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當兵變

2021-02-21 兩當縣香天下火鍋


1 基本介紹

 兩當兵變

  

兩當兵變是1932年4月2日由習仲勳等人在甘肅省兩當縣組織和發動的軍事暴動,是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共領導下唯一在西北地區發生的一次武裝兵變。1929年到1930年秋,中共陝西省委先後秘密派遣李特生、李秉榮、習仲勳三人到楊虎城第十七路軍警備第三旅二團一營開展兵運工作,該部駐防地是陝西鳳縣、甘肅兩當縣、徽縣。

1932年4月2日,習仲勳、劉林圃、李特生、呂劍人、許天潔等人趁部隊換防時,在兩當組織和發動了「兩當兵變」,共200餘人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許天潔任支隊長,習仲勳任隊委書記。後支隊在永壽嶽御寺被土匪王結子包圍並打散。

2 前期準備

2.1 起因

兩當兵變

1930年初,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各地中共黨組織派出黨員秘密去十七路軍開展工作。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在條件成熟時,發動武裝起義,把部隊逐步改造為公開的紅軍武裝,以壯大革命力量。這年春天。中共陝西省委派習仲勳到長武縣楊虎城部的警備騎兵第三旅三團二營從事兵運工作,從此,習仲勳開始了他在陝甘地區革命鬥爭的生涯。警備騎兵第三旅是楊虎城收編的雜牌部隊,三團二營營長王德修曾是共青團員,與習仲勳是同學關係。進入該營後,習仲勳立即和共產黨員李秉榮、李特生三個人成立了黨小組,並在黨小組的領導下開展兵運工作。

  他們確立了「在發動士兵進行日常鬥爭、促進士兵革命化的基礎上,發展組織,團結士兵,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工作方針:提出了反對打罵士兵,改善士兵生活,按時發餉、發鞋襪的要求;進而提出「反對軍閥戰爭、擁護紅軍」的口號,成立了「紅軍之友」社。他們還在該營積極發展黨員,擴建組織。隨後又成立營黨委,推選習仲勳擔任營委書記。通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發展了30多名共產黨員,全營從營到連、排、班都建立了支部,該營逐步被我地下黨所控制。

2.2 經過

1931年秋、冬,省委相繼派焦維熾、李傑夫巡視工作,力主該營舉行兵變,營黨委決定伺機而動。

  第二年春天,習仲勳組織召開營黨委擴大會議,傳達省委指示,決定舉行兵變,同時研究了兵變的具體事宜。

4月2日,習仲勳、呂劍人、李特生、許天潔等利用部隊換防之機,率領全營200多人在甘肅兩當舉行起義。起義後,這支隊伍被改編為陝甘工農遊擊隊第五支隊,習仲勳任隊委書記。隨後,部隊離開兩當向北進發,沿途進行了五六次戰鬥.行軍千餘裡。正當部隊準備向劉志丹率領的部隊靠攏、攻打永壽縣城時,不料與當地大土匪王結子遭遇。經過激戰,終因寡不敵眾,兵變失敗。

3 歷史意義

  兩當兵變雖然失敗了,但無論如何,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但鼓舞了紅軍的士氣,而且更重要的是極大地震懾了國民黨政府。同時,這種深入虎穴開展秘密工作,堅決走武裝鬥爭道路的探索和實踐,為中共在國民黨內部開展武裝鬥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兩當兵變

「兩當兵變」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的革命暴動,其目的是為了壯大陝北紅軍的力量,開展同國民黨政府的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首先,「兩當兵變」在分化國民黨統治力量、鼓舞中共革命勢力,擴大紅色區域,策應劉志丹開闢陝北蘇區的鬥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影響。「兩當兵變」成功的將國民黨軍隊中三個連200多名士兵改編成革命武裝,是一個很大的勝利。「兩當兵變」震驚了陝甘國民黨當局,他們調兵遣將,圍追堵截,妄圖一舉消滅剛誕生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

  同時,打亂了國民黨軍隊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陝北的鬥爭。起義部隊在習仲勳、許天潔、呂劍人、左文輝等人的指揮下,轉戰陝甘地區,牽制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減輕了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壓力,為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開闢和發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次,「兩當兵變」為中共建設人民軍隊,改造舊軍隊,創建和擴大革命武裝,提供了豐富經驗。最後,「兩當兵變」為隴南乃至甘肅地下黨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兩當兵變」喚醒了隴南人民,鼓舞了革命鬥志,播下了紅色的火種,使貧苦人民認識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為什麼要革命和怎樣革命。「兩當兵變」也鍛鍊和培養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幹。

