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政府應正視景氣下滑的警訊

2021-02-15 U臺說

國發會日前公布最新的6月份景氣對策燈號指標,燈號由原本代表景氣平順的綠燈,轉為具有警示的黃藍燈,這是今年1月以來再次出現的黃藍燈。雖然國發會表示,這次燈號的改變應該只是暫時性的,因為傳統上8、9月臺灣的出口就會轉強,景氣將會再度變好,呼籲民眾不必過度緊張。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次景氣分數變化,有兩個地方值得特別提出來說明。

 

第一個是這次的景氣分數由5月的29分,大幅下滑到6月的22分,這是非常大的降幅;第二,在九個指標中,有六個指標都下滑,包括M1B、工業生產指數、製造業銷售指數、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出口、批發零售餐飲營業額等;其他三個指數則維持平盤,沒有任何一個指標是改善的。由於三分之二的指數同時下滑,讓人不禁擔心,這次景氣燈號大幅下滑,真的只是暫時性的嗎?還是臺灣景氣反轉的開始?加上美中貿易大戰升高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政府對於景氣走勢應該要更小心因應。

 

雖然蔡英文總統說,最近臺灣經濟表現是20年來的最佳表現,但是真正瞭解臺灣經濟的人,可能很難同意這種說法。暫且不論蔡總統過去兩年任內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遠低於前面的三位總統,就算是今年以來的臺灣經濟表現,仍然有很多隱憂。首先,主計總處最新估計,臺灣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60%,略低於去年的2.86%,而且主計總處估計今年第3、4季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33%和2.03%,也就是說,主計總處其實並不看好下半年的景氣,主要是預期受到美中貿易戰及國際景氣的影響,對於下半年的看法比較悲觀。

 

其次,受到美中貿易戰爭的影響,臺灣外貿部門已經受到一些衝擊。一個是外銷訂單成長率突然由5月的11.7%掉到6月的-0.1%,這麼大幅度的下滑,應該與美中貿易戰爭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有關。由於預期雙方出口商品將被課徵高關稅,部分企業擔心未來生產過多而成為存貨,許多業者開始減少進貨與生產,這可能是造成訂單減少的重要理由之一。

 

問題是,這些因為預期貿易戰爭而採行的減單動作,會是短期的嗎?還是會延續下去?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期美國總統川普的真正想法,其至美中貿易戰爭還有繼續升溫的現象,更令企業惶惶不安。

 

美中雙方之前已經分別宣示加碼調高關稅及提出反制措施,川普8月1日又指示貿易代表賴海哲(RobertLighthizer),考慮把對總值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中國商務部3日則公告,將對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的美國貨,加徵5%至25%不等的關稅。如果雙方都依宣示而課稅的話,不但不利雙方貿易,而且對周邊國家都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中、美是臺灣最大及第二大的貿易夥伴,這二大貿易夥伴打架,臺灣的經濟自然首當其衝。

 

第三,自去年以來,臺灣經濟的表現一直很差,下半年的情況可能同樣地不樂觀,其中年改7月啟動,退休和即將退休軍公教人員的消費,勢必將大幅縮水,加上觀光產業受陸客減少而早已奄奄一息,其實6月批發零售餐飲的成長已經不如預期,下半年的民間消費可能更難樂觀,加上臺灣「五缺」問題始終無法有效解決,臺灣資本形成與外人來臺投資都處於低檔,完全無法拉動臺灣經濟的表現。

 

總之,從這一次國發會公布的景氣對策指標大幅且全面下滑來看,我們認為臺灣經濟可能正走向反轉衰退的開始,政府部門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方面要針對美中貿易戰爭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全面評估,另一方面,對於一些重大公共工程的支出,應該要確保能順利而即時地推出,以彌補民間投資的不足。

