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美聯分區系列賽洋基對金鶯第二戰,一朗在一局上半靠金鶯內野守備失誤站上一壘,接著Robinson Cano打出右外野深遠安打,一朗直衝本壘搶分。當金鶯捕手Matt Wieters接到回傳球、守在三壘邊線要觸殺奔回本壘的一朗時,一朗先向右閃過,接著身體騰空再次閃過Wieters的手套,伸手下探,觸壘得分。
事實上43歲的一朗這種超乎一般運動員的柔韌性,不僅展現在跑壘,更是他在揮棒速度、跑出內野安打以及外野守備的力量來源,最好的證據就是一朗長達16年的大聯盟生涯,只有在2009年因為出血性潰瘍(bleeding ulcer)而被球隊放入15天傷兵名單,完全沒有因為肌肉相關的受傷,而在傷兵名單待過任何一天。
鈴木一朗將這些都歸功於他的「秘密健身房」(secret gym)。
秘密健身房
一朗的「秘密健身房」共有八種設備,而這些設備全部來自同一家日本公司——World Wing Enterprise。這家公司只提供設備給機構而非個人,但一朗當然例外,公司甚至為一朗量身訂做客制化的個人專屬設備。
至於一朗有多倚重這套設備?根據2013年Wall Street Journal網站的報導,當時效力洋基的一朗,在紐約家裡和日本的父母家都放了一套,他甚至還商請神戶一家飯店同意,讓他將七臺訓練設備寄放在飯店的儲藏室,好讓他休季期間回日本時鍛鍊使用。報導當時,一朗正計劃新增兩個地點,一是洋基的Tampa春訓基地,另一則是洋基球場,而這些想法後來也帶到了馬林魚,據說當時一朗加盟馬林魚的條件之一,就是要在馬林魚的Jupiter春訓基地和馬林魚球場放置這套設備。
下圖就是馬林魚球團在春訓基地的球員休息室後方所放置的貨櫃,裡面容納一朗的專屬健身設備,最近三年意外成為馬林魚春訓期間的觀光景點:
via-stack.com
至於一朗使用的器材有哪些?Wall Street Journal網站的這幾張照片讓我們有機會一探究竟:
乍看之下,這套設備和傳統健身器材似乎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度,但是幾項關鍵性的差異決定了訓練成果。首先,這套設備著重於快速的運動節奏及正確的運動方式,但重量訓練的程度則遠低於傳統健身器材;其次,這套設備在使用上的自由度高,讓使用者可以針對多面向活動範圍,增加對應關節活動的自由度。
至於這套設備的設計原理則是基於「初動負荷理論」(Beginning Movement Load Theory),英文簡稱BMLT,其實也就是這套設備在外觀上隨處可見的四個英文字母。
初動負荷理論
「初動負荷理論」是小山裕史所提出,他出身早稻田大學,目前是高崎健康福祉大學教授,也是World Wing Enterprise的創辦人。1981年,小山博士在鳥取市創建World Wing健身中心,並擔任「日本運動員協會」(Japan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等幾個運動組織的健身教練。
1994年,小山博士正式提出「初動負荷理論」,後來陸續被鈴木一朗、職業高爾夫球名將青木功、足球選手藤田俊哉、女網選手杉山愛所採用,當然還有小老弟達比修有與川崎宗則。
達比修的示範:
至於如何用專業術語來解釋「初動負荷理論」呢?
「將造成動作初期負荷的高度緊繃感,用某種方法達到舒緩,為防止互為拮抗的肌肉以及其他進行拮抗作用的肌肉同時收縮,依序產生放鬆,伸展而後收縮的一系列運動。」
換言之,在正常重力環境中,人體是處在有壓力的情境,因此肢體部分的反射功能其實是被壓抑的,而有力量的動作需以一個放鬆的狀態開始,「初動負荷訓練"的特點在於將肌肉不合理的張力減到最少,使得動作開始時的負荷是最小的,然後維持在最小張力的狀態下,逐漸延展而後發力收縮,產生最大效能。綜上,初動負荷設備其設計之目的,就是讓運動員藉由這種訓練方法,將動作初期所產生的壓力,轉變為使肌肉遲緩的力量。
這套理論的起源,出自於小山裕史在擔任教練和從事研究的過程中,看到太多運動員和年輕人因為練習過度而受傷,他說:
"人體常因重力、負重、扭曲等各種原因而受傷,運動過程也容易造成肌肉緊繃,因此,任何運動若不能兼顧平衡,只會造成肌肉受損,甚至增加體內器官的負荷,進而導致身體受傷。"
小山博士點出一般運動員訓練時最大的錯誤,在於過度強調重量訓練,忽視多面向的活動範圍,如此只會導致肌肉更僵硬、更緊繃,缺乏運動該有的柔韌性與機動性。換言之,過度重量訓練所練成的肌肉僵硬而缺乏柔韌性,將導致運動員在競爭激烈的運動比賽中,喪失必要的肢體靈活度與敏捷度。
反之,"初動負荷理論"則是主張在訓練動作開始時的負荷應該是最小的,而且有別於傳統重訓,在過程中增加肢體關節旋轉訓練,俾利增加柔軟度、關節活動度與爆發力。
因此,小山博士的研究目標在於設計一套能延展和放鬆肌肉的機能性健身設備,讓使用者在事先規劃的訓練模式中,透過相對不受拘束的運動過程,來達成肌肉活化的目的。
過去媒體對於何謂"初動負荷"訓練原理也做過介紹:用戶在使用初動負荷訓練設備時會有先被往上帶的力量,達到近零負荷狀態下訓練,由於運動員在比賽通常為瞬間動作,需瞬間爆發力,因此初動負荷訓練設備的操作模式為先放鬆再施力,符合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各種揮、擊、踢、打等動作,與過往重訓先施力再放鬆的傳統訓練模式完全相反。
至於這套理論的實證成果如何?2014年的一項研究成果指出,經由初動負荷訓練八周後的高齡長者,在上下樓梯、從椅子上起身、單腳站立保持平衡等運動項目上有顯著的進步。當然,鈴木一朗也是"初動負荷理論"最重要的實踐者之一,小山博士回憶說:
"我永遠忘不了一朗第一次使用這套設備後的笑容",他說:'當我用這套設備鍛鍊時,我的肢體反而更加柔軟。'"
看看下圖中鈴木一朗的腿部肌肉,上半身較為單薄的一朗,其實擁有比年輕大聯盟選手更精壯的腿部肌肉:
via-Taylor Wirth/Twitter
在小山博士提出"初動負荷理論"初期,因為顛覆了許多以重量訓練為主軸的理論,故而在當時遭受不少非議。但時至今日,許多觀念已經逐漸融合在運動員日常訓練的小動作之中。
其實都是在實踐自由度更高、更多元化並講求平衡的訓練方式,以達到肌肉活化的目的。目前國內的長庚體系也已經引進初動負荷訓練設備,搭配美國費雪訓練中心的復健訓練模塊,為運動員營造出有別於傳統訓練及醫療的環境。
在【來玩棒球吧】官方微信上,您將獲得更多MLB美職棒大聯盟新聞資訊、球員動態、賽場內外花絮以及MLB美職棒大聯盟中國落地活動和最新動向,同時歡迎和我們互動!
【如何關注來玩棒球吧官方微信】在「通訊錄」----「訂閱號」----「點擊右上角+」輸入「來玩棒球吧」,趕快加入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