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主要分為雜號將軍和重號將軍這兩個類型。其中,重號將軍雖然地位較高,但是數量有限,主要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方將軍等。因此,由於重號將軍的名額相對較少,所以自西漢時期開始,朝廷就冊封了大量的雜號將軍,以此授予立下戰功的武將。到了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比如就大家比較熟悉的「蕩寇將軍」,關羽、張嶷、張遼、張郃、程普等三國時期的名將,都曾擔任這一官職。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討逆將軍」,在寓意上是和「蕩寇將軍」比較接近的,也即都包含了清除、消滅反叛勢力的意思。在漢末三國時期,共有三位比較著名的討逆將軍,而且分別出自魏蜀吳三方。
討逆將軍:孫策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在孫堅被殺後,孫策為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而屈事袁術,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徵得袁術許可,東渡長江,進攻樊能、於糜,又在當利口襲擊張英。並以曲阿為據點,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大敗劉繇。到了建安元年(196年),孫策率兵進攻會稽王朗和吳郡嚴白虎。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僭越稱帝後,立即成為了眾矢之的,不僅遭到了曹操、呂布等諸侯的圍攻,孫策也選擇在這個時候和袁術決裂。同年夏天,孫策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為吳侯。作為東漢朝廷冊封的討逆將軍,孫策加快了平定江東的步伐。建安四年(199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劉勳及劉表部將黃祖。
建安五年(200年)初,孫策在奪取豫章郡後一統江東,也即為孫權留下了六郡之地;同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時為許貢三門客所傷,不久後身亡,享年二十六歲。在孫策去世後,其弟孫權接掌江東勢力,並於稱帝後,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孫策沒有在公元200年去世的話,那麼他很可能改變漢末三國歷史的走向。彼時,曹操和袁紹兩大勢力正在進行官渡之戰。而就孫策來說,原本是準備從背後偷襲曹操的話,所以一切順利的話,曹操很可能會在孫策、袁紹兩大勢力的夾擊下走向滅亡。在孫策被殺後,孫權因為需要鞏固自己的位置,自然無法對曹操用兵,從而錯過了問鼎中原的最佳時機。
討逆將軍:吳懿
吳懿(?-237年),一作吳壹,字子遠。兗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外戚,蜀漢穆皇后吳氏的兄長。建安十七年(212年),在益州之戰中,劉備率眾進攻劉璋,佔據廣漢郡的涪城。建安十八年(213年),面對不斷取得勝利的劉備,劉璋派遣時任中郎將的吳懿與劉璋手下將領張任、劉璝、冷苞、鄧賢等率兵在涪縣一帶與劉備軍交戰,但皆被劉備擊敗,諸軍退守綿竹。吳懿率軍向劉備投降,受任為討逆將軍。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平定益州,拜吳懿為護軍,並迎娶吳懿的妹妹吳氏為夫人。而這,意味著吳懿這位武將在蜀漢擁有比較特殊的地位。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即位。在此之後,吳懿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並與魏延在陽溪大破魏將郭淮、費曜,升任左將軍,進封高陽鄉侯。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後吳懿任漢中都督,升任車騎將軍、雍州刺史、假節,又進封濟陽侯。由此,對於吳懿來說,成為魏延之後的漢中都督,這也是吳懿在蜀漢地位的一個體現,也即其受到了後主劉禪的信任和重用。到了建興十五年(237年),漢中都督吳懿去世。
討逆將軍:文聘
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僅東吳、蜀漢各有一位討逆將軍,對於曹魏來說,也有獲得該名號的武將,這就是文聘。文聘,生卒年不詳,字仲業,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在東漢末年,文聘本來是荊州劉表的大將。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死後,曹操派遣大軍徵討荊州,其子劉琮降曹操。在此背景下,文聘初不隨見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見,問其何以遲,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荊州之地,愧於見人。對此,曹操被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動,先嗆然而譽之,仍舊讓他守衛江夏,使其典北兵、鎮荊江。對於曹操來說,一向欣賞忠義的武將,比如關羽就獲得了曹操的高度讚賞。至於同樣忠義的文聘,自然也不會被曹操忽視。
在曹操的重用下,文聘也不負曹操所望,守御荊城之際,多次引兵阻遏關羽之師,進封延壽亭侯、討逆將軍。後來,文聘這位猛將還攻取關羽輜重,燒毀關羽戰船,成為曹操倚為屏障的大將之一。在此基礎上,文聘又多從徵討,累封后將軍,新野侯,也即成為曹魏一位地位相對較高的武將了。黃初七年(226年)秋八月,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初,孫權以五萬眾攻打石陽,包圍文聘。對此,文聘沉著冷靜,在江夏擊退了孫權的進攻,可以說為曹魏立下了赫赫戰功。總的來說,對於文聘這位猛將,史書稱他「在江夏數十年,有威恩,名震敵國」。因此,文聘去世被曹魏追諡曰壯,這無疑是對文聘勇冠三軍的肯定和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