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置,以霍去病為之,金印紫綬,位同三公。驃騎將軍為二品或從一品,一般低於大將軍,(元狩四年漢武帝定下法令,驃騎將軍的俸祿與大將軍相等)。
漢武帝時期,武職按照等級高低分為:第一為大將軍,第二為驃騎將軍,第三為車騎將軍,第四為衛將軍,再下就是前、後、左、右將軍以及雜號將軍。因為戰功顯赫,才能出眾,漢武帝先是任命衛青(公元前?--前106年)為大將軍,又為霍去病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漠北之戰後設大司馬一職,衛霍加官為大司馬,又定下法令,規定驃騎將軍的俸祿同大將軍相等,有太尉之權,位在三公之上。
東漢各代沿置後,有時加「大」,可稱"驃騎大將軍"。
隋文帝置驃騎將軍府,每府置驃騎、車騎二將軍。此驃騎將軍為府兵制度的基層軍府主官,秩正四品,與漢以來的驃騎將軍相去甚遠。煬帝改為鷹揚郎將,地位降低。
唐初尚有驃騎府及驃騎、車騎將軍之制,武德七年(624年),改驃騎將軍為統軍。顯慶元年(656年)置驃騎大將軍為武散官,從一品,宋沿置。金驃騎衛上將軍,正三品下,元正二品。明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後被廢。
如圖所示將馬錢,圓形方穿,單緣單郭,光背。文字旋讀為「驃騎將軍(驃騎將軍)」
驃騎,即飛騎,形容馬跑得很快。《集韻》:「驃,馬行疾貌。」驃表示馬跑起來像是燕子在水面輕輕掠過一般,驃的本義為馬的奔跑快速、輕捷。
驃騎與車騎,驃騎一般是指戰馬為主的部隊、即騎兵,車騎一般是指戰車為主的部隊、即車兵。驃騎將軍則是統帥騎兵的將領,車騎將軍則是統帥戰車部隊的將領。到了漢武帝時期,是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霍去病功不可沒,因此驃騎將軍的地位越顯突出。
驃騎,有時專指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因其是首封驃騎將軍的。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十七歲初次徵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繳獲匈奴祭天金人(匈奴人所鑄,一種匈奴人用來祭天的核心道具),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追諡為景桓侯。景桓取義「並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千古絕唱,激勵多少英雄豪傑盡忠報國。
如圖所示將馬錢,圓形方穿,單緣單郭(圖片源於華夏古泉網,誠致謝意!)正面文字豎讀為「驃騎」,背面駿馬圖,右向奔馬,馬背上一字為「馬」,奔馬飛越草地,以體現「並武與廣地「之意境。
歷史上。西漢霍去病,為第一位驃騎將軍。東漢光武帝以景丹(公元?--26年)為驃騎大將軍,位在三公下;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75年)初即位,以弟東平王劉蒼(?--公元83年3月4日)為驃騎將軍,因王故位在公上。後來三國時期還有:蜀劉禪,字公嗣,驃騎將軍;馬超,字孟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吳班,字元雄,驃騎將軍,假節,綿竹侯;李嚴,字正方,驃騎將軍,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魏曹洪,字子廉,明帝即位時,拜為後將軍,更封樂城侯,邑千戶,位特進,又復拜驃騎將軍;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魏國重臣,黃初七年(公元226年)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吳朱據,字子範,赤烏九年(246年),朱據遷驃騎將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