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廟72將:蜀漢入選2位,東吳3位,曹操麾下良將千員卻只有2位?

2020-12-14 顛覆歷史

自古文臣武將眾多,當時在位皇帝為了緬懷先烈,專門為他們修建了文廟和武廟,供後人祭祀上香祈福祭拜。文廟與武廟的祭祀體系大體一致。在三國時期武將層出不窮,必定會有名將位於武廟中。就來簡單地談談武廟,武廟又稱武成廟,祭祀歷代良將,裡面分別有聖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

其中聖王是武成王姜太公,亞聖是張良,七十二子中裡面就有三國的幾位名將,其中蜀漢的有2位,分別是關羽和張飛;東吳的3位分別是周瑜、呂蒙、陸遜。可曹魏卻只有2位,分別是張遼和鄧艾。大家可能會感到驚訝,為什麼曹魏名將那麼多,可才只有兩個位列其中?

有句話這樣說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反映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評判標準,立場不同,角度不同,所以大家都對曹操這個人物帶有偏見,一直都是奸臣的形象,認為曹操是個壞人,否定他的成就。

而有些人卻能夠辯證的分析,雖然曹操生性多疑奸詐、狠毒殘忍,但他知人善任,才能超凡。帝王也會帶有主觀色彩的去評價先人。身在古代,布衣平民佔比較大,他們深受小說讀物的影響。

作者將自己的思想灌輸其中,以至於老百姓對曹操的評價也不太好,就算沒看過小說,也得知曹操是個壞人。後世對曹操的評價不太好,所以曹操陣營下的將士雖多,但是入選武廟裡的僅有2人。

