巧。密斯十九歲到柏林遊學,兩年後獨立完成了第一棟房子「裡爾住宅」,但這棟房子採用的是傳統風格,密斯後來覺得沒什麼特色。也許唯一值得稱道的是這棟房子沒有缺陷,對於一個年輕的建築師第一個獨立作品來說,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裡爾住宅完成後,密斯來到了彼得貝倫斯事務所,在這裡,他認識了柯布西耶和格羅皮烏斯。
  • 貝聿銘夫婦超2500萬美元珍藏將拍賣
    2019年5月16日,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名門望族的出身背景和遍布全球的建築傑作,成為人們紀念其百年傳奇人生的註腳。如今,貝聿銘的又一面即將全面細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8月27日,佳士得拍賣行宣布獲委託拍賣貝聿銘及盧愛玲夫婦珍藏。
  • 貝聿銘妹妹的家:在紐約長島感受藝術和自然
    這裡住著蘇州望族貝家的後代、貝聿銘的妹妹貝洽(Patricia Pei ),她的藝術收藏讓海邊的度假別墅也蘊藏著漂洋過海而來的東方人文情調。4月26日,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誕辰。貝氏家族與設計、藝術的淵源很深。貝聿銘的叔祖貝壽同曾於1909年,作為官費留學生前往德國學習建築設計,很早就接受西方建築設計教育。
  • 這個被稱為中國「富15代」的華人,一生到底有多牛X | 貝聿銘逝世
    事實上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他沒想到他抓住機會做出了許多既美觀又實用的大眾化公寓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美國人親切地稱他為人民的設計師1963年他更是擊敗眾多設計師贏得了紀念甘迺迪的圖書館項目他頓時成為鎂光燈下聚焦的寵兒他不僅形象好談吐不凡既有東方貴族的氣質更有西方名流的光芒
  •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發布20周年紀念特輯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發布20周年紀念特輯 《數碼寶貝:最後的進化》20周年特輯 時長:00:50 來源:電影網
  • 傳奇貝聿銘 曾用一束鮮花「打動」甘迺迪夫人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貝聿銘的妻子陸書華(Ellien Loo)實際上也是畢業於哈佛大學園林建築專業的研究生,她在之後的婚姻歲月中,也成為了貝聿銘的親密顧問和得力助手。貝聿銘的兒子表示,實際上,他的父親從來沒有強迫他們從事建築。但是,正是從小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讓他們最終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 為了致敬貝聿銘,蘇博出了一本書
    關於貝聿銘被譽為「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於2019 年 5 月 16 日在紐約家中去世,享年 102 歲,自此,一代大師隕落。1983 年,66歲的貝聿銘獲得了代表建築界最高水準的普利茲克獎,頒獎詞是「他創造了本世紀最美麗的內部空間和外部造型」。
  • PAU事務所將重新續寫貝聿銘在25年前設計的搖滾名人堂傳奇
    建築與城市主義實踐(PAU)在近日贏得了翻新擴建貝聿銘在克利夫蘭(Cleveland)的搖滾名人堂設計競賽。
  • 貝聿銘桃花源裡築美秀
    我們無法理解,是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而當設計者貝聿銘和出資者小山美秀子做到的時候,徜徉其裡,你會突然覺得這是應該的,美秀必須這個樣子,是小山美秀子把貝聿銘帶到了信樂山區,而把貝聿銘留在這裡的則是他根植心底期待生發的陶淵明和他的桃花源記。貝聿銘1917年生於中國廣州,1935年隨家人遷居美國。豐厚的家學淵源以及變革動蕩的世事,讓他背負理想少小離家尋找遠方和詩。
  • 建築大師貝建中擔任南開百年周恩來大講堂首席設計師
    記者當日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百年周恩來大講堂由著名美籍華裔設計師、貝氏建築事務所總裁貝建中擔任首席設計師。「南開百年周恩來大講堂」建設計劃於2016年12月發布,旨在紀念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南開傑出校友周恩來入學100周年。
  • 「建築大師」貝聿銘:我一生最驕傲的作品,是和妻子的愛情
