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2020-12-10 歷史小蛀蟲

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儀式在國務院辦公地點中南海順利舉辦。此次授銜,共產生10位開國元帥、10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開國上將是將軍中的骨幹力量,他們的革命歷史源遠流長。1955年首批授予的55名開國上將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幹部,也有德才優異的副兵團和準兵團級幹部,還有個別已轉業到地方的級別相當於正兵團級的幹部。

開國授銜

經過統計,55位開國上將的年齡跨度也很大。授銜時年齡最大的開國上將是陶峙嶽,當時已經年滿63歲了;年齡最小的是蕭華上將,授銜時年僅39歲。1955年授銜的55位開國上將中,50歲以下的有39人,他們年富力強,是建設新中國的主流力量。那麼1955年授銜時,年齡大的前5位開國上將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傅鍾

1.開國上將傅鍾,1900年6月28日出生於四川省敘永縣城的一戶書香門第。20歲時赴上海預習法文,參加工讀互助會。同年11月赴法國勤工儉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回國,在上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機關做人事和兵運工作。

抗戰時期擔傅鍾擔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為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做出了巨大貢獻。建國後,傅鍾一直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5歲。

董其武

2.開國上將董其武(起義將領),1899年11月27日出生於山西省河津縣(今河津市)固鎮村。大革命時期參加國民黨軍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第9混成旅旅部副官長。1931年率部參加長城抗戰,指揮全團官兵浴血奮戰,打退日軍10多次進攻。

抗戰時期,董其武參加包頭戰役、綏西戰役、五原戰役,為抗擊日寇立下赫赫功勳。解放戰爭中,董其武在傅作義的幫助下,率綏遠省國民黨軍政人員4萬餘人起義,創造了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建國後,董其武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擔任第69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6歲。

李克農

3.開國上將李克農,1899年9月15日出生於蕪湖市吉和街(原名雞窩街)馬家巷1號。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隱蔽戰線鬥爭的光輝代表,為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抗戰時期,李克農擔任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主任,他四處籌謀,為八路軍提供最緊俏的軍需物資。建國後,李克農擔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6歲。

陳奇涵

4.開國上將陳奇涵,1897年9月23日生於江西興國壩南區竹壩村。1920年入廣州護國第2軍講武堂,畢業後加入贛軍,任排長、連長、代營長。1925年初進入黃埔軍校任教,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中,陳奇涵歷任遼寧軍分區司令員,遼寧省委常委,東北軍區參謀長,江西軍區司令員,組織指揮剿匪作戰,殲匪特4萬餘人。建國後,他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軍事法庭庭長,解放軍監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58歲。

陶峙嶽

5.開國上將陶峙嶽(起義將領),1892年9月18日出生於湖南寧鄉市仙鳳鄉。中學畢業後進入湖南陸軍小學堂,1915年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三期)。1927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擔任國民革命軍第40軍第3師師長,參加了復克徐州之役。

解放戰爭時期,陶峙嶽力排眾議,率駐新疆的10萬國民黨軍官兵通電起義,迎接人民解放軍入疆。建國後,陶峙嶽歷任人民解放軍第22兵團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授銜時63歲,是開國上將中授銜時年齡最大的一位。

