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進攻法國,為什麼先要拿下丹麥和挪威?一戰投降教訓很重要

2020-12-14 騰訊網

1940年2月,進攻波蘭的德軍主力已移師西線好幾個月了,進攻法國的命令卻遲遲不下,不是部隊沒有做好準備,而是沒有一個「速戰速決」的進攻計劃。在德國元首例行召見新上任的軍長時,遇到曼施坦因,才知道還有一份更好的作戰計劃。

這就是「曼施坦因計劃」。陸軍參謀部的「黃色計劃」出臺後,曼施坦因還只是A集團軍群的參謀長,他對這個方案非常不滿,並將其全部推翻,設計了更加精妙的進攻計劃。然而,當他信心滿滿地提交到參謀部時,卻遭到了退回。

原因也很簡單,「黃色計劃」是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擬定的,居然被一個小小的參謀長徹底推翻,另起爐灶,不僅有冒犯上級之嫌,而且讓兩位高官顏面掃地。曼施坦因心有不甘,先後6次提交均遭退回,一氣之下要求面呈元首。

這種越級行為可是犯了「大忌」, 總參謀長哈爾德一面斥責其「以下犯上」的行為,一面扣下他的計劃,並將其調往一個新組建的軍去當軍長。這種「明升暗降」的做法,曼施坦因十分清楚自己遭到了排斥,無奈地準備去新的工作崗位。

巧合的是,在德軍有個傳統,新提拔的軍職軍官,上任前要與德國元首進行一次任前談話。這讓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當他和盤託出自己的計劃時,立刻引起了元首的共鳴,甚至可以說兩人心有靈犀、一拍即合,想到一起去了。

隨後,德國元首嚴令陸軍總參謀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組織實施。內容是,將德軍136個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先由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和荷蘭,以此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該地區;同時,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牽製法軍。

待英、法聯軍主力進入比利時後,強大的A集團軍群突破阿登山區,直衝英吉利海峽,與B集團軍群一道對英、法聯軍主力,形成包圍並「聚而殲之」,法國也就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這個計劃堪稱完美,既突然又高效,關鍵是能速決。

但德國元首卻在進攻法國前,進攻丹麥和挪威,這是為什麼?

「曼施坦因計劃」,作為一個成熟的進攻方案被確定了下來,德國元首十分滿意。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他要首先進攻中立的丹麥和挪威,更何況兩國民眾大都是德意志民族,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嗎?但在德國元首看來,很有必要。

一是,作為一戰的親臨者,他十分清楚英國採取所謂的「飢餓戰爭」,在海上對德國進行全面封鎖,致使德軍物資奇缺,不得不選擇投降。為了打破封鎖,必須為海軍尋找寬大的出海口,而挪威長達2萬公裡的海岸線,可以擁有理想的海軍基地。

二是,德國2/3的鐵礦石需要從瑞典進口,這是德軍繼續戰爭的根本。但到了冬天,波羅的海進入結冰期,鐵礦石只能從挪威的不凍港納爾維克裝船,為了保證正常供應,挪威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同時,還能對英國構成威脅,一舉兩得。

更主要的是,丹麥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其橫在波羅的海通往北海最窄處,誰擁有丹麥,誰將獲得海上主動權。德國擁有丹麥,海軍可以直出北海,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而丹麥一旦落入英國手裡,德國將再次遭到與一戰同樣的結局。

儘管丹麥和挪威都是中立國,又同屬一個民族,但戰爭的不確定性,無法保證是否威脅到自身安全,與其等英國人來佔領,不如自己先下手,斷了英國人的念想。於是,4月9日德國向兩個國家發出了最後通牒,丹麥太弱小了,當即就屈服了。

挪威的實力也好不到哪裡去,只有輕微地抵抗,就退守到北方了,並請求英、法兩國援救。英國是最不希望出現這樣的局面,這將使海上封鎖變得困難,而法國也想藉機開闢新戰場,以此減輕自己的壓力。5天後,英、法聯軍登陸挪威。

雙方在遠離法國的挪威大戰了一場,與強大的德軍較量,結果是顯而易見的,毫無還手之力的英、法聯軍節節敗退,直到5月10日,德軍開始入侵比利時和荷蘭,法國受到嚴重威脅,這才草草撤離。不久,挪威投降。