    也許是貝聿銘遺傳著蘇州祖上的血脈,骨子裡自帶了江南情致;也許貝聿銘是上天選中的寵兒,給了他建築設計的天賦;又或是貝聿銘在獅子林裡的童年時光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獅子林中的風雅在他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顆建築可以創造美好的種子,貝聿銘深深的喜愛上了建築。高中畢業後,1935年貝聿銘赴美留學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後又轉到麻省理工學院工程專業。
  • 華萊士因病去世 CBS電視臺下周將推出紀念特輯
    記者今晨獲悉,CBS電視臺將推出紀念特輯,懷念這位新聞戰士。美各界人士紛紛哀悼 CBS將推紀念特輯邁克·華萊士過世消息傳出來後,美國媒體和各界人士紛紛表達悼念之情。《紐約時報》用「先驅」來形容邁克·華萊士的新聞業績。《洛杉磯時報》則稱邁克·華萊士的過世標誌著「電視新聞圈的一個時代的終結」。《好萊塢報導者》認為他「清道夫式的嚴苛新聞價值觀」鑄就新聞界傳奇的基石。
  • 貝聿銘:傳奇百年精英人生 締造現代建築經典(上)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的家中安詳辭世,享年102歲。如果從太空可以看到地球,貝聿銘在世界各地的作品,猶如一顆顆鑲嵌在地球表面的鑽石,熠熠生輝。而他長達一個世紀的精英人生,源於中國。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州,成長於香港和上海。1935年留學美國,並成長為當代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劉彥均篇
    不同的事實 五 夢中的戰爭正在靠近眼中的世界有速度,卻不安全 六 綠樹成蔭是脫下的光陰看那為我而換的新裝卻是當初的陽光,卻沒有回聲 十三 最美的畫面是夢而我正在夢中 十四 說著夢話過著人生真真假假別讓夢給驚醒 十五
  • 高以翔新劇播出,紀念特輯讓人淚目,擁抱然後遠翔!
    在《怪你過分美麗》的片尾中,片方做了8分鐘的高以翔紀念特輯。特輯中,從高以翔2019年5月份進組研讀劇本、正式開機到8月份殺青都有畫面的記錄。在這段8分鐘的影片中,可以看出高以翔是一個始終認真、溫柔儒雅的人。
  •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陳克華篇
    【編者按】2016年7月,為胡適先生開始創作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100周年,為隆重紀念新詩百歲,展現海內外當代華語詩歌創作成果,北京文藝網、北京文藝網詩歌論壇
  • 澳門科學館——貝聿銘
    2002年3月,澳門政府派出的澳門基金會代表團到達美國,邀請國際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和貝氏建築事務所為科學館設計圖紙。澳門博物館由貝聿銘大師領銜設計,館址在著名旅遊點「漁人碼頭」和澳門文化中心之間,這裡交通便利、面向大海、風景開闊,可以吸引更多參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到來。是澳門首個科普教育公共設施。澳門科學館興建在面積為六萬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上,設計注重參與性和趣味性。
  • 廿載桃源夢——貝聿銘先生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紀行
    這便是貝聿銘先生為日本神慈秀明會會長小山美秀子的個人藏品所營建的一處山中美術館——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美秀美術館位於日本滋賀縣信樂町自然保護區山林間,1997年11月竣工,前不久恰逢其20周年館慶,美秀美術館推出了開館20周年紀念特別展《桃花源就在此處——貝聿銘與MIHO美術館之軌跡》。筆者有幸在展覽期間參觀了這一神往已久的美術館。
  • 緬懷大師,回顧貝聿銘一生建築經典(附所有作品年表)
    提到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他以羅浮宮金字塔對巴黎面貌的改造,或者是他借蘇州博物館對中國園林語言的再表達。但實際上貝老在一大半的人生旅程當中,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大部分作品都是當地的著名地標建築。讓建築融合於自然的空間,是主導著他這一生的設計理念。
  • 雅加達時裝周——紀念已故設計師巴利·阿斯瑪拉(2)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1月27日 (外代二線)(13)雅加達時裝周——紀念已故設計師巴利·阿斯瑪拉 11月9日,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時裝周上,模特在紀念活動上展示已故設計師巴利·阿斯瑪拉設計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