4 紀念意義

4.1 兵變遺址

  兩當兵變遺址1980年1月,兵變舊址被兩當縣革命委員會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又被縣委、縣政府列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兩當縣的努力,兵變舊址分別於2004年、2006年被確立為市、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以後,兩當縣結合城市建設實際,又在市政廣場廣香苑(城市公園)分別修建了兩當兵變紀念碑和紀念牆,進一步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2007年11月,該縣縣委成立了兩當兵變暨紅軍長徵在兩當黨史資料編纂辦公室,進一步挖掘研究和整理黨史資料,徵集珍貴革命文物保護單位20多處,並組織編纂《紅色兩當》一書。

4.2 兩當兵變紀念館

2008年,經過甘肅省人代會提案,兵變紀念館獲準修建,兩當縣多方籌資400多萬元,兩當兵變紀念館得以建成,建築面積達3000平方米。2009年5月,中宣部公布兩當兵變舊址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兩當縣被中宣部等4部委列為第二期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縣。

5 相關新聞

  習遠平:「兩當兵變」是具有重要影響的軍事鬥爭行動

  兩當兵變體現了革命前輩捨生忘死的鬥爭精神。我的父親習仲勳從學生時代開始,就勇敢地投入了陝西渭北地區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他12歲入團,14歲在獄中入黨,因年紀小投身革命,被當地群眾稱為「都村三傑」之一。1930年2月,年僅16歲的他,不顧失去父母雙親的巨大悲痛,冒著深入敵營的巨大危險,受黨組織委派,到陝西長武縣國民黨部隊做兵運工作。他機警幹練,講究策略,同先期進入這支部隊的其他幾名共產黨員秘密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後擔任營黨委書記,肩負起了領導兵運工作的主要責任。1932年4月2日,乘部隊在陝甘兩地換防之機,在陝西省委特派員劉林圃的協助下,營黨委果斷決策,在甘肅兩當縣發動武裝兵變,並將兵變後的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他任隊委書記。陝甘遊擊隊第五支隊千裡轉戰,計劃與劉志丹部會合。但在東進途中,遭敵重重圍堵,多次激戰,損失嚴重,終因寡不敵眾被打散。此後的幾十年當中,父親不止一次地談到兩當兵變,他說:「兩當兵暴是一次具有重要政治、軍事意義的革命暴動。之前,我們進行了一段比較完整的兵運工作,其方針是比較正確的。」兩當兵變雖然最終遭受挫折,但其意義深遠。

  兩當兵變喚起了隴原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的政治覺醒。兩當兵變是中國共產黨在駐甘肅國民黨部隊中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發動的一次軍事鬥爭行動。以此為起點,在1932年4月至1933年4月的一年時間裡,甘肅境內先後發生了靖遠、西華池等十多次武裝起義,燃起了隴原大地的革命風暴。這些兵變部隊有的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支隊」,有的改編為「人民革命軍」,有的改編為「西北抗日義勇軍」等,為創建和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集結革命力量做出了巨大貢獻。

  兩當兵變積累了陝甘軍民進行武裝鬥爭的寶貴經驗。正是通過兩當兵變等鬥爭實踐,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同志認識到,要奪取武裝鬥爭的勝利必須走井岡山的道路,把軍事運動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建立工農武裝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兩當兵變也是我父親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端。以這次事件為標誌,他由一位黨員積極分子成長為一名黨的基層組織領導人和軍事指揮者。在此後的革命道路中,父親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與劉志丹、謝子長一起創建和發展陝甘邊革命根據地,並在南梁的荔園堡當選為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武裝鬥爭中排除各種幹擾,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路子,實行「狡兔三窟」的戰術,三大遊擊區相互依託,形成了機動靈活的遊擊戰略和守退兼備的生存發展方式;在根據地建設上,堅持從地情民情軍情出發,注重把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同統一戰線工作、群眾工作相結合,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建黨、興政、強軍、安民的有效策略;在政權建設上實行「十大政策」,妥善協調黨群、軍政、軍民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從而保證了這一紅色根據地在複雜的鬥爭環境中保存了下來,為黨中央和各路紅軍長徵提供了落腳點,為中國革命戰略重心由南方轉向西北創造了條件。抗日戰爭勝利後,父親又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協同彭德懷、賀龍同志指揮了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陝甘寧邊區的戰役,轉戰西北戰場,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小編微信號:myhooky

