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一次就夠了,怎麼會是三次通電呢?有啊!雲龍縣諾鄧鎮杏林村蕨地坪傈僳族村民的農戶就通了三次電,第一次通微型小水電,第二次通太陽能光伏電,第三次通動力電,今年才剛剛架通。
雲龍縣有眾多直過民族傈僳族山寨,蕨地坪是其中生態環境最美的山寨之一,何以這麼肯定呢?蕨地坪傈僳族山寨地處沘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大山上,村莊被雲龍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森林所環抱,說是一個寨子,其實住戶相分散,戶與戶之間相隔幾十米、幾百米不等,村民小組有17戶52人。實施精準扶貧前,不少傈僳族山寨群眾還在居住垛木房,而蕨地坪傈僳族群眾卻靠自己的勤勞改變了居住條件,多數農戶的住房與山地白族一樣,有瓦房、有院場、有圍牆、有大門、有衛生間、有太陽能,村莊和庭院衛生條件乾淨整潔,房前屋後種植了大片核桃、花椒等經濟林果,戶在林中,林在戶中,環境優美,林下還種植了重樓、牧草、洋芋等作物,還發展畜牧業,戶均年收入達3萬元上下,村民小組僅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戶13人,列入易地扶貧搬遷2戶,已脫貧2戶,今年預脫貧1戶。
傈僳族農戶住房旁邊還保留了露天儲糧架,這些「景致」在雲龍大部分山區已經消失了,卻在這裡還能見到,群眾原來居住的垛木房改造成了畜圈,成了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見證。
居住在大山上,鄉親們總會有一些期盼,那就是通公路和通電動力電。
蕨地平村民小組距杏林村委會12公裡,公路修通前,群眾下山要走小路,出售土特產品靠人背馬馱,背運加工糧食用的柴油機等重物上山,更是無比艱難。2012年,蕨地坪村民小組的群眾商量修建寨子連接果朗村的公路,這段路總長6公裡,遇到兩大難題:修路涉及其它行政村農戶的責任山,協調難度大;群眾還有困難,籌集資金不容易。靠鎮村兩級出面協調,要花費不少錢,群眾就帶著民族間的感情,一戶一戶上門做勾通協調,求得其它村社農戶的理解支持,修路每個農戶出資3元萬,還投工投勞,公路終於修通了。精準扶貧期間,在各級資助下,蕨地平公路又再次實施了提升改造。
蕨地坪村民小組的群眾經歷了三次通電。「微型電」:微型電是利用微型發電機發的電,由群眾自己採購發電機,每臺1500元上下,蕨地坪傈僳族山寨居住地接近山頂,箐裡沒有多少常流水,群眾每戶修一個水塘,到了晚上就放水發電,一臺微型發電機發出的電能點亮三個燈泡,一兩個小時水放完了還得去堵水,為第二天發電儲存水量,長年累月如此堅持,「微型電」從出現到消失經歷了20多年。光伏電:2012年,蕨地坪村民小組戶戶通了太陽能光伏電,此次通電由國家扶持,在村村通電、戶戶通電中,特別邊遠分散的農戶就採用太陽能光伏電覆蓋,象蕨地坪這樣的情況雲龍縣還有極少的部分,光伏電能夠解決照明,但雨季電量不穩定,不能解決農用加工、看電視、使用電器化灶具等;動力電:精準扶持,邊遠山區、分散住戶、建檔立卡戶、非建檔立卡戶都要通動力電,縣委政府、鄉鎮村、電力部門、掛鈎幫扶單位都在努力,蕨地坪傈僳族山寨通動力電的機會來了。
解決蕨地坪傈僳族群眾動力國家電投入129萬元,戶均受益接近10萬元,通過縣電力部門的努力,架設了高壓低壓輸電線路7公裡,安裝變壓器2臺,5月初,力電通了,建檔立卡戶和非建檔立卡戶、相對集中的住戶與分散住戶都通電了,照明電更亮了,手機充電穩定了,電視機傳出了聲音,電飯煲、電動加工設備等都用起來了!
「微型電」、光伏電、動力電就是蕨地坪傈僳族群眾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過程,今年五十歲的村民小組長蔡正才特別感慨,他說:「鄉親們脫貧了還要同步實現小康,國家幫扶了我們這麼多,我們沒有理由再向國家伸手要錢了」。
圖文:李少軍 楊虎飛 左東敏
編輯:左東敏
審核:楊虎飛
投稿郵箱:ylfpzhb@163.com
聯繫電話:0872-5730998
轉載時請註明來源
扶貧濟困 你我同行請關注 請宣傳 請呵護 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