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在三個半月的戰鬥中,華北敵後戰場的數十萬軍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重擊了日偽軍的反動氣焰,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的作戰,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抗戰信心,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黃埔師生作為骨幹力量,在百團大戰中表現優異。那麼百團大戰中,出身黃埔軍校的開國將帥主要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元帥2位
一位是聶榮臻元帥,他於1924年10月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1925年回國後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直接領導政治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並講授社會發展史、政治工作等課程。百團大戰時期,他擔任八路軍115師政委,在進駐山西五臺山後,他充分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積極地發展抗日武裝,並創建了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另一位是徐向前元帥,他於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留校任排長。抗戰時期擔任八路軍129師副師長,率部以太行山區為中心,開創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他先後參加了廣陽、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百團大戰時期,徐向前擔任山東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有力地配合了百團大戰的進行,為戰鬥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大將2位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幽默大師」陳賡,他於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1期,10月參加平定商團的戰鬥,11月畢業。在軍校期間,他表現優異,與蔣先雲、賀衷寒並稱「黃埔三傑」。抗戰爆發後,陳賡擔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旅長,打出了赫赫威名。當時美國駐中國大使館武官卡爾遜稱讚說:「386旅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百團大戰中,陳賡擔任太嶽軍區司令員,率部血戰娘子關,在馬山村、羅鼓寨一帶打伏擊。
另一位是羅瑞卿大將,他於1926年前往成都,入實業專修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以優異成績考取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第五期)。百團大戰前,羅瑞卿擔任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長。1939年他率抗大師生數千人東渡黃河,在華北敵後堅持辦學。1940年5月,羅瑞卿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轉戰太行山區,參與指揮百團大戰和領導華北抗日遊擊戰爭。
上將3位
一位是郭天民上將,他是湖北黃安人,黃埔軍校六期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郭天民任中央軍委作戰局局長。1938年12月,郭天民任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指揮所部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和「蠶食」,鞏固並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百團大戰時,他擔任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及第2軍分區司令員,指揮了娘子關戰鬥。
一位是周士第上將,他是海南瓊海人,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任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隨部開赴晉西北,在雁門關一帶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百團大戰中,他擔任晉綏軍區參謀長,率部粉碎了日軍大大小小的「掃蕩」達30餘次。
另一位是張宗遜上將,他是陝西渭南人,黃埔軍校五期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擔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率部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首戰運用遊擊戰術,取得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百團大戰中,他參與指揮部隊戰勝日軍多次掃蕩,後任晉西北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百團大戰中,出身黃埔軍校的開國將帥除了以上不完全統計的元帥、大將、上將外,還有開國中將閻揆要等著名將領。除此之外,參與百團大戰的黃埔師生還有八路軍副參謀長、黃埔一期畢業生左權烈士,以及建國後沒有被授予軍銜的黃埔六期畢業生程子華,黃埔四期畢業生李運昌。時光荏苒,轉瞬間80載光陰已過,讓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