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為百拳之長。武術與「走」是密切相關的。何拳何功都得講進退、閃躲、迂迴、騰挪、竄步的步法,實際上就是各種「走」法。八封掌可說是一個專講「走」的拳種。
「走」不僅為養生要道,也為技擊要道。常言道「打拳容易走步難」、「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走法高超,便能佔據有利位置,從而動搖對手重心。關於它的養生作用前文已做了許多闡述。「走」最起碼是可以增加下肢肌肉和韌帶的活動能力,保持關節的靈活性,進而有益於心血管系統的正常機能。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走路是最有效可行又最方便的運動。邁開雙足多走吧!
朝練寅,夕練酉。
鍛鍊身體什麼時候好呢?
古人講「朝練寅,夕練酉。」寅時指早上三點至五點,酉時指晚上五點至七點。習武者講究練功的時間與方向,這是從古代醫學理論中吸收來的。《黃帝內經》中就說,腎有久病者,可以在寅時面朝南,精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中醫《子午流注》把12個時辰分成六髒六腑。寅時是肺氣旺的時刻,酉時是腎氣盛的時刻。肺主氣,腎納氣。寅酉二時練功,是練先天後天之後,於身體大有益處。新興的「生物節律學」認為生物體內存在生物鐘現象,生命活動會隨時間變化發生周期性變化。這與中醫《子午流注》的道理有相似之處,足見這條諺語有一定的科學性。
現代醫學家也認為早上鍛鍊好,因為早上空氣新鮮,四周環境安靜。但應在鍛鍊前吃點東西,以幫助增加活動能量,免得鍛鍊後精疲力竭。同時還應做些準備活動,免得肌肉從靜止狀態突然活動而造成一些損傷。醫學家認為,體育活動後四至六小時體溫會較正常稍高,而睡眠時體溫要低一些。因此,晚上鍛鍊,最好在睡前四至六小時進行,免得影響入睡。
練功講究方向,特別是面向南,最使地球磁場與生物磁場和諧統一,這是古人長期鍛鍊的經驗總結。
拳後百步,精神爽鑠。
武術運動是講究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的。因為於靜猛動、於動猛靜,違反物理原則,有礙衛生。練前的準備活動,意在舒散勁、腕、臂、腰、胯、膝各部之筋骨肉,牽移其慣性。由靜而動,由緩而速,然後再做主要運動,自能伸縮自如,絕不致有意外之損。然後的整理活動更為重要。激烈的運動之後,生理上表現為呼吸急促,血液循環加快,汗流浹背,感覺疲乏。這時,或坐或臥,均所不宜。故非有適當的運動不足以恢復常態。整理運動可使呼吸自然,血液循環合度,肌肉舒展。練武后致意於此,獲益非淺。整理運動,當然不能激烈,形式可多種多樣,而以「走步」為先,這是拳家們的經驗談。
拳後滿身汗,避風如避箭。
人的身體在正常情況下出汗,大大有助於肌體的新陳代謝活動。能夠及時散發掉肌體內過多的的熱量而調節體溫,又可通過汗腺發汗這個「渠道」排洩代謝廢物,且使皮膚保持酸性,有效地抵抗病原體的感染。另外,還會起到滋潤柔軟皮膚的作用。
練武術,運動激烈,體內產生熱量愈多,出汗就愈多,且口乾舌燥。這時,往往欲一吹為快,一飲為快。殊不知,吹風、暴飲都是致病的根源。吹風,封閉了汗毛孔,影響了體熱的散發,影響代謝廢物的排洩,這對健康是極危險的。暴飲,增加胃的負擔,胃的消化能力變弱,會引起身體疲乏,易受外感。所以,拳後出汗,應當先用毛巾擦乾,在氣自平定下來後,可吹一吹風,洗一洗澡。飲水則不可過多過猛,應當慢慢地喝些稍帶鹽粉的飲料,待平定後再行暢飲。
坐如鐘,立如松,行如風,臥如弓。
這是從養生角度對人提出的要求。
鍾放於案,不偏不倚。人坐如鐘,挺直軀幹,胸廓不受壓擠,內腔開闊,心臟能順利進行血液循環,肺臟便於進行氣體交換,胃臟有利於消化。對青少年來說,還有利於鍛鍊他們具有健美的形體。