小編公眾號:huishenghuodingyue

(本內容為慧生活為您從網絡精心搜集整理)

相關焦點

  • 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習遠平參觀甘肅兩當兵變舊址紀念館
    謝子長之子謝紹明,劉志丹妹夫張瑞文等兩當兵變和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領導人親屬代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史專家學者和論文作者代表一同參會。兩當兵變紀念館廣場雕像也於同日揭幕。包括習遠平在內的與會代參觀兩當兵變舊址和紀念館,並敬獻花籃,向革命先輩表達深切的緬懷之情。
  • 三秦大地上的紅色印記丨「兩當兵變」策源地鳳州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按照中共八七會議的精神,中共陝西省委號召共產黨員到農村中去、到軍隊中去,開展兵運工作,策動國民黨軍隊兵變,掌握武裝力量,組建革命軍隊,創建革命根據地……」鳳縣檔案局原局長、鳳縣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文尤才一一指著展廳內翔實的文物史料,將「兩當兵變」的始末娓娓道來。
  • 「紅色兩當 隴上江南」風光無限好-兩當縣 三峽 高清組 紅色文化...
    原標題:「紅色兩當隴上江南」四月風光無限好全縣生態環境良好,風光旖旎,森林覆蓋率高達74%,林木綠化率83%,空氣溼度70%,境內有「兩當兵變紅色文化景區」和「雲屏三峽景區」兩大國家4A級景區及靈官峽白皮松和張家黑河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國家園林縣城、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稱號,2015年又榮登首屆中國候鳥旅居縣口碑榜「森林樂活十佳縣」,並上榜「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榜」第六位,榮獲「甘肅省休閒農業示範縣
  • 兩當寒潮來襲,讓熱氣騰騰的暖鍋,來拯救瑟瑟發抖的你!!!
    進入冬季,兩當寒意逐漸襲來。近日,寒意漸濃,出門時您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感受著寒風刺骨呢?
  • 隴南兩當--財經--人民網
    兩當縣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張果老「登真洞」、《王羲之家譜》、「兩當兵變」遺址等珍貴人文資源;更有「琵琶秋水」、「天門鎖雲」、「望月」等八大景觀和靈官峽省級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張家黑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雲屏三峽自然風景區,風景秀麗,景色怡人。 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葵花、瓜果、蔬菜為主;經濟林果主要以核桃、板慄、蘋果為主。
  • 【兩當文史】張輝:兩當亮池寺現存碑文淺析
    是兩當廩生(後為貢生)西坡村人馮映祥撰寫。碑文書法流暢,字體大氣飄逸、宏厚剛健,整篇行氣自然貫串,如一串串珍珠項鍊,神採飛揚,圓潤怡人。碑刻四周有寬2cm的規則條狀彎曲圖案,在條狀彎曲圖案外圍,有寬7cm的動植器物圖案,頂部中間是一大朵牡丹,寓意吉祥如意,牡丹兩邊是一組對稱圖案,最邊上是一隻燕子。
  • 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兩當經驗」
    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兩當經驗」——兩當縣「民事直說」提升鄉村治理體系創新能力兩當縣推行「民事直說」以來,共說事2676件,已辦結1850件,正在辦理826件。「民事直說」已成為建設平安幸福新兩當的重要載體和黨建名片。兩當縣人民法院幹警在楊店鎮土峰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展訴前調解工作(4月23日拍攝)。
  • 兩當:記憶中的味道「臘」麼香