相關焦點

  • 觀察│正視2019經濟成長減緩警訊
    全球景氣已經由高峰開始下滑,直接影響臺灣出口。 美中貿易戰雖然暫時休兵三個月,但川普為了2020年要競選連任,不可能就此罷手,未來不確定性仍高。在美中臺三角貿易形態下,大陸對美出口的縮減,也會衝擊到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另外,由美國所引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使世界貿易環境更加嚴峻,也影響到臺灣對其他地區的出口。
  • 觀察│政府薪資統計不應誤導民眾
    但相關統計也透露許多隱憂,包括低於去年的成長率、獎金的成長不如月薪的成長,以及加計獎金與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今年1至8月累計的總薪資年增率為近三年的同期最低,製造業加班工時也已經連11月呈現年減,可見景氣擴張力道趨緩,「一例一休」似已產生了負面衝擊。
  • 觀察│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有別於市場對今年以來3個月與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的影響,已有所反應,這回2年期和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曲線倒掛則讓美國景氣將陷入衰退的預期大幅升溫。就連美國聯準會前主席葉倫亦於8月14日對美國財經媒體表示:「即使美國經濟有足夠的力量去避免經濟衰退,但發生衰退的可能性已明顯上升,且高過能令我安心的程度。」 不過,目前是不是美國經濟衰退的前夕?
  • 觀察│稅改應避免傷及勞工
    合理推估,20萬元的門檻應可排除絕大多數的民眾,因此對部分依靠專業技藝或能力之薪資所得者而言,費用的認定條件不宜過於嚴苛,若實質稅負無法有效減輕,「少數人」必然反彈而又提起行政救濟,甚至再引發釋憲,爭議恐難善了。
  • 觀察│勞保岌岌可危 改革勇氣何在?
    據勞動部統計,勞保去年前11月應計保險費收入低於應給付支出,收支逆差240億元,這是繼2017年度首度出現275億元赤字後,連續第二年入不敷出,
  • 觀察│政府快修補和企業界關係
    工總對政府的嚴厲批判,反映出長期來企業界對經濟施政的強烈不滿,政府不能繼續漠視此一問題的嚴重性,盡速修補和企業界關係是當務之急。 工業總會站在企業界立場,對政府施政提出針砭,是其職責所在,但從馬政府第二任以來,工總對政府批判力道一年大過一年,其背後反映的問題必須嚴肅看待,才有助於化解政府和企業界的長期緊張關係。
  • 觀察│通膨升溫 央行應未雨綢繆
    兩大央行的決策都指向同一件事,即加速貨幣政策的正常化,在國際美元維持強勢,國際油價及大宗物資價格居高不下之際,臺灣中央銀行應該要正視所帶來的通貨膨脹隱憂,並積極評估適時升息的可能性。 央行在今年3月下旬的理監事會議中決定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當時所持理由,包括臺灣通膨壓力及通膨預期仍屬溫和,實質利率水準尚屬適中,以及臺灣經濟成長動能可能略低於上年,實際產出尚低於潛在產出。
  • 觀察│政府失靈 官員失職 民眾失望
    ,也不會把事情做「對」,已經逐漸成為常態的「政府失靈」,損害民眾的福祉。陳部長的說法等於否定自己的職責及食藥署的功能和存在必要性,更違反食安衛管法要求食品應明顯標示內容物及添加物的規定,要民眾自己的健康自己救,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而身負發展農業、服務農民大任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不遑多讓,不便公開反對層峰的萊豬進口就算了,竟對反對黨傳播疑似美國萊豬腿軟發抖的影片發飆,威脅要用社維法移送法辦。
  • 觀察│臺灣深陷物價波動陰影⋯⋯政府該加把勁
    臺灣薪資普遍凍漲甚至倒退,但物價說漲就漲,而且上漲後就難再回跌,人民豈能不抱怨政府?賴內閣若不能掌握政府角色分際,妥善因應物價問題,則即使是局部性物價波動,也會重創政府威信。通貨膨脹一般都先從局部性物價上漲,逐漸蔓延到全面性上漲。
  • 觀察│企業數位轉型 政府須有策略思維
    在多元數位科技迅猛發展的趨勢下,近來不論是資通訊科技服務業者、產業公協會,甚至政府官員,都大聲疾呼業界應該積極進行數位轉型。
  • 觀察│以數位轉型重塑臺灣產業競爭力
