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魁,建水陶藝人,別號「浪鬼」,建水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崇尚自然原物,注神於型態,痴迷於柴燒。
建水位於雲南的南部,隸屬於紅河州,古代叫「臨安」,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而陶藝也誕生較早,超過千年歷史,但是建水陶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建水紫陶」卻是在清代,距今200多年歷史。
1953年國家輕工部曾評出「中國四大名陶」:江蘇宜興紫砂陶、雲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重慶榮昌安富陶。這殊榮鑑定了建水陶六十年前在國家制陶文化的地位,也讓建水人對自己的陶藝有了信心,也有了發展的方向。
雖然地位有了,但建水陶的發展並不快,受地域文化限制,不僅沒有走出國門,甚至省外都很少有人知道獨特風格的建水陶。
寫此文時我查一下資料,在2004年,建水只有7家紫陶企業。甚至到了2014年,建水登記註冊的紫陶企業才329戶,從業人員也只有3000多人。
到了2020年就不同了,官方發布的資料,現在建水陶的從業人員有3萬人,年產值十幾個億了。
建水陶是如何走出困境,突破瓶頸的呢?
其一是在藝術上挖掘和光大,挖掘建水陶的傳統技藝,也就是刻填技術,將繪畫、雕刻、填充融入到建水陶的核心文化中。
另外就是新工藝、新技法、新藝術形式的探索,而本文的主人公浪鬼肖春魁就是這樣一位探索者。
肖春魁出生於1977年,他畢業於美術學校,系統學習過繪畫和雕塑,畢業後又做過美術教師,有紮實的美術功底和對藝術的想法,後來學習陶藝,2009年創建「浪鬼陶作坊」,在建水陶的領域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建水藝術陶與柴燒的代表人之一。
肖春魁說現在人們提起建水陶就會想到它的刻填技術,似乎建水陶的精彩都在繪畫、雕刻與填色上,其實建水陶的歷史很悠久,在建水陶發展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生活陶為主,也就是為百姓的日常生活服務的,是做實用陶為主。而刻填技術在建水陶歷史上也是很短暫的瞬間,甚至不是它的主流產品,只是一種文化上的探索。
而今社會的進步,陶瓷業進入工業化生產,規模大,成本低,價格便宜,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而藝術陶開始興起,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和藝術的展示,而陶藝恰好可以成為最直接的家庭藝術表達方法。
肖春魁說建水陶不應該只局限在刻填技術上,應該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走出自己的陶藝探索之路。
在肖春魁的展室裡,產品非常豐富,看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想法和創意,但卻很少看到刻填工藝,他走的路同別人不同。
最吸引我的是他做了很多日式的「把壺」,這種壺是我喜歡使用的,以前一直以為是日本發明的,後來在四川省博物館看到一個更早的文物,其實800年前,我們就有了。
肖春魁說他多次去日本進行文化交流,並多次到日本辦展,多方位的文化交流,吸收了日本的制陶與柴燒經驗,。
但肖春魁的作品除了追求個性與藝術探索外,工作室主要是以民用陶,生活陶為主,讓民眾喜歡又消費得起,把制陶藝術與理念展示給更多的人。
讓有情趣的家庭使用有情趣的陶瓷,展示家庭的個性與審美,讓生活變得鮮活與不同,這是肖春魁的制陶理念。
肖春魁說陶藝本來就是來自生活,是為生活服務的,這也是制陶的根基,鮮活與生動是現代陶藝的目標和方向。
他堅持手工制陶,有別於大規模機器制陶,追求陶的靈性與靈魂,讓每一件產品都成為作品,具有獨一無二的的風格。
肖春魁的另一個追求就是柴燒,已經到了痴迷的境地,在他的工作廠區有大大小小五六個柴燒窯,不同的窯口燒制不同的作品,既有相似,又有很大的藝術區分,柴燒就是一個魔幻世界。
由於建水陶土的特別,除了含鐵量高,耐高溫之外,還藏著待燒制才能挖掘出的紫、白、青、黃、紅等色澤,既是自然的色彩,也是泥土的味道,肖春魁說柴燒的感覺太美妙了,既無法把控,也無法預知,窯變宛如人生的變化,瞬間既可以人生低谷,也能華麗轉身,異常驚喜。
當然了柴燒也具有更大的挑戰,廢品率很高,需要很強的心理因素來面對,要能夠淡定每一次失敗,總結經驗,繼續前行,其實這也是一個藝人從工匠到大師的心路歷程,任何的成功都是靠失敗堆積的。
他的產區車間與外牆,貼滿了失敗的作品,對他是激勵,也是從藝歷程的記錄,也讓每一個走過的人嘆為觀止。
中國人講究五行,既金木水火土和諧與包涵,也有陰陽演變的基本動態,也是世界萬物形成及其相互關係。而陶文化完美的將這些變化動態融為一體,創造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聽肖春魁講陶文化,既有藝術的認知,也有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依附。面對陶藝,不僅僅做出產品或作品,而是親近它、理解它、膜拜它!每一件陶都有生命,是鮮活的。
肖春魁眼裡的建水陶不單單是生活用品或藝術品,而是天、地、人之間的和諧對話,是自然的呼喚。
他充滿了敬畏,也信心滿滿,陶給了他希望,也給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
這也是很多建水制陶藝人的期盼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