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讓梨,道德模範孔融卻因不孝之名而死,曹操為何要誅殺孔融?

2020-12-18 墨香沁幽宇

一盞香茗,一卷古籍,閱古今逸聞,查王朝興替,大家好,我是墨香沁幽宇。肺炎期間,請大家少聚會,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保護自己。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孔融讓梨

直接原因:不孝

孔融出身名門,為儒家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出生名門,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

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這種言論,出自注重禮教的孔子後人之口,實在是令人費解。當然,雖然這話欠妥當,但並不足以致死。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

▲影視作品中的曹操

孔融為人太過剛直

孔融其人狂放不羈,心高氣傲。年少即名滿天下的他,自然是打心眼裡瞧不起宦官之後的曹操。年少時出席名士李膺的私人聚會,因孔子曾向李耳(老子)請教問題,故稱兩家為世交。當時,一位賓客便說道「年少聰明,長大未必便有出息。」孔融當即反唇相譏:「那先生年少的一定很聰明吧。」

如此盛氣凌人,雖然對方言語並不禮貌,但他同樣是完全不給對方留情面。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曾向曹操舉薦過狂士禰衡,禰衡就多次當眾羞辱過曹操,最後被粗人黃祖所殺。可以想像,目空一切,且心直口快的孔融在當時肯定樹敵無數,得罪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人。

▲影視作品中的孔融

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

孔融其人雖然才氣逼人,但是政治上的作為其實並不算太高,身為北海太守,最後被袁譚擊敗,丟失領土,只好投奔曹操。曹操給後人一直是一種反覆無常的人,一方面,他禮賢下士,寬宏大量,擊敗袁紹後,搜集到了曹操陣營內部寫給袁紹的諸多信件,在當時,這可都是通敵之罪,可曹操卻下令燒掉那些信件。可另一方面,曹操卻奸詐無比,濫殺無辜,他曾經屠過城,冤殺名士崔琰。的確很矛盾,但是總體而言,曹操還是一個愛才之人。

孔融曾經多次諷刺抨擊曹操。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直接提名反對。曹操之子曹丕娶袁熙妻子甄氏為妻,孔融立即上書,說周武王滅商之後,將紂王愛妃妲己賜給了周公,藉此諷刺曹操。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多次令曹操難堪,身為當時「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一代梟雄曹操,一忍再忍,最後實在忍無可忍,以不孝之名誅殺孔融。

▲影視作品中的甄姬

孔融之死,孔融自己和曹操都有責任,但身在那樣黑暗的亂世,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孔融雖然為人剛直,且處處針對曹操,但,罪不至死。

曹操禮賢下士,而楊修才智甚高,最終卻落得身隕,其原因引人深思

曹操才能威望皆冠絕三國,都沒有選擇稱帝,曹丕為何敢於稱帝?

