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出了八位「驃騎將軍」:第一位是孫權,後面分別是誰?

2021-02-13 情懷歷史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提到武將的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將軍。不過,大將軍作為武將的最高官職,自然是萬中無一的存在。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不僅蜀漢和曹魏設立了大將軍一職,對於東吳來說,同樣出了多位驃騎將軍。那麼,問題來了,東吳出了八位「驃騎將軍」:第一位是孫權,後面分別是誰?

一、孫權

首先,吳大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再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劉備任命的荊州守將關羽趁襄樊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在此期間,據稱關羽曾數次辱罵孫權所派的使者,後來還派人「擅取湘關米」,孫權以此為名,下令出徵荊州,命呂蒙為前部。

在此背景下,因為關羽的主力在襄樊一帶和曹魏作戰,所以,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佔據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將軍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因此,對於孫權來說,驃騎將軍一職,實際上是曹操冊封的。在公元220年的時候,孫權還沒有登基稱帝,也即名義上還是依附於東漢王朝和曹魏王朝的。

二、步騭

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黃武二年(223年),步騭遷任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黃武五年(226年),步騭被授予符節,屯駐漚口。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任命步騭為驃騎將軍、遙領冀州牧(冀州在魏國境內,此為虛職),同年都督西陵,代替陸遜鎮撫吳蜀邊境。在孫權登基稱帝,正式建立東吳後,冊封諸葛瑾為大將軍。而就驃騎將軍步騭來說,當時的地位僅次於諸葛瑾、陸遜等個別武將。

三、朱據

朱據(194年-250年),字子範,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及將領,前將軍、青州牧朱桓從弟、大都督朱異的堂叔。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將女兒孫魯育嫁給朱據,並任命他為左將軍,封雲陽侯。朱據為人謙虛,多交士人,輕視錢財,樂於施捨,俸祿賞賜雖說豐厚但常不夠用。赤烏九年(246年),朱據升任驃騎將軍,成為東吳第三位驃騎將軍。

四、呂據

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大司馬呂範次子。太元元年(251年),升任蕩魏將軍。孫權病重時,以為太子右部督。孫權死後,太子孫亮即位,以為右將軍。建興元年(252年),率軍抵禦並擊退魏軍。建興二年(253年),升任驃騎將軍,兼管西宮事務。因此,對於呂據來說,成為東吳第四位驃騎將軍。

五、施績(朱績)

施績(?—270年),字公緒,丹楊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原名朱績。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吳少帝孫亮登基後恢復本姓「施」。公元257年,施績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當時丞相孫綝把持朝政,大臣都不心服,施績擔心吳國內部不安,魏國會趁虛而入,便秘密與蜀漢通信,結交蜀漢一同防禦。蜀漢於是派遣右將軍閻宇率領五千將兵增強防守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待必要時支援施績。258年十月孫休登基,同年臘月孫休與張布、丁奉等密謀,除掉篡奪大權的孫綝,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管轄範圍從巴丘(今湖南省嶽陽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

六、孫楷

孫楷(?-304),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鎮北將軍孫韶之子,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天璽元年(276年),孫楷被皇帝孫皓冊封為驃騎將軍,後投晉,封車騎將軍,封丹楊侯。吳平,降為度遼將軍,永安元年(304年)卒。

七、朱宣

朱宣,吳郡吳縣(今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驃騎將軍、雲陽侯朱據之孫,朱熊之子。吳景帝永安年間,承襲其祖父雲陽侯的爵位。陳壽在《三國志·卷五十七·吳書十二》中記載:永安中,追錄前功,以熊子宣襲爵雲陽侯,尚公主。孫皓時,宣至驃騎將軍。

八、孫秀

孫秀,他是孫權四弟孫匡的孫子。按照孫氏族譜排列,孫秀跟孫權的關係也非常近,是孫權的侄孫。作為宗室成員,孫秀經常統兵在外,孫皓在位時對其頗為忌憚,總是想方設法欲除之而後快。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衡二年(公元270年),孫秀因害怕受到孫皓的迫害,舉家投降了西晉。孫秀到西晉後,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盛情款待,並冊封其為驃騎將軍。

