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特別預算浮濫 財政惡化先兆

2021-02-25 U臺說

立法院臨時會日前審議「前瞻條例後續四年籌編同意案」,只有民眾黨堅決反對,輕易就通過前瞻續編4,200億元;若加上前瞻第一階段的4,200億元,戰機採購預算近2,500億元,以及紓困2.0已經通過的2,100億元,蔡政府自2016年上臺後,特別預算舉債規模已經高達1.3兆元之巨。如果將蘇貞昌院長預計提出紓困3.0,將追加約2,000億元的特別預算也計入,則蔡政府任內特別預算超過1.5兆元,將是臺灣歷史上最鉅額的特別預算。

通常遇到天災、事變、疫情等真正重大、突發、緊急等特殊情勢,才需編列特別預算。預算法第83條規定,行政院除非遇到緊急設施或戰爭、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等,才得於年度總預算外,提出特別預算。準此,前瞻建設編列八年8,400億元,當初在「正當性」方面即備受質疑,甚至執政黨內也有不支持的異聲。何況地方政府需要提出高達4,000多億元的配合款,可能拖垮地方財政,現在疫情衝擊下稅收短缺,更讓人擔憂地方政府是否負擔得起。第一階段的問題,還沒有交代清楚,就輕率在疫情期間提出後續特別預算,也沒有提出相關重大建設是否因應疫情作適度調整,實在是嚴重失當。

 

監察院曾指出,特別預算編列近年來有常態化現象,導致浮濫,破壞正常預算體制,甚至恐有將部分支出隱藏於特別預算,尤其是前瞻計畫特別預算,被質疑造成近年總預算財政收支平衡假象。特別預算高達1.5兆元,代表總預算的情況完全失真,並不能反應真實財政狀況。

 

最嚴重的是,特別預算超過1.5兆,直接破壞了蔡政府在2019年4月才公布的「財政紀律法」,不但未貫徹零基預算精神,還變相擴充支出規模,導致預算差短及公共債務餘額排除預算法、公共債務法的規範而漸漸失控。行政院大幅增加政府歲出,並未具體指明彌補資金之來源,違反「不得增訂固定經費額度保障」的精神,對於前瞻建設第二階段如此重要公共工程建設及重大施政計畫,未看到成本效益分析報告,也未依政府資訊公開法規定,公布於相關網站。而立法院對於上兆元特別預算案的審議也是草率輕忽,根本違反「應注重支出增加、收入減少之原因、替代財源之籌措及債務清償之規劃」。

 

其實,目前的財政窟窿除了1.5兆元的特別預算之外,還有健保和勞保兩個社會保險(基金)未爆彈。健保今年赤字將達676億元,明年更增加為900多億,勢必要大幅調漲保費;而勞保更有10.2兆的潛藏債務,財主單位過去總以潛藏債務只是「或有債務,不一定發生」來應對,問題是蔡政府第一任毫無改革,導致五年後勞保破產,已達退休條件的240萬勞工如擔心領不到而提前領取一次給付,擠兌金額將近3兆;若照蘇貞昌院長「由政府負擔最終支付責任」的說法,不論是增加政府撥補,或異想天開要以舉債支應,都是把潛藏債務實質表面化為公共債務法定義的債務,等於五年內債務暴增10兆以上,勢必超過公共債務法的上限。

 

除了政府支出失控的問題之外,另一重大警訊就是蔡政府過去數年稅收超徵的好運可能已經用完了。一方面受資金回臺專法租稅大赦、股利所得減稅、未分配盈餘加徵營所稅稅率降為5%,以及產業創新條例擴充租稅減免,包括產創條例智慧機械納入投抵、產創條例未分配盈餘實質投資可列減項,以及去年上市櫃企業獲利衰退,因應疫情今年首季虧損可抵未分配盈餘稅等等諸多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的綜所稅、營所稅收雙減,合計跌破5,000億元大關,所得稅1.1兆元預算目標難以達標,明年更不容樂觀。在稅收嚴重短徵之際,蔡政府還不知在支出面將錢花在刀口上,這就是財政快速嚴重惡化的兇兆。

