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福順 吳清林 圖:吳振興
編輯:慎 言
吳立厚先生,1917年3月13日出生於福建省詔安縣梅西村,2015年5月7日因病逝世於臺灣新北市,享年98歲。根據梅洲吳氏族譜世系表,系子棠祖(大學尾)懷瑛祖世系二十五世,家中共有五兄弟,排行老大。是詔安縣梅洲鄉自吳大成祖南宋開基以來為數不多的黃埔軍校畢業生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日寇的鐵蹄賤踏中華大地,讓廣大百姓深陷水深火熱之中。八年抗戰,許多知識青年從軍報國,可謂風起雲湧。吳立厚先生當時年僅二十,他的軍旅人生,隨愛國心而起,也隨抗日戰爭而了。他不是青史名將,生命卻緊扣中國近代史脈動。畢生低調,自認為滿腔愛國心的平凡人。
立厚先生父親英年早逝,在那軍閥混戰的舊中國,人禍天災不斷,生活艱辛,家庭的重擔很早就落在知書達理的母親和他這個長兄肩上。初中畢業後,他受聘在家鄉梅洲小學當老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立厚先生從報紙上看到大片國地淪陷,日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報導。吳立厚對此義憤填膺,滿腔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投筆從戎,拿起武器,抗戰救國,以洗國恥。他瞞著家人來到龍巖縣師管區報到,響應國家的號召知識青年從軍報國,共赴國難,起初被指派擔任"上兵見習文書",只能拿毛筆寫公文,後來升任成為"文書上士"、"特務長"等職務。
在此期間吳立厚先生左思右想,想要報國就要進入一流軍事學府接受正規軍事教育,由於報考資格至少要高中學歷,他透過不斷刻苦自修,隔年便插班進入龍巖縣的省立高中。後來,他以同等學歷報考中央陸軍官校。考試當天,他聽到錄取者必先備妥"保證書",無奈地長聲喟嘆。有位中校軍官出面關切,得知吳立厚找不到保證人,當面允諾作保,幫他籤名蓋章,他才得以順利錄取,入學後方知該幫忙具保的貴人實為其大隊長。
部隊駐防連城縣朋囗時的某一天,吳立厚先生目睹一群鄉民,正圍毆一名賣藥郎中,原因是郎中手裡的母雞,不論羽毛、體型都和鄉民失竊的母雞相同。他決定從中調解,找出當初賣雞者對質,終於還給賣藥郎中清白。
當時黃埔軍校第四分校設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和國民黨中央陸軍測量學校同在一個地方。「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的對聯高高掛在黃埔軍校第四分校的大門上。1938年暮春,吳立厚先生準備啟程前往廣西報到之際,不幸身染疥瘡。他走進連城縣某家藥店抓藥,店家老闆竟是那位郎中。有感於解圍洗冤的恩情,賣藥郎中分文未取,拿出祖傳秘方,讓吳立厚先生的疥瘡快速痊癒,得以通過官校報到時的體檢。人生的際遇,總在冥冥之中。
吳立厚先生被編入黃埔軍校桂林分校十七期十七總隊。第一學期學習課目:步兵操典射擊、野外勤務、築城教範等。第二學期又進行了分科考試,不及格的又淘汰了一批,成績優秀者分配到炮科、通訊科,成績中等者到步兵科,體格矯健者分配到騎科。吳立厚被分配到步兵科。第三學期學習連、營、團的指揮部署,攻防戰術等。第四學期學習營、團以上圖上戰術、沙盤戰術、陣地攻防演習、重兵器的使用及教練方法等。學習時間二年,於1941年畢業。
抗戰中的軍校條件很艱苦,學員自己造房,房子條件簡陋,點的是桐油燈。吃飯定量,只有野菜,用水是引用山上的泉水。軍事理論科目,要學戰術,學典範令、築城學、地形學,學繪製地圖。實戰訓練很苦,每天都是摸爬滾打,訓練非常嚴格,他都咬牙挺住。