相關焦點

  • 武廟七十二名將:蜀漢三位,東吳四位,良將千員的曹魏為何僅兩位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代的武廟定了下來,姜尚的封號也從武聖轉變為武成王。唐朝武廟唐朝的武廟以兵家鼻祖姜尚居中,武廟十哲分列左右,六十四名將在其下侍立。唐朝的武廟除了姜尚之外,祭祀總共七十四位名將。
  • 武廟72將:蜀漢2位,東吳3人!擁有眾多兩將的曹魏為何僅2人?
    話說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當屬是雄踞北方的曹操,其次才是東吳的孫權,最後才是在蜀地的劉備。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若干。曹操靠著這些人,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先後打敗了北方諸如公孫瓚和袁紹之類的強敵,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 三國籍貫河南的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現今的河南在三國時期分別屬於豫州、荊州、冀州、兗州、揚州、司隸州六個州,河南地處黃河中下遊,自古人傑地靈,三國時期不少名將和謀士都是出自於河南,尤其是謀士,光是豫州潁川郡就至少為三國各路諸侯貢獻了十幾位頂級謀士,名將數量雖然不如謀士多,但也無一不是聲名顯赫之輩,今天就來說一說三國時期河南十三位名將:東吳一人,蜀漢五人,曹魏七人
  • 武廟72將:蜀漢2人,東吳3人,曹魏擁有良將千員為何只有2人?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描寫了很多英雄人物,他們各具特色,例如曹操,是很典型的一代梟雄,例如劉備,是當時算是正統的劉氏皇族的繼承者。後世的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各不相同,也有很多後世的皇帝,或者當地的人們為他們修築廟堂去祭拜他們,武廟一共有七十二將,收錄了蜀漢兩個人,東吳三個人,曹操帶領的魏國明明有上千名優秀的將領,可是為什麼被收錄進去的僅僅只有兩個人呢?原因一共有三條。其一,受到歷史因素和時代限制的影響,帝王對前朝的評判有自己的標準。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曹魏五子良將,四位都是降將,只有一人對曹操從一而終!
    比如在蜀漢武將中,王平、姜維、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將。再比如東吳將領中,太史慈和甘寧這兩位猛將,就是降將出身。至於傅士仁、麋芳這兩位關羽的部下,也在襄樊之戰後歸降了東吳。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五子良將,其中四位都是降將。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安遠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
  • 同樣是滅蜀功臣,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名將,鍾會卻不能進?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這就是著名的「武廟72將」。
  • 曹操手下戰將很多為何只有張遼入選72名將,張飛戰績不多卻能入選
    所謂的七十二名將是指武廟中用來陪祭主祭呂尚(姜子牙)的七十二位古代名將,唐朝時,武廟從最先的武廟十哲到六十四名將,宋朝時,陪祭增加到七十二名將,是為了對應文廟中孔子有七十二門徒陪祭。
  • 宋代追封古代名將72人,九位三國名將上榜,除了關羽還有誰?
    武廟,全稱武成王廟,又稱武成廟、太公廟、太公尚父廟,祭祀姜太公以及歷代良將。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無疑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期。
  • 曹魏有六位「右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歸降蜀漢!
    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右將軍,在這六人之中,三位來自於五子良將,一位最終歸降了蜀漢。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分別是誰呢?一、樂進首先,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郡衛國縣(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名將。樂進因為勇猛善戰,受到了曹操的賞識和器重,並跟隨曹操南徵北討。攻獲嘉,斬俘數千。
  • 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
    因為在這個時代,湧現出了太多的英雄豪傑,比如蜀漢有「五虎上將」,曹魏有「五子良將」,江東有「十二虎臣」。筆者忽然間想到這麼一個腦洞大開的問題: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哪一方的能力更強呢?關羽1、五虎上將與五子良將的來歷先看看蜀漢的五虎上將,這個概念是由《三國演義》提出來的。不過追根溯源,還多虧了陳壽。陳壽在撰寫《三國志》時,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這五人並在一個傳中。
  • 呂布麾下的八位武將:除了張遼,你還知道哪一個?
    在東漢末年,呂布麾下擁有以下八位武將,在這八位武將之中,只有張遼最終成為三國時期的名將,至於另外幾位,往往沒有成就一番事業。 張遼 首先,在呂布麾下的武將中,張遼無疑是最後成就最高的一位了。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東漢末年,張遼擔任雁門郡吏。
  • 看三國正史回答: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能否吊打蜀漢?
    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
  • 唐朝追封名將六十四人,東吳四位武將上榜,除了陸遜還有誰?
    太公尚父廟更名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三國時期。就三國時期的武將來說,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張遼、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 曹魏有五位左將軍,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
    比如在蜀漢陣營中,劉備,馬超,吳懿等人,就曾擔任左將軍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曹魏來說,歷史上同樣出現了多位左將軍。就曹魏的五位左將軍來說,三位是五子良將,一位是蜀漢大敵!一、于禁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郡鉅平縣(今山東省泰安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 蜀漢五虎將去世後,蜀中再無大將?且看劉禪的十大良將
    三國時期,曾出現過很多實力強悍的人物,而曹操身邊就有五子良將這樣的威猛虎將。不過當時比五子良將更厲害的還有幾位,那便是蜀漢的五虎上將了。他們的存在使得曹操沒法迅速擊敗劉備,從而很好地推動了蜀漢政權的發展壯大。然而,蜀漢五虎將去世後,蜀中再無大將?且看劉禪的十大良將。
  • 三國時名將如雲,登武廟72將有11位,為何最強的魏卻只佔兩名?
    喜歡歷史的人們或許聽說過武廟10賢72將的故事,760年,唐玄宗為了表彰和祭祀歷代名將而設置的廟宇,以姜太公為主神,十人分列左右,分別是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孫武、諸葛亮、吳起、樂毅、韓信、白起、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勣。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只有四位來自東吳,為什麼甘寧和周泰名列其中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432字,閱讀約3分鐘三國時期,武將輩出,關羽、呂布、張飛、夏侯惇、滿寵等,個個威猛無比。在東吳大營中,有十二虎臣,這些人與曹操和劉備手下的將領相比,相差很多。人們對蜀漢和曹魏的將領非常熟悉,但對東吳的將領了解不多。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關於吳將的記載並不多。這裡不多說了,是相對蜀漢和曹魏而言的。"一呂二趙三典韋"三國名將名單中,東吳只有私募榜,要知道這個排名能有24人。
  • 唐朝設「武廟」供奉歷代名將,「武廟十哲」是哪十位名將?
    導語:唐玄宗設武廟,專門供奉歷代名將,最初供奉的除主祀太公望以外,其餘還有十大名將,是哪十位名將呢?唐玄宗開元十九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為武廟的開端,其中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古代節目,農曆二月十五)及中秋時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
  • 東吳出了八位「驃騎將軍」:第一位是孫權,後面分別是誰?
    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不僅蜀漢和曹魏設立了大將軍一職,對於東吳來說,同樣出了多位驃騎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東吳出了八位「驃騎將軍」:第一位是孫權,後面分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