相關焦點

  • 1955年授銜時,此這兩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為何被稱開國上將?
    1955年在解放軍首次授銜時,有兩個人不在名單之中,後來卻都被稱開國上將。 當時,中央軍委授予的上將軍銜共55人,但後來人們都知道,我國的開國上將共有57位,很顯然還有2人是後補的,但也被稱為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王建安將軍和李聚奎將軍。
  •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授銜少將僅剩3人!他們都是誰?離休前什麼職務?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標誌著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向了紮實的一步。此時,我軍已經結束了抗美援朝戰爭,「一五計劃」已經進入到了第三個年頭,國內形勢一片大好。
  • 開國少將僅剩7人,分別是誰?哪一年授銜?離休前什麼職務?
    開國少將僅剩7人,分別是誰?哪一年授銜?離休前什麼職務?言及開國將軍,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僅剩4人。隨著開國少將詹大南的去世,這一數字變成了3人。因而,網絡上就出現了開國少將僅剩3人的說法。其實,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
  • 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這3個師的有28位。其中又以八路軍第115師居多,有11位。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劉震上將1955年授銜時,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八路軍第115師的有11位。
  • 開國上將中,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都有誰?授銜時擔任什麼職務?
    57位開國上將中,有3人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那麼這3位開國上將都是誰?授銜時擔任什麼職務?1955年,劉亞樓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授銜時擔任空軍司令員。解放戰爭中擔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為遼瀋、平津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資保障。建國後擔任中南軍區後勤部部長,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 57位開國上將中,來自北方的9位都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57位開國上將中,除了3位起義將領之外,其餘54位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標誌著他們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優秀分子。走出開國上將最多的是湖南省,共有19位。其次是湖北省,走出了14位開國上將。按照地域分布,南方上將有48位,北方上將有9位。
  • 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2020年還健在的僅剩4位,他們都是誰?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軍委在1955年首次實行了軍銜制,期間共授予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175位中將,以及802位少將。這些開國將軍們都堪稱是我國的「寶貝」,因為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客磨滅的貢獻。
  • 開國上將有四位參與了南昌起義,他們分別是誰?當時擔任什麼職務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打響,這場起義可以說是一場劃時代的戰鬥,在此次起義中有27位後來成為了開國將帥,其中開國上將就有四位,那麼這四位將軍分別是誰?當時他們分別又擔任什麼職務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1955年授銜時,北京軍區4個軍的軍長都是誰?分別是什麼軍銜?
    1955年授銜時,中國人民解放軍12大軍區的司令員都被授予將官軍銜。北京軍區的前身是華北軍區,是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華北軍區由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大軍區之一,領導與指揮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爾、熱河、遼寧省邊界地區所屬人民武裝。
  • 1988年恢復軍銜,有17人被授予上將,他們都是什麼職務?
    1988年,我軍恢復了中斷23年之久的軍銜制,並把最高軍銜設為上將。在此次授銜儀式中,共有1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開國將校,資歷和戰功都很高。那麼1988年的17位上將,當時都擔任什麼職務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 這三人沒有參加長徵,後來卻被授予上將,他們分別是誰
    長徵是我軍行軍史上的一個奇蹟,它具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次偉大的戰略轉移不僅使得紅軍得到了發展,更是為日後名族的解放和平事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在1955年大授銜時,開國將帥中百分之九十的將領都經歷了這段偉大的徵程,還有百分之十的將領則在其他的地方領導部隊開展遊擊戰爭,他們雖然沒有參加這段光輝徵程
  • 1955年授銜,有三大軍區司令員沒有授上將,他們分別是誰?
    1955年, 我國首次實行軍銜制,經過認真細緻的評定,一共選出了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和數以千計的共和國將軍。一般而言,軍銜的高低與級別、職務關係很大,比如正大軍區主官,多數是開國上將。當時全國共有十二大軍區,有九位司令員被授予上將軍銜,分別是鄧華、許世友、楊成武、楊得志、烏蘭夫、黃永勝、謝富治、陳再道、賀炳炎。除此之外,還有三大軍區司令員沒有上將軍銜,他們都是清一色的開國中將,我們可以回顧一下。
  • 最年輕的開國大將 上將 中將分別是誰?誰最長壽
    1955年至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軍銜制以後,這10年的時間裡被授予或晉升軍銜的將領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 。他們被稱為「開國將帥」。那麼在這些將帥中,最年輕的開國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呢?
  • 1955年授銜時,上級領導特批2位開國將軍晉升一級,他們做了什麼
    在1955年授銜時,由於各個軍銜人數的限制,因此很多有功的將軍的軍銜都是由高入低,這也使得軍銜評定出來以後引得很多將軍情緒的不滿。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部分將軍的軍銜是由高入低外,還有少部分人獲得了晉升,其中上級首長就特批了兩位開國將軍晉升,他們是誰?他們又做了什麼?
  • 紅軍十位軍團長,活到授銜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為何他卻是上將?
    但因為戰爭殘酷,先後有三位軍團長戰死沙場,他們分別是紅五軍團的董振堂、紅七軍團的尋淮洲和紅十軍團的劉疇西。除此之外,紅八軍團的軍團長周昆抗戰時期攜款逃跑,下落不明;紅九軍團的軍團長羅炳輝解放戰爭時期因病去世。也就是說,活到建國後參與授銜的紅軍軍團長只有5人,分別是紅一軍團的林總、紅二軍團的蕭克、紅三軍團的彭老總、紅六軍團的賀老總和紅十五軍團的徐海東。
  • 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
  • 1955年授銜時,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為了表彰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授銜儀式,選出了10位開國元帥、10位大將、57位上將、177位中將和1360位少將。那麼,在這些開國將帥之中,最年輕的將領們都是誰?他們又有怎樣的精彩事跡呢?
  • 唯一被兩次授銜的開國上將是誰?為何要對他進行第二次授銜?
    以洪學智將軍的資歷和戰功,55年授銜上將完全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的資歷再高一點兒,甚至可以被授銜開國大將。洪學智,安徽金寨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讀完小學,就被送去當學徒,為家裡分擔壓力。他作戰勇猛,指揮果斷,多次出色完整作戰任務,擔任黨支部書記時,所領導的黨支部被評為紅四方面軍3個模範支部之一。擔任政治部主任時,他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多次受到方面軍領導的稱讚。
  • 1946年我軍痛失四位將星,使新中國少了四位開國將軍,他們都是誰
    如果這四位將領不犧牲的話,在1955年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上,將會增添一位開國元帥、大將、上將和中將。那麼,這四位將星分別是誰?他們都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首先,第一位將星是葉挺將軍,按照他的資歷和貢獻,如果不犧牲的話,在155年必成開國元帥。眾所周知,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打出了譽響國內外的威名。
  • 1955年授銜,候選人一共有15位,評上的有10位,另外5個人是誰?
    後來對當時貢獻卓越的英雄們論功行賞,我國一共評選出了10位大將。但是在人們看來,當時大將軍銜的名額實在是太少了,很多英雄只獲得了上將的軍銜是相當惋惜的,因此有人表示,如果將大將的名額定為20個,應該會差不多。那麼如果當時我國可以評選20位大將,又有哪些人可以入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