在軍校期間,吳立厚先生各門功課考試成績都是優秀,受到教官和學員們的稱讚。這期軍校畢業生的分配,基本上是從哪裡來的再回到哪裡去,加強當地軍隊指揮和教練力量。吳立厚先生返回福建省福州市擔任八十師239團的見習軍官。
由於吳立厚曾經當過幾年小學教師,寫得一手好字,深得八十師領導的賞識,欲讓他在司令部當文書發揮他的特長。吳立厚婉言謝絕,多次要求到一線部隊抗戰,上前線殺敵才是中華男兒本色。八十師領導被吳立厚的精神所感動,就升任他為機關槍連排長,以酬其志。
1944年9月,日寇再次對福州發動了攻勢。9月28日,日軍從連江、鎮海登陸。吳立厚擔任239團第一營機關槍排長奉命攔截日軍,卻因地勢、火力不及日軍,損失慘重,苦戰三天後撤退。一連連長楊清波、排長李太和壯烈犧牲。
此後,日軍進佔福州,國軍部隊撤守到福州城外的山區。後來,吳立厚請求團長讓他帶著圓鍬重回戰場,將陣亡弟兄屍體掩埋。
1945年5月間,抗戰末期,日軍部隊在炮兵掩護下從福州城撤退,國軍八十師展開進攻。吳立厚先生率眾來到閩浙交界的白馬河畔,卻遭到日軍優勢火力的攻擊,炮彈彷如雨落。他在翻滾過程中,腳部、臀部相繼中彈,很快便失血昏厥,所幸被一名傳令兵發現,背著他在漫天烽火裡撤退。他在野戰醫院開刀住院,前後將近一個月。同年8月,日軍豎白旗投降。吳立厚先生跟著國軍部隊到臺灣接管駐防。
去臺灣後,吳立厚先生選擇重執教鞭。他陸續在"省立員林高農"、"竹南高農"、"省立北港高農"等高級農校擔任軍訓教官,直到1984年,才從臺南縣監水國中退休,任教長達39年,培育英才無數。
無論是早期戰火紛飛年代,或是後來海峽兩岸隔離的歲月,吳立厚先生最掛念的是家鄉的親人,朋友和祖國家鄉的發展。當臺灣政策允許回大陸探親時,老先生不顧高齡,馬上攜夫人分別二次回到闊別50載的家鄉,祭拜先祖,與親人團聚重敘親情。並拿出他退休後大部分的退休金資助家鄉親人建設發展和後輩的教育求學 。
吳立厚先生早年投筆從戎,奔赴戰場,為危難的家國浴血奮戰,抗戰勝利後的他在臺灣多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同時,他的這種為家國奮鬥和重視教育的精神也深刻影響他的下一代。吳立厚先生在臺灣共有6個兒子,其中:吳振國,排行第三,目前居住在南美洲的巴西,有三個兒子,都已經從巴西知名大學畢業,分別研讀計算機工程、化學工程、法律本科,在政府和大公司就業,他和夫人都是葡萄牙語翻譯師,多次被中國到巴西投資的大型企業和有牽涉到中國人的法院審理聘為翻譯。
吳振邦,排行第四,早年留學美國,目前定居在西雅圖,歷任德州儀器、微軟等高級工程師,現就職於Facebook(臉書).育有二女一男,他們都畢業於美國常春藤名校,其中,二女兒吳亞欣,2012和2013年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2018年博士畢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電子&電機計算機科學博士,目前,年僅29歲是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方面的助理教授 。
吳振興,排行第五,從事微電子行業,目前,往返於臺灣和大陸之間,兒子畢業臺灣清華大學,獲美國密執根大學計算機碩士後,就職於亞馬遜公司。
吳振華,排行第六,從事漁事行業,女兒畢業臺灣中山大學,目前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修習工業工程碩士學位。
附:【黃埔軍校校名演變】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附註:吳立厚的兒子吳振興先生為本文提供一些翔實的史料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