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診斷方面,經常會運用到一個概念,就是心與小腸互為表裡。
什麼是互為表裡呢?
標準的解釋是這樣的,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裡。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在人體裡面,五臟和六腑是互為表裡的,他們的能量,頻率,病氣,都可以直接進行傳遞的。
在《黃帝內經》中,關於表裡的關係有三大類,按照三陰三陽分: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太陽月少陰,互為表裡。
十二經絡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今天我們從古中醫的思路來系統理解心與小腸的關係。
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中,互為表裡的關係可以細分成六對:
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與胃相表裡,心與小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心包與三焦相表裡,肝與膽相表裡。
這些相表裡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比如肺與大腸的熱氣是互相傳遞的,能量也是互相傳遞的,在治療大便不通一類的病症的時候,往往會考慮加一些開肺葉宣肺的藥,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這就利用了肺與大腸相表裡的關係。
同時在治療肺系統疾病的時候,會考慮到脾的治療,這是因為肺與脾同屬太陰經的原理。
注意區別同經和互為表裡的兩種關係。
粗淺來說,互為表裡有如夫妻關係,同經關係則比如像兄弟關係一樣。
今天我們重點談互為表裡的關係,心與小腸互為表裡。
中醫講的表,一般講的是腑,而講裡的時候,一般指的是髒。
其實,互為表裡的概念是相對的,也可以反過來看待,以髒為表,則腑就是裡了。
心臟和小腸通常上被定義成火,有一種說法,小腸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心臟產生的熱,按照道理,熱應該是往上走的,好像熱氣球一樣,熱氣球往上升,而沒有冷氣球的說法。
熱本身的性是往上升的,那光有熱氣上升是不行的,人體的體溫就會過高,只會發熱了人就發高燒了而且體溫不斷的升高,腦袋首先就燒壞了,所以,製造了肺和小腸,心火克制肺金,消耗了熱能,肺系統收斂的熱氣通過小腸往下走。
人體中能量,熱能要往下收斂,如果氣不能很好的往下順,經常出現氣逆,就會導致病態的情況。
由於小腸消納了心臟的熱量,因此小腸的溫度,就變得非常的熱。原來熱的來源是來自心臟。
心臟的火往小腸下導,所以,正常人的心臟和小腸是一樣的速度、一樣的溫度、一樣的壓力,一樣的振動頻率,這是人體中奇妙的生理現象。
小腸因為有這個熱能,可以消化食物。小腸哪有那麼聰明,竟然會消化食物。
解剖學是不了解小腸真正的功能的,要放在活的身體裡面,才有這個機制,你把小腸切割出來,它就不會消化食物,一但失去心臟供應的熱能它就不會消化了,所以小腸被定義為火,那食物消化以後,會進入到大腸,大腸會把食物的水拿走。
大腸環繞著小腸,小腸是火,水在上面走,火在下面燒,大腸的水因為很熱而氣化。所以這個蒸氣才能透過腸壁上升,大腸與肺相表裡,水會再回到肺裡面,變成正常的津液,這就造成肺金的清涼,金行的特徵出來,大腸中食物殘渣就會給排出體外,這過程在二十四小時一定要完成,這是一個初淺的人體循環機制。
中醫中關於心臟的功能,關於生命的火,關於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在身體的生理循環機制中的工作,和西醫解剖學的生理理解不完全一樣,很多是不相同的。
從這個角度來了解五行的常識,以及身體中的生理機制,病理機制有較為全面的參考意義,更加全面理解身體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