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蜀漢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大軍師,武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虎上將,這八個人或者算無遺策,或者戰無不勝,以至於曹魏雖有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經常被蜀漢按在地上摩擦。
但是最近評論區有一種觀點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根據正史記載,如果讓曹魏和蜀漢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決,曹魏是完全可以吊打蜀漢的。
咱們今天的話題,就是讓曹魏三文臣五武將與蜀漢三軍師五虎將較量一番,看看哪一方能最終勝出。
既然是說三國正史,那麼《三國演義》和電視劇,就不能拿來做依據了,咱們還是看《三國志》以及裴松之做注時引用的史料。
按照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之後、原漢朝丞相主簿行軍長史、曹魏侍中關內侯劉曄的說法,劉備集團值得重視:「若小緩之(如果不窮追猛打),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曹魏文臣武將一致反對劉曄的觀點(眾議鹹雲)並認為劉備集團有其致命弱點:「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事實上持不同觀點的雙方都有道理,他們都不比較認同一個事實:蜀漢人才匱乏,折損一員大將,就傷筋動骨,不像曹魏和東吳,有豐厚的家底可以折騰,死了諸曹還有夏侯,諸曹夏侯都死光了,還有五子良將司馬八達。
劉備集團真正能夠跟曹魏文臣武將較量一番的,還真就只有三軍師和五虎將,此外似乎還可以加上一個魏延魏文長——劉備並沒有見過姜維姜伯約,所以後起之秀咱們就不算了。
蜀漢的八個人好選,曹魏的八個人就不好選了。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曹魏集團,可以獨當一面的文臣武將實在是太多了,讓誰上不讓誰上,很難一碗水端平,只好由筆者越俎代庖,選出八位頂尖高手,來跟蜀漢三軍師五虎將進行一番對比。
要選出曹魏三文臣,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郭嘉郭奉孝是沒有資格參賽的。
讀過三國正史的人都知道,郭嘉給曹操當了十一年的軍祭酒(不同史料分別記載為軍謀祭酒、軍師祭酒)而沒有升官,食邑也只有可憐的二百戶,跟荀彧荀攸叔侄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曹魏陣營的三大文臣謀士,如果不算司馬懿的話,排名前三的,應該是荀彧荀攸和毒士賈詡。
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認為只有賈詡可以跟荀彧荀攸相提並論,所以他把這三位合為一傳。
那麼荀彧荀攸賈詡的能力,是否能超過諸葛亮龐統法正呢?他們的功績,在《三國志》裡都有詳細記錄,如果筆者饒舌,就是對讀者諸君的不尊重。
這裡筆者只想拿一個人來當參照物,這個人就是徐庶徐元直,或者我們應該稱其為單福——徐庶是單福殺人逃亡後改的名字:「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話幾乎可以排進三國十大謊言:徐庶進了曹營,不但不是一言不發,反而當了靠說話吃飯的御史中丞。
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和《後漢書·百官三》的記載,漢朝的御史大夫不常設,還有時候被稱作司空(比如司空曹操),真正負責御史臺工作,負責糾察百官過失並向皇帝進諫的,就是御史中丞。徐庶在曹魏集團,就是言官首領,說他一言不發,那就是曹操曹丕有錢沒處花了,特意養了一個沒嘴葫蘆。
徐庶的軍事水平,未必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的幾個至交如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也都紛紛投靠了曹操,但是誰也沒有機會進入核心決策圈。
徐庶等人不是不想替曹操出力,也不是曹操不知人善任,而是因為跟諸葛亮肩膀頭齊論弟兄的幾位人才,到了曹魏陣營,就不算十分出色了。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手下人才匱乏,不但能「賢亮」,而且能「盡亮」。
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能不能位居郭嘉之上,也是個問題,就更別提跟荀彧荀攸賈詡並駕齊驅了。
諸葛亮尚且如此,龐統法正就不用說了,他們在遇到劉備之前,混得都不十分如意:龐統給周瑜當過功曹,法正受了劉璋很多窩囊氣。
諸葛亮跟司馬懿幾乎是不相上下,曹操喜歡開謀士聯席會群策群力,劉備每次出徵,只能有一個謀主在身邊打理一切,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時候,所以在雒城攻堅戰中,龐統中箭身亡。
要是客觀地講,諸葛亮龐統法正的謀略,未必就在曹魏任何一位謀士之下,但是古代戰爭講究鬥智不鬥力,有群毆的機會就絕不會放過,曹營眾謀士「群毆」之下,諸葛亮也會千慮一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魏謀士吊打蜀漢謀士的說法是成立的,至於曹魏三大謀士是否可以吊打蜀漢三大軍師,就需要讀者諸君進行最後的評判了。
其實這種謀士對決的發生可能性不大,因為劉備比較倒黴,徐庶一去不回,龐統法正英年早逝,蜀漢就剩下一個諸葛亮獨自面對曹魏數十個智囊型高手了。一個司馬懿就能把諸葛亮累吐血,如果曹魏謀士一擁而上或者車輪大戰,諸葛亮也會頭痛欲裂。
古人常說將在謀而不在勇,劉備麾下的五虎上將確實都很能打,他們帶兵跟曹魏任何一位名將戰場廝殺,都不會落下風。
張飛據水斷橋喝退曹軍,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馬超令曹操感嘆「馬兒不死,我無葬地」,黃忠定軍山陣斬夏侯淵,趙雲空營計嚇跑曹操,這五虎上將並非浪得虛名。
如果張飛不是,張郃就不可能在街亭擊潰馬謖後勢如破竹,把第一次伐魏的諸葛亮打回了成都。
曹營諸曹夏侯中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曹真為佼佼者,這五個人對陣蜀漢五虎將,是沒有任何優勢的: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曹仁被關羽打得坐困愁城。
如果把五夏侯換成五子良將,曹魏還是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于禁被關羽生擒,張郃被張飛打成了光杆兒司令,連坐騎都丟了。
這樣看來,劉備集團並不是沒有出色的文臣武將,他補不齊的短板,就是人數太少:在劉備伐吳的時候,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不在了,剩下一個趙雲要留守大本營,所以夷陵之戰,就是劉備個人的表演,既沒有出色謀士,也沒有善戰將軍。
劉備對抗東吳尚且大敗而歸,跟擁有眾多謀臣武將的曹操對決,他還真沒有足夠的資本和底氣。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雙方各出八位文臣武將對比,劉備還有幾分勝算。但是曹操並不傻,才不會讓曹魏三文臣五武將與蜀漢三軍師五虎將一對一單挑,這也不符合古代戰爭規律。
能群毆就絕不單挑,這是古代軍事家的共識,所以說曹魏文臣武將可以吊打蜀漢文臣武將,也有幾分道理:人多勢眾本來就是一種優勢,能夠匯聚那麼多文臣武將,有群毆別人的能力和資本,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