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以孝出名,後來卻因不孝而死?「最孝」的人實則最惡毒

2020-12-16 騰訊網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在這則小故事中,孔融最小,卻將好的大的梨全部讓給了家裡人,自己則拿了個最小的梨。筆者第一次聽這則小故事的時候被孔融這種行為感動了,從小就如此懂事,這麼有孝心,以後必然是個好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就在當時,孔融讓梨也傳遍了大江南北,所以孔融在當時是個紅得發紫的「童星」。

確實,孔融這種行為是中國傳統道德的最佳體現,若說二十四孝也是中國孝文化的一部分,那麼這種孝可能走得有些極端了。而孔融體現出來的孝,則像涓涓細流一般,具有普世性,誰都可以學習。

孔融長大後發生的故事

孔融長大後,似乎和小時候就是兩個人。在他當北海相的時候,袁譚帶著大軍前來攻打,孔融根本看不起他,似乎胸有成竹。一邊喝著小酒,一邊說著輕狂的話,甚至還陣陣發笑。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有什麼破敵良方呢。

袁譚聽說孔融這樣對自己,怒不可遏,聲稱一定要活捉孔融。當袁譚率領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孔融當時的風輕雲淡全然不見,自己身為守將卻偷偷跑了,關鍵跑的時候還不帶妻子和兒子,所以一家人全被袁譚所殺。可見孔融不僅狂妄自大,還是個苟且偷生的鼠輩。

孔融關於孝順的看法,也和我們如今的很多人不同。他根本不認同「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樣的傳統孝道,反而認為父母就是一時衝動才生的孩子,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根本毫無親情可言。孔融曾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答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

翻譯過來就是父親有什麼好孝順的?生孩子只不過是為了解決自己生理需求罷了。母親就更別說了,只不過是裝了個容器,到時候小孩自己出來了而已。這就是孔融的關於「孝"的觀點,粗鄙至極,可見他本身就是個人渣。

孔融的朋友圈

而且孔融交往的人都是當時最強的「噴子」,禰衡,楊修都是孔融的好朋友。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而且都喜歡噴人。禰衡擊鼓噴曹操的事情家喻戶曉,楊修棉褲腰子似的嘴和禰衡有得一拼,孔融傳小話的功夫也是相當可以。

禰衡赤膊擊鼓罵曹操

曹操當時愛惜人才,而孔融當時又很有名,所以就請孔融來到自己的軍隊中。然而曹操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每當自己要出去打仗時,孔融就會和其他人說此戰必敗。所以曹操回來後總能收到關於孔融的舉報信。

