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
重修藥師佛①殿碑記
粵②自混沌初闢,三教③輔世,而佛於是乎立焉。夫佛者,覺也,覺一切種智④而使之悟也。維誕天竺,取號瞿曇⑤,破煩惱而眉若珠火,絕埃塧⑥而眼作青蓮,固至仁而至慈,亦無跡而無滅。佛乃萬世禪林之宗,生民之庥也乎。
故我亮池寺在兩邑,系鎮南陲古剎勝境,初名堆金寺,易為亮池寺。此特
聞之,父老傳之,高僧相習相沿,播芳名於千古。迄今因名核實,並無金跡,基且自建廟以來,罔有殘篆籀⑦可稽而證。竊意金池之名,毋乃附會其詞,以訛傳訛,未可知也。然而名不虛附,寔奚容誣。若謂悉屬謬悠之談,荒幻之說,詎古人之命名與易名,悉□而無謂乎!其言金何也?金者,世之珍也,國之寶也。光輝發越,謂非山之靈瑞所洩耶!其言池何也?池者,治也,水所聚也,魚之藪也。方塘鑑開,謂非山之精英所結耶!此理之可緣名而推,非事之確而有可據也。若夫寺之上有山焉,突兀崚嶒,憑空崛起,古樹蔥蘢而蔽目,喬木聳矗而撐天。洪河當襟而如帶,石龍在足而透爪。他若環列旁圍,松成鱗而足佐觀瞻; 風光掩映,槐庇陰而俱有物色。此所以有名山自有佳景,二者固相為表裡。抑豈獨騷人詞客,把酒臨賦,凡過其境者未有不停驂駐舫而流連於斯焉。
特是殿韋甚闊,連年補葺,惟有藥師佛殿殆將顛覆,危不可支。眾會首等竊念蒙佛賜祉,被佛陰護,安忍坐視隕越,而不思高閈閎、厚牆垣以酧神恩於萬一哉!爰於道光辛卯年,所有本社居民處士各量力助貲。建功伊始,凡土工、木工、石工、缶工、金工共耗錢五百有餘。夫而後壯廟貌之巍峨,竭黔黎之悃愊⑧。用是告成於神,夫功成而不銘諸石,豈第前無以彰,後無以鑑哉!恕神靈亦笑人寂寂矣,餘等何功,敢謂廁名其上,與此山同其不朽,愧滋甚矣,是為序。
廩生馮映祥撰書
道光十一年穀旦眾會首人等敬立
下面從五個方面對此碑文進行分析:
1、碑刻所體現的書法繪畫藝術價值
此碑刻石於清道光十一年(1831),高170cm,寬75cm,青石材質。除中間斜斷裂之外,基本保存完好。是兩當廩生(後為貢生)西坡村人馮映祥撰寫。碑文書法流暢,字體大氣飄逸、宏厚剛健,整篇行氣自然貫串,如一串串珍珠項鍊,神採飛揚,圓潤怡人。碑刻四周有寬2cm的規則條狀彎曲圖案,在條狀彎曲圖案外圍,有寬7cm的動植器物圖案,頂部中間是一大朵牡丹,寓意吉祥如意,牡丹兩邊是一組對稱圖案,最邊上是一隻燕子。兩邊從上往下相對依次為菊花、龍鳳(呈祥)、書劍、竹菊、兩隻相對的蝙蝠(「蝙蝠」寓意「遍福」,象徵幸福、如意或幸福延綿無邊)、兩隻相對的蝴蝶(蝴蝶是幸福、吉祥、美好的象徵)、梅蘭,最後是一對插花的花瓶。下邊圖案缺失。這些圖案刻工精美,足見石匠王文玉的刻功之深厚。
2、碑文對佛教教義的詮釋
碑記開頭點明,自從天地初闢,儒釋道三教就已出現,於是佛也就立於人世間。佛就是覺悟,最初誕生於印度,取名叫瞿曇,也就是喬達摩·悉達多。喬達摩·悉達多是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公元前486)的原名,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創建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妙法蓮華經》記載:「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馮映祥說佛能破除煩惱,最為善良仁慈,無生無滅,是萬世禪林至宗,天下蒼生的庇護神。
3、碑文中「亮池寺」體現古人的起名特點
亮池寺大殿對面有一座小山丘,人稱寺嘴,拔地而起,高聳突兀。上面喬木叢生、古樹參天。名山與美景互相映襯,凡過此地的行旅商客都會到亮池寺駐足。碑文交代了亮池寺的地理位置及其名稱的變化。亮池寺原名堆金寺,不知何時改名亮池寺,這是父老相傳、僧人習沿傳下來的,至今叫亮池寺。碑文作者馮映祥認為金池之名,說不定是把不相關聯的事物說成了「堆金寺」。古人對起名與改名很講究,金是世間的珍寶,說的是此地洩露出上天所顯示的祥瑞;池是聚集水的地方,是山中的精英集結的地方。這個說法是根據名字來推測,並非確鑿有據可查。如「兩當」之名,其來由在《兩當縣誌·考名》(乾隆版)中有多種說法,「《圖經》云:古老相傳,嘉陵江與朱沮水相會於縣界,故名兩當;又雲: 東京、西蜀至此各三十程,故名兩當:《舊唐書》雲: 當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又《郡邑志》雲: 大散、嘉陵地勢險隘相當,因名鳳州兩當縣,漢故道縣地,晉改兩當,取水名;《水經注》雲: 兩當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亮池寺同兩當之名一樣,也是經過改變,最終確定。
4、神奇的石龍
亮池寺最為神奇的是寺嘴背後的石龍。碑文裡說「石龍在足而透爪」,即是此龍。龍在石壁中若隱若現,龍頭清清楚楚地凸現在石壁上,龍身隱於石中,周圍幾隻龍爪清晰地凸顯出來,特別是龍身上部的龍爪,栩栩如生。整個龍宛若在雲中遨遊。亮池寺龍透石壁,絕非短時間所能形成,且石龍宛若真龍,真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劉禹錫在《陋室銘》裡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石龍出現在亮池寺,增添了亮池寺的神秘感、莊嚴感,更重要的是讓亮池寺真正副名山之實,
成為兩邑東南邊陲的名勝。據記載,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這裡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形堆塑」。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亮池寺的石龍和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的石龍相比,雖然是小龍見大龍,但作為神靈的化身,其影響力在本地仍然是無與倫比的。另外,許多典籍中都有關於龍的記載,如《辭源》裡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辭海》裡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左傳·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現在亮池寺管委會對石龍所在地進行了修整,石龍已成為亮池寺的一大盛景,也方便了人們的瞻仰參拜。
5、碑文反映出當地人對神佛的虔誠和當時的教育情況
亮池寺規模宏大,前文已經交代建築眾多,雖然經常修葺,但現在藥師佛殿仍將傾覆,危不可支。故而眾會首商議重修,以報答被神佛陰護之恩。於是在道光辛卯年(1831)本地百姓處士,捐資重修。從而使廟貌壯麗巍峨,也表達了眾百姓對佛的虔誠之意。把助貲修廟者的姓名刻於石上,永垂千古。
撰文人馮映祥時為兩當縣廩生,道光年間中貢生。他在西坡村有不少產業,有上百畝田產,在西坡橋子溝殿灘山有小煤窯一處。西坡馮氏,除馮映祥外,有明朝初年馮舉入貢,清乾隆年間有馮天霖,嘉慶年間馮天恩入貢,還有光緒年間馮邦俊(馮映祥之孫)入貢生。在兩當貢生中除韓氏一門外,算是入貢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