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貨始終不曾缺席。可以說,它同我們一起,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如今,國人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改變。實用之外更加看中產品設計和品牌價值,直播帶貨更是把數位化銷售推向高潮。
變化之中,國貨脫穎而出,這些質量高、賣相好,又兼具文化背景的國貨,打破了消費者以往對國貨的刻板印象,被稱作「新國貨」,甚至「國貨之光」。
新國貨到底有何內涵?新國貨崛起體現著怎樣的社會變化?國內品牌應如何跟上新國貨的發展趨勢?
在這些新現象、新問題亟待解答之際,9月13日,領教工坊聯合故宮觀唐聯合舉辦了「新國貨:文化IP賦能中國品牌」企業家論壇。集結各大新國貨「掌門人」,與現場100位嘉賓一起共同探討文化力、消費者洞察力、組織能力對品牌的賦能和意義。
與此同時,以「共潮生」為主題的新國貨藝術展正式開放,在時間和空間的雙重維度中構建起具象化的新國貨發展歷史,並呈通過展臺設計展現出新國貨的多樣與生機。
嘉賓雲集 共探「新國貨」
在全球化策略、創意平臺和商業模式受到挑戰的情況下,未來「新國貨」有什麼樣的發展方向?如何應對新的消費人群、市場格局和傳播方式?是國貨品牌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也是此次活動舉辦的初衷。
在這次「新國貨:文化IP賦能中國品牌」企業家論壇上,領教工坊聯合創始人肖知興和北京觀唐藝術區創始人李保剛分別做了開場致辭。
在致辭中,肖知興表示,企業組織能力中最重要的變革是職業化,而其背後體現的是科學、法制和信仰。李保剛則認為,新國潮是這個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科技、文化、創意和藝術的融合體。
接著,圍繞著新國貨的主題,身為新國貨行業佼佼者的嘉賓們先後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在上半場演講結束後,主辦方和嘉賓們完成了「共潮生」新國貨藝術展的剪彩儀式。當天下午,在嘉賓們參觀了新國貨藝術展後,又進行了 「美好新國貨•企業家圓桌」對話活動和「美好新國貨·消費者洞察」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領教工坊領教、原光明乳業董事長、原平安信託副董事長王佳芬說,其實國貨一直都有,所以在新時期,國貨品牌的發展依然要遵循以客戶為中心生產好產品的理念,因為創新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新國貨的靈魂。
既然國貨本身並非新產品,那所謂的「新國貨」,到底「新」在哪裡?領教工坊聯合創始人、CEO朱小斌在演講中詳細講述了什麼是新國貨,以及新國貨背後體現了怎樣社會變化和時代要求。
「新國貨是品牌化、數位化、國際化三股力量賦能的結果,否則就無『新』可言。」朱小斌表示,國貨品牌發展到今天,其趨勢已經遠遠超越了「借著愛國熱潮撈一杯羹」的割韭菜心裡,而是要跨越中國民企轉型時必須面對的「三化」鴻溝。
「三化」的背後實質上是企業組織能力的提升,對於國貨企業來說,適應時代發展的關鍵便是使內部組織架構能夠應對新形勢的要求,單靠廣告、資本或直播,都不足以塑造新國貨。
對此,王佳芬認為,這不僅僅是觀念上的轉變,而是牽一髮動全身的變革,需要企業、特別是企業的一把手擁有管理變革的能力。
朱小斌與王佳芬的觀點不謀而合,他介紹:「組織能力的背後是企業家的領導力,而其根本是企業家的品格和價值觀。」而兩人的觀點恰好體現出領教工坊的價值追求,即運用「1+3化」——職業化+品牌化、數位化、國際化——的理念,成就美好企業。
消費變化 「國貨潮」興起
事實上,所謂的「新國貨」不只是中國現象,而是全球現象,很多國家的「國貨」都在崛起。國際公益學院助理院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傅昌波表示,在此趨勢下,「國潮」便是同「外國潮」和「舊國貨」相對應的概念。
