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博士點出一般運動員訓練時最大的錯誤,在於過度強調重量訓練,忽視多面向的活動範圍,如此只會導致肌肉更僵硬、更緊繃,缺乏運動該有的柔韌性與機動性。換言之,過度重量訓練所練成的肌肉僵硬而缺乏柔韌性,將導致運動員在競爭激烈的運動比賽中,喪失必要的肢體靈活度與敏捷度。
反之,「初動負荷理論」則是主張在訓練動作開始時的負荷應該是最小的,而且有別於傳統重訓,在過程中增加肢體關節旋轉訓練,俾利增加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與爆發力。
因此,小山博士的研究目標在於設計一套能延展和放鬆肌肉的機能性健身設備,讓使用者在事先規劃的訓練模式中,透過相對不受拘束的運動過程,來達成肌肉活化的目的。
過去國內媒體對於何謂「初動負荷」訓練原理也做過介紹:用戶在使用初動負荷訓練設備時會有先被往上帶的力量,達到近零負荷狀態下訓練,由於運動員在比賽通常為瞬間動作,需瞬間爆發力,因此初動負荷訓練設備的操作模式為先放鬆再施力,符合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各種揮、擊、踢、打等動作,與過往重訓先施力再放鬆的傳統訓練模式完全相反。
至於這套理論的實證成果如何?2014年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經由初動負荷訓練八周後的高齡長者,在上下樓梯、從椅子上起身、單腳站立保持平衡等運動項目上有顯著的進步。當然,鈴木一朗也是「初動負荷理論」最重要的實踐者之一,小山博士回憶說:
「我永遠忘不了一朗第一次使用這套設備後的笑容,他說:『當我用這套設備鍛鍊時,我的肢體反而更加柔軟。』」
看看下圖中鈴木一朗的腿部肌肉,上半身較為單薄的一朗,其實擁有比年輕大聯盟選手更精壯的腿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