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解心與小腸是表裡臟腑

2020-12-18 艾蓬軒大夫

在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中,小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們的腸壁只能吸收小分子物質,如胺基酸等。但是人體攝入的食物都是一些大分子的物質,這就需要蛋白酶、膽汁、胰液的分泌來對這些大分子物質進行消化,將其轉化為多肽類物質,再通過小腸壁吸收。

《類經·藏象類》曰:

「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主受盛化物,小腸接受貯盛由胃下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並對飲食物進行進一步消化,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即小腸壁能夠吸收的營養精微。既然人體內存在能進行消化吸收的營養精微物質,也就必然存在機體不能消化吸收的殘渣和多餘的水液,對於這些物質需要將其排出體外。也就是要經過腎、膀胱以及大腸的作用形成尿液和糞便,這就是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而如果消化吸收不良,就會出現腹脹、腸鳴、腹瀉或便溏。中醫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有這樣一種思路叫「利小便以實大便」。也就是說一個人出現了便溏的情況,人體中的水液從大腸而走,沒有歸入到膀胱,導致小便短少,大便溏稀,可通過增加小便的排量以減少大便中的水液來治療。

心與小腸是表裡臟腑

《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化生氣血精微,其代謝功能正常與否對血液成分產生直接影響。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敷布小腸,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病理上,心移熱小腸,出現心煩、口舌生瘡、糜爛等症狀。

《中藏經》: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若影響泌別清濁功能,常見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甚則尿血等症狀。

從解剖位置來看,心與小腸相距較遠,貌似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那麼密切。但是如果我們把心看作是體循環、肺循環以及冠脈循環三個路徑的話,那麼在體循環中腹主動脈的位置恰好位於小腸之下。所以小腸的功能就和腹主動脈的功能之間建立了聯繫。通過小腸去刺激腹主動脈,進而調整到心的功能、調節心的血流。

因此我們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海穴,氣海穴作為下丹田之一,可調節人體重要的心腎功能,而心腎肝的功能都和血流狀況相關。當我們針刺氣海穴時,針尖透過腹壁引起小腸蠕動,進而影響到腹主動脈的血流,可對人體的代謝、循環功能以及心功能進行調節。同時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刺激氣海穴能調節患者血壓。

從經脈角度解讀心與小腸的表裡關係

在經脈循行路線中,心手少陰之脈與小腸手太陽之脈在前臂共用了一塊肌肉——尺側腕屈肌。繼續往上,小腸手太陽之脈「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與肩胛骨以及肩胛部位的多塊肌肉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主治外周經筋病。而心手少陰之脈行於內,進入腋窩之中,與血脈關係較為密切。所以兩經一表一裡,一個在筋肉,一個在血脈;一個起保護作用,一個是調節血流狀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中醫診斷方面,經常會運用到一個概念,就是心與小腸互為表裡。什麼是互為表裡呢?標準的解釋是這樣的,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裡。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在人體裡面,五臟和六腑是互為表裡的,他們的能量,頻率,病氣,都可以直接進行傳遞的。
  • 中醫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什麼?(附語音)
    合在一起,六個二合在一起,比如我們知道足太陽和足少陰,太陽指的是膀胱經,足少陰指的是腎經,也就是腎與膀胱相表裡。你要是學過針灸學就非常明白了,腎與膀胱相表裡,所以說腎經的有很多病,在膀胱經上取穴。膀胱是屬於腑,屬陽,腎屬於陰,屬於髒,五臟和六腑,臟腑屬陰,六腑屬陽,這正好就是一陰一陽。 我們再往下看,足少陽和足厥陰為二合,足太陽與足少陰為一合,足少陽與足厥陰為二合。
  • 手太陽小腸經話養生,小腸功能失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十二經脈養生祛病詳解——手太陽小腸經中醫有「小腸主液」之說,這是因為小腸能「泌別清濁」,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所以,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到病除的液病殺手。
  • 「奇恆之腑」不是臟腑
    五臟亦有六髒者,謂腎有兩髒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故言髒有六也」, 此之六髒則是五臟加命門;《素問·五臟別論》云:「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對此,于鬯在《香草續校書·內經素問》中說:「上文言傳化之腑,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則止五腑。
  • 中醫臟腑辨證診治法,原來這麼深邃
    臟腑診療位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首位,其地位舉足輕重。要弄清楚中醫臟腑辨證診療法,首先要知道臟腑的概念。臟腑即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六腑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肌、二焦。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等。講養生不離臟腑,講病證虛、實、寒、熱不離臟腑,講經絡、針灸也不離臟腑。
  • 影像總結:小腸分組你記得嗎?正常小腸影像解剖
    來源:影像科的小圈子 作者:HHLee 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與迴腸,起自胃幽門,終於進入盲腸的回盲部。十二指腸形似C行,全長約25 cm,相當於本人十二根手指的指幅,因此而得名。
  • 小腸疝氣是怎麼引起的?
    小腸疝氣,一般是由於以下幾種原因所誘發: 一、先天性腹壁發育的缺損或薄弱,由於人先天性在發育過程中,造成腹壁的肌肉、筋膜等發育異常、缺失,
  • 「七情」與臟腑攸關靠譜嗎?
    在傳統中醫裡面認為人的情緒與臟腑功能有關;比如說:「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對應於五臟;七情太過則傷臟腑之氣;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驚恐傷腎,這種說法靠譜嗎?我們從能量變化的角度來分析,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的;「氣」是什麼?
  • 寫在日程表裡的詩
    日程表裡的事, 同樣是這種湧現的一部分。 當一個人, 找到一個可以永恆追求的, 渴盼成為的最重要的存在。
  • 中山六院成立國內首家小腸疾病診治中心
    信息時報訊 (記者 黃豔 通訊員 簡文楊 戴希安) 9月22日下午,中山六院小腸疾病診治中心正式成立。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家針對小腸疾病的診治中心。 小腸疾病誤診和漏診率高 據了解,小腸迂曲冗長,是消化道中最長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