相關焦點

  • 觀察│財政的內憂外患螺旋
    相對於2019年度的總預算,歲入成長5.7%超過歲出的成長4%,賸餘294億元,明年財政明顯呈現急遽惡化。以上「總預算」債務舉借數,連同「特別預算」的舉債數2,681億元,合計共4,596億元,預估2021年底累計債務未償餘額達6兆1,337億元,雖然佔前三年度名目生產毛額(GDP)平均數年增1.3個百分點,距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40.6%,尚有8個百分點、約1.5兆元的舉債空間。
  • 評論│「安心旅遊」洩漏的財政不安心
    過度補助是否反而弱化了島內旅遊的體質,當然值得關切;但更值得關注的,則是政府財政也因為各部門過度的揮霍,而出現了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之所以未立即同意林佳龍挪用其他預算來支應「安心旅遊」補助,除了民進黨內的派系角力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財政惡化的紅燈已經亮起,沒有任意撒錢的空間。
  • 評論​│從炒飯賽到私房錢,看史上最揮霍預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目前有三大類預算在立法院審查,一是產業紓困3.0計畫,二是前瞻計畫後續四年經費,三是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三者加總高達二・八八兆元。審理如此龐大預算是艱鉅的工程,立委必須具有清晰的腦才能推動建設,又防杜浪費。透過近日的立委質詢,人們已可一窺蔡政府浮編名目、濫用公帑的本事,這些預算之揮霍無度堪稱史上之最。
  • 觀察│拜登租稅改革障礙重重
    拜登贏得美國總統大選,上任的首要任務應是內政優先,也就是在疫情再度惡化的壓力下,應優先重振疲弱的經濟並縮小日趨擴大的貧富差距。
  • 觀察│扣除額稅改 豈可說停就停
    財政部長蘇建榮日前表示,「暫緩」原本在立法院這個會期提出扣除額稅改,因為被綜所稅的數字「嚇壞了」,籲請社會大眾給財政部一年時間,等明年報稅後,觀察第一波稅改對綜所稅稅基及稅收的影響
  • 觀察​│蔡英文六大內政改革 刻不容緩
    尤其執政近四年,不少政見跳票,所得分配惡化,房價持續上漲,實質薪資也倒退16年,空汙問題仍未改善,企業的五缺問題也有待解決,選前猛開政策支票花費超過5,000多億,未來的財政、能源、環保、社會保險,乃至於居住正義及低薪等問題,都是嚴厲挑戰。
  • 觀察│美國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就財政政策來看,海嘯後美國預算赤字不斷飆升,即使今年8月初通過新預算法案,凍結舉債上限二年,但為避免引發債務危機,美國實無太多財政政策空間,其他主要國家亦然;在貨幣政策方面,即便率先進入升息的美國,比其他主要國家較有降息空間,但與金融海嘯時相比,政策工具仍有限,遑論在此際資產負債表規模仍龐大,嚴重限縮再次操作非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至於歐洲與日本央行利率更是降無可降,幾無貨幣政策工具可用。
  • 觀察│廢止印花稅的三個疑慮
    工商協進會5月底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建議廢除印花稅,蘇揆當場指示財政部,在「財政有餘裕且不影響財政紀律」下,朝取消方向研議,一個月內提出方案。
  • 評論│鈔票換選票,《財政紀律法》訂給誰看?
    蔡總統日前公布施行新制定的《財政紀律法》,意在宣示政府嚴守財政紀律的決心。
  • 觀察│貨物稅應兼顧產業與財政
    例如,十年前的「奢侈品」,可能會隨所得水準的提高而變為必需品,因此不合時宜的課稅項目如果僅為財政收入考量也應取消;反之,也要因應環境變化,配合國際趨勢,例如重視節能減碳、降低汙染和維護國民健康,也應及時納入新的課稅項目。 目前臺灣貨物稅課徵的七種貨物,油氣類(包括汽、柴、煤油、航空燃油、燃料油、溶劑油及液化石油氣)是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來促進節能減碳和降低空氣汙染。
  • 評論│砸一兆元能買臺灣生機?
