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些人可能只是在練平甩功動功而已,
在此分享梅門大師姐饒懷英師姐的視頻解說,希望大家能夠有助於幫大家及時修正。
<靜坐的目的>
很多人都沒有靜坐、沒落實動靜兼修; 只做甩手沒靜坐的話,氣血就比較沒有徹底回流五臟六腑。
"李鳳山師父平甩功"一書有提到:[我們應該養成靜坐的習慣,不管怎麼坐都可以,目的只是讓自己穩穩地、靜靜的、安心的、無私的、無邪的坐在那邊。]
要把靜坐當作是練功的一種,動靜兼修,內外兼養。
每次練完平甩功之後就去靜坐,使身心靈更加統一。藉由專註的平甩、穩穩的靜坐,將達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境界~
#動中有靜:當我們平甩好好的甩,甩到身體雖然是動的,但是會發現內心越來越平靜。
#靜中有動:平甩練完之後要靜坐,身體雖然是安安靜靜的,都沒有任何的動作,但是體內的循環是川流不息的。
<靜坐要訣>
甩完之後,先短暫靜站調調氣,而後靜坐調呼吸。靜坐就是安安心心的坐正、幫助氣血有效回流。
靜坐前可以喝點溫開水。靜坐,從坐開始,坐多久算多久。不要以時間長短為主。
閉上眼睛, 一開始先靜坐三、五分鐘, 慢慢增加時間, 不心急。師父的靜坐引導CD是 22分鐘, 很輕鬆就完成了。
靜坐重點在於調息,也就是在呼吸上下工夫,呼吸要訣"細慢長勻",即能汰換體質,帶來極大的調整力,因為好的呼吸使頭腦清醒,並能提升意志力。
梅門的功法崇尚自然,不刻意人為操作氣感運行。靜坐時腦袋放空,不要刻意去冥想、幻想、意圖以意念控制氣感; 保持全然的放空。
若不易放空,就把重點放在調息上,穩定的呼吸 。
<李鳳山師父養生之道>一書有提到~[靜坐時最好能採用深呼吸來調整,吸氣吸到丹田,吐氣放鬆。因為深沈的呼吸可以快速調節心跳以及穩定情緒。]
<靜坐的姿勢>
靜坐的細節請參考師父《養生之道》的「虛領頂勁」章節。其實就是全身放鬆+三椎(脊椎、頸椎、腰椎)要一直線,不駝背。
靜坐最好是散盤(亦即兩腳輕鬆的交疊在身前),或者坐在椅子上也可。
不用單盤,不用雙盤。
坐墊的高度以自己舒服為主,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可以試試靜坐時調整打坐墊的高度, 使打坐更舒適。
<(Q:)靜坐時是如何慢慢的集中,如何放空?>
師父的靜坐引導CD有提到:"靜坐是一種內斂的功夫,一切都講究內斂"
靜坐是一門體證的學問,從能夠徹底放鬆,慢慢地能夠放鬆卻不睡著,慢慢地能夠坐出一些境界,如此就能夠體會什麼是集中,什麼是放空。
<(Q:)靜坐時腳麻怎麼辦?>
腳麻就伸直動一動流通氣血。此時靜坐告一段落。
<(Q:)靜坐導引中的"開眼不開心"是什麼意思?>
在靜坐過程當中, 我們用心的讓自己進入狀況, 進入"穩定+放鬆+平靜沈穩"的境界。
而後慢慢的把眼睛張開,在張開的那一剎那,雖看到了花花世界,但心仍不為所動,繼續的保持"平靜沈穩+穩定+放鬆"的境界
這就是開眼不開心的意思。
把心擺在正確的位置,不要把心擺在花花世界,而把心給迷失了。
<(Q:)靜坐導引中的"收之藏於密、而後放之才能彌於六合"是什麼意思? >
收之藏於密、而後放之才能彌於六合,到底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要讓我們修煉到 「收好好地收 放要真正放」 ~收要收到最細微之處,如果你覺得你很細致很細微了,其實呢還能更細致更細微,要收到像藏於密--好大的密度,完全沒有空隙的那個密度。多麼緊密、多麼細小、多麼排列整齊,就是這個最小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在收要收到最細致 最能夠凝聚 最能夠讓自己放下。
<(Q:)練完平甩功沒有馬上靜坐可以嗎?>
單獨靜坐效果還是有。
練完平甩功就靜坐效果好。
效果好壞練了就知道了。
<靜坐心得分享>//煊岷師兄(四川)分享
以前沒有配合靜坐,效果慢了些,耽誤些時間,現在加靜坐明顯不一樣,不累不困精神爽,身體狀況比以前提升到一個臺階,該去的去得快,該小的也小得快。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356890010@qq.com (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隨緣(微信號:13318851001)
點下面的閱讀原文,進入平甩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