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2020-12-14 阿壩如水蓮子

現在的家長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時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在他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

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

尤其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要學會謙讓,多麼好的教育素材,居然被遺忘了,難道孔融讓的梨子不香甜嗎?

這個故事很簡單,孔融4歲的時候,父親孔宙的朋友給他送來幾個酥梨嘗嘗鮮,孔融的媽媽把酥梨洗好,準備讓孔融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分著吃,當時剛剛四歲的孔融把最小的酥梨自己留下,其餘的他按照長幼之序,分給了其他幾個兄弟姐妹。

父親看到後很驚訝,問孔融為什麼把最小的留給自己,而把個頭更大、更甜美的酥梨讓給自己的兄弟姐妹,孔融回答說:哥哥姐姐年齡比他大,理應吃大個頭的酥梨,而弟弟妹妹們年齡比他小,他理應讓著他們。

大人們聽到後都認為日後孔融這孩子非池中之物,必成大器。

而孔融讓梨也成為我國謙恭禮讓的典範。可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後,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美國的一所在講授「孔融讓梨」的故事時,並沒有嚴格按照我們傳統文化的定義給學生講解,而是展開了開放性的討論,讓學生就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大部分美國學生並不認可孔融讓梨所表現的謙讓精神,而是認為孔融年僅4歲,就選擇放棄自己權利,把好東西留給別人是一種討好他人的行為,沒有四歲孩子應有的自我,失去了自我個性。

而美國人對孔融讓梨的不認可,反饋到國內後,很快引起大家贊同,尤其是八零後和九零後們。

也難怪,我們的八零後和九零後雖然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平時在家有什麼好吃的都讓著他們,但他們有表兄弟姐妹,還有堂兄弟姐妹啊。

還有左鄰右舍還有爸爸媽媽的朋友帶來的小朋友,於是,他們經常被父母逼著學習孔融。孔融還好,畢竟一家人吧,可是,別說八零後九零後的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了,雖然隔一層,但還算有血緣關係。

可是,爸爸媽媽的朋友的孩子算怎麼回事?還有鄰居家的孩子算怎麼回事?我憑什麼要讓他們。

可是,不行啊,人家一進來,爸爸媽媽立刻就嚷嚷,快,把你的東西給xx玩,或者給xx吃,人家難得來一趟,人家是客。你要懂事。

甚至孩子還沒有反應過來,家長已經做主讓自己的孩子當了孔融。有的直接動手將自己孩子手裡的玩具奪走,給小客人。

至於在幼兒園裡,老師不但對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還要他們學習孔融,對於不學習孔融的,不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的,老師要批評,甚至老師直接下手,乾脆沒收不願分享的孩子手裡的玩具。

強硬的,欺騙性地(比如說,你把玩具給客人玩,等會兒爸爸帶你買好吃的,下次媽媽給你買雪糕,結果永遠不會兌現)讓孩子學會分享,讓八零後九零後很鬱悶,也對孔融讓梨有些牴觸。

當然,當八零後和九零後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一樣,用孔融讓梨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發現他們的孩子學習孔融讓梨後,連梨子皮都沒有。

這更讓他們鬱悶,我讓自己的孩子學會分享,結果人家卻教育孩子當仁不讓啊。

而這個中國傳統故事在美國肯定水土不服啊,因為美國人崇尚個性,崇尚孩子的天真單純,而且覺得4歲孩子是不會主動讓梨子的。這肯定是作秀。

他們怎麼也不能理解中國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講究的是禮讓、恭敬謙讓、尊老愛幼。《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

旨在教化人們要懂得尊老愛幼,在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尊敬與自己父母同齡但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教育愛護自己的孩子時,也應該愛護與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其實,這個故事有許多空白,讓我們不能理解孔融讓梨。

比如,孔家的家庭氛圍如何,家教怎樣?尤其是他讓梨是出於真心還是勉強?還有,他的哥哥們對他讓梨的反應。是心安理得嗎?覺得孔融應該讓梨嗎?要知道,弟弟還小,孔融讓梨心甘情願,可是,哥哥們比他大,他都要讓弟弟,哥哥們就不應該讓他嗎?他才4歲啊。

但他卻是主動的,心甘情願讓的,因為他看到哥哥們不是讀書就是幫父母做事,很辛苦,或者看到哥哥們保護他,愛護他。

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精神在他們孔家形成良好家風,包括他的父母對鄰居的謙讓。

如果沒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麼,孔融讓梨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當孔融讓梨後,父親表揚了他,哥哥們也誇獎了他,然而,從那以後,家裡無論吃蘋果、桃子還是其他水果,包括點心,他只能拿最小的,一旦他不讓,哥哥們馬上就會指責他,你怎麼能這樣?你怎麼不懂事啊。

或者像網友說的,他不讓,狼牙棒伺候。

也就是有了第一次讓,你以後必須天天讓,事事讓,處處讓。久而久之,家裡最小的,最爛的水果就被他承包了。

於是,孔融從開心的主動讓梨到被動地,勉強地讓梨,結果長大後,自卑覺得不配吃大梨子了。

當然,還有這樣的情況,孔融讓梨,主動吃小的梨子,爸爸非常高興,連忙誇獎:「呀,我的融兒多麼懂事,多麼乖呀,才4歲就知道這些大道理,老爸獎勵你一個梨子。」

這就是吃小虧佔大便宜,孔融讓梨還多得一個,哪怕多得一片,也讓他覺得自己賺了,於是,下次繼續讓,他知道他不會吃虧。

孔融讓梨的關鍵在於能夠說出道理來,其實,有些孩子也是喜歡主動讓梨的,但卻說不出大道理,或者不願說出大道理,於是,讓梨後得不到好處。

當然,孔融讓梨被現在的讀者或者網友質疑的是,因為大家從史料上了解了長大後的孔融,簡直可以說幻滅啊。

孩童時代可以為哥哥讓梨的孔融,成年後對父母卻非常的不尊重。孔融對外大肆宣揚:「父母沒有什麼可親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不過是容器,孩子只不過是暫時寄存在那裡而已,孩子生出來了和容器就沒有關係了」。

