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香茗,一卷古籍,閱古今逸聞,查王朝興替,大家好,我是墨香沁幽宇。肺炎期間,請大家少聚會,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保護自己。
融四歲,能讓梨。孔融,這個為國人所熟知的道德模範,東漢名士,最終卻被一代梟雄以不孝之名誅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直接原因:不孝
孔融出身名門,為儒家聖人孔子的二十世孫。出生名門,意味著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無限放大。孔融讓梨之時,尚且四歲,受到當世的讚譽,甚至多年後的現在,還被放在教科書上,作為德育的良好典範。可是孔融最後卻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誅殺。
孔融有一個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大體意思便是,父母生子女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情慾,對子女沒有恩情。這種言論,出自注重禮教的孔子後人之口,實在是令人費解。當然,雖然這話欠妥當,但並不足以致死。這很明顯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
孔融為人太過剛直
孔融其人狂放不羈,心高氣傲。年少即名滿天下的他,自然是打心眼裡瞧不起宦官之後的曹操。年少時出席名士李膺的私人聚會,因孔子曾向李耳(老子)請教問題,故稱兩家為世交。當時,一位賓客便說道「年少聰明,長大未必便有出息。」孔融當即反唇相譏:「那先生年少的一定很聰明吧。」
如此盛氣凌人,雖然對方言語並不禮貌,但他同樣是完全不給對方留情面。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融曾向曹操舉薦過狂士禰衡,禰衡就多次當眾羞辱過曹操,最後被粗人黃祖所殺。可以想像,目空一切,且心直口快的孔融在當時肯定樹敵無數,得罪的人肯定不止曹操一人。
孔融處處與曹操作對
孔融其人雖然才氣逼人,但是政治上的作為其實並不算太高,身為北海太守,最後被袁譚擊敗,丟失領土,只好投奔曹操。曹操給後人一直是一種反覆無常的人,一方面,他禮賢下士,寬宏大量,擊敗袁紹後,搜集到了曹操陣營內部寫給袁紹的諸多信件,在當時,這可都是通敵之罪,可曹操卻下令燒掉那些信件。可另一方面,曹操卻奸詐無比,濫殺無辜,他曾經屠過城,冤殺名士崔琰。的確很矛盾,但是總體而言,曹操還是一個愛才之人。
孔融曾經多次諷刺抨擊曹操。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直接提名反對。曹操之子曹丕娶袁熙妻子甄氏為妻,孔融立即上書,說周武王滅商之後,將紂王愛妃妲己賜給了周公,藉此諷刺曹操。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多次令曹操難堪,身為當時「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一代梟雄曹操,一忍再忍,最後實在忍無可忍,以不孝之名誅殺孔融。
孔融之死,孔融自己和曹操都有責任,但身在那樣黑暗的亂世,每個人都身不由己。孔融雖然為人剛直,且處處針對曹操,但,罪不至死。
曹操禮賢下士,而楊修才智甚高,最終卻落得身隕,其原因引人深思
曹操才能威望皆冠絕三國,都沒有選擇稱帝,曹丕為何敢於稱帝?
曹操奸詐,卻任由關羽離去,除了為關羽的忠義折服,還有這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