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味書屋】傳統故事《孔融讓梨》

2021-03-05 嶽池縣北街幼兒園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裡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該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留給哥哥吃。

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是一個非常有寓意的故事,紫凡讀了這個故事後,覺得孔融不僅聰明能幹,而且很懂得尊敬長輩,和哥哥姐姐團結友愛。爸爸要他分梨,他把最大的分給他人,而把最小的留給自己。四歲的孔融都知道這樣做,我們比他大多了,更加應該懂得講文明、禮貌。老師經常教我們要尊敬長輩,同學間要團結友愛,今後,我們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孔融的行為。

      有人說,閱讀是最好的遊戲,繪本是最好的玩具。對於孩子們而言,他們尚不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書中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這就足以使他們能將閱讀視作遊戲一樣養成自覺為之的習慣。以下是我分享的一些閱讀經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首先需要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無論做什麼事情,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閱讀興趣成功培養起來後,閱讀習慣的養成便指日可待。

      其次,給孩子選擇適當的書籍,孩子的年齡段不同,性格不同,對書籍的需求都會不同。如果對繪本的選擇無從下手,建議先從獲獎作品中挑選。再就是多上網了解大家的反饋、推薦、書籍的簡介,以及噹噹等網站的兒童暢銷書排行榜。

      再次,布置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相信在一個到處充斥著各種玩具和電子產品的環境裡,孩子很難主動想起去看書。儘可能將書籍擺放在孩子易見易拿的地方,條件允許的話,給孩子準備一個小書架,並依據孩子不同階段的需求和喜好,不定期進行更換。

      最後,營造書香氣濃厚的學習氛圍,父母的言傳身教好過耳提面命,每個好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和堅持不懈。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

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在「北」花園裡開啟奇妙之旅。

相關焦點

  •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還原,孔融不是個簡單小人物
    《融家傳》記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在回答父母「為什麼拿小個兒的梨」這個問題時,這樣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法當取小者」中的「法」字多翻譯為「規矩」,而這個所謂的「規矩」是什麼規矩?又是誰定的規矩呢?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孔融讓梨在元城
    三字經曰:融四歲,能讓梨。最早記錄於《世說新語箋疏》:「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卜者。由是家族奇之」。作為千百年來道德敎育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讓梨發生於何地一直是樁公案。近查閱現在仍立於孔府廟旁的孔融父親孔宙的碑文,找到權威的線索。碑名「泰山都尉孔宙碑"。是孔宙死後由其門生故吏所立,清朝乾隆年發現,後移到孔府旁。
  • 利字當頭的時代,你還會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嗎?
    孔融讓梨是一個經典的道德教育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將近兩千年。不論是這個故事本身的寓意,還是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把它講給下一代,讓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去。而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就是對儒家思想最生動直接的詮釋,可以引發孩子對於傳統文化的嚮往,引導孩子對儒家思想進行探索。二、孔融的文學成就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詩、賦、散文都比較擅長。
  • 「孔融讓梨」是謙恭禮讓彰顯美德的故事,為何被西方人當成是作秀
    孔融是儒學鼻祖孔子的20世孫,對儒學的鑽研,自小就養成習慣,並且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向先祖致敬,證明自己對儒學是發自內心的喜愛。「孔融讓梨」的故事,恰恰就是孔融用實際行動傳播儒學精神的典型事件。這個故事一直躺在小學語文課本裡,教育了一代代人。
  • 《孔融讓梨》——二胎家庭老大最厭惡的故事,沒有之一!
    據說在孔融小時候,父親曾買了一袋梨子,下意識地將最大的梨遞給他。沒想到孔融搖搖頭拒絕了,並拿了最小的那顆梨,說道:「我年紀小,理應吃最小的那一個,大的梨就留給哥哥吧。」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流傳了下來,成為了父母教授孩子學會謙讓的最佳故事。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幾乎是家喻戶曉,小朋友們更是耳熟能詳。
  • 孔融讓梨是個悲傷的故事,它隱藏了中國式教育的2個漏洞
    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謙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中的這一句就是流傳兩千年的經典故事。家喻戶曉,每個孩子都能說出故事梗概。很多家長老師都會以流傳的經典,來引導教育約束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沒有真正的究其根本,這種做法對不對,或者說謙讓到哪個尺度才合適。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
  • 我教育孩子學習孔融讓梨,結果他連梨子皮都吃不到
    尤其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要學會謙讓,多麼好的教育素材,居然被遺忘了,難道孔融讓的梨子不香甜嗎?這個故事很簡單,孔融4歲的時候,父親孔宙的朋友給他送來幾個酥梨嘗嘗鮮,孔融的媽媽把酥梨洗好,準備讓孔融和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分著吃,當時剛剛四歲的孔融把最小的酥梨自己留下,其餘的他按照長幼之序,分給了其他幾個兄弟姐妹。
  • 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砸缸救人經典故事為何都不再被學習和提倡?
    最近,筆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學品德教育書是意外的有了一個發現了,在我小的時候,被奉為品德教育經典的「孔融讓梨」、「鑿壁偷光」、「司馬光砸缸」等內容都統統消失了。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這些經典的內容已經「過時」了嗎?現在的孩子們不需要學習和傳承了嗎?帶著疑問,我開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 孔融讓梨於哥哥,哥哥這樣報答他……
    「孔融讓梨」是經典的少兒故事,從小時候就告知我們要學習孔融,懂得謙讓。當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孔融的時候,而他那位吃到大梨的哥哥在歷史上又是什麼結局呢?孔融,字文舉,出生於東漢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為孔子的二十世孫。
  •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可長大後卻被自己的心直口快給害死了
    提到孔融中國人會想到什麼?那必須是孔融讓梨這個家喻戶曉的道德教育故事,讓梨的孔融與那砸缸的司馬光、稱象的曹衝可謂是三大少年模範,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知多少兒童從小被家長耳提面命向這三位致敬、學習,尤其是孔融小朋友,曹衝和司馬光一個機智一個聰明這是人家的先天優勢。
  • 孔融讓梨以孝出名,後來卻因不孝而死?「最孝」的人實則最惡毒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在這則小故事中,孔融最小,卻將好的大的梨全部讓給了家裡人,自己則拿了個最小的梨。筆者第一次聽這則小故事的時候被孔融這種行為感動了,從小就如此懂事,這麼有孝心,以後必然是個好人。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
  • 來看看這個美國版的「孔融讓梨」,跟你想像的可能差別很大
    對於「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說是耳熟能詳都不為過。說的是孔融家有兄弟好幾個,有一天他媽媽拿了一盤子梨來讓他挑,結果他卻挑了一個最小的,把大的讓給了其他的兄弟。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謙讓。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孔融是讓梨的君子還是殺母的惡徒,大家千萬不要被矇騙
    孔融自從在我們的眼裡出現之後就是讓梨的謙謙君子那時還是個孩童的他,可以主動讓出大個的香梨給其他小朋友不得不說,是個很了不起的小朋友流傳千古就不會感到意外了但是,這個千古流傳的佳話最近卻變了味在一些自媒體的渲染下一個自古謙遜禮讓的典範
  • 4歲主動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成了什麼樣的人?反轉太大讓人不敢信
    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懂得分享時,我們都會用到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也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因為讓梨的事跡,讓他的名字在歷史上流傳下來。家裡買了梨,小孔融會把大的送給哥哥,小的留給自己,小小年紀便知禮節、懂謙讓,無論在古代父母還是現代父母的眼裡都是教育孩子的榜樣。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