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 盧姓歷史淵源和家譜演變淺析之(七)盧姓多源範陽為尊

2021-02-07 中堯視覺

傳播: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 雜談

歷史上盧氏郡望,範陽郡、河南郡、河間郡為著、還有淮陽郡、弋陽郡、三原郡、頓兵郡,雖大部分在河南,然唯範陽郡流傳不衰,其他郡望雖唐朝以前有記載,唐宋以後多以範陽為記。據不完全統計約三十多個堂號,大部分和範陽堂有關係。範陽盧氏最早有明確記載是盧敖,盧植卻是盧氏「範陽郡望」奠基者,《後漢書》載曹操曰:「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榦也。」盧植作為中流砥柱,儒家人望,有著廣泛的影響,成為世所公認的楷模,自此奠定了盧姓作為「範陽郡望」,「北州冠族」的基礎。人因地顯,地因人重,範陽成為天下盧姓人的望郡。

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子孫後裔有盧蒲氏。盧蒲癸、盧蒲嫳兄弟。盧氏兄弟其人其事散見於《春秋左傳》、《東周列國志》等書,尤其是《東周列國志》記載較為詳細。明蔡元放《東周列國全志讀法》云:「《列國志》與別本小說不同,有一件說一件,有一句說一句。故讀《列國志》全要把作正史看。」 據載,盧氏兄弟均為齊國大臣。《光緒順天府志》等典籍均有這樣的記載:「城塚記,古南北盧蒲城在文安縣西北二十七裡,魯昭公三年(前560年-前510年),齊侯放盧蒲嫳於此,後於燕境,權置二城在鄚縣界。」 。齊王流放盧蒲癸、盧蒲嫳兄弟二人。兄盧蒲癸居南盧蒲城,也叫盧哥莊。弟盧蒲嫳居北盧蒲城。《左傳》:「齊有盧蒲就魁(齊景公時為大夫,歿於公元前589年)、盧蒲蔡」,「盧蒲嫳,中國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前548年,齊莊公被崔杼、慶封所殺,盧蒲嫳的哥哥、齊莊公的心腹盧蒲癸逃到晉國。盧蒲癸的弟弟盧蒲嫳投靠慶封,……」。自此改盧蒲為盧比較客觀,不然就沒有盧蒲城了。文安縣學者、作家,1952出生的馮秉頊,在宣傳文安的文章中又稱:田氏代齊,禍及高傒子孫,於是逃往外地,落戶於今蘆阜莊一帶,進駐古盧蒲城,改姓為「盧」。也肯定「盧」字的來歷就源於其祖居地「盧方」,(當年攻城略地不是為了殺人,盧方有沒有舉國參與伐紂,所以盧方仍存,前文已講。)。公元前355年?遷涿州一帶,都是泛泛而論。範陽春秋戰國涿州範陽屬於燕國。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初設範陽縣,因在範水之北而得名,轄區大約在今河北省定興縣境內,治所在固城。從唐大曆四年(769年)起,所謂「範陽」則僅限於涿州範陽縣,為涿州,治所在今涿州市。北宋鄭樵(1103-1161)《氏族略》所載,「盧蒲氏,出自桓公,亦為盧氏,範陽」。「亦範陽」,「亦」者「也是」的意思,說明盧敖以前多少代就已定居範陽。

