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徵是我軍行軍史上的一個奇蹟,它具有著非凡的意義,這次偉大的戰略轉移不僅使得紅軍得到了發展,更是為日後名族的解放和平事業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在1955年大授銜時,開國將帥中百分之九十的將領都經歷了這段偉大的徵程,還有百分之十的將領則在其他的地方領導部隊開展遊擊戰爭,他們雖然沒有參加這段光輝徵程,但是他們為民族和國家的解放事業還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其中便包括十大元帥中的陳毅和十大大將中的粟裕將軍。
粟裕和陳毅二人當時在南方領導遊擊戰爭,所以就缺席了,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三位將軍也沒有參加長徵,不過後來他們三人在授銜時統一被授予上將軍銜,那麼這三人分別是誰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葉飛
對於葉飛將軍我們都不陌生,在開國上將中他的名氣還是比較大的,他祖籍是福建人,出生在菲律賓,是唯一具有雙國籍的開國上將。土地革命時期,他來到閩東參與創建閩東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在此期間他領導軍民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直到抗日戰爭爆發,他率領的遊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
在抗戰期間,他歷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新四軍挺進縱隊政委,參與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發生後,葉飛任新四軍第1師第1旅旅長,後來又擔任第一師師長等職務。
解放戰爭爆發後,葉飛任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參與了孟良崮,淮海戰役,1949年擔任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福建省委書記等職務。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傅秋濤
傅秋濤,出生湖南,1927年參加了平江暴動,兩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先後擔任傅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贛省委副書記兼第三作戰區政治委員,參與領導湘鄂贛蘇區反「圍剿」。
抗戰時期,擔任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遊擊支隊司令員,之後又擔任新四軍第一團團長參與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後來又被任命為傅新四軍第7師副師長等職務。解放戰爭打響後,任中共魯中南區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完成向剛解放的大城市運輸急需物資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代理書記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鍾期光
鍾期光,湖南人,和傅秋濤是老鄉,只不過他1926年就入黨了,比傅秋濤要早一些,他在土地革命時期和傅秋濤是一對擔當,二人配合下在南方堅持了三年的遊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政治處主任,參與創建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1947年開始有先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參與了渡江,淮海等重大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等職務,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相比起葉飛,傅秋濤和鍾期光在開國上將中的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他們二人卻為南方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無私奉獻,為國為民的情懷值得我們後世去瞻仰,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