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人,無論是軍事政治才能,還是品德修養都是無可挑剔的。可隨著網絡的興起,各種電視欄目的播出,諸葛亮這一千古名臣正被很多人抹黑。為了將其拉下神壇可謂不遺餘力。
有人說諸葛亮並無政治謀略,打著「奉孝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說郭嘉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又說諸葛亮不是軍事家,因為他根本沒打過什麼勝仗,更有甚者說其搶班奪位、假公濟私,將一個有著良好品德的名臣數落得體無完膚。
無論是《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美化還是網絡上對其的醜化都不盡客觀,可是歷史中最真實的諸葛亮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先從劉備三顧茅廬說起,通過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我們便可以看出,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所佔據的地位,也側面說明了諸葛亮非凡的能力。說起劉備三顧茅廬我們不禁想起歷史上還有一個類似的事情,便是姜子牙直鉤釣魚被周文王禮賢下士,請去當參謀,最終統一了周王朝。
但是周朝的歷史可信程度令人質疑,姜子牙活到139歲在現今社會也是不太可能的事,雖然姜子牙的經歷確有其事,但只怕其中還有故事的成分。而且姜子牙也並沒有被三顧。只是後來故事經過改編加了幾次。
而三國志中卻有明確記載「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說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這說明諸葛亮被三顧茅廬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
在古代知識分子中,這種禮遇可以算是極高的規格了,雖然當時的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有些「病急亂投醫」的原因。但是劉備在請諸葛亮之前,是通過多方打聽,才知道很多人都說諸葛亮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才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諸葛亮本身修養非常高,同時對中國文化研究相當精通。從他所寫的《誡子書》中我們便可以看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的這段話影響了很多人,即便放到現在,依然對個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諸葛亮不僅自身博覽群書,品德高尚,他還特別崇尚節儉,即便身居一國丞相的位置,也是以身作則。諸葛亮在寫給劉禪的遺表中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三國志》記載:「及卒,如其所言」。可見諸葛亮並不同於其他貴族階級的官僚生活,自己生活作風檢點,很是自律,更兼高尚情操,博學多才,品德兼優。這種人物古往今來屈指可數。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記載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可以說諸葛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帥哥,可是其妻子黃月英卻是有名的醜女。民間也流傳著「莫學孔明擇婦,只得阿承醜女」的諺語。而諸葛亮當時迎娶黃月英可以說與其身份地位也有關係。
諸葛亮雖然曾經家世顯赫,但到他這裡已是平民身份,雖然身具雅量,氣宇不凡,但黃月英的父親黃承彥是當地著名鄉紳,兩人結緣也算是情理之中。而諸葛亮成名之後依然對妻子恩愛有加。這也充分說明了諸葛亮潔身自好,並不貪戀美色。
諸葛亮不光德才兼備,一篇《隆中對》更是讓其成為天才政治家。諸葛亮對時局的把握和深刻的見識,已經被實踐所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未出茅廬便能夠對天下時局把握如此精準的人物,也便僅此一人。
我們流傳的一句話「事後諸葛亮」而從來沒有人說「事前諸葛亮」也說明了諸葛亮獨到的眼光,能夠一眼看穿未來的局勢發展。而諸葛亮成為丞相之後,其政治軍事才能也是被公認的一流。諸葛亮病逝之後,司馬懿曾去看他的軍營,也不禁讚嘆道:「天下奇才也!」
而諸葛亮面對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聽到了所有君王從來沒說過的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敢說這句話,其實正是因為其了解諸葛亮的人品,知道以其人品能力必定不會背叛自己和兒子。而後的諸葛亮也確實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死後的諸葛亮凡事都是親力親為,雖然位高權重,卻並沒有為自己謀私利,更是為了漢室江山被活活累死。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即便是普通的士兵,也對其很有感情。在晉國統一之後,曾有人問一老兵對諸葛亮的評價。他說,諸葛亮在世時沒覺得特別之處,但他去世之後就再無人能比得上他。
諸葛亮的一生有著太多值得被歌頌的事跡,身上更是有著太多值得世人所學習的地方,可是很多人只不過是將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搬出來「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認為帶兵打仗是其短處,便欲將其黑化,拉下神壇。而看不到諸葛亮身上別的閃光點。
我是望舒,有關歷史方面的知識,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讚或者分享給好友閱讀。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