西漢第十二位皇帝劉驁即漢成帝(前51年—前7年)末,為步兵尉,後授驃騎將軍的幽州範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盧文臺,字高明,公元前8年12月王莽篡漢盧文臺稱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線索較明確,彌足珍貴。是和盧敖僅差200年左右的祖籍範陽人,然盧文臺早於盧植100多年,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盧氏和涿州盧氏世系,通過參照有關聯的人物捋順銜接,套輩達到互相認可。河間郡盧氏稱著於隋唐(唐朝以後沒有記載出現),據史籍《隋書·盧太翼傳》記載,章仇太翼,鮮卑族,字協昭,河間人。尤善於佔侯算曆之術。……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欲幸仁壽宮,章仇太翼諫阻,隋文帝不納。章仇太翼再三奏日:臣愚豈敢飾詞,但恐是行鑾架不返。隋文帝大怒,將其拿下長安獄,言明期還而斬。但隋文帝到了仁壽宮後,果然患病不起,心中豁然大悟,深感章仇太翼所言準確,立即召太子楊廣曰:「章仇太翼,非常人也。前後所言,未嘗不準。吾來日道當不返.今果如此,爾宜釋之。」隋煬帝即位後,對太翼更加器重,曾對其說:「卿姓章仇,四嶽之胄,與盧同源。」遂賜姓盧氏。大業九年,從駕至遼東。太翼言黎陽有兵氣,後數日而楊玄感反書聞。帝甚異之,數加賞賜。太翼所言天文之事,不可稱數,關諸秘密,時莫能聞。後數歲,卒於雒陽;宋史載:盧懷忠(919—969)瀛州河間人(亦說範陽人)。少有膂力,善騎射。宋朝初年曆任多官。乾德二年,改判四方館事,知江陵府。四年,遷客省使。開寶元年帥軍屯洺州以鎮北漢,開寶二年初,客省使盧懷忠使江南還,中途遇疾,肩輿歸京師,太祖遣太醫診視,丸艾以賜懷忠,未幾卒,年四十九,「上甚慟焉」,二月已酉遣中使護其喪事。大中祥符四年,錄其子熙為校書郎。唐以後入仕的以範陽盧氏稱,其餘的回歸原姓,見過這個說法但落實不了。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出版李迎秋主編的《河間史話》,2014年李泗主編的《大宋河間府》,兩個大部頭著作,均未能落實今河間、獻縣(唐朝河間郡治所)盧氏與盧太翼、甚至盧懷中的譜系聯繫。

