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是一個非常有寓意的故事,紫凡讀了這個故事後,覺得孔融不僅聰明能幹,而且很懂得尊敬長輩,和哥哥姐姐團結友愛。爸爸要他分梨,他把最大的分給他人,而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四歲的孔融都知道這樣做,我們比他大多了,更加應該懂得講文明、禮貌。老師經常教我們要尊敬長輩,同學間要團結友愛,今後,我們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孔融的行為。
有人說,閱讀是最好的遊戲,繪本是最好的玩具。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尚不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書中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這就足以使他們能將閱讀視作遊戲一樣養成自覺為之的習慣。以下是我分享的一些閱讀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需要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無論做什麼事情,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興趣成功培養起來後,閱讀習慣的養成便指日可待。
其次,給孩子選擇適當的書籍,孩子的年齡段不同,性格不同,對書籍的需求都會不同。如果對繪本的選擇無從下手,建議先從獲獎作品中挑選。再就是多上網了解大家的反饋、推薦、書籍的簡介,以及噹噹等網站的兒童暢銷書排行榜。
再次,布置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相信在一個到處充斥著各種玩具和電子產品的環境裡,孩子很難主動想起去看書。儘可能將書籍擺放在孩子易見易拿的地方,條件允許的話,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書架,並依據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和喜好,不定期進行更換。
最後,營造書香氣濃厚的學習氛圍,父母的言傳身教好過耳提面命,每個好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和堅持不懈。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
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在「北」花園裡開啟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