楊修劇照

除此以外,孔融還喜歡結交天下「英傑」,在自己府中設宴款待這些人,形成了一個小組織。所以孔融在曹操的陣營中不僅起不到絲毫的作用,反而會拖集體的後腿。

由於孔融著名的父母無恩論,再加上他在曹操陣營幹的邋遢事,後來曹操以「不孝」等罪名索性殺了孔融,孔融就此結束了一生。

相關焦點

  • 四歲能讓梨,以孝聞名的孔融為何反而因為「不孝」罪名而死?
    說到孔融,大家可能都會想起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孔融小時候與哥哥一起吃梨時主動挑選小的,大的留給了兄長,家裡人奇怪問他為什麼不選大的時,孔融回答:我最小,理應吃最小的。因此家裡的人都誇讚孔融這種謙讓的品格。
  • 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孔融讓梨直接原因:不孝孔融出身名門,為儒家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出生名門,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砸缸救人經典故事為何都不再被學習和提倡?
    首先,是孔融讓梨,故事的具體內容相信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在此不再累述。簡單說,就是4歲的孔融懂得長幼尊卑,將一盤梨子中最大的給哥哥,自己吃小梨的故事。這與我國提倡的傳統孝道、禮讓是非常吻合的,屬於主流「正能量」被大力的提倡、褒揚、傳頌。這樣一個與「孝禮」有關的好故事,為什麼會消失呢?筆者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主人公孔融身上。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和做學問的根本,因此孝悌總是放在最前面的位置,並且古代還將孝悌的觀念放進幼兒啟蒙讀物中,從小培養,比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就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在我們心中這則溫馨的預言,視為傳統美德的故事,在外人看來卻頗為不以為然,甚至完全變了味,這是怎麼回事呢?在此之前,先來回顧下這則故事。
  • 造紙的蔡倫,是個宮鬥失敗者;鑿壁偷光的匡衡,後來成了大貪官
    小學的教科書本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們因為很多種不同的世界被歷史記錄下來,可以說是有一個很輝煌的開始,畢竟能夠流芳千古是多少人曾經的夢想,但是人是會變得,這些人卻未必能一直像書中記載的那樣。相反,那些曾經著名的歷史人物,很多到了後來都「人設崩塌」,他們後來的事件非常毀三觀,讓大家直呼印象毀滅。
  • 父慈子孝——孝的相對性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注釋】①本,基礎。【譯文】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會產生。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基礎吧!」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②。」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③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為什麼要殺了孔融?
    孔融其人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孔融家七兄弟,孔融年齡倒數第二,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來了一籃梨子,因為大家都疼愛孔融,所以讓他先挑選,孔融從籃子中左挑右選,最終挑選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孔融的父親問孔融:「為什麼你要選擇最小的梨子呢?」
  • 四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一反常態,老師才不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
    孔融,字文舉,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他少年時便有突出的才能,受到名士李膺的讚許,小時了了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而與孔融相關的最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讓梨了。這個故事大家應該從小就知道,故事最早應見《世說新語箋疏》。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在朝廷上孔融可謂是剛正不阿!也就是因為孔融的這個性格,在朝廷上得罪了很多人!在當時把持朝政的人是董卓,但是孔融也從未害怕,經常與董卓爭辯!
  • 中國為何是一個以孝著稱的國家?因為孝在古代被寫進了法律
    其九十以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漢代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秩序。特別是漢武帝時期罷馳百家,確立了儒學獨尊地位。孝道思想得到極大地發展。漢代以孝治天下」的精神滲透其統治政策中。提倡孝道,褒獎孝悌是漢代以「孝治天下」最明顯的標誌。《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曾下詔「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
  • 【歷史文化】東海孝婦與《竇娥冤》
    人們對這個竇娥冤屈而死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一動人故事的原型就是漢代東海郡(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東海孝婦」。郯城縣為春秋時期古郯國屬地,國君郯子就是「二十四孝」中「鹿乳奉親」的主人公。秦漢之際,郯城是東海郡的治所,孝婦的故事就發生在今縣城東5公裡處的葛莊村一帶。
  • 很多人知道孔融將大梨讓給哥哥,卻很少人知道後來哥哥讓他一條命
    孔融的名望很高,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畢竟很多人都是聽著"孔融讓梨"的故事長大的。孔融兄弟之間和諧友愛的關係流傳了一千多年。但是相對於"孔融讓梨"的其樂融融,孔融兄弟還有一件充滿血腥色彩,但同樣能夠證明他們的感情的事情。在"黨錮之禍"中,孔融的哥哥孔褒將命讓給了孔融。
  • 孔融是讓梨的君子還是殺母的惡徒,大家千萬不要被矇騙
    孔融自從在我們的眼裡出現之後就是讓梨的謙謙君子那時還是個孩童的他,可以主動讓出大個的香梨給其他小朋友不得不說,是個很了不起的小朋友流傳千古就不會感到意外了但是,這個千古流傳的佳話最近卻變了味在一些自媒體的渲染下一個自古謙遜禮讓的典範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課本只告訴你孔融四歲讓梨,為何不說他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太諷刺
    早年以兄友弟恭出名的孔融,晚年飽受爭議,反轉之大令人不敢相信。這也是為何課本不曾講過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因為實在是太諷刺。話說,當年讓梨一舉,時人大加讚嘆,孔融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神童。後面的幾年時間裡,他創下的「盛舉」不一而足,令他成為東漢數一數二的大儒。青少年時期的孔融依舊擁有人的最美好品質,比如說善意。
  • 孝的起源以及孝意識對人們的重要作用
    從「孝」字字義綜合分析,大抵遠古時代「孝」的含義是:親老,子女養之;親病,子女侍之;親死,子女葬之。在原始社會初、中期,由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文明都處於最低級階段,孝的義涵與行孝方式無疑也是最簡單質樸的《孝經》和「五經」中所描述與規範的,那已是周代乃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孝理、孝義與孝道準則了。
  • 東海孝婦
    婆婆也是有良心的人,說:「媳婦侍候我實在太辛苦了,可憐她守了寡,我老了,拖累年輕人太久,怎麼辦呢?」後來,婆婆就上吊自殺了。好心的婆婆,一下子做了壞事。後來我才明白:地方實在難找,我是冤枉了導航。最後,在一條很難通行的小路上,找到了東海孝婦冢。小路邊上的水溝,垃圾遍地,惡臭無比。沿著小路,往裡走,再下路,是一條土路。土路兩側,都是高大的樹木和喬木,遮陰蔽日,昏暗無光。走上30米,再向右拐,就是東海孝婦冢。
  • 秦孝文王為什麼當了三天皇帝就死了?秦孝文王的死因是什麼?
    那麼秦始皇的爺爺秦孝文王嬴柱那會還沒有皇帝一說,秦始皇的爺爺嬴柱只有受封的安國君(嬴柱父親秦昭襄王嬴稷封)稱號。我們看到一個國君上位三天就駕崩了,就會感覺這死的有點不對勁,會猜想是被人刺殺了,還是給下藥了,或者是亡國君死了等等情況,而有這樣的猜想也很正常,做國君在位期間三天就駕崩了卻是很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