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在國務院辦公地點中南海順利舉辦。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開國上將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幹部,也有德才優異的副兵團和準兵團級幹部,還有個別已轉業到地方的級別相當於正兵團級的幹部。
經過統計,55位開國上將的年齡跨度也很大。授銜時年齡最大的開國上將是陶峙嶽,當時已經年滿63歲了;年齡最小的是蕭華上將,授銜時年僅39歲。1955年授銜的55位開國上將中,50歲以下的有39人,他們年富力強,是建設新中國的主流力量。那麼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1.開國上將傅鍾,1900年6月28日出生於四川省敘永縣城的一戶書香門第。20歲時赴上海預習法文,參加工讀互助會。同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在上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機關做人事和兵運工作。
抗戰時期擔傅鍾擔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為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後,傅鍾一直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5歲。
2.開國上將董其武(起義將領),1899年11月27日出生於山西省河津縣(今河津市)固鎮村。大革命時期參加國民黨軍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第9混成旅旅部副官長。1931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指揮全團官兵浴血奮戰,打退日軍10多次進攻。
抗戰時期,董其武參加包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為抗擊日寇立下赫赫功勳。解放戰爭中,董其武在傅作義的幫助下,率綏遠省國民黨軍政人員4萬餘人起義,創造了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建國後,董其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擔任第69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6歲。
3.開國上將李克農,1899年9月15日出生於蕪湖市吉和街(原名雞窩街)馬家巷1號。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隱蔽戰線鬥爭的光輝代表,為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戰時期,李克農擔任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主任,他四處籌謀,為八路軍提供最緊俏的軍需物資。建國後,李克農擔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6歲。
4.開國上將陳奇涵,1897年9月23日生於江西興國壩南區竹壩村。1920年入廣州護國第2軍講武堂,畢業後加入贛軍,任排長、連長、代營長。1925年初進入黃埔軍校任教,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中,陳奇涵歷任遼寧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委常委,東北軍區參謀長,江西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剿匪作戰,殲匪特4萬餘人。建國後,他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事法庭庭長,解放軍監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8歲。
5.開國上將陶峙嶽(起義將領),1892年9月18日出生於湖南寧鄉市仙鳳鄉。中學畢業後進入湖南陸軍小學堂,1915年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三期)。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革命軍第40軍第3師師長,參加了復克徐州之役。
解放戰爭時期,陶峙嶽力排眾議,率駐新疆的10萬國民黨軍官兵通電起義,迎接人民解放軍入疆。建國後,陶峙嶽歷任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63歲,是開國上將中授銜時年齡最大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