儘管德國為了利益,對自己的同胞——挪威和丹麥下手,確實有些「不地道」,但誰又能保證他們會不會被英國人利用呢?還是那就話,「在國家利益面前,什麼都是浮雲」。也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戰爭沒有對錯,只有利益」。

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比法國更快戰敗的丹麥,面對德國的進攻,僅僅堅持了不到五小時
    但如果說哪個國家抵抗最不積極,投降的速度最快,那麼答案就只有丹麥這麼一個國家。整個抵抗時間前後加起來,滿打滿算還不到五個小時左右,然後丹麥就向德國投降了。那麼德國究竟是如何入侵丹麥的呢?丹麥為什麼又這麼快投降呢?
  • 二戰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為什麼放過瑞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席捲北歐,丹麥和挪威都落入德國的口袋,芬蘭也算是德國的「半個盟友」。
  • 波蘭亡國7個月,德國為什麼遲遲不進攻法國?曼施坦因計劃6次遭拒
    實際上,由于波蘭的迅速瓦解,在入侵後的第7天,一部分德軍已經調往了西線,法軍沒有進攻的實力和機會。 從這點看,多少有些誤解了法國。不是誤解的是,德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攻法國。然而,德軍並沒有立刻採取行動,而是在波蘭滅亡後的7個月才發起進攻。同時,雙方的第一次交手不是在法國,而是在相距甚遠的挪威,這都是為什麼呢?
  • 二戰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為什麼最後卻放過了瑞典?
    除此之外,瑞典還把流亡到瑞典的挪威人和丹麥人武裝起來。 一旦開戰,德國即使能贏也得崩掉幾顆牙。幾百萬戰鬥意志極高、野外生存能力極強的瑞典軍隊如果依託複雜的地形和德國人打遊擊,德國人想想就頭疼。不是德國打不過瑞典,是打瑞典不划算。
  • 二戰投降最快國家:法國好歹撐住6周,最快的4小時就舉起白旗
    竟然在短短6周時間裡土崩瓦解了,法國向世界證明了什麼叫真正的投降。在法國戰役中,法國的投降無人能及,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法國投降之前,就攻佔了巴黎。第6名是希臘,抵抗了24天投降了。這場戰爭被稱為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步勝利。德國盟友義大利在德軍入侵蘇聯之際進攻希臘。
  • 丹麥——二戰最慫國家?德國進攻四個小時,他們投降了
    丹麥沒有想著與其他國家一道遏制德國,而是與德國籤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以為通過一紙條約的限制可以自保。但是,希特勒在籤約的第二年就反悔了。1940年4月9日,德國軍隊就大兵壓境,殺向丹麥。德國人之所以急不可耐要對丹麥動手,真不是丹麥有多重要,或者丹麥軍事實力強大,對德國造成了威脅,而是因為丹麥擋道了。
  • 德軍1940年為何一定要佔領丹麥和挪威?其實跟瑞典產品大有關係
    德軍佔領丹麥劇照只有看懂西北歐的地圖,才會理解德國一定要佔領丹麥和挪威的理由:首先是德國海軍的強烈要求,因為德國從來就沒有直接出入北海或者說北大西洋的入海口,在一戰時曾經被皇家海軍基本封堵在北海以內狠揍
  • 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如何在德國的攻勢下迅速落敗投降
    德國人自打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的拿下了波蘭等國,這些國家雖然不算弱小,但對比真正的歐美列強英法蘇等國來說還是不夠看的,所以這場閃擊法國的戰役就是德國戰略戰術體系的完善的最佳證明,讓我們看看德國是怎樣打的法國直接光榮投降的。
  • 二戰投降速度排名:丹麥第一名,4個小時就舉白旗
    一戰之後成立的國家聯盟,根本「關」不住日益膨脹的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的野心。在帝國主義矛盾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德國兵力強盛,野心勃勃,發動了「閃電戰」,不過36天,德國的第一個目標波蘭就覆滅了。當時的英法雖然是大國,但並未意識到德國的喪心病狂程度,沒有加以阻攔。
  • 二戰時德國佔領丹麥後,英國為什麼要佔領冰島?
    丹麥和冰島是難兄難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滅掉丹麥用了4個小時。冰島滅亡的時間要長一點,一天的時間。 不過,滅亡冰島的可不是德國,而是英國。 德國之所以要佔領丹麥,是因為丹麥扼守厄勒海峽的戰略重要性。
