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在這則小故事中,孔融最小,卻將好的大的梨全部讓給了家裡人,自己則拿了個最小的梨。筆者第一次聽這則小故事的時候被孔融這種行為感動了,從小就如此懂事,這麼有孝心,以後必然是個好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就在當時,孔融讓梨也傳遍了大江南北,所以孔融在當時是個紅得發紫的「童星」。
確實,孔融這種行為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最佳體現,若說二十四孝也是中國孝文化的一部分,那麼這種孝可能走得有些極端了。而孔融體現出來的孝,則像涓涓細流一般,具有普世性,誰都可以學習。
孔融長大後發生的故事
孔融長大後,似乎和小時候就是兩個人。在他當北海相的時候,袁譚帶著大軍前來攻打,孔融根本看不起他,似乎胸有成竹。一邊喝著小酒,一邊說著輕狂的話,甚至還陣陣發笑。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有什麼破敵良方呢。
袁譚聽說孔融這樣對自己,怒不可遏,聲稱一定要活捉孔融。當袁譚率領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孔融當時的風輕雲淡全然不見,自己身為守將卻偷偷跑了,關鍵跑的時候還不帶妻子和兒子,所以一家人全被袁譚所殺。可見孔融不僅狂妄自大,還是個苟且偷生的鼠輩。
孔融關於孝順的看法,也和我們如今的很多人不同。他根本不認同「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樣的傳統孝道,反而認為父母就是一時衝動才生的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根本毫無親情可言。孔融曾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答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
翻譯過來就是父親有什麼好孝順的?生孩子只不過是為了解決自己生理需求罷了。母親就更別說了,只不過是裝了個容器,到時候小孩自己出來了而已。這就是孔融的關於「孝"的觀點,粗鄙至極,可見他本身就是個人渣。
孔融的朋友圈
而且孔融交往的人都是當時最強的「噴子」,禰衡,楊修都是孔融的好朋友。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而且都喜歡噴人。禰衡擊鼓噴曹操的事情家喻戶曉,楊修棉褲腰子似的嘴和禰衡有得一拼,孔融傳小話的功夫也是相當可以。
禰衡赤膊擊鼓罵曹操
曹操當時愛惜人才,而孔融當時又很有名,所以就請孔融來到自己的軍隊中。然而曹操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當自己要出去打仗時,孔融就會和其他人說此戰必敗。所以曹操回來後總能收到關於孔融的舉報信。
楊修劇照
除此以外,孔融還喜歡結交天下「英傑」,在自己府中設宴款待這些人,形成了一個小組織。所以孔融在曹操的陣營中不僅起不到絲毫的作用,反而會拖集體的後腿。
由於孔融著名的父母無恩論,再加上他在曹操陣營幹的邋遢事,後來曹操以「不孝」等罪名索性殺了孔融,孔融就此結束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