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介紹
兩當兵變
兩當兵變是1932年4月2日由習仲勳等人在甘肅省兩當縣組織和發動的軍事暴動,是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領導下唯一在西北地區發生的一次武裝兵變。1929年到1930年秋,中共陝西省委先後秘密派遣李特生、李秉榮、習仲勳三人到楊虎城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三旅二團一營開展兵運工作,該部駐防地是陝西鳳縣、甘肅兩當縣、徽縣。
1932年4月2日,習仲勳、劉林圃、李特生、呂劍人、許天潔等人趁部隊換防時,在兩當組織和發動了「兩當兵變」,共200餘人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許天潔任支隊長,習仲勳任隊委書記。後支隊在永壽嶽御寺被土匪王結子包圍並打散。
2 前期準備
2.1 起因
兩當兵變
1930年初,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各地中共黨組織派出黨員秘密去十七路軍開展工作。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條件成熟時,發動武裝起義,把部隊逐步改造為公開的紅軍武裝,以壯大革命力量。這年春天。中共陝西省委派習仲勳到長武縣楊虎城部的警備騎兵第三旅三團二營從事兵運工作,從此,習仲勳開始了他在陝甘地區革命鬥爭的生涯。警備騎兵第三旅是楊虎城收編的雜牌部隊,三團二營營長王德修曾是共青團員,與習仲勳是同學關係。進入該營後,習仲勳立即和共產黨員李秉榮、李特生三個人成立了黨小組,並在黨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兵運工作。
他們確立了「在發動士兵進行日常鬥爭、促進士兵革命化的基礎上,發展組織,團結士兵,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提出了反對打罵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時發餉、發鞋襪的要求;進而提出「反對軍閥戰爭、擁護紅軍」的口號,成立了「紅軍之友」社。他們還在該營積極發展黨員,擴建組織。隨後又成立營黨委,推選習仲勳擔任營委書記。通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發展了30多名共產黨員,全營從營到連、排、班都建立了支部,該營逐步被我地下黨所控制。
2.2 經過
1931年秋、冬,省委相繼派焦維熾、李傑夫巡視工作,力主該營舉行兵變,營黨委決定伺機而動。
第二年春天,習仲勳組織召開營黨委擴大會議,傳達省委指示,決定舉行兵變,同時研究了兵變的具體事宜。
4月2日,習仲勳、呂劍人、李特生、許天潔等利用部隊換防之機,率領全營200多人在甘肅兩當舉行起義。起義後,這支隊伍被改編為陝甘工農遊擊隊第五支隊,習仲勳任隊委書記。隨後,部隊離開兩當向北進發,沿途進行了五六次戰鬥.行軍千餘裡。正當部隊準備向劉志丹率領的部隊靠攏、攻打永壽縣城時,不料與當地大土匪王結子遭遇。經過激戰,終因寡不敵眾,兵變失敗。
3 歷史意義
兩當兵變雖然失敗了,但無論如何,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但鼓舞了紅軍的士氣,而且更重要的是極大地震懾了國民黨政府。同時,這種深入虎穴開展秘密工作,堅決走武裝鬥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為中共在國民黨內部開展武裝鬥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兩當兵變
「兩當兵變」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的革命暴動,其目的是為了壯大陝北紅軍的力量,開展同國民黨政府的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首先,「兩當兵變」在分化國民黨統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勢力,擴大紅色區域,策應劉志丹開闢陝北蘇區的鬥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影響。「兩當兵變」成功的將國民黨軍隊中三個連200多名士兵改編成革命武裝,是一個很大的勝利。「兩當兵變」震驚了陝甘國民黨當局,他們調兵遣將,圍追堵截,妄圖一舉消滅剛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
同時,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陝北的鬥爭。起義部隊在習仲勳、許天潔、呂劍人、左文輝等人的指揮下,轉戰陝甘地區,牽制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減輕了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壓力,為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開闢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次,「兩當兵變」為中共建設人民軍隊,改造舊軍隊,創建和擴大革命武裝,提供了豐富經驗。最後,「兩當兵變」為隴南乃至甘肅地下黨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兩當兵變」喚醒了隴南人民,鼓舞了革命鬥志,播下了紅色的火種,使貧苦人民認識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為什麼要革命和怎樣革命。「兩當兵變」也鍛鍊和培養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幹。
4 紀念意義
4.1 兵變遺址
兩當兵變遺址1980年1月,兵變舊址被兩當縣革命委員會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縣委、縣政府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兩當縣的努力,兵變舊址分別於2004年、2006年被確立為市、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以後,兩當縣結合城市建設實際,又在市政廣場廣香苑(城市公園)分別修建了兩當兵變紀念碑和紀念牆,進一步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2007年11月,該縣縣委成立了兩當兵變暨紅軍長徵在兩當黨史資料編纂辦公室,進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黨史資料,徵集珍貴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並組織編纂《紅色兩當》一書。