立松之姿,挺拔俊俏。人立如松,不僅有利於形體及循環、消化、呼吸方面的功能,還能調節全身肌肉運動,是鍛鍊肌肉骨骼最普遍最簡便的方法。
四季之風,善行多變。人行如風,既能培養人的朝氣蓬勃的氣質,靈敏反應的能力,同時對人體骨骼、肌肉及各部內臟器官是個良好鍛鍊。
長弓微曲,求其自然。人臥如弓,是最科學的睡姿。按中醫說法,這種睡姿可防成熟男子遺精。而精可生氣,氣可生神。精氣神健旺,人氣健康。按西醫說法,似以右臥姿為最,可減少身體對以及的壓迫,可促進胃腸蠕動。這種睡姿,可提高睡眠質量,從而有利於解除疲勞,恢復精神。
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
武術運動給人帶來的好處不必贅述。而過量的鍛鍊,也會給練者帶來危害。這在武術界叫「練傷」。「練傷」之前身體總會有徵兆出現,針對徵兆控制運動量,就可以避免「練傷」。
初學武術的人,身體肌肉常常有酸、痛、麻的症狀。前輩武師在長期鍛鍊中總結出一條對待這些症狀的經驗,就是「酸多練,痛少練,麻不練」。
酸,一般說來是鍛鍊中產生的正常生理現象。它是由於肌肉腫脹、韌帶拉長引起的。這種酸感對人體無害,不僅應當堅持鍛鍊,而且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以使鍛鍊部分得到足夠的刺激,早日達到質變。如果酸感嚴重,也不可怕。局部按摩、塗抹松節油後揉擦,均可減輕酸感。只是不能停練。雖然停練可以止住酸感,但是鍛鍊也便收不到效果了。
痛,是肌肉疲勞的象徵,或是身體受傷的症狀。前者是由於初習者運動量太大造成的,後者則是外傷所至。肌肉過於疲勞,會引起炎症;身體外部創傷會造成出血或血腫,軟組織損害或韌帶撕裂。這時應先治病傷,免至嚴重。待疼痛緩解,乃至消失,再恢復正常練習。在疼痛未緩解前,運動量應適當減少。
麻,是肌腱拉傷的症狀。它往往是由於練習不得法,用力過猛所至。出現麻的感覺,而繼續猛練,就會發生「練傷」事故。因此,必須暫時停止練習,做輕微活動,促使肌腱恢復原狀。待不麻之後,方可再練。
這條諺語是武術前輩的經驗談,又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初習武者以此指導自己鍛鍊,定能收到預期的運動效果。
金津玉液莫輕拋。
武術前輩常稱唾液為金津玉液,強調練武之時,舌抵上顎,使唾液頻生,吞咽下於丹田,延年益壽。這便是養生家講究的「鼓嗽生津」,「咽津延年」。
醫書中說,唾液中含免疫球蛋白、粘蛋白、胺基酸、唾液澱粉酶、激素以及鉀、鈉、鈣等多種成分。它能幫助食物消化,緩和胃液酸度,保護牙齒健康。唾液中的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加速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對青少年的眼睛、肌肉和關節的發育,有良好的作用。唾液還有助於保持青春活力,延緩器官的衰老。唾液對人體確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因此,習武者在運動中「頻生津液」是促進健康的方法之一。而運動中或運動後大量飲水和吐唾沫的習慣是不良的。
把勢把勢,全憑架式。
沒有架式,不算把勢。
歷來人們都愛把練武術叫做練把勢,或叫打把勢。把勢成了武術的代名詞。其實,把勢的標準讀音是八式,世人念白了,才成了把勢。八式,是指武術基本功中的八種式子,至於是哪八種式子,現在各門各派的解釋已不能統一了。通常的說法是外八式,內八式。外八式指封、閉、閃、胯、勾、擄、崩、打。封,封敵之門;閉,掩護自己;閃,避實就虛;胯,胯敵擊人;勾,化敵之力;擄,借力使力;崩,格中進擊;打,發力擊打(也有人說外八式指摟、打、搪、封、彈、踢、掃、掛)。內八式指驚、惶、猛、烈、狠、毒、神、急。驚、惶:驚嚇敵人,使之惶恐;猛、烈:擊拳迅猛,氣勢雄烈;狠、毒:用意要狠,使招要毒;神、急:招法神奇,心手敏捷。