    &nbsp&nbsp&nbsp&nbsp每年一到臘月兩當的人們就開始籌備著燻臘肉了,當你抬眼望去看到家家戶戶都掛著豐碩紅潤的臘肉時,你就會知道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如果說美食治癒傷痛,那故鄉的味道治癒的便是鄉愁,而家鄉的臘肉治癒的就是濃濃的思念吧。
  • 高平陵兵變
    >  高平陵兵變是影響三國歷史的重大事件,這場兵變的結果是曹魏江山易主,司馬家族完全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也是一場奠定了三國歸晉基礎的兵變。曹孫劉三家的江山都是用槍桿子打下來的,因此在那時兵變已經變的越來越陌生了。雖然在三國前期,有過王允等人策劃兵變成功的除掉了董卓的先例,但是之後董承伏完等企圖複製王允模式都告失敗。  兵變在後漢王朝的的最後歲月裡,是宦官打倒外戚或者是外戚消滅宦官的法寶,屢試不爽。
  • 「皇軍」打「皇軍」:日本二二六兵變
    上回說到,兵變首腦磯部大尉自認為行動得到高層支持,決定發動兵變。因為三月份第一師團就要開拔千萬滿洲,兵變必須在二月進行。於是兵變組織者就將「崛起」的日期定在了2月26日。1936年2月26日凌晨,9名政變核心軍官率領上千名士兵,從武器庫裡奪取了槍枝彈藥,踩著前一天下的大雪,離開營地發動了兵變。大家記好了昂,皇道派兵變的目的是奪權,然後抬著天皇打遍全世界。那麼他們的手段是什麼呢?是「殺掉天皇身邊的壞人」。誰是壞人?誰不跟他們一頭兒而且有權,誰就是壞人。
  • 明神宗當政時期,出現過哪些兵變?
    這些經常發生的反封建鬥爭,主要有四類:各地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和兵變、土兵和低級軍官發動的其他兵變、各地一般勞動群眾發動的起義、秘密宗教組織發動的起義。其規模和影響較大者有如下十幾次:東安兵變。萬曆十一年(1583年)春,參將陳璘於廣東羅定州東安縣役營兵三百人建關王廟、長春寺。除服役外,又讓營兵「出金錢二百兩」,營兵甚為不快。此外,陳璘還動輒對營兵用刑。
  • 揭秘:日本二二六兵變事件
    1936年,日本皇都東京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兵變事件,也由此引發了法西斯勢力在日本國內的大肆擴張。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具體講講日本二二六兵變事件。二二六兵變又被稱為帝都不祥事件,是1936年2月26日發生在日本國內的一次失敗政變。這場政變雖然是失敗的,但其幾乎影響了整個日本的近代史發展。透過史料可以發現,這次的兵變並非是偶然的,其中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可以說這場兵變將整個日本政壇打得稀爛,也讓日本政局得到了重新洗牌。
  • 趙匡胤稱帝:陳橋兵變前傳
    儘管宋代的史學家對於「陳橋兵變」隱晦莫深,因為或許在他們看來,一手提拔趙匡胤的後周世宗柴榮僅僅病死半年,趙匡胤就迫不及待兵變奪權,欺負柴宗訓和符太后等孤兒寡母,於情於理實在太不光彩,所以,如何變著法兒為趙匡胤粉飾一下,自然是宋代史學家們的重大政治任務。 然而,總有那麼丁點信息,隱晦傳達著與「權威版本」迥異的神秘信息。
  • 滑縣:滑州兵變的歷史
    陳橋驛兵變,宋太祖登基,人知者多。而滑州兵變,周太祖廢帝自立,則知者少。在滑州兵變中周太祖黃旗加身,被擁立為萬歲的始發地,就是現在的滑縣萬古鎮妹村,則更鮮為人知。
  • 陳橋兵變,後周孤忠,可嘆可惋
    陳橋兵變裡的後周的最後一個忠臣。顯德七年(約公元960年)正月,此時正是後周周恭帝即位的第一個春節,可這時的京城裡卻是愁雲慘澹,人們的臉上寫滿了不安。原來是他們都聽說了原本領著大軍抵抗契丹入侵的趙匡胤卻在陳橋驛反了。趙匡胤才離開京城幾天就黃袍加身了並且他正帶著大軍回開封。
  • 大唐兵變馬嵬驛
    兵變!準確地說,這是一場禁軍的譁變!距今1200多年前的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農曆),午後,「刀槍劍戟嚴相逼」下的楊玉環梨花帶雨,千般無奈萬般愁怨地走向驛外佛堂。此驛名為馬嵬驛,此地名為馬嵬坡,史稱此變為「馬嵬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