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日軍侵華期間,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以澎湃的衛國情操,靈便的戰術運用,為祖國立下赫赫戰果,受後人膜拜。
你們知道國軍十大抗日名將中,有幾位黃埔生?今天,筆者就來聊聊國軍十大抗日名將中的黃埔軍校生。
然而在這十人中,只有三位抗日名將屬於黃埔生,他們分別是杜聿明、王耀武、戴安瀾三位黃埔生將領。要知道在整個抗戰時期,黃埔生也參加了許多重大戰役,犧牲的人數,不比川軍少。抗戰中的表現也不比任何地方軍差,甚至還要超越。據戰後統計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1萬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那麼,為何只有這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黃埔一期杜聿明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陝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徵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要知道,在黃埔一期學生中,在抗戰中表現出色的不僅杜聿明一人,還有關麟徵、黃維、鄭洞國。
黃埔三期王耀武
王耀武(1904年—1968年),山東泰安人。1924年11月考入黃埔軍校,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率部創建第七十四軍,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師長、副軍長,因功升任第七十四軍軍長。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任受降主官。王耀武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年年對日作戰,而且戰績頗佳。國民革命軍74軍,就是在他的帶領下,贏得了抗日虎賁軍的稱號。
黃埔三期戴安瀾
戴安瀾(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戴安瀾曾血戰古北口、臺兒莊戰役立功、擊敗瑞陽公路日軍第九師團主力(武漢會戰)、擊退艾山陣地日軍進攻(徐州會戰)、攻克崑崙關擊斃中村正雄少將(崑崙關戰役)。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1942年,率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徵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取得同古會戰(殲敵五千餘,而日軍兵力4倍於戴部)、收復棠吉等戰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
二戰時期的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史迪威,稱戴安瀾: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在新中國成立後,戴安瀾將軍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還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