由此,對於孫秀來說,他的情況和蜀漢後主劉禪比較類似。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大軍消滅。在消滅蜀漢之後,鄧艾擅自將後主劉禪冊封為驃騎將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驃騎將軍無疑是一個比較顯赫的官職,也即一般的武將,自然難以晉升到這一官職,比如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郃,最後官至車騎將軍,距離驃騎將軍依然有一步之遙。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三國十大「驃騎將軍」:馬超、司馬懿、孫權上榜
    不過,大將軍作為武將的最高官職,自然是萬中無一的存在。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東漢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西漢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俸祿與大將軍等)。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
  • 東吳有六位「左將軍」:除了諸葛瑾,另外五位分別是誰呢?
    左將軍,古代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左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
  • 三國時期,東吳共有四位前將軍,後面兩人都背叛了吳國!
    前將軍,古代武將官職,始於戰國時期。對於前將軍來說,地位僅次於上卿,職務上包含了護衛京師,駐守邊境等範圍。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
  • 「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哪個地位更高?
    比如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劉備稱帝後,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也即張飛這位猛將曾擔任了「車騎將軍」一職。與此相對應的是,同樣是蜀漢將領的馬超,則被劉備封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也即在蜀漢五虎上將中,馬超擔任了「驃騎將軍」一職。那麼,問題來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誰的地位更高呢?
  • 東吳軍中的四大統帥將軍,前兩位功成名就,後兩位卻徒有虛名
    前將軍位於四方將軍之首,擔任此職務的將領,其在軍中也有一定的威望。東吳歷史上曾有四位前將軍,他們都是東吳軍中的統帥,不過,這四位將軍最終的結局喜憂參半,其中兩人後來還投降了敵國。 東吳第一任前將軍是呂範,呂範雖然比不上東吳江表十二虎將,但其也算是東吳內部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
  • 三國十大「車騎將軍」:張飛、張郃、孫權上榜
    車騎將軍,漢制,金印紫綬,位僅次於大將軍及驃騎將軍,而在衛將軍及前、後、左、右將軍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 曹魏一共有16位「司空」:第一位是王朗,後面分別是誰呢?
    到了三國時期,司空依然是非常顯赫的官職,在地位上不輸丞相、大將軍等官職。其中,就曹魏來說,歷史上共有16位司空,基本上都是由資歷深厚的大臣來擔任的。一、王朗王朗(?~228年),本名王嚴,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重臣。。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率軍抵禦,終為其所敗,並在逃亡途中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
  • 驃騎將軍
    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元狩四年漢武帝定下法令,驃騎將軍的俸祿與大將軍相等)。       漢武帝時期,武職按照等級高低分為: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
  • 浙江省湖州籍東吳八大名臣:吳興區一人,安吉縣六人
    在東吳集團當中,湖州籍名臣共有八人,其中,吳興區一人,安吉縣六人,另有一人具體地點不詳。第一位:吾粲。吾粲,字孔休,東吳集團中的早期名臣,湖州市吳興區人。吾粲早年與郡中的才子陸遜等人齊名,是孫氏宗親孫河從基層提拔並培養起來的一名青年官吏。吾粲最初曾擔任過縣丞、長史等職,後因工作出色被孫權徵召為主簿,不久後又擔任縣令、校尉等職。
  • 馬超的「驃騎將軍」,到底是多大的官職,地位有多高?
    對於馬超、呂布、孫策這三位猛將,在勇猛上很難分出高下,畢竟沒有直接對戰的經歷。不過,在結局上,顯然馬超要好一點。公元199年,呂布被曹操斬殺。一年後,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與此相對應的是,馬超則獲得了善終的結局。公元214年,馬超歸降劉備,率軍包圍了益州,迫使益州牧劉璋放棄了抵抗。