4.2 兩當兵變紀念館
2008年,經過甘肅省人代會提案,兵變紀念館獲準修建,兩當縣多方籌資400多萬元,兩當兵變紀念館得以建成,建築面積達3000平方米。2009年5月,中宣部公布兩當兵變舊址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兩當縣被中宣部等4部委列為第二期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縣。
5 相關新聞
習遠平:「兩當兵變」是具有重要影響的軍事鬥爭行動
兩當兵變體現了革命前輩捨生忘死的鬥爭精神。我的父親習仲勳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勇敢地投入了陝西渭北地區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他12歲入團,14歲在獄中入黨,因年紀小投身革命,被當地群眾稱為「都村三傑」之一。1930年2月,年僅16歲的他,不顧失去父母雙親的巨大悲痛,冒著深入敵營的巨大危險,受黨組織委派,到陝西長武縣國民黨部隊做兵運工作。他機警幹練,講究策略,同先期進入這支部隊的其他幾名共產黨員秘密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後擔任營黨委書記,肩負起了領導兵運工作的主要責任。1932年4月2日,乘部隊在陝甘兩地換防之機,在陝西省委特派員劉林圃的協助下,營黨委果斷決策,在甘肅兩當縣發動武裝兵變,並將兵變後的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他任隊委書記。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千裡轉戰,計劃與劉志丹部會合。但在東進途中,遭敵重重圍堵,多次激戰,損失嚴重,終因寡不敵眾被打散。此後的幾十年當中,父親不止一次地談到兩當兵變,他說:「兩當兵暴是一次具有重要政治、軍事意義的革命暴動。之前,我們進行了一段比較完整的兵運工作,其方針是比較正確的。」兩當兵變雖然最終遭受挫折,但其意義深遠。
兩當兵變喚起了隴原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政治覺醒。兩當兵變是中國共產黨在駐甘肅國民黨部隊中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發動的一次軍事鬥爭行動。以此為起點,在1932年4月至1933年4月的一年時間裡,甘肅境內先後發生了靖遠、西華池等十多次武裝起義,燃起了隴原大地的革命風暴。這些兵變部隊有的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支隊」,有的改編為「人民革命軍」,有的改編為「西北抗日義勇軍」等,為創建和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集結革命力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當兵變積累了陝甘軍民進行武裝鬥爭的寶貴經驗。正是通過兩當兵變等鬥爭實踐,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同志認識到,要奪取武裝鬥爭的勝利必須走井岡山的道路,把軍事運動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建立工農武裝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兩當兵變也是我父親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端。以這次事件為標誌,他由一位黨員積極分子成長為一名黨的基層組織領導人和軍事指揮者。在此後的革命道路中,父親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與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創建和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並在南梁的荔園堡當選為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武裝鬥爭中排除各種幹擾,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路子,實行「狡兔三窟」的戰術,三大遊擊區相互依託,形成了機動靈活的遊擊戰略和守退兼備的生存發展方式;在根據地建設上,堅持從地情民情軍情出發,注重把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同統一戰線工作、群眾工作相結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建黨、興政、強軍、安民的有效策略;在政權建設上實行「十大政策」,妥善協調黨群、軍政、軍民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而保證了這一紅色根據地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保存了下來,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徵提供了落腳點,為中國革命戰略重心由南方轉向西北創造了條件。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又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協同彭德懷、賀龍同志指揮了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陝甘寧邊區的戰役,轉戰西北戰場,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小編微信號:myhooky
小編公眾號:huishenghuodingyue
(本內容為慧生活為您從網絡精心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