    正在政府財政困窘又大砍軍公教勞年金之際,這項兆元計畫的手筆,不免讓民眾感到突兀。拚經濟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亂撒錢,拚不出成績,恐將債留子孫。 先看這一兆元怎麼花。首先是交通建設,軌道部分的兩鐵整合、高架或地下化、東鐵南迴雙軌、輕軌捷運等,再加上公路建設,估計四千億的規模。綠能部分將耗資四千多億元,投資海陸風機、太陽光電、智慧電網等項目。
  • 觀察│中央地方齊心拚經濟
    首先,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為例,其中佔特別預算最大部分的各地交通建設,在立法院審查預算時,就受到國民黨強烈抨擊,現在地方主客易位,國民黨地方諸侯對前民進黨縣市長已提出並納入前瞻計畫的交通建設,是否願意埋單?當然會影響中央政策的執行。
  • SCMSA第七屆候選幹事會逸雲溪年度計劃及財政預算
    財政預算:收入$0支出志願者小禮品$10*40=400總計$400申請贊助$0結餘-$400Ⅱ.歲月拾遺負責人:孔德遠 李雨霽 鈡宇晗活動時間:2021年3月6日(星期六)-2021年3月204.提供觀察他人生活的不同視角,有助於改善自身生活方式,且使同學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對於這段枯燥而不平凡的歲月形成新的思考。5.後疫情時代,同學們或分隔全國各地,或礙於疫情難以聚集,失去了很多溝通交流的機會。本次活動可為同學們提供一個交流溝通平臺,分享心中積攢的想法與趣事。
  • 觀察​│拜登紓困案要付出的代價
    增稅遠遠不敷財源,美國還將增發債券來因應,這將推高通貨膨脹,葉倫就以前聯準會(Fed)主席的身分主張,在特別時期應該把對預算赤字的擔憂放在次要位置,「這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葉倫認為,目前低利率將會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只要利率夠低,用債券借錢,讓經濟不萎縮,就是划算的;最糟的是花的錢不夠,還要用更多的錢來補債務漏洞,就像歐債危機中的希臘,永遠追不上。
  • 觀察│振興抵用券應擴大使用範圍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在立法院表示,特別預算的編列要「雨露均霑、立竿見影」;雨露均霑就是凡是受衝擊的產業,都希望能夠照顧到,並感受到政府在這時候不會雨天收傘。然而,從經濟部研擬出來的振興抵用券規劃案來看,要取得振興抵用券的必要條件是:結合島內旅遊住宿。
  • 觀察│振興券如何刺激消費?
    紓困特別條例和特別預算到4月才提出,酷碰券的規劃更晚,而且原始設計缺陷太多,左思右想才提出三倍券的方案。且明明已經將近七周零確診,已經跨越三個半的潛伏期(14天),經濟活動還要到6月7日才能解封,振興券竟然要到7月才開始申請,遲至7月15日才能開始消費,真是吊足了受困業者的胃口,更是貽誤振興經濟的良機。尤其電子支付、行動支付、信用卡根本就不受疫情影響,早就可以開始付諸消費,何需等到疫情結束?
  • ​觀察|紓困融資政策亟待整合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紓困規模擴大達到1.05兆元,包括原特別預算600億元,移緩濟急部分再追加1,000億元,並追加特別預算1,000億元,加上公股銀行等融資貸款額度
  • 觀察│莫因選戰忽視長照財務缺口
    舉另一個例子,「長照2.0」計畫2015年上路後,雖然政府編列的預算逐年增長,明年有望突破400億元,然而在今年9月以前,「長照2.0」計畫中的資源僅提撥給社區及居家服務中被照顧的個案,經過評估而能獲得的補貼,平均佔所有開支的八成,民眾自付額僅佔了兩成。
  • 觀察​│紓困不能以銀行風險為代價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造成全球需求急凍,也衝擊臺灣的經濟,立法院上周通過行政院所提的追加紓困振興特別預算1,500億,將原已通過的600億提高到2,100
  • 觀察│蔡政府兩周年 經濟成績總體檢
    民進黨政府先是在沒有任何事前評估的情況下,就推出了八年8,800億的前瞻計畫,而且是要以特別預算與舉債的方式來執行。結果引起很大的爭議,最後在立法院改成四年4,200億,但是大部分的計畫內容仍然缺乏充分的評估。這種先通過再評估的做法,同樣讓民眾非常憂心。 第四個問題是兩岸關係持續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