  • 東吳一共有12位丞相:除了陸遜,你還知道哪一個?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建立的東吳,則一直有丞相一職。那麼,問題來了,東吳一共有12位丞相:除了陸遜,你還知道哪一個?一、孫邵孫邵(163年-225年),字長緒,青州北海國人(今山東濰坊市昌樂縣西)。原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稱讚為可任朝廷要職的人才,後隨劉繇到達江東,繼而輔佐孫權。孫權稱吳王后,孫邵成為吳國首任丞相,數年後病逝。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前將軍始設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兩漢三國時期延續舊制,是軍中常設的高級軍職,地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主要負責京師或一些戰略要地的防禦及軍事行動。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第一位:夏侯惇。
  • 三國時的三位「討逆將軍」:除了孫策,另外兩人分別是誰?
    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主要分為雜號將軍和重號將軍這兩個類型。其中,重號將軍雖然地位較高,但是數量有限,主要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等。因此,由於重號將軍的名額相對較少,所以自西漢時期開始,朝廷就冊封了大量的雜號將軍,以此授予立下戰功的武將。到了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 三國時期,四位將領出自今阜陽市一帶,全都為東吳效力!
    其西北、西、西南分別與河南省的周口、駐馬店、信陽4地市的鄲城、項城、沈丘、新蔡、平輿、淮濱、固始相接,北、東北與亳州的譙城、渦陽、利辛相連,東南與淮南市的鳳臺縣、壽縣為鄰,南臨淮河與六安的霍邱縣隔河相望。在漢末三國時期,今安徽省阜陽市一帶雖然屬於曹魏的疆域,但是,就該地區誕生的幾位將領,則全都為東吳效力。那麼,問題來了,這幾位將領分別是誰呢?
  • 孫權不讓陸遜接任呂蒙?錯了,陸遜是東吳四英裡唯一的大都督
    田餘慶先生便據此認為孫權不滿意由陸遜來繼任呂蒙,要呂蒙重新推薦。而呂蒙也揣摩上意,推薦了和孫權關係親密的朱然。蒙至都,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代蒙。
  • 衛將軍驃騎列傳
    其夏,驃騎將軍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皆擊匈奴。郎中令將四千騎先至,博望侯將萬騎在後至。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郎中令,郎中令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當斬,贖為庶人。而驃騎將軍出北地,已遂深入,與合騎侯失道,不相得,驃騎將軍逾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
  •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誰的官職最高?關羽的前將軍處於什麼位置?
    我們來看看,三國二十四名將中誰的官職最高,關羽的前將軍處於什麼位置。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三國時期的軍隊的官職設定。三國時期武將官職最高的是大將軍一職,這個職務可以位比三公,甚至在三公之上。之後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衛將軍之後是四方將軍: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四方將軍中,前將軍官職最高。
  • 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過曹操的命,一位將曹操後人變成傀儡
    驃騎將軍一職,始建於西漢年間。歷史上最出名的驃騎將軍,當屬西漢名將霍去病。為表彰其功績,漢武帝晉封其為驃騎大將軍,地位等同三公,僅次於大將軍。漢魏年間,驃騎將軍仍屬於重號將軍,且隱隱為軍中二號人物。比如三國時代的曹魏集團,擔任驃騎將軍一職的,都曾是顯赫一時的名將。
  • 三國殺:只比大將軍低半個等級的驃騎將軍,到底是怎樣的神之存在
    提起驃騎將軍這個不上不下的官階職稱,似乎確實是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感,因為在其上有大將軍這個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臺柱子,在其下也有各種討逆將軍(什麼徵東西南北將軍的,領軍……)有人說他是大將軍的副手,也就是全軍的副總司令(算是個閒職);也有人說他的地位等同「三公」(很高了)。總之在三國中這個位置就是一個神之存在。而在三國中能當上驃騎將軍一職的也只有少數幾人。
  • 孫權為什麼要狠心殺了自己的兒子?是因為「二宮之爭」嗎?
    孫權殺子,也是為了平息兒子之間儲位之爭的飲鴆止渴,雖然暫時平息了爭儲的事情,但卻因為二宮之爭造成的後果,對東吳政權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也造成東吳開始走下坡路。沒有選擇餘地的孫權,無奈之下選擇剛剛七歲的孫亮為太子。等到孫亮繼位後,東吳出現了君主未成年,沒有肱股之臣的局面,以致政令不通,權臣當道,最終發生權臣廢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