《新唐書.盧祖尚傳》:「祖尚自雲,本姓雷氏,後音相訛,改盧氏,望弋陽(治今河南潢川)光山(河南光山縣)」,這段話比鄭橋的話有價值,但歷史漫長世事變遷已不得而知(或有家譜未露面,待考)。盧祖尚(?-628年),字季良,光州樂安人。父親叫盧禧。「貞觀初年(627年),交州(治所位於今越南河內市附近)都督遂安公李壽因貪汙冒領國庫公款被革職治罪。唐太宗李世民考慮交州地處邊遠,想挑選一名優秀的地方官去擔任都督職務。朝廷大臣一致推薦瀛州(治所位於今河北省河間市)刺史盧祖尚,稱他「才兼文武,廉平正直」,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複姓改單姓盧線索較明確的,唐朝武周、中宗期間宰相有豆盧欽望(629~709年),字思齊,昌黎徒河人(今遼寧錦州市)。(曾祖父:豆盧通,隋朝相州刺史、南陳安公。曾外祖父:隋太祖楊忠。祖父:豆盧寬,禮部尚書、鎮軍大將軍、光祿大夫、芮國定公,贈特進,并州大都督。祖母:昌樂公主。舅祖父:隋文帝楊堅。父親:豆盧仁業,成州刺史、右武衛大將軍、芮國敬公,贈太子少保、代州都督。叔父:豆盧懷讓,迎娶萬春公主,金紫光祿大夫、太府卿、駙馬都尉、上柱國、芮國公。弟弟:豆盧欽肅,晉陽縣令,贈水衡都尉、汾州刺史。弟弟:豆盧欽爽。弟弟:豆盧欽文,蜀州司戶參軍)。豆盧再下一代是否簡化稱盧,不得而知。另有記載盧氏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族人有隨晉室南遷的。又有一支遷居東北成為遼西盧氏大族,此盧氏為魏太保錄尚書事盧魯元昌黎徒河人(今遼寧錦州市)之所在。綜上所述:諸多盧姓來源歷歷在目,若無家譜詳實的記載,絕大部分是否傳承至今無可詳考。姬姓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春秋時期,有廬子國,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湖北襄樊,偶見安徽合肥之說)。唐代有三原的閭雲保,經當朝皇帝特批改姓為盧姓(後望於陝西省三原郡)。4、北魏時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拓拔部舊姓漢化改盧姓,據有關研究顯示「這支盧氏是以後河南盧氏的重要來源」。5、漢朝若盧令丞、當盧令丞、湛盧後裔(未發現其傳承)。6、北魏: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歸於盧姓。7、「吐伏盧」、「豆盧」、「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等複姓改單姓盧。8、金國紇石烈氏族全部改為盧姓,成為漢族。彝族涼山自治州有黑彝族,與其他彝族互不認祖。何光嶽在《盧氏源流考》中言黑水盧入彝,有數十萬之眾。苗裔與羌族和巴扎族(藏)之盧,在川西行(電視記錄片)中採紡時拒不承認少數民族,還有青衣盧,三苗盧也均自認炎帝之後,不聞有其他。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有一個從(彝)族,為古百越民族一支,在明朝時期有取漢姓為盧氏者。盧漢(1895—1974),原名邦漢,字永衡,雲南昭通人,彝族<父親盧元達本名吉狄源達,育有六子,盧漢居長>屬於哪一種情況的彝族,未考。3、居住於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盧如火氏,改漢姓為盧。4、清朝時期滿族的盧姓,原先來自漢民,入旗漢民滿化,後又回歸。5、滿洲八旗大姓赫舍裡氏族有一部分改為盧姓,大部分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盧姓漢族。這麼多頭緒有哪些傳承至今?哪些似蜻蜓點水一走一過?哪些是臆斷其實不存在?筆者不作結論。2020年4月現居香港的一位盧姓宗親說:「老祖宗留下的兩個珍貴東西,一個是盧字,一個是範陽堂」。「唐末五代之亂,亡失舊譜,上世次序不可復知」,根據大部分盧氏堂號隸屬於範陽分析,唐朝以後多歸(記)於範陽,根源有「入仕」和門第追逐需要,乃歷史上潛移默化的聯宗,使範陽盧氏唐朝過渡至宋朝隊伍更加壯大。