日常生活中孔融對父母也非常的不孝順,經常對他們大呼小叫,甚至是謾罵。最終,處處與曹操作對的孔融,被冠以「不孝」的罪名,滿門抄斬。

當然,因此就說孔融讓梨是作秀也不對,其實,許多孩子很大方,懂得謙讓,他們的行為也是出於本能,他們並沒有覺得讓東西了自己就吃虧。

當然,如果教育或者環境影響不那麼良好的話,孩子也會學著作秀的,比如,一個孩子在他讓梨後,連梨子皮都吃不著,而這種情況不改變,他可能形成懦弱性格,不敢為自己爭取自己應該得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讓梨被過分渲染,或者拔高到道德層面,那麼他就不敢做真實的自己。長大後作出許多言不由衷的事情。

或者獲得過多獎勵,讓一個梨子結果收穫一堆梨子,他就可能學會投機取巧。

而今天的我們不必把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當作糟粕,扔進垃圾桶,但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正確引導,在平時生活中,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謙讓,但也要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不要為了面子讓孩子讓梨,而是引導。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一邊教育孩子融四歲能讓梨,而自己在生活中處處佔便宜,並且炫耀自己所佔的便宜,就連自己的弟兄姊妹夫妻之間都算計,給孩子不好的影響。

孔融讓的梨沒有變味,只是看怎麼吃。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砸缸救人經典故事為何都不再被學習和提倡?
    最近,筆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是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了,在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帶著疑問,我開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孔融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並沒有與哥哥比小,與弟弟比大,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的需求,說明他是一個懂得為別人著想的人。二、謙讓孔融不拿大梨,並不是因為他不想吃大梨,但是他能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把好的東西留給哥哥和弟弟,說明他是一個懂得謙讓的人。
  • 【北味書屋】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 孔融讓梨背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情,想要讓孩子優秀,你需要這樣做
    曾有人說做中國的小孩子是最幸福的,而中國的父母也是最疼愛孩子的。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小孩子跟自己的父母對著幹呢?甚至有許多的慘劇發生呢?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教育問題。世界上唯有做父母是不需要任何付出的,但是養育孩子卻是一件最難的事情,如果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去不斷地學習養育知識和了解孩子的話,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犯下或多或少的錯誤。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孔子的後人二十世孫,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是耳熟能詳都不為過。說的是孔融家有兄弟好幾個,有一天他媽媽拿了一盤子梨來讓他挑,結果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了其他的兄弟。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
  • 孔融讓梨於哥哥,哥哥這樣報答他……
    「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幾乎是家喻戶曉,小朋友們更是耳熟能詳。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孔融讓梨的時候雖然說「自己年齡小,按照規矩就該拿小的」,心裡想的卻不是這麼回事。他是該拿小的,是在搶不過比自己大的哥哥們的前提下拿的小個兒的梨,還得說是在哥哥讓著他的基礎上才能拿到最小個兒的梨,如果他的五位哥哥不懂事,或許,孔融連梨核都看不到。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孔融讓梨」是謙恭禮讓彰顯美德的故事,為何被西方人當成是作秀
    「孔融讓梨」的故事,恰恰就是孔融用實際行動傳播儒學精神的典型事件。這個故事一直躺在小學語文課本裡,教育了一代代人。父親吩咐孔融把酥梨分給兄弟姐妹們品嘗,孔融先是拿了一個個頭最小的梨留給自己,然後按照兄弟姐妹之間的長幼順序,把其餘梨分完。父親覺得詫異,詢問孔融為什麼要這樣做?孔融說:我年齡小,吃小梨是應當的,大梨分給哥哥姐姐吃才對。父親又問到:弟弟妹妹卻比你小,他們分到的梨為什麼卻比你的大?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為什麼最終被曹操滅三族?陸遊千年後給出答案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69,閱讀約2分鐘如果你看過《陸遊家訓》,就知道陸遊在家庭教育中最擔心的一點,就是孩子小時候千萬不能太聰明,否則很可能前途無量。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說的是神童孔融4歲時,父親的朋友來串門,帶來了一些梨。客人們同意讓孔融把梨分給大家。於是,孔融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把最大的留給了父母和哥哥。當父親問為什麼只留下最小的梨時,孔融回答說:「我是最小的,應該取最小的。」但誰也沒想到,孔融最終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 另類解讀孔融讓梨:不是謙讓而是屈服,有國家將其列為反面教材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則小故事流傳了千年,自古以來老師都會用這個故事來教育引導孩子們。這是在教育孩子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幼年時就應該知道這些道德常識,在《三字經》中也有「融四歲,能讓梨」,這便是在說文學家孔融。
  • 我就讓了個梨:孔融——比出名,我還沒輸過
    昨天我就著黃香因溫席而出名的話題聊了聊親子關係,這次我想聊一聊孔融。孔融是誰?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很是了不得,但他家喻戶曉的原因只是因為他讓了個梨。這麼簡單,比黃香溫席還要簡單,但名氣比黃香還要大。黃香溫席,至少還要用熱乎乎的身子鑽進冷冰冰的被窩裡去抖幾抖,可讓梨這件事基本上連個哆嗦都不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