  • 二戰中,德軍以「閃電戰」用1個多月拿下波蘭,1天內迫使丹麥投降
    隨後英國和法國對納粹德國做出了48小時內撤離波蘭的警告,但德國沒有聽從英法兩國的警告,英法兩國在兩日後正式對德國宣戰,二戰也正式宣告開始。有意思的是,波蘭東面和蘇聯接壤,德軍侵入波蘭的最終戰略目標,是為了日後快速侵入蘇聯作準備的。就在9月17日德軍分南北兩路夾擊華沙的時候,蘇軍與虎謀皮,於9月17日趁機入侵波蘭東部,為波蘭的快速淪陷出了一份大力氣,也為日後德軍入侵蘇聯埋下了伏筆,當然這是後話先不提。
  • 沒人能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為何法國會在德軍進攻下不堪一擊?
    但在德國法西斯的進攻下,法國僅40多天就繳械投降,還不如蘇聯一座巴甫洛夫大樓堅持的時間長,實在是令人大跌眼鏡!那麼,為何實力如此強大的法國在德軍面前就如此的不堪一擊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1、尷尬的區位條件尷尬的區位,是法國一敗塗地的根本因素。
  • 擁有歐洲最強大陸軍的法國,為何短短六周內,就向德國投降?
    然而進入30年代以後,伴隨著狂人希特勒的崛起,乃至於法國建立的協約國體系遭到破壞,維持左右平衡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了。德國的威脅升高,也讓及戴高樂等法國右派將領願意團結在達拉第與雷諾兩任總理領導下,抵禦來自德軍的進攻。當然法國的團結禦侮,又是建立在法國遭到德國侵略時能不能得到英國的跨海支援之上。
  • 一戰失敗了,短短二十年,德國二戰為何那麼強?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
  • 德國選擇阿登山區進攻法國,如何保證突擊力量?51個師充當預備隊
    波蘭淪陷後,德國元首隨即命令進攻法國,但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參謀長約德爾並不認同,又無法阻止其政治野心,只得將一戰時期的「施裡芬計劃」略加修改,作為「黃色方案」呈報了上去。這個計劃,在德國元首看來並不完美。 德軍一面積極做著向法國進攻的準備,一面不斷地修改「黃色方案」,直到有一天,該方案洩密,最終導致德國元首放棄該方案。
  • 法國投降,德國為什麼要保留其五分之二的國土?斷了英國人的念想
    1940年6月21日,大勢已去的法國與德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談判地點還是貢比涅,還是那節專列車廂,為什麼呢?很簡單,1918年德國籤字投降的地方就是這裡,隨後就是《凡爾賽和約》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須在這裡發洩。
  • 二戰誰投降最快?法國還打了40天,最快的4小時就放棄抵抗
    一戰之後成立的國家聯盟,根本「關」不住日益膨脹的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侵略的野心。在帝國主義矛盾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德國兵力強盛,野心勃勃,發動了「閃電戰」,不過36天,德國的第一個目標波蘭就覆滅了。當時的英法雖然是大國,但並未意識到德國的喪心病狂程度,沒有加以阻攔。
  • 二戰德國多厲害?發動總攻時法國堅持22天,有個國家只抵抗4小時
    二戰期間,德國給世界各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當年的事至今仍讓人耿耿於懷。雖然德國最終以慘敗收場,但是不可否認,當初的德國確實非常強大。那麼,二戰的時候德國到底有多厲害呢?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德國發動總攻的時候,法國僅僅堅持22天,有個國家只抵抗了4小時。
  • 二戰德國投降時,德軍還有多少兵力?數一數至少還有200萬精銳
    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裡,德國絕對是當之無愧的核心。在這兩次死傷幾千萬人的浩劫中,德國都是戰爭的發動者,一戰中它和奧匈帝國聯盟,想重新瓜分殖民地世界;二戰中它組成德意日三國軸心,想用徵服和掠奪的方式建立霸權帝國。
  • 一戰時法國打不過德國,可為什麼二戰時法國仍然打不過?
    一戰時法軍是協約國的主力,法國本土也是西線的主戰場。不過法軍非常賣力氣,明明不可能打敗德國,仗著有一群幫手打贏了。 然而到了二戰的時候,法國仍然是德國的目標。可這一次法國幾乎連抵抗的勇氣都沒有了,自從德國攻破了馬奇諾防線後,法國是徹底失去了信心,一路潰退,最終只能投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