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唐詩三百首》中杜甫作品最多,但為什麼杜詩在唐朝並不受推崇?
誰說杜甫的詩在唐時不受推崇?
我們先不管後人編撰的《唐詩三百首》,就說唐朝,杜甫的名聲在中唐之時已經隱隱有超越李白的勢頭。
現在普遍認為杜甫在世的時候,因為年齡的緣故(比李白小十幾歲),盛唐第一輪詩歌創作大爆發時期,他雖然趕上了,但是名聲被掩蓋——因為同一時期的大拿太多了。李白、王維、王昌齡、王之渙等等等等,而杜甫所長的格律精研在當時還只是一個新興門派,雖然代表了古詩的一個方向,卻遠遠沒達到一統江湖的境地。
這個工作是杜甫一手促成的,是他終結了盛唐、初唐詩歌創作方向的大辯論——但這是對後人而言,他的工作對後人詩歌創作有標杆的意義。從無到有的方向和規則,在混亂的,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是沒有誰能真正看清楚的,即便是李白,也看不清楚。
杜甫本人,也只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路在前行,未曾想到走出一條一統格律詩壇,成為「詩聖」的路來。
杜甫的名聲趕超李白,要感謝一個人。
那就是著名渣男詩人元稹。
我們前面說杜甫詩的時候講過,杜甫死在回鄉的小船上。因為貧困潦倒,無法歸葬,停靈在附近寺廟。杜甫死於770年,一直到四十三年之後,也就是813年,他的孫子才想辦法募了一筆款子,扶靈回鄉。
在經過元稹所在的地方時,拿了杜甫的詩集求見。元稹當時是文化大拿,一見之下驚為天人,不但給了筆錢善後,還親自為杜甫寫了墓志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
這篇墓志銘肯定了杜甫現實主義詩風的歷史作用,一反盛唐以來冷落杜甫、忽視杜詩的社會潮流,第一個對杜甫及其現實主義傳統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評價。
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因為元稹的文化大拿身份,帶動了整個文化界的潮流導向。正是他這篇墓志銘奠定了杜甫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詩聖」地位。
中唐佛道亂鬥,儒學開始復興,而杜甫的人品、文字堪稱儒學典範,也因此藉助儒學思潮興起。他作品中憂國憂民,死而後己的精神影響了絕大多數後世儒家文人。
元稹的墓志銘中抑李揚杜雖然屬於一家之言,但杜甫在中晚唐以及後來的朝代中藉助儒家精神名聲日隆並走上成聖之路,與李白並駕齊驅,元稹的文字加成是顯而易見的。
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和李白是不相伯仲的,進入宋儒大興之後,其地位就有超越李白的勢頭。
所以說杜詩在唐朝不受推崇是不正確的。那麼說杜甫生前沒名氣,身後才被發掘,宋朝才大興又是否正確呢?
其實也不對。即使在世之時,杜甫的詩名已經不小了,只是無法與當時如日中天的李白、王維等人抗衡。
《舊唐書》有記載說唐肅宗看了杜甫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那首,潸然淚下。
當時已經有了「李杜」齊名的傳說了。
元稹、韓愈、皮日休等詩人都對杜甫非常推崇,韓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就說明倆人在中唐時期已經被視為大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