曹操奸詐,卻任由關羽離去,除了為關羽的忠義折服,還有這些原因

相關焦點

  • 四歲能讓梨,以孝聞名的孔融為何反而因為「不孝」罪名而死?
    不僅如此,在孔融十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孔融因為悲傷過度以至於需要攙扶才能站起,孔融因此而孝名遠揚。孔融讓梨正是這麼一個以孝聞名的人,為何最後反倒因為「不孝」的罪名被殺了呢?這都是因為他那張沒有遮攔的嘴。
  • 孔融讓梨以孝出名,後來卻因不孝而死?「最孝」的人實則最惡毒
    我們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在這則小故事中,孔融最小,卻將好的大的梨全部讓給了家裡人,自己則拿了個最小的梨。筆者第一次聽這則小故事的時候被孔融這種行為感動了,從小就如此懂事,這麼有孝心,以後必然是個好人。
  • 曹操為何殺孔融,真的因為孔融不孝嗎,別被歷史給騙了
    不了解三國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孔融是三國裡的更不知道孔融就是被曹操殺的,那曹操究竟為啥要殺孔融呢?難道真的是因為孔融說錯話了?現在孔融讓梨的故事還再小學課本上,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三國時期名譽天下。在古代,孝道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推翻的根本之道,在那個以孝治國的時候,孔融的事跡很快就被傳播起來,被天下人認為是孝道的標榜。一開始董卓想殺他,想了想他的名氣,算了。之後曹操也想殺孔融,想了想還是又放下了。孔融的智商不低,可惜情商就差了那麼一點意思了。
  • 孔融嘴炮功夫一絕!這大概就是曹操殺孔融原因吧!
    孔融,一個因為讓梨而成為家喻戶曉的禮儀模範,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三字經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孔融不僅才華橫溢,是「建安七子」之首,而且家世顯赫。後來事情敗露,朝廷追究下來,要抓捕孔融。孔褒代替孔融赴死。因為漢朝是以察舉制來推薦人才的,經歷這次事件之後孔融以小小年紀就敢於對抗當時的宦官,很快聲名鵲起,司徒楊賜徵召他為官。
  •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為什麼要殺了孔融?
    孔融其人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是家喻戶曉:孔融家七兄弟,孔融年齡倒數第二,有一次孔融的父親帶來了一籃梨子,因為大家都疼愛孔融,所以讓他先挑選,孔融從籃子中左挑右選,最終挑選了一個最小的梨子,孔融的父親問孔融:「為什麼你要選擇最小的梨子呢?」
  • 曹操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孔融呢?
    提起孔融應該大家都知道,尤其他小時候的孔融讓梨,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也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後來竟因為不孝之罪,被曹操所殺,那麼,曹操殺孔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世人皆知孔融讓梨,那孔融弒母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大家都聽說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從古流傳至今並且是每個家庭教育孩子的例子。但是這樣一位謙遜有禮的人卻被傳弒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孔融四歲讓梨,小小的成名,從小就頂著巨大的光環長大。
  • 孔融讓梨世人皆知,網友說:不僅讓梨還弒母。歷史真有孔融弒母?
    大家小的時候應該都讀過三字經,在三字經裡面就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而裡面的融也就是孔融,就算沒有在三字經裡讀過這句,那也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圖片來源於網絡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記載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通過孔融讓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時候以恭敬孝順聞名!但是最後卻背上了弒母的名號!
  • 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是因為孔融的另一個身份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孔融,作為孔子後裔和少年天才,在東漢末年的政治舞臺上也佔據著一席之地。然而,孔融的「謝幕」卻是不幸的,他最終被曹操以「不忠不孝」、「大逆不道」的罪名殺死。曹操為什麼要殺掉孔融呢?
  • 自媒體「記者」孔融之死
    幾乎所有的人,在看到孔融兩個字後,都會下意識的做出「讓梨」的連接,因為在人們的第一印象裡,孔融就是一個讓梨的:孔融讓梨。其實,孔融後來做了官員,最後的職務是「太中大夫」,《三國志辭典》這樣解釋這個職務的級別和工作: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
  • 4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孔融長大後怎樣了?別傻,老師才不好意思說
    孔融讓梨的故事,盡人皆知,我們小時候在課本裡就讀到了這樣的故事,教導我們要尊敬長輩,將大的好的東西主動讓給兄長父輩。因為這個故事的烘託,孔融一下子成了名人,我們都尊敬他,也都崇拜模仿他,認為他這樣的品德——當時他才四歲啊!大有可為,可長大後的孔融發展怎樣了?老師為何從不告訴我們?別傻了,老師那是不好意思說出口啊!
  • 三國時曹操為何愛才卻又常殺才?他為何一定要處死孔融?
    第二件是在官渡之戰前,陳琳為袁紹發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文章中不僅把曹操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把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都「問候」了個遍!但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卻十分愛憐陳琳的才情,重用於他,甚至還常常與陳琳討論文學。而曹操殺才的事例中最出名的主要有思件。第一件是殺孔融,孔融由於到處與曹操作對,被曹操找藉口殺了。
  • 四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卻一反常態,老師才不會告訴你發生了什麼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外最頂峰的文學成就。但是,人們往往不知道,建安七子,其實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而孔融就是建安七子之首。
  • 孔融死前哀求曹操放過子女,9歲兒子說了8字曹操大怒:一個不留
    說到孔融,大家或許只知道它讓梨的故事。當年孔融四歲,就知道將大個的梨謙讓給年長的兄輩。而千百年來,這則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成了後世教育孩子遵守公序良俗的經典模板。通常來說,這種小時候被古人盛讚的孩子,一般都有一個好的未來,不是當了大官,就是成了十裡八村的道德楷模。譬如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後來成了北宋的政治家,還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資治通鑑》。
  • 孔融讓梨給哥哥,哥哥用什麼還了他?最後曹操還以不孝之名處死他
    孔融4歲讓梨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清楚,大家都誇讚他懂的謙讓,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而《三字經》就是我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就流傳了開來。孔融4歲把大一點的梨讓給了哥哥,可是長大之後,哥哥卻用更加珍貴的東西還給了他,那哥哥到底用什麼還的他呢?而且孔融最後竟然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出色的,這中間又發生了什麼事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東漢末年,宦官當道,朝中被這些宦官搞得一團亂,皇帝昏庸無道,親近賢臣而疏遠小人,宦官的地位被捧得越來越高。
  • 孔融讓梨從小耳濡目染,在西方卻是「不道德」,孔融做錯了什麼?
    小小故事,大大疑惑相信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這篇課文,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是漢末建安七子之一,據說孔融年幼時就聰敏好學。四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歌,而且他非常懂禮,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因為「讓梨」的故事而出名。
  • 孔融死前求曹操,放過他兩個孩子,女兒卻說了8個字,流傳至今
    我們熟悉的孔融,或許是課本裡《孔融讓梨》中那個聰明懂事的少年。但是人物是立體的,歷史是發展的,許許多多廣為人知的事件背後,盤根錯節,溝壑縱橫。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今山東曲阜人,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少有異才,勤奮好學。
  • 孔融讓梨家喻戶曉,而他的其實事跡卻鮮為人知,更被傳有弒母之舉
    小時候,我們都聽大人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孔融讓梨。據說,孔融的媽媽給家裡的孩子們買了一盤梨子,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年幼的弟弟先選擇,而孔融拋棄了大個的梨選擇小個的梨,當人們好奇孔融為何選擇小梨子的時候,孔融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曹操從不怕被人懟,但為何就忍不了孔融而非殺他不可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是中國小朋友從小學習的好榜樣,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四歲都知道禮儀謙讓的孔融,後來竟因為「不遵超儀」等罪名被曹操處死,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是如何一步步毀掉自己的
    為何最後孔融是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曹操所殺呢?可以說,從小便會讓梨的孔融,長大之後卻失去了容讓別人的品德,而孔融最後落到如此地步,也是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毀滅。小時了了孔融是名正言順的孔子後人,孔家家學淵源,到孔融已經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了,所以孔家的名望在東漢末年還是非常大的,除了「孔融讓梨」,孔融身上其實還有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