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香匠
來源|香道(ID:xiangdao100)
「龍涎染就,瀋水薰成,分明亂屑瓊瑰。一朵才開,人家十裡須知。」秋花之中,桂花因其清可絕塵,幽香沁遠的特點,最為古人所喜。
桂花開時,古人常折枝桂花放在床帳裡燻帳。毛珝《浣溪沙·桂》 :「綠玉枝頭一粟黃,碧紗帳裡夢魂香。」桂花清甜的香味,有安神、穩定情緒的作用。嗅著桂香入睡,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花期過後,又有桂花香味的香品燻帳,朱敦儒《菩薩蠻》:「芭蕉葉上秋風碧。晚來小雨流蘇溼。新窨木樨沈。香遲鬥帳深」。
朱敦儒床燻帳所焚「木樨沈」,即木樨與沉香製作的花香型香品。木犀即桂花,向子諲《南歌子》:「江左稱巖桂,吳中說木犀」。
木犀沉,用宋代流行的「花蒸沉」工藝和香,將新鮮桂花與沉香一起密封到容器裡,放入蒸鍋裡小火緩蒸。
沉香與桂花蒸過後,帶有鮮明的桂花之香,焚燒時能讓人聯想到秋月的桂花。周紫芝《劉文卿燒木犀沉為作長句》:
短窗護日度春深,石鼎生雲得煙細。夢回依約在秋山,馬上清香撲霜霽。
古人所用薰香,以桂花為原料的很多。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把桂花採摘下來,在甑中略蒸一下,然後曬乾,即可當作薰香使用:「採花略蒸、曝幹作香者,吟邊酒裡,以古鼎燃之,尤有清意」。
讀詩飲酒時,於古鼎中隔火燻桂花香,有一種清雅的氣氛。蒸桂花而成的薰香,叫作「蒸木犀」,在宋代頗受文人所喜,楊萬裡就曾棄名貴「古龍涎」而用「蒸木犀」,楊萬裡《燒香》詩言 :
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素馨忽開抹利拆,低處龍麝和沉檀。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呼兒急取烝木犀,卻作書生真富貴。
古龍涎,以素馨、茉莉與沉香、檀香、龍腦、麝香等名貴香材調配製作,但楊萬裡對名貴香材製作的薰香不感興趣,便招呼書童去取樸素而富有清意的「蒸木犀」。
楊萬裡的朋友知其喜桂香,常把自製的桂香寄於楊萬裡,其《雙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就是為答謝好友送木犀香所作,《雙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其一:
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
詩人在冬日雪窗前焚燒木犀香,滿室桂花的香味,讓楊萬裡感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以鮮花為主材製作的香品,須以隔火煎香之法燻焚,才能讓香氣氤氳舒漫,無焦糊之氣。楊萬裡《雙峰定水璘老送木犀香》其三:
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喚薄銀葉。
楊萬裡的書童對焚香一事不是很懂,將木犀香直接放置於炭火之上,過於酷烈的火勢對香氣損害很大,楊萬裡趕忙讓書童去取「銀葉」。
「銀葉」,即銀質隔火片,將它置於香品與灰炭之間,可使香品受火不至於太猛,讓香氣徐緩揮發,清潤而無焦氣。
在宋代,很流行用「蜜漬法」製作桂花薰香。香譜中,有三個名為木犀的香方,都是用蜜漬法制香。南宋朱翌《王令收桂花,蜜漬埳地瘞三月,啟之如新》:
桂花老月窟,墮地散金蕊。長憂風雨餘,失此香旖旎。撫樹三嘆息,留花姑少俟。枕中有仙方,解使香不死。蜜蜂喜輸糧,餘潤獲漸靡。瘞深閱三月,發覆驗封璽。虛堂習新觀,博山為頻啟。初從鼻端參,忽置秋色裡。氤氳縹緲間,可以降月姊。自茲聞四時,何止名七裡。
朱翌的長詩描寫蜜漬桂花制香及焚桂香的感受,用蜂蜜與桂花制香的方法,在陳敬《陳氏香譜》中有收錄,木犀香之三:
日未出時,乗露採巖桂花含蕊開及三四分者,不拘多少,煉蜜冷拌,和以溫潤為度,緊入有油瓷罐中,以蠟紙密封罐口,掘地坑深三尺許,窨一月或二十日,用銀葉襯燒之,花大開即無香。
採集半開的桂花,用煉蜜拌潤,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窨藏一個月即可。
拌花所用「煉蜜」,即熬製去除水分的蜜。蜜煉過之後更粘稠,有利香粉粘合與長期儲存。另有香方是用生蜜拌花。
蜜漬法製作木犀香,需注意蜜的用量。桂花與蜜均屬甜香之味,蜜多易掩花香需少用,王欣《青煙錄》言:
木犀溫甜之味本自近人,而蜜尤甜,故宜少用。
桂花香,還有一種樸素的製法,是將冬青子搗烈絞汁,與桂花伴一起,密封在瓷器裡上鍋蒸製,周嘉胄《陳氏香譜》「桂花香」:
冬青樹子、桂花香(既木犀),右以冬青樹子絞汁與桂花同蒸,陰乾,爐內爇之。
冬青子也稱女貞子,為女貞樹的果實,氣極清烈。與桂花和香,能發香增加香的擴散力。用桂花搭配冬青子和香,應該源自用香樸素的僧人。
唐宋奢侈用香之風盛行,反對奢侈用香的僧人,就採柏子、桂花這類樸素香材制香,張邦基《墨莊漫錄》「木犀條」載:
山僧以花半開香正濃時,就枝頭採擷取之,以女貞樹子俗呼冬青者,搗裂其汁,微用拌其花,入有釉磁瓶中,以厚紙冪之。至無花時於密室中取至盤中,其香裛裛中人。
除了傳統合香之法,宋人也用蒸餾工藝提取桂花花露,南宋向子諲《如夢令》詞序言:
餘以巖桂為爐燻,雜以龍、麝,或謂未盡其妙,有一道人授取桂花真水之法,乃神仙術也,其香著人不滅,名曰薌林秋露。
「薌林秋露」即蒸餾桂花所得花露,芬芳馥鬱、香味持久「其香著人不滅」,向子諲對桂花香露的評價很高,認為桂花香露遠勝於海外舶來的薔薇水,其《如夢令》詞曰:
欲問薌林秋露。來自廣寒深處。海上說薔薇,何似桂華風度。高古。高古。不著世間塵汙。
桂花香露可用於香身燻衣,向子諲《水調歌頭》:「幸有薌林秋露,芳氣襲衣裘」也能當作薰香使用,於香爐中燻液體香露,類似今天加熱精油薰香,將一小碟「桂花香露」,置於爐灰之上,靠香灰下炭火的溫度,讓桂花香露徐徐揮發,芳盈滿室。
中國古人一向喜歡佩香,香味不俗的桂花,自然也被裝入香囊,製成香牌、香珠,佩帶在身上既是飾品,也能薰染著衣服,讓人身上芬麝習習。
夏秋之際,南宋臨安的夜市上,就有桂花做的「木犀香數珠」售賣,吳自牧《夢粱錄》「夜市」條:「夏秋多撲青紗、黃草帳子、挑金紗、異巧香袋兒、木犀香數珠……」。
物美價廉的木犀香珠,僅用桂花一味香料製作。採集新鮮桂花,搗碾成花泥,搓成均勻的小球,於當中刺出細孔,晾曬風乾後把香珠串在一起,像釧鐲一樣套在腕上。陳櫟有詩《木犀珠》誇讚桂花製作的香珠:
巖樹初開金粟明,累累如貫耀人睛。非生蚌殼圓還皎,若比龍涎馥更清。分種元從天上落,粉身今捻掌中輕。莫言合浦光常在,斂袖歸懷夙有情。
如果覺得桂花味道單一,還可以加入大黃、檀香等香料,元代《墨娥小錄》「合木犀香珠、器物」條載:
木犀(揀浸過年壓幹者)一斤、錦紋大黃半兩、黃檀香(炒)一兩、白墡土(揀二錢大一塊),右並撻碎,隨意製造。
直到清代,用桂花製作香珠、香牌還依然流行,清人厲鶚也曾作詞詠木犀香珠,《木蘭花慢·賦木犀香數珠》:
訝燻爐未燼,分秋宇、染鉛丹。正露重銅盤,風搖鈿粟,暗和沈檀。珊珊。佩瓔零亂,搗花房、聲共曉鍾閒。一串胸垂圓相,雙心臂纏清寒。
窗閒。待洗塵煩。斜掛處、藕絲單。認現住冰輪,前身香國,不算緣慳。更番秋期細數,勝纖痕、留印在雕闌。宛轉仍酬密願,氤氳難解連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