    觀察臺灣目前主要產業所面臨的形勢,數位轉型的速度恐怕需要加快,才能因應現今環境的挑戰。以製造業為例,競爭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都在推動製造業升級,積極往工業4.0方向邁進。但這幾年全球掀起數位化金融浪潮,顛覆傳統作法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逐漸展現出對於既有金融服務產業的衝擊與影響力,促使國際金融業者正視且積極尋求數位轉型,臺灣業者自不例外。 政府也期望透過法規開放,鼓勵金融業者投入數位轉型,至今已有多家銀行推出數位分行,在新興科技的採行上,如行動支付、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亦十分積極。
  • 觀察│美中貿易戰 進入關鍵時刻
    川普政府二年來鋪天蓋地的貿易措施,顛覆了全球經貿體制,幾乎所有國家均捲入貿易戰的漩渦中。
  • 觀察│實質薪資倒退17年 警訊浮現
    此外,去年非經常性薪資年增率高達9.3%,創近四年來最大增幅,遠高於經常性薪資成長率,且又以紅利、績效獎金的部分較多,加班工時僅1,811元,反映廠商近來傾向採取「低底薪,高獎金」制度,正面看是用來激勵員工提高生產績效,負面看可能是為了減少勞動成本,包括為員工提繳的勞工保險、退休金等,或因應一例一休的衝擊,以降低加班費負擔;更可能是僱主看壞未來經濟情勢,就怕經常性薪資若調漲,一旦景氣惡化再降下來會有難度
  • 觀察│核四走入歷史 臺灣經濟何去何從?
    為因應臺灣的用電需求,而且臺灣又是一個獨立電網,萬一缺電不可能有其他地方提供緊急用電,因此當時決定封存而不是廢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希望仍然給臺灣人民保留一個選擇的機會。 在民進黨執政的兩年內,由於廢核的速度太快,包括把核一廠和核二廠兩組在歲修中的機組都中止使用,結果立即造成供電吃緊,備載容量低於5%,導致去年815全臺大停電,就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 觀察│日本發展工業4.0 對臺灣的啟示
    面對工業4.0,日本政府的焦慮究竟是什麼?可以為臺灣製造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什麼啟示? 歷年的日本製造業白皮書,都是由經濟產業省負責撰寫第一章的產業狀況,厚生勞動省負責第二章的產業人才培育,以及文部科學省負責第三章的教育與研究開發。今年首度出現由三省共同執筆的總論,並在總論中直指日本製造業的危機,益發凸顯問題的重要性。到底日本製造業面臨了哪些危機呢?
  • 觀察│勞保年金開辦十周年的省思
    勞工朋友領得少、活得久,一份百萬元出頭的退休金,根本無力支應老後人生。 根據勞保局統計,截至去年底,請領勞保年金人數,已達103.3萬人。一次請領者,平均給付金額為133萬元;選擇年金者,平均每月請領金額增至1萬6,911元。在年金永續前提下,領取年金者可以活到老、領到老。
  • 觀察│對抗氣候變遷 減碳要加把勁
    CCPI的四個評選標準中,臺灣在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均被評比為「非常糟」,這份成績單對力推2025年完成能源轉型的蔡政府是一大警訊。 臺灣近年在氣候變遷議題上還沒感受到國際上的壓力,主要原因是美國在此議題上不積極,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動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 觀察│特別預算浮濫 財政惡化先兆
    何況地方政府需要提出高達4,000多億元的配合款,可能拖垮地方財政,現在疫情衝擊下稅收短缺,更讓人擔憂地方政府是否負擔得起。第一階段的問題,還沒有交代清楚,就輕率在疫情期間提出後續特別預算,也沒有提出相關重大建設是否因應疫情作適度調整,實在是嚴重失當。
  • 觀察│產業創新轉型基金 要主動出擊
    蔡英文即將邁向第二任期之際,全球經濟正遭逢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臺灣也正步步為營地因應,在應付危機之餘,更冀望能化為轉機,奠定變局後的新發展模式。
  • 觀察│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財政部長蘇建榮日前表示,「暫緩」原本在立法院這個會期提出扣除額稅改,因為被綜所稅的數字「嚇壞了」,籲請社會大眾給財政部一年時間,等明年報稅後,觀察第一波稅改對綜所稅稅基及稅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