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日寇的鐵蹄在中國大地上肆虐,類似南京大屠殺的慘劇比比皆是。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這三個師,是抗戰初期共產黨的主力部隊。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這3個師的有28位。其中又以八路軍第115師居多,有11位。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說一下八路軍第115師的歷史淵源。八路軍第115師是由紅一方面軍第1、第15軍團及陝南第74師等部在陝西省三原縣(今一部分地區屬於涇陽縣)改編而成的。改編之初,第115師下轄第343旅、第344旅以及獨立團和3個直屬營。師長林總,副師長聶帥,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帥,副主任蕭華,作戰科科長王秉璋,偵察科科長蘇靜。
八路軍第115師改編之後,除了炮兵營和輜重營留守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安全外,主力部隊開往山東地區,積極組織群眾,發展壯大抗日根據地。第115師出徵之後,就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這次戰鬥殲敵1000餘人,打敗日軍名將板垣徵四郎,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信心。在之後的抗戰中,第115師又取得了白彥戰鬥、海陵戰役等勝利。
1955年授銜時,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八路軍第115師的有11位。第1位是鄧華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685團政治處主任,隨後又擔任115師獨立團政治委員;第2位是劉震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688團政治委員,參加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作戰;第3位是李天佑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686團團長,率全團參加殲滅日軍板垣師團1000人的平型關戰鬥。
第4位是楊勇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鬥;第5位是楊成武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長期在華北地區進行抗日鬥爭;第6位是楊得志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後任第344旅副旅長和代理旅長,帶領100餘人翻越太行山,取得全殲偽軍扈金祿部的勝利。
第7位是蕭華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名震中外的平型關戰鬥;第8位是陳士渠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參謀長,率部在平型關戰役中擔任主力,取得八路軍抗戰中的第一個勝利;第9位是唐亮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到任後即奉命到685團幫助進行政治動員。
第10位是黃永勝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後因與鄧華不和,調任獨立團副團長;第11位是韓先楚上將,抗戰初期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在向冀南挺進的過程中,殲滅偽軍一個軍部又一個師。以上11人是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他們作戰勇敢,不忘初心,以「後浪」的角色踐行著偉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