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小兒麻痺在醫學上稱為脊髓灰質炎,是一種導致兒童被脊髓灰質炎病毒所傳染而感染的急性病症,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是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者失去運動能力。小兒麻痺多發於幼兒的1-6歲期間,該病發病迅速,十分可怕,如果沒有注意發病前的症狀,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後期恢復會非常困難。
01小兒麻痺是什麼,發病前的這幾種症狀,一定要小心,及時去看醫生
1、渾身不舒服,發熱反覆
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如果發現孩子開始渾身發熱,頭暈嘔吐,腹瀉不止,類似於感冒的症狀,一定要拉起警鐘。也許會誤以為是感冒或者腸胃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隨便吃些感冒藥消炎藥,就可以好了。其實不然,這樣也許會加重病情,因為小兒麻痺導致的發熱情況,並不會退燒,反而會持續性發燒,有可能越來越嚴重。那個時候再去醫院就晚了,所以一定要早發現異常,早去醫院診治。
2、高燒退下,仍感四肢無力
有的孩子小時候身體抵抗力會比其他孩子弱,容易經常感冒發燒,所以家長會忽視孩子發燒的症狀,以為吃一些退燒藥就會好。但是一定不要大意,如果有發燒症狀,最好去醫院治療。還有的孩子感冒好了之後,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比平時不願意活動,無精打採,還帶有頭疼的症狀,一定要警惕起來。
看看孩子有沒有面色發紅,比以前更加嗜睡的情況,如果有這些症狀,趕緊去醫院掛號。
3、肢體嚴重疼痛
小兒麻痺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症狀,當孩子發燒退熱之後,3-7天內,會出現肢體嚴重疼痛的情況。然後當疼痛緩解後,會繼續出現麻痺的症狀,有的輕微麻痺,會在一周後自行恢復。再嚴重的情況,就是造成癱瘓,即使治好也會留下很嚴重的後遺症。
02小兒麻痺潛伏期短,且發病迅速,醫學上又將其分為五種階段
1、病情初發期
小兒麻痺症的潛伏期在8-12天左右,主要症狀和感冒類似,患者會感到渾身乏力、噁心嘔吐、頭痛睡不著、便秘腹痛等,甚至身上還會有過敏現象,有的孩子還會有鼻炎的症狀,這些症狀會持續一到四天左右。
2、身體癱瘓前期
當患者從發病初期的發熱退燒後,會進入到癱瘓前期,也有可能沒有退燒就直接進入此期間。患者會出現持續升高的高燒,頭痛更嚴重,甚至神志不清,四肢開始疼痛。當別人幫助翻身時,會明顯發覺重量增加,無法自主活動身體。
3、身體癱瘓期
在臨床上,一般不會把癱瘓前期和癱瘓期分開來談,因為當癱瘓前期開始持續一到兩天之後,就會大小便失禁,感覺肢體障礙明顯,這就是進入了癱瘓期。但是癱瘓期又分為四種類型,每種類型各有不同症狀。
第一種是脊髓型,主要表現是遲緩性癱瘓,肢體肌肉的肌張力減退,膝跳反應消失,患者起床困難;第二種是延髓型,這種類型是呼吸中樞神經受損嚴重,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是暫停,還有血管中樞神經也會被損壞,導致血壓還有脈搏變化較大;第三種是腦型,這時表現為高熱、易受驚嚇、嗜睡、煩躁不安;最後一種是混合型,上面三種情況同時發生,是最嚴重的一種類型。
4、癱瘓恢復期
在癱瘓1-2周後,癱瘓會從肢體末端逐漸恢復,這個過程將持續好幾周,甚至好幾個月。情況較輕的患者會恢復八個月左右,基本上會基本恢復正常,而患病嚴重的則要恢復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5、癱瘓後遺症期
當患者癱瘓恢復正常後,有的患者肌肉會出現萎縮的現象,將無法正常下地行走,肢體神經系統嚴重受損,肢體也會嚴重畸形。還有些患者會在感染數十年之後,發生脊髓灰質炎後肌肉萎縮症候群,導致肢體癱瘓狀況更加嚴重。
03小兒麻痺不能輕視,孩子平時生活應該怎麼做,才能很好地預防?
1、保護好容易感染的嬰幼兒
現在國際上對於這個病症的研究也有很大進步,治癒率很高,最重要的就是在幼兒期就種好疫苗。而我國這些年裡在小兒麻痺治療疫苗領域,有了很大的進步,從早期的滅活疫苗,到發展成現在的口服糖丸疫苗。從便捷程度,還有治療效果上都有很大改變。在兒童1-6歲期間,尤其是在出生第二月開始,家長們就要帶著去注射疫苗,每年家長都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並接種疫苗,使兒童本身免疫力上對小兒麻痺的病毒產生抗體。
2、隔離已患病的兒童
已經患病的兒童,應該自發現日開始自己隔離40天,同時患者的排洩物以及衣服都要進行消毒,放到太陽下暴曬兩天。照顧患者的人,也要對自己接觸過患者的部位進行消毒處理,防止傳染給其他兒童。若已經接觸過患者的兒童,也應該隔離觀察20天,如有症狀,立刻送至醫院。
3、做好日常環境衛生
家裡有嬰幼兒的,平時要做好環境衛生,消滅蒼蠅,從小就教導幼兒養成好的衛生習慣。當周圍有人患小兒麻痺時,要注意防護,而且也要減少幼兒去人多的地方,避免受驚或過分疲勞。家長還要多注意幼兒身體情況,不要忽視任何一個前期病症,耽誤最佳治療時期。
結語:小兒麻痺症不僅給患者帶來嚴重痛苦,還會使患者家人心理承受巨大壓力和打擊,有的家庭甚至無法承受巨大壓力而四分五裂。所以家長們對於小兒麻痺的症狀一定要著重關注,平時也要隨時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從小就要教導孩子注意衛生,不要去人多的危險環境。最重要的是,當孩子發燒時,家長不要大意,一定要及時送去醫院就醫,查清發燒情況,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