這條諺語重點不在強調練好八式上,而是強調練武術必須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因為姿勢不正確,就達不到鍛鍊的目的,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動作不美觀,應用也就不靈便。姿勢就是架式,就是架子,是要反覆練習以求習慣的一種動作。練套路要注意架式,掌握要領,符合要領,姿勢才正確。馬步,就是騎馬蹲襠的架式,隨便一蹲就不是馬步。踢腿,總要挺胸迭肚,拉開山膀,勾起抿落,隨便一踢便不叫踢腿。就是那些沒套路的拳種,它在要求初習者練習的樁法、步法、拳法、腿法中同樣也要按照要領去強調架式,否則,習練者就會練得不倫不類,非驢非馬。沒有正確的架式做基礎,內外八式是練不成的。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
遛腿,就是踢腿,是武術的基本功之一。無論是初習者還是老練家,都必須堅持練習。因為腿是全身的支柱,務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穩,武術就是沒有練到家。
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它是武術運動的準備活動。將腿遛開,筋骨柔軟,肌肉不僵,可減少韌帶和關節的損傷。其次,腿功好利於表現技術動作。武術中有許多體現腿功的動作,象劈叉、彈踢、朝天蹬、倒踢紫金冠等。很多技擊招法也是靠腿來完成的,如彈、踢、掃、掛、擺、碾、蹬、踹等。腿功好,武術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現技術的基礎。第三,腿功好利於提高拳藝。武術技術多以身體下盤為基礎,堅持遛腿,加強腿部力量性和柔韌性,是掌握高難動作的關鍵,是提高武術水平的重要手段,象翻跌、旋子轉身接劈叉等高難動作都對腿功有較高的要求。從技擊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關節柔韌性高的條件下,才能敏捷而準確地運用各種腿法,象李小龍的迎面三腳、戳腳拳種中的玉帶連環腿,這種連續以腿進攻的技擊法,都只有在腿功好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腿功包括壓腿(正壓、側壓、斜壓、反壓),搬腿(吻靴、臥靴、抱靴、端靴、蹬靴),劈腿(豎叉、橫叉、臥叉、摔叉),撕腿(側撕、正撕),控腿(前控、後控、側控、高控),踢腿(正踢、側踢、蹬踢、彈踢、斜踢、掀踢、踹踢、圈踢、擺踢、撩踢),掃腿(前掃、後掃、磨盤掃)等。
腿功是身體力量和柔韌的標誌,是對攻防意識的培養,當真需要重視。
練武不活腰,終究藝不高。
為周身主宰,腰活則周身靈活,腰皺則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關鍵,肩、肘、腕、胯、膝各部動作全靠腰來支配、協調。所以俗話說:腰為一身之軸。
腰功紮實,達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轉、折、疊、擰的動作便會隨意自如。腰有彈性,是完成各種翻騰動作的關鍵。腰功還是技擊動作的基礎,如指上打下、虛左實右、明退暗進、一閃即擊等都離不開紮實的腰功。而檢查一個人的衰老程度,也是先要看看他腰部的柔韌性強弱。腰功是武術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一個人健康與否的條件之一。
腰功包括涮腰、甩腰、下腰、俯腰、翻腰、擰腰、轉腰、彈腰、吊腰、揉腰等。
腰功和腿功是分不開的,不能重視一個而忽視另一個。通常把腰功和腿功合稱為「腰腿功」,原因就在於此。
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
腿功既是基本功,那麼怎樣踢腿才符合標準呢?
