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從成立之初到轉移,在這期間,為國家培養了無數軍事人才。尤其是前六期名將輩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頂梁柱。然而,在這些名將中,也就是黃埔一期學員,有三位將領都是來自徐州,而且又是同一個姓,因此被世人譽為徐州三王。還有三位學員來自山東,並且都姓李,因此也被世人譽為山東三李。那麼你們知道?這分別是指哪六位將領嗎?
先來看看徐州三王
第一位是指王仲廉,他是畢業黃埔軍校第一期,也是一位抗日名將。在抗戰時期任85軍軍長,跟著擁有抗日鐵漢的湯恩伯南徵北戰浴血全國。先後參加了綏遠、南口、太原、徐州、武漢會戰、隨棗、棗宜、豫南、豫湘桂會戰、豫西等戰鬥,為抗戰勝利作出了應有貢獻。不過在解放戰爭時期失利,被蔣介石以延誤戰機之罪,送往軍事法庭,後來在黃埔同學的求情下免除了罪行,之後跟著蔣一起赴臺。
第二位是指王家修,他也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但很可惜的是羨慕的有點早,還沒來得及建功立業。就在1925年3月12日的棉湖之役中犧牲,後葬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東江陣亡烈士墓。
第三位是指王敬久,他也是畢業於黃埔軍校,同時還是一位久經沙場的抗日名將。從黃埔軍校畢業後,他經歷了兩次東徵戰役以及北伐戰爭。在這些戰鬥中立功許多,因此他升級的速度也比較快,所以在抗戰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71軍軍長兼八十七師師長,這個87師可是擁有德式裝備,戰鬥力強,也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不過之後由於他與祝紹周發生衝突,被蔣介石撤了職,閒賦在家的王敬久,還是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的求情下得以官復原職,但不是再擔任71軍軍長了,被調到第三戰區任國民革命軍第25軍軍長。之後因功又升任了國民革命軍第十集團軍總司令,在這期間他指揮過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第66軍、第79軍參加過浙贛線保衛戰,鄂西會戰,常德等戰鬥,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看完了徐州三王,再來看看山東三李分別是指哪三位將領。
李仙洲,他是山東河西縣人,畢業於黃埔一期,他在國軍將領中以及黃埔一期學員中,表現平平並不算太突出,也參加過先後參加南口、忻口戰役,當時他的官職是國民革命軍九十二軍中將軍長兼二十一師師長。不過在抗戰勝利後,調至濟南任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長官,而他的上級就是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王耀武。李仙洲和這位學弟相比顯得有點弱,不過王耀武在黃埔學員中升遷的速度算是較快的一位了。等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仙洲5萬大軍在萊蕪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他本人也做了俘虜。
李延年,他是山東省廣饒縣人,20歲時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可能大家對他的抗戰事跡都不是很熟悉。但是,李延年絕對算是一位出色的指揮員。1944年5月,日軍集結10萬精兵,配以10萬偽軍,由洛陽西犯,妄圖攻取潼關後,再經西安、寶雞直趨四川,而胡宗南根本擋不住日軍的進攻。蔣介石眼看日軍要挖他的心臟,於是讓李延年擔任總指揮,統轄國軍,還有川軍,西北軍共30萬人抗擊敵軍,並立下軍令狀,不贏得此戰殺頭謝罪。然而,李延年軍不負眾望,擊退日軍,從此日軍龜縮在洛陽附近,再未敢西犯。戰後,蔣賜李抗日一等勳章。在抗戰時期能指揮30萬大軍作戰,作為黃埔一期的學生恐怕也只有他一人。
李玉堂,他是山東省廣饒縣人,也是黃埔一期生,在抗戰時期任第十任軍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泰山軍,參加了兩次長沙會戰 ,成為第九戰區一員悍將,也因此升任集團軍司令。不過他的結局不怎麼好,在解放戰爭中失利,後來他的老婆勸他起義,但李玉堂猶豫不決,最後被蔣介石察覺,以通敵罪被槍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