李保剛在演講中分析了當前市場環境下的國貨發展處境。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背景之一是,從中美兩國國內消費佔GDP的比重來看,中國對本國產品的消費能力遠低於美國,而當前急需提升的內循環,本質上就是要依靠國貨的崛起——靠中國人消費自己的東西,靠外國人消費我們的東西。
「中國有太多的產品,但是太少的品牌;有太多的實用型品牌,但是太少的故事和設計。」李保剛表示,這種品牌力遠滯後於產品力發展的狀況,導致了中國產品的背後,體現的卻是國外的品牌故事。
此外,新國貨崛起的背後,有一大不可忽視的基礎性變化——在巨大規模的中國消費市場中,以「95後」和「00後」為代表的新一代消費者正在成為主流消費群體。一條合伙人張晴認為,正是這些新中產的出現直接帶動了新國貨的崛起。
新中產們願意支持國貨,同時追求日用之美。他們更願意為兼顧「好看的皮囊」與「有趣的靈魂」的產品買單。面向他們生產的國貨不再充斥「土」「廉價」的氣息,「洋氣」「精緻」的代名詞亦不再指外國貨。
由此,國貨品牌在未來的發展中,更應關注品牌打造。自然造物&自然公社創始人張書雁提出:「我不創造產品,我創造產品的靈魂。」一語道出傳統文化賦能產品的本質。而對於傳統文化如何成功賦能產品,李保剛表示:「從商業角度看,中國並不是一個文化大國,若希望實現傳統文化賦能品牌,應尊重的兩大原則是對傳統文化進行解構和重構。」
「國貨之所以崛起,不僅是種樸素的情懷,更根本的在於用戶價值和理性消費意識的回歸,在於國產消費領域的文化自信持續高漲,在於中國品牌厚積薄發的創新實境。」波司登創始人、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高德康在演講中提到,國貨潮的興起是消費者消費理念與國貨品牌創造力共同提升的結果。
面向未來 開創新未來
曾幾何時,因個別假冒偽劣商品和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給國產品牌的整體形象帶來巨大傷害,國貨也被貼上「廉價低質」的標籤,品牌影響力較小,甚至是負面的。
如今,「中國製造」成了高品質的代名詞,也是國人引以為驕傲標識。新國貨兼具質量和創意,成為中國市場乃至世界市場的主力軍。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下,直播帶貨推波助瀾,使得國貨品牌進入到高速擴張的發展階段,人們對新國貨的認知和思考也隨之深入。
在圓桌會議中,萱子、SKG、林清軒三個國貨品牌的創始人,分別講述了自己的創業初心和歷程,以及在領教工坊中的學習收穫。作為女企業家,萱子董事長兼CEO鄭萍從女性的角度出發提出,新一代消費者更願意為情懷買單、為悅己買單。SKG創始人兼CEO劉俊宏表示,產品面向年輕人的SKG,使命是讓每個人更年輕健康。林清軒創始人孫來春認為,產品力是推動品牌力的基礎,品牌力是賦能產品力的來源。億邦動力總裁賈鵬雷則表示,在品牌和組織上有執念,是企業渡過危機的根本原因。
在圓桌會議的最後,領教工坊新任領教陳瑋總結道:「新國貨的模型基於對人性的洞察,然後找到一個儘量高的實體,最終以產品呈現,將表現形式做出來,並運用品牌加持。」
「消費者洞察」分會場,有門董事長兼首席創意官王小塞在演講中提出了社交性品牌的概念,並通過氣味圖書館與大白兔的跨界合作案例,論述了社交性品牌受年輕人喜愛的多方因素。而十點讀書副總裁肖劍則從自身打造自媒體號的經歷出發,解讀在新國貨時代如何講好中國品牌故事。最後,觀唐文化董事陳懷遠論述了國貨與國產之間的區別,以及國潮是什麼。
領教工坊作為本次新國貨論壇的主辦方,是專門面向國內民營企業一把手的私人董事會組織,成立於2011年,以「成就美好企業」為使命,致力於成為中國價值創造型民營企業家終身學習與突破成長的首選社區。領教工坊的私董會和特訓營陪伴企業家解決企業成長中的困惑,協助企業家組建完善的高管團隊。
「新國貨:文化IP賦能中國品牌」企業家論壇由領教工坊和故宮觀唐聯合舉辦,這次強強聯手的合作,帶來一場文化賦能品牌的盛會,一場百家新國貨品牌相互取經的盛會,一場新國貨集體發聲、出圈的盛會,一場挖掘未來消費機會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