天下盧氏的祖望之地在範陽,乃至一百二十年前版本《百家姓》,盧姓都特別註明望於範陽,盧植乃是盧姓的中興始祖。《中華大辭典》等辭書記載歷代盧氏名人逾千人,據資料說有確切記載的立傳者468人,附傳者近百人(三十年前記錄的準確數字丟失)。宰相八人,尚書13人,刺使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將軍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侯8人,伯9人。盧植後裔盧度世生四子(淵、敏、昶、尚之)皆有學識,且善德行,號稱「四房盧氏」。「佐唐八相」中盧承慶、盧商出自大房系盧植20世孫。盧邁、盧鈞出自二房,盧懷縝、盧杞出自三房。通過歷史文獻、家譜、墓志銘,地方縣誌,發現盧植四房盧氏後裔蹤跡無處不在,其中是否涵蓋他系的盧氏賢達,佐唐八相中盧光啟,就無證據是盧植四房後裔。有記載的歷代逾千盧氏名人,亦多出自於範陽或祖籍範陽。自秦漢至唐宋朝連綿千餘年名人輩出,範陽盧姓是歷史上少見的望族。涿州範陽盧氏先祖非盧敖莫屬,盧敖裔孫盧植以下,「《二十四史·人物目錄》中所列的隋唐五代時期的盧氏名人,被世系表所遺漏的就有32人之多。在涿州出土的範陽盧氏墓志銘有十數塊,其中世系不明的居多。宋代《世說新語》上記載了隋唐五代時期盧氏名人94位,而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無名的竟然過半。」,遺漏的過半人,或遺漏的本來就不是確切的植公後裔,而是他源盧氏,乃「言盧必稱範陽」的具體體現。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盧姓儘管多源,但在發展中只有範陽一枝獨秀。範陽盧姓祖望核心地位古已形成,天下出現了「言盧必稱範陽」的傾向。一些出身旁門別支盧姓人也認盧姓人的先祖為先祖。「言盧必稱範陽」,盛行於唐宋,影響至明清。北宋名臣呂蒙正撰詩曰「盧氏分派自範陽,昔時為帝又為王。」其中稱帝之人似指盧芳,稱王者似指盧綰,整句贊的卻是範陽盧氏,說明古時候在人們心中範陽盧氏既有代表性。所以範陽是我盧姓上通千古下連萬代的軸心紐帶。又如: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國常用的100個姓氏集中了85%的人口,其中45個大姓人口總和,約佔中國姓氏總人口70%。我盧姓列全國第42位,在臺灣地區排39位,佔0.47%。盧姓約八百萬不可能傳自一個人,更像出自於一個姓氏集團族群,盧姓,多股溪水在歷史的長河中早已匯成一股巨流。有姓氏而有家庭,有家庭而有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與家族精神。八百萬盧姓宗親祖祖輩輩姓盧,盧字已烙在心靈深處,凝結著濃厚情感,你我他都姓盧,就潛移默化傳承的是盧氏家族文化與盧氏家族精神。以同姓為基礎不唯血統論談親情,符合二十一世所有盧姓宗親心聲。不能因為研究盧氏歷史文化淵源,而將盧姓分成盧a、盧b、盧c、盧d。盧--衍生遠古、植根豫西、分苗山東、屹立範陽、分派河洛、播散寰宇。在天下盧氏以姓盧為榮,以同姓盧為親意識基礎上,提倡「天下盧姓一家親」,讓陌生的老盧和小盧相遇親切感有依託。修譜立足點是在黨規國策框架內,凝聚盧氏情懷,傳承積極向上的宗族文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廣大盧姓族眾,在不否定無可置疑的血緣祖的前提下,當尊公認的東漢末年正能量之典範人物,「千古人龍」盧植公,為天下盧姓的中興始祖。弘揚範陽盧植文化,膜拜正能量盧姓人物,有助於確立優秀品質,有利於樹立盧姓族眾自豪感,有利於廣大盧姓族眾大團結。原則是尊重各自的血緣祖為前提下,全國乃至世界盧姓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軸心,這個軸心在涿州。尋根問祖、修統譜、無譜之人如何修家譜VX:壹捌陸柒伍伍捌零捌零伍 下一篇預告:盧姓歷史淵源和家譜演變淺析之(八)關於家譜和聯宗

❖ 後疫情時期❖ 精華推薦 ❖ 

「跪膝法」 補腎補肝 強壯膝關節


長按上圖二維碼 點選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哦 

相關焦點

  • 盧姓起源
    盧邈任範陽太守,其子玄,任北魏中書侍郎,封固安宣侯,有二子:巡、度世。盧度世任青州刺史,有四子:陽烏、敏、昶、尚之,號「四房盧氏」。由於範陽盧氏繁衍昌盛,世代官宦,在魏晉南北朝時成為「四海大姓」,與崔姓、王姓、謝姓並稱「崔盧王謝」,社會聲望極高,所以,姓氏書皆說盧氏的郡望為範陽。
  • 淺談盧姓起源
    人類從原始社會以來就以氏族部落方式集居,以血緣為紐帶,從事生產與生活。自有文字以來,就有記載自身祖先的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代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族史文獻。此文獻古代稱譜牒,現代稱族譜。族譜是每一氏族姓氏的歷史檔案,它不僅是族人尋根問祖的依據,更是弘揚祖德,尊祖敬宗傳統文化的遺產。        時代進入二十世紀末。
  • 盧姓第一人
    眾所周知,姜姓的始祖是炎帝,位居「三皇」之尊,又叫神農氏、烈山氏、厲山氏。相傳他與黃帝同胞,父為少典氏,母為有蛟氏。炎帝長於姜水(渭水支流,今陝西岐山東),因以為姓。這裡順便普及一下周朝規矩:依周制,周王及各諸侯國君之長子為儲君或太子,從第二子開始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如果公孫不能再得到賜封,就為庶子(庶民)。連續幾代都是庶民,就成了奴隸。是奴隸的話,自然沒有「姓氏」了。這也是為什麼百家姓往上溯,基本上都會溯及大人物,甚至溯及炎帝與黃帝,而炎黃子孫的叫法也是淵源於此。
  • 【源流】盧姓的源流變遷
    廬陽國和荊國是在同時建立的,荊國後改稱楚國。其時合肥城稱廬陽城,簡稱廬城,因封在廬陽城的諸侯為子爵,所建之國即稱為「廬子國」。據歷史文獻《合肥縣誌》的記載,歷經春秋戰國數百年,廬子國先後為楚、吳、越諸國所兼併,最後又復歸於楚國,廬子國成了楚國的一部分。據史籍《國語·楚語》中的記載,楚王曾去過廬邑,說明廬邑在春秋時期即已經成為楚國之地。
  • 盧姓起源,我姓盧我驕傲!
    盧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來排行,盧姓在中國大陸為第42位,在臺灣地區為第39位。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 沈丘縣盧姓文化研究會為老人舉行百歲壽辰慶典
    2018年農曆9月16日上午,紙店鎮盧腰莊村盧新才老人的院子內外親友、鄰居、來自全縣其他鄉鎮的盧姓宗親代表熙熙攘攘,談笑風生。沈丘縣盧姓文化研究會領導盧廣新、盧連生、盧金龍、盧萬裡、盧學明、盧新敬、盧紀鋒、盧振領(白集)、盧月友、盧廷福、盧振領(盧腰莊)、盧金成、盧付中、盧彥卿、盧可義、盧子賢、盧文杰、盧全偉等,正代表全縣兩萬多盧姓宗親和其家人一道為老人舉行百歲壽辰慶典。
  • 盧姓出於「姜」,千古自芳芳——(上部)盧出於「姜」兩層含義及創姓啟姓始末
    在文字發明之前,人類歷史沒有記載,後世根據古傳說故事整理,不同文獻各說都不一致,如祝融這個人一說炎帝之子,一說黃帝之子,甚至在一部《山海經》中都說法不一致。「三皇五帝」有六種組合,炎帝也說法不一,我選擇其中一種說法展開。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一統志》載:「鳳翔府寶雞縣南七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長於姜水……」。
  • 最新盧姓的簡歷
    郡望:盧姓郡望主要有範陽郡、河南郡、河間郡、淮陽郡、弋陽郡、三原郡、頓兵郡等。範陽郡:秦朝時期置郡,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西晉時期改為範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範陽郡。河南郡:西漢時期改置,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民國時期置河南省。河間郡:亦稱河間府。
  • 盧姓女寶寶名字 品德善良的女孩名字介紹
    盧姓女寶寶名字介紹【盧菡雯】菡是荷花的別稱,也有菡萏、清菡的意思,寓意為高潔、純潔、堅貞、純潔的意思。雯是雲彩的意思,也是女孩取名常用字,比如說劉雯、高雯等。玉:玉字是指一種質地柔軟、透明有光澤的石頭,可用來心製造裝飾品或做雕刻的材料,由於較為貴重難得,歷史上一直與金並稱為金玉,形容價值珍貴的東西。此外,玉字還引申有潔白美麗之義。瓊:意為美玉,精美。
  • 義和團盧姓四勇士竟是遵化這個小村莊出來的
    接上期四、「克稻屯」前輩的豐功偉績與村史長存「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漫長的歷史長河,留下的不僅是偉人壯士們的豐碑,那些為祖國,為家鄉英勇獻身,為祖國建設出力獻策的平凡人生活的軌跡也應該留下來,傳下去。
  • 從《項脊軒志》到《家譜記》:傳承千年的家譜文化逐漸隱退
    「兩世不修譜為不孝,三世不修譜為大不孝;譜諜壞,則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古語中國華夏是一個極其注重孝道和根源的名族,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與「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樣的警世俗語。中國人講究飲水思源,血脈相承,不忘祖輩先人亦或尋根問祖、落葉歸根都是我國的優良文化傳統。
  • 龍鳳文化在慶陽的發展演變與傳承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是古人的一種精神信仰,是古人尊崇的聖物圖形,也是代表宗族血脈的部落標誌,是研究民族歷史的重要參考。編者發現圖騰文化不僅有圖形的傳承,也有諧音的演變,還有含義的演變。寧縣盤克塬是華夏人祖圖騰演變與民俗考古遺址,印證黃帝陵溯源脈絡的核心之地。
  • 大譜師家譜編修:家譜的意義和作用
    因此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對撰修、研究家譜大力提倡和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1984年、2001年曾兩次發文要求各地和部門對此項工作予以重視和支持。「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家庭的歷史文化匯總和歷史檔案。大譜師。
  • 家文化形成的淵源和內涵
    首先,取決於父母親的精神、慧命是否能在他的子女身上得到延續;其次,子女對待父母能不能盡到責任和義務、尊敬和感恩,做到孝身、孝心、孝性的傳承,這就是孝道! 所以,我們在敬重威嚴父親的同時,更要倍加珍惜、感恩、孝順我們偉大的母親! 孝聖曾子認為「孝」為諸德之源,百行之本。
  • 家譜或許可以告訴你!
    古人曰:「譜諜身之本也。」你是誰?你從哪裡來?這些都可以從家譜中找到,而這個家譜不僅可以幫你追根溯源,還可以傳承給後輩。我們的祖先千辛萬苦創業,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其成績,不能被後代遺忘,必須通過修譜,把他們的精神,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就是家譜的「啟後」作用。
  • 家譜文化的起源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譜牒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特有現象。家譜、族譜,實際上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該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中國姓氏文化研究委員會秘書長於麗黎介紹:「家譜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見證。
  • 姓氏與家譜之間的關係
    姓氏文化和家譜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許多古文化,早已隨著創造它的種族一起淹沒在洶湧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而中國姓氏和家譜文化,歷經數千年,始終在延續和發展。姓氏和家譜文化一直代表著中國傳統的宗族觀念,它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豐富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在中華民族的同化和國家統一上一直起著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