踢腿要象走步一樣,一左一右,一步一腿反覆踢溜。踢腿時,大腿不用僵力,這即是抬腿輕;落腿時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點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緊緊相連,每起一腿都要講求速度和勁力,大腿帶小腿踢起,有一個加速度,這便是踢腿一陣風。這種踢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腿部柔韌、力量、速度、靈敏等方面的素質。無論是直擺類踢法(正踢、側踢,外擺、裡合),還是屈伸類踢法(彈踢、蹬踢、踹踢、撩踢),以至平掃類踢法(掃堂腿)都應遵守這一原則。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
站樁是各門各派武術都強調的功法,也是俗話講的「私功夫」中的一種。站樁是以靜站方式調養氣息、增長勁力的方法。稱其為樁,是因為練習者要象木樁一樣靜止不動,久練之後,又可以腳底生根,象木樁一樣紮實穩固。
各門各派的樁功可粗分為兩種:
一為養生樁,其作用是在站樁中求氣息平靜,氣血運行和暢。樁式一般較高,如四平樁、混元樁等。
一為技擊樁,其作用除同養生樁外,還有鍛鍊腿部功力的作用,以求「氣貫丹田,強若不倒之翁」。樁式多為中式、低式,如馬步四平樁、虛步樁、虎步樁等。
一個習武者,腰活腿靈,招數嫻熟,若是缺少樁功,腳底無根,那麼演練起來就會流於輕浮;交手實作,也會氣浮身飄,容易被對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未學功夫,先學跌打。
跌打,是跳躍、騰空、翻滾、撲跌等技功動作的總稱,包括吊毛、搶背、空翻、側翻、滾地雷、仙人床、鯉魚打挺、狸貓上樹、烏龍絞柱、野馬奔槽等許多招式動作。跌打也是武術基本功之一。
青少年習練武術,不能滿足於遛腿、活腰、站樁,還應當練習跌打。練長拳的如是,練其他拳種的也應勇於問津。因為練跌打既可以提高身體靈巧的素質,還可以增強練習高難動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練習地躺類拳術的基礎,還可以加強演習或交手過程中的自我保護。
只是跌打動作較難,且需要一定的場地和器材,這對於一般習武者來說是個局限。
拳打千遍,身法自現。
這條諺語告訴習武者,只有通過長期的苦練,才能體味到武術的奧妙,才能表現出武術的內涵。因此,在鍛鍊過程中,應當不斷地糾正缺點,使功法、技術、姿勢、動作不斷趨於正確。身法,即指全身動作的協調。動作的協調,要靠苦練才能實現。
現在的武術教師,多數都能以科學方法教授學生,從理論到實踐,步步顧及。這對學生來說,無疑是走了捷徑。過去的拳師,靠的是口傳心授。特別是不少老拳師沒有文化,儘管有一身本事,卻說不出個道理來。學者只能依葫蘆畫瓢,依靠「拳打千遍」,自己去領悟武術的真諦。現在的教學法遠勝於過去的教學法。
然而,現在的習武者如果只希望依靠師父的講解,而不去勤學苦練便想學到武術,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武術是身體的運動,各種法則只有在運動中才能領會。武術主要是在運動場上學,而不是在屋子裡學。
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打拳不等於練功。拳,指鍛鍊的方式;功,指鍛鍊的實效。光注重鍛鍊的方式而不注重鍛鍊的實效,那就叫「打拳不練功」。象有些習武者,學會幾個套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練習,練時隨隨便便,馬馬虎虎,姿勢沒準,動作間歇,邊說邊打,邊想邊練,這雖也說是在打拳,但不是練功,是不重效果的瞎比劃。
打拳必須練功,若不練功,拳術即使打得精熟好看,終是花拳繡腿,器械即使練得靈活利落,終究算是耍槍弄棒。古人認為「欲學武藝,首貴實用」。練功,就是為了實用。
現在我們強調練功,含義要廣泛得多。象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韌性,加強靈敏性,鍛鍊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應力等,都屬於「練功」的範圍。技擊方法的熟練掌握,技擊能力的具備,養生術的通悟與運用,也是「練功」的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練功的主旨在於練出過人的功力。因為「拳」人人可打,「功」卻不見得人人能練成。就如海燈法師的一指禪功,現在可說絕無僅有。張加陵紙上懸人的輕功,也可說出類拔萃。所以,「打拳必須練功」。
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練了一輩子武術,結果是不能交手,不能表演,不能授徒,甚至還落下一身的病,這樣的習武者徒有虛名,正是「打拳不練功」的典型。
這條諺語也作「拳無實功,一場空空」。
練武先求腿力。
武術以練腿為本。腿法練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腎,劈崩鑽帶拿)則順,六合(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則對,出勢則疾,進退則靈,運用筋骨則易。
腿力與腳